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新课导入(1分钟)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向驾车的人说要买马。驾车人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楚王听到伯乐对马的介绍后,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半个月后,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作者介绍(1分钟)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有《昌黎先生集》传世。“说”介绍(1分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通篇借物比喻,属论说文体。“马说”即说马、论马。背景介绍(1分钟)《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预习检查(1分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lì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第23课 马说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学习目标(1分钟)第一课时1.把握文章大意,梳理文章内容,并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的写法,明确文章的线索和层次。3.背诵全文。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表转折。可是,但是因此,即使同“衹(只)”,只、仅。奴仆(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著称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译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顿有时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通“饲”,喂。这样虽然吃相等怎么他,代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译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通晓它的意思面对表示惊叹,相当于“唉”。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语气词,表判断。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文言知识小结: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助词,不译。其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一词多义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而介词,因为。介词,按照。表转折,但是。表顺承,来。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用马鞭驱赶。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而伯乐不常有( )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才能能够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同“饲”,喂。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动词,竭尽。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其能千里而食也( )尽其材(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竭尽。词类活用马之千里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文言句式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0分钟)《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要读出不同的语气。(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惋惜)(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有不平之气)(3)“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愤慨)课堂小结(1分钟)通过梳理文意,我们能够知晓,作者把千里马的被埋没全归于“食马者”的责任,这一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吗 千里马一定是被“食马者”埋没的吗 它自己难道没有责任吗 请大家课后思考以上问题。板书设计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学习目标(1分钟)第二课时1.理解文章观点与中心内容,梳理、总结课文的论证思路。2.体会此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不同形象的深层含义。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第23课 马说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1.此文的中心论点: , 。2.《马说》中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 。3.《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 , , 。5.《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6.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了 , 的谴责。7.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回顾全文,总结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并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和谴责。第三段,总结全文,揭示食马者愚妄无知。通过传神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画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丑态,最后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愤慨和辛辣嘲讽。此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的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主旨“不知马”。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1.《马说》表面上是写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三个形象的比喻义:①“千里马”喻人才;②“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③“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 。托物寓意3.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知识链接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4.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5.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①不以千里称也。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作者故作顿笔,暂时了结,省却一些无用的话。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不仅凝聚着作者愤怒谴责的强烈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自学指导及检测三(1分钟)“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人才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人才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课堂小结(1分钟)课文中,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