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也会理财》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样子和价值。2. 使学生初步理解理财的概念,知道储蓄和合理消费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践能力。2. 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理财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2. 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掌握简单的货币换算。2. 引导学生理解储蓄和合理消费的概念。教学难点1. 让一年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区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2. 培养学生储蓄的意识,并鼓励他们将储蓄行为坚持下去。三、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准备1. 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实物及图片。2. 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购物场景的动画视频、理财小故事等。3. 模拟商店的道具,如玩具、文具、零食等,以及价格标签。4. 储蓄罐若干,记录卡和笔。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个储蓄罐,摇一摇,让学生听声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呀?”引导学生回答是存钱的声音。2. 展示储蓄罐,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里面的钱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储蓄罐和钱的认识。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钱的知识,还要学会怎么理财,让我们的钱变得更有价值。”(二)认识人民币1. 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实物,如 1 元、5 元、10 元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图案和数字。教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的这些花花绿绿的纸,它们就是我们生活中用来买东西的人民币。大家仔细看看,它们长得一样吗?”2. 逐一介绍每种面值人民币的特点和价值。例如,展示 1 元人民币,说:“这是 1 元人民币,上面有毛主席的头像,它可以买很多东西哦,像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展示 5 元人民币,说:“这张是 5 元的,它的颜色和 1 元的不一样,5 元可以买一本小本子或者几个小贴纸。”3. 利用图片,进行人民币面值的辨认练习。教师展示图片,让学生快速说出人民币的面值,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4. 简单介绍人民币的换算。教师:“小朋友们,2 个 1 元就是 2 元,5 个 1 元就是 5 元。那 1 张 5 元可以换几张 1 元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三)理财小故事1.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讲述一个简单的理财小故事:“从前,有两个小朋友,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红。小明每次得到零花钱后,都会马上买很多零食吃,吃完就没有了。而小红呢,她会把零花钱分成两份,一份用来买自己需要的文具,另一份存起来。有一天,学校组织了一次郊游,小明没有钱买零食和水,而小红拿出自己存的钱,不仅买了好吃的,还和小明一起分享。”2. 故事讲完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明和小红谁做得对呀?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3. 教师总结:“小红做得很对,她把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用来买需要的东西,一部分存起来,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有钱用了。这就是理财的小方法哦。”(四)小组讨论:我的零花钱1. 教师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平时有零花钱吗?这些零花钱是怎么来的呀?你们都用零花钱买过什么呢?”2. 让学生分成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倾听学生的想法。3.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的零花钱是过年爷爷奶奶给的,我买了玩具车。”有的学生说:“我妈妈每天给我 1 元零花钱,我买了棒棒糖。”4.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买的,哪些东西是可以不买的呢?”(五)课堂总结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知道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样子和价值,还听了理财小故事,讨论了我们的零花钱。”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认一认家里的人民币,并且和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的理财知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钱的知识,谁能说一说 1 元人民币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位学生回答,复习人民币的特征。2. 继续提问:“那谁还记得小明和小红的故事呀?小红是怎么理财的呢?”引导学生回忆理财小故事的内容。(二)合理消费大比拼1. 在教室一角设置一个模拟商店,摆放各种玩具、文具和零食,贴上价格标签。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小顾客”。给每个“小顾客”发一张模拟货币(如 10 元),让他们去商店购买东西。3. “小顾客”在购物时,要思考哪些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要合理花费手中的钱。其他小组成员在旁边观察,可以给予一些建议。4. 购物结束后,让“小顾客”回到小组,展示自己购买的东西,并说一说为什么要买这些。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评价,看看哪个“小顾客”买得最合理。5.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个东西是不是我们真的需要,如果是需要的,再看看价格是不是合适,这样才能把钱花得更有价值。这就是合理消费。”(三)我是储蓄小能手1. 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储蓄罐和一张记录卡。教师:“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来做储蓄小能手。把你们平时的零花钱存到这个储蓄罐里,每存一次,就在这张记录卡上记录下来。”2. 教师讲解储蓄的好处:“储蓄可以让我们的钱越来越多,等我们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比如,我们想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或者遇到生病、有紧急事情的时候,储蓄的钱就可以帮上大忙啦。”3. 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储蓄仪式。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零花钱(可以是家长提前给的模拟零花钱)放进储蓄罐里,并在记录卡上写下存钱的日期和金额。4.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存钱的目标。有的学生可能说:“我存钱是想买一个大的拼图。”有的学生说:“我想存够钱给妈妈买个礼物。”(四)制定理财小计划1. 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理财小计划。教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知道了要合理消费和储蓄,现在我们来给自己制定一个理财小计划吧。”2.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表格,包含“收入”“支出”“储蓄”三个项目。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填写:“假如你每周有 5 元零花钱,这就是你的收入。你打算用 2 元买文具,这就是支出。剩下的 3 元存起来,这就是储蓄。”3.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纸上画出表格,填写自己的理财小计划。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 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理财小计划,并向全班介绍。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五)课堂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今天我们通过模拟购物、储蓄和制定理财小计划,学会了如何合理消费和储蓄。希望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一个会理财的好孩子。”2. 拓展活动: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按照自己制定的理财小计划执行,并且每周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理财情况。下一周,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理财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六、教学延伸1. 在教室后面设置一个“理财小天地”,展示学生的理财记录卡、优秀的理财小计划等,鼓励学生互相学习。2. 定期开展“理财小明星”评选活动,对在理财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的理财积极性。七、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对理财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人民币并初步理解合理消费和储蓄的概念。在模拟购物和制定理财计划的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锻炼了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在区分必要消费和非必要消费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结合更多生活实例,通过反复引导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财知识,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财指导,共同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