(教科版2024)科学一下7.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科学一下7.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教科版)
7.它们去哪里了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小石子和食用油等。
科学思维目标
●观察食盐、红糖、小石子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目标
●能操作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态度责任目标
●对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产生探究兴趣,能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要概念为“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2.2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第一点“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沙和食用油等”。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观察与比较的方法描述常见固体的外部特征,以及水的无色、无气味、会流动等特征,并通过水与食用油流动快慢的比较,进一步认识了水在流动方面的特征。在本课中,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一些特征一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而发展学生对物质的认识。
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本课的情境是将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提出问题“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探索板块,观察、比较三种物体在水中放入前、中、后三个时段的变化,用画图的方式表达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认识到物质溶解在水中后,虽然肉眼看不见了,但它还在水里,没有消失。拓展板块,关注液体与液体的混合,如水与食用油的混合现象,拓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并描述物体基本特征的能力。本课旨在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让他们通过对比、观察和画图表达的方式,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这些观察现象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 考虑到“溶解”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相对抽象,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定义,只在科学词汇中引入“溶解”作为描述性词汇,学生只需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图画进行记录。
难点: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图片展示了两名学生静静地仔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揭示了本课聚焦于将水作为“分类的工具”对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选择食盐、红糖、小石子,旨在通过对比,直观地展示溶解现象。食盐和红糖为可溶性物体的代表,而小石子则是不可溶物体的代表。当红糖溶于水后,水体呈现出红糖特有的颜色,这一现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去哪。里了?”
聚焦: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对食盐、红糖等溶于水的现象的认知可能仅停留在结果层面,即知道食盐、红糖在水中会“消失”,而往往没有细致地观察它们放入水中的变化过程,也鲜少进一步思考“它们究竟去哪里了?”。因此聚焦环节一方面旨在了解学生对相关概念的已有认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在水中的变化过程,以及思考“它们去哪里了?”。
探索1:观察的这三种物体都是固体,食盐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立方晶体,学生通常会认为它是白色的,是由于这种晶体数量庞大,在太阳光线的照射下,会发生多次折射,这样光线传到人眼的时候,看到的颜色就近乎为白色,食盐能溶解于水。红糖是一种赤色结晶体,会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能溶解于水。小石子呈现不同的颜色,颗粒较大不能溶解于水。
溶 解 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如食盐或蔗糖溶解于水而成为水溶液。“溶解”的概念解释对于一年级而言稍有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了解“溶解”的,对该现象有初步认识即可。
探索2:这四张图片明确了实验的流程、操作要点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图①呈现了三种物体、搅拌棒和放大镜,放大镜用于观察物体的细小微粒,提示“放入前,先观察”。图②呈现了一杯水、绿色小勺和食盐,提示“放入后,静静观察”;这是用食盐举例。图③提示实验时要让食盐在水中充分溶解,采取的是搅拌的方法。图④呈现停止搅拌后的状态,提示认真对比观察三种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记录单:需要学生记录三种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前后的特征,用图表征出它们放入水中前后的样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观察的现象用图像表征,教材提供了“放入前”的手绘简图,图中区别了颗粒的大小。
研讨1:主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与解释,并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研讨2: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不同的观点可以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
拓展:关注液体与液体的混合,如水与油的混合现象,拓展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五)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水的3个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杯子、3个玻璃皿、放大镜、小勺、水、食盐、红糖、小石子、搅拌棒等。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套,班级记录单,水车、水电站等有关流动的水的应用的图片。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
本课的情境:聚焦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将食盐、红糖、小石子等物体放入水中,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食盐和红糖会慢慢“消失”在水中,小石子会一直在水中不发生变化。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这些物体去哪里了。学生在描述时会提到几个词语:融化、蒸发、溶解。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些词语进行简单的解释。融化,指冰或雪由于温度升高或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变成水。蒸发,液体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的物质混合,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2个探究活动。
探索1 :这部分让学生用已学过的观察方法观察三种物体的特征。学生通过对食盐、红糖、小石子(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特征的描述,进一步复习巩固已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这三种物体建立起初步的认识,便于在探索活动2中发现它们放入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探索2:该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实验步骤和方法。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杯中的水量要能够将一勺食盐或红糖充分溶解。为了减少干扰,建议教师在实验中使用较为纯净的红糖和淘洗干净的石子。具体实验步骤如教材配图所示。
图①是第1步,呈现了探究使用的材料:需放入水中的三种物体和所用到的实验工具。辅助的文字指导学生先观察物体的原本特征,并提示要用放大镜观察。使用时,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移动,直到看清物体。图②是第2步,指导学生要用小勺舀取等量的三种物体,并放入等量的水中,建议一次取少量物体,轻轻放入杯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体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体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同时将观察到的三种物体刚放入水中的状态用图画记录下来,便于与搅拌后观察到的现象做对比。图③是第3步,指导学生在物体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体与水充分混合。教师需提醒学生,一只手握住杯子,一只手慢慢搅拌,搅拌时不要触碰杯底和杯壁,认真观察杯中物体的变化,直至看不到食盐和红糖的颗粒为止。图④是第4步,指导学生在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与水混合后3种物体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培训,学生要按照教科书提供的操作流程一步步地观察和记录。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搅拌前要先画下三种物体的特征,搅拌后把三种物体在水中的现象画出来。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记录的节点并加以提醒,实验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疏忽此步骤。如果观察到没有变化也要记录下来,这与观察到发生变化一样有意义。
“探索”部分出现了科学词汇——溶解。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不需要记忆和理解溶解的具体概念,只要对该现象有初步的认识,知道该现象为“溶解” 即可。
3.研讨
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食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食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但有颜色,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食盐和红糖相比,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的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仍然像原来那样。要注意的是:如果红糖中有杂质,杯底就会有少量的沉淀,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杂质不是红糖;个别学生会因未搅拌均匀而认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 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充分预设好搅拌时长与物体用量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食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食盐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运用分类思想,将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溶解的现象归为一类,将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归为一类。
问题2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解释能力。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他们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因为红糖水的颜色是红色,可以尝到甜味,这就说明原来的红糖仍然存在于水中,只是变得不能被我们看见。这个现象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消失”的红糖已溶进水里,帮助学生构建溶解的微观认识。而有的学生并不相信物体仍然存在于水中。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4.拓展
在一杯水中加入食用油,观察现象并判断是否能够溶解。学生联系生活场景,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预测,再按照要求一步步进行实验,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油是否能溶于水”。这部分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回家进行实验,再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馈。教师可在下-节课进行演示实验。食用油是脂溶性液体,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当在水中滴入食用油后,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经过搅拌和静止后,油依旧浮在水面上。
(七)教学评价建议
在学生自我评价中,仍然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参见表1-7-1。
表1-7-1“它们去哪里了” 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我能安静倾听
我会说 我知道食盐和红糖能溶解在水里,小石子不能
我能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里的不同
我会做 我能按步骤做溶解实验
我能用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八)疑难问题解答
不同温度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食盐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能力不一样。温度的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食盐的溶解度也随之增加,但过高的温度也会抑制溶解度的增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