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新教材·核心素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时代唐人街大家知道华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被称做什么吗?知道唐朝建立及“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先导阅读,整体感知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唐朝是怎样建立并一步步走向兴盛的?唐高祖开国奠基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时空观念】任务一:结合地图及教材P9,完成唐朝知识小卡片。时 间:建立者:都 城:618年李渊(唐高祖)长安(今陕西西安)(武德)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于玄武门诛之。——《旧唐书·太宗本纪》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玄武门之变【史料实证】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结果如何?626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等人,继承皇帝位,次年改年号贞观,庙号太宗。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往昔初年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逐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贞观政要·政体》【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唐太宗吸取了哪一历史教训?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贞观政要》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以民为本,与民休息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资治通鉴》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房谋杜断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历史解释】结合教材P10思考,在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治国措施治国理念政治上经济上用人上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隋确立,唐完善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执行)(草拟)(审核)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P10相关史事部分梳理三省六部制影响:发展:职能: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唐太宗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材料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一次,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应举者有馆、学的生徒(大部分是皇亲国成和高官子弟)和在州县报名参加考试的乡贡。制举是由皇帝临时确定的科目,名目颇多,如文辞雅丽科、能直言极谏科等,达几十种。——据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整理天下英雄入吾彀(ɡòu)中矣(彀中:圈套、牢笼)唯才是举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1,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效果。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材料二 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唐摭(zhí)言》材料一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富足),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动不动就)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太宗在位期间的统治措施 武则天在位期间的统治措施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经济 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效果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阅读教材P11,梳理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并思考上述措施与唐太宗统治措施有何关系?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保持了唐太宗以来实施政策的延续性整顿吏治,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唯物史观】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形成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什么?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材料《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大多数人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乾陵·无字碑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 武则天在位期间的施政措施政治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整顿吏治,打击敌对官僚贵族经济 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用人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局面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根据表格信息归纳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历史启示?重用人才,选贤任能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要心存百姓、勤政爱民;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依才能取士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武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皇帝为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隋朝创立唐朝完善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唐太宗武则天治国措施:经济上,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用人上,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治国效果: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治国理念: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治国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用人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治国效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巩固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1.(2024·辽宁·中考真题)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C2.(2024·广东·中考真题)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B课堂检测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3.(2024·安徽·中考真题)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B4.(2024·四川甘孜·中考真题)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C课堂检测/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目标】①知道唐朝建立及“贞观之治”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②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分析唐朝前期兴盛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教学难点:对武则天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家知道华人在海外聚居的地方被称做什么吗?答案提示:唐人街为什么华人在国外聚居的地方要叫做“唐人街”呢?这是因为唐朝是一个十分繁荣强大的朝代,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望,因此唐成为了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标记,那唐朝是如何走向强盛的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唐朝是怎样建立并一步步走向兴盛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任务一:结合地图及教材P9,完成唐朝知识小卡片。答案提示:618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今陕西西安)2、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材料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答案提示:玄武门之变 626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等人,继承皇帝位,次年改年号贞观,庙号太宗。教师指导:唐高祖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里,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功劳卓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李建成心有忌惮,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不断排挤陷害李世民,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为求自保,于玄武门(长安宫城北门,是中央禁军屯守之所)设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等人。事后李渊被迫把帝位禅让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二)目标导学二:“贞观之治”1、教师指导:【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思考,唐太宗吸取了哪一历史教训?往昔初年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逐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 ——《贞观政要·政体》答案提示: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教师指导:材料解读: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所见。2、自主学习:播放视频,进一步了解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3、教师指导:【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在隋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下,唐太宗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dàn]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材料三:“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 ——《资治通鉴》答案提示: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君臣之间本应该同治乱,共安危,如果君主能够接纳忠诚的规谏,臣子敢于直言不讳,那就是君臣情投意合,这个是自古以来很受推重的......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暴虐,臣子都闭口不言,终于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后导致国破身亡。材料二解读:太宗对他身边的人说:“做国君的原则,首要的任务是养活天下人民。如果以损害百姓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欲求,那就好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虽然肚子是填饱了,但人却死了。材料三解读:我在选拔官员时,只要他有才能就会得到任用;如果没有才能,即使对方是亲属或朋友也不会任用,如襄邑王李神符;如果有才能,哪怕有仇我也可以任用,如魏征。4、教师指导:当时朝中人才济济,你知道有哪些名臣么?答案提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教师指导:魏征生性刚直、直言敢谏,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一生先后上述二百多次,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对侍臣说:“以铜作为镜子,可以端正衣冠;以历史作为镜子,可以懂得兴衰;以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得失。现在魏征去世,朕少了一面很好的镜子”唐太宗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得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即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他们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史称“房谋杜断”因魏征去世,太宗有感于同自己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宿将逐渐调零,便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依照当年诸臣的官职大小进行排序。5、自主学习:【历史解释】结合教材P10思考,在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唐太宗具体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答案提示: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百姓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用人上: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6、自主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及教材P10相关史事部分梳理三省六部制答案提示:隋确立,唐完善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分工合作,互相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教师指导:三省六部制是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个政治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均称尚书,六部分领各种政治事务。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行宰相之权,其议政场所为政事堂。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7、教师指导:唐太宗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提示:唯才是举教师指导:认识到科举制实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笼络天下人才为其所用。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8、自主学习:【史料实证】阅读材料,结合教材P11,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效果。材料一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富足),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动不动就)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材料二 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 ——《唐摭(zhí)言》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答案提示: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自从贞观年间以来,太宗皇帝励精图治,到了贞观八年九年的时候,时常丰收,一斗米卖四五钱,马与牛这类牲畜遍布原野,百姓外门动不动就是几个月不关闭,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一斗只有二钱了。材料三解读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 所以各民族都视我为他们的父母亲人目标导学三:武则天的统治1、教师指导:根据武则天传奇人生示意图请学生进行简短的介绍。答案提示:637年,唐太宗召武则天入宫,封为五品才人。后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建立感情。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后在王皇后的帮助下武氏便再度入宫,最后成为唐高宗的皇后,曾与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然而武则天并不满足于当太后,于是先后两立两废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自主学习:①阅读教材P11,梳理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并思考上述措施与唐太宗统治措施有何关系?答案提示:继续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保持了唐太宗以来实施政策的延续性。②根据材料归纳武则天的治国效果。答案提示: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师指导:武则天在执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并为后世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问题探究:【唯物史观】大多数人却认为“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形成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什么?材料《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大多数人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答案提示: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注重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指导: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4、问题探究:根据表格信息归纳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共同原因及历史启示?答案提示: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重用人才,选贤任能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统治者要心存百姓、勤政爱民;要以民为本,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5、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下列皇帝为科举制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答案提示:隋文帝:依才能取士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武举【课堂小结】唐太宗在位时居安思危,勤于政事,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民为本,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经济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最终,唐朝迎来了鼎盛时期。【巩固练习】1.(2024·辽宁·中考真题)近期,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主题展览,与以下展览内容有关的治世局面是( )沙场战神·少秦王 不世雄才·唐太宗 万民之王·天可汗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2.(2024·广东·中考真题)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3.(2024·安徽·中考真题)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4.(2023·四川甘孜·中考真题)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举措体现了这一观念的是( )A.兴建皇家宫殿 B.创立科举制度 C.减免农民租税 D.加强军备建设答案提示:CBBC【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docx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pptx 贞观之治.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