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授课信息课题 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 课型 新授课课时 两课时 授课人教科书 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分析课标分析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解读:通过材料、视频、图像等资料准确判断海岸与冰川地貌类型。掌握地貌的形成原因,简单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海岸与冰川地貌的空间分布特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描述景观特点,解释其形成过程。教材分析本课时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的第二、三课时,教材从海浪侵蚀与沉积、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入手,阐述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学生对于海岸地貌,特别是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缺乏感性认识,教学中充分利用图文资料并设置活动,突破难点。对于冰川地貌,教材只介绍了冰蚀地貌,教学时适当补充冰碛地貌,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该部分是地球岩石圈内容的拓展延伸,是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为后面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兴趣浓厚,探究意识较强,在合作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巨大潜力。此前,学生已经对岩石圈与地球表面形态有了基本认识,但他们的地理知识偏重概念理解和理论分析,地理实践经验欠缺,探究能力尚待开发,因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有一定困难。从学习方法上看,他们已具备一定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但缺乏相关生活经验,对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没有整体的认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难以建立科学系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教学目标[区域认知]知道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典型分布地方。 [综合思维]从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认知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成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图像,认识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类型。 [人地协调观]感悟自然之美,树立人地和谐的地理理念。重难点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情景法、地图法、探究法等。教学过程设计1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播放海浪冲刷海岸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的说的是哪两个世界在碰撞? 学生:(预设)海洋与陆地。 吸引学生注意力,以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并引入新课内容。(过渡)这个相互碰撞的地带是什么呢?答案是海岸带,它连接着海洋和陆地,是两者间互相作用的“地带”,即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接下来,让我们先一同走近海岸带的学习。 学生:跟随老师进行回顾思考。 知识铺垫,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学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海岸带 阐述海岸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分别从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进行具体描述。 相互接触 教师:结合海岸的侧视图,讲授海岸(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潮下带)的位置与特征,并进一步阐述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区别。 海岸类型 教师:展示不同海岸类型图片,请同学观察这些海岸有何不同? 学生:(预设)物质组成不相同。 教师:阐述按照海岸的物质组成,可划分为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基岩海岸、生物海岸等。进一步简单补充:各海岸的成因、特点、我国主要分布及其利用。基岩海岸的组成物质是坚硬岩石,耐冲刷,地质条件稳定,沿岸坡陡水深,利于港口建设,发展景观旅游;淤泥质海岸大部分由淤泥来组成,海岸带宽大,晒盐和滩涂养殖;生物海岸主要是有动物和植物来构成的,如:珊瑚虫堆积和红树林组成的生物海岸,保护海岸,抵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砂质海岸是由颗粒较粗的砂和砾石组成,是开辟海滨浴场的理想之地,主要发源于河流入海口两侧,河流提供丰富的沙源,波浪再将入海泥沙推至岸边堆积。 教师:展示中国海岸类型分布图,阐述:杭州湾为界,以北大部分属于沉积质海岸,以南大部分属于基岩海岸,在我国北方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沿岸及其附近岛屿有典型的基岩质海岸。展示海岸的遥感俯视图,提问:从宏观角度观察海岸带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预设)基岩海岸带地形崎岖,海岸线曲折多变;沉积质海岸地势低平,海岸线平直顺滑。 相互作用 【过渡】海岸带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资源种类丰富多彩。 学生:结合示意图,了解外力与内力作用对于海岸的塑造。 海岸地貌概念 教师:提出海岸地貌的概念: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并阐述波浪作用是塑造海蚀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 学生:阅读书本64面的波浪作用。 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我们观看了海浪拍打海岸的视频,视频中是什么类型的海岸? 学生:(预设)基岩海岸。 教师:我们发现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是海洋与陆地碰撞最剧烈的地方。而在沙砾质、淤泥质海岸主要是堆积作用为主。总结海岸类型的不同主要由于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岸线物质组成不同造成的。 教师阐述: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海蚀地貌 教师:播放海蚀地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海蚀地貌及其原理。 教师:依次讲述海蚀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海蚀崖 学生:根据图片,试着描述海蚀崖景观的特点;根据位置和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过程。 教师:点评并归纳。海浪不断冲击沿岸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得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结果在海蚀崖前出现一个平台状地形,称之为海蚀平台。 海蚀穴 在海岸线附近出现的凹槽形海岸。海蚀作用首先发生在海面与陆地接触的地方,这是因为海岸被海浪不断打击受到侵蚀作用。 教师:补充海蚀洞深度大于宽度。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穴,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一座拱桥。 海蚀柱 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坍而形成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教师:展示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请同学根据示意图试着进行描述。 学生:(预设)向海突出的基岩受到海浪不断侵蚀,形成凹槽形的海蚀穴,在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下,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上部的岩石在冲击侵蚀和重力作用下发生坍塌,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随着海水的增强和持续作用,海蚀崖不断向后退,遗留海蚀平台以及与大陆分离的孤立的海蚀柱。 【活动1 地貌辨认与探究学习】 教师:播放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VR实景视频,通过研究该处地貌岩石特点,可以了解古地理环境、古生物状况、地层形成的年代以及环境变迁,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提问:将军石、恐龙探海分别对应着什么地貌类型?是否会一直存在?思考:在基岩海岸有海积地貌的形成吗? 学生:(预设)将军石属于海蚀柱,恐龙探海属于海蚀拱桥。不会一直存在,会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下,和部分十二使徒岩一样消失。金石滩和鳌滩都属于海积地貌。 教师:提出岬角和海湾的概念,一般岬角处更易受侵蚀作用,而在沙源丰富的海湾(凹形的海岸),海岸方向变化,夹角>45°,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形成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过渡】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如波浪侵蚀陆地造成的海蚀产物,河流冲刷物,海生生物的贝壳、残骸等,他们会去哪里呢?波浪作用会对其进一步研磨和分选,形成海滨沉积物,其力量减弱便发生堆积。 教师:阐述海积地貌概念: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的海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海滩 由松散泥沙或淤泥堆积而成的平缓地面,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教师:这是由于波浪对沉积物发生分选作用。结合图片,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物质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嘴 学生:根据图片,试着描述沙嘴景观的特点;根据位置和物质组成,推测其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其形成过程,在凸性海岸,当到达转折处时,因为海岸与波浪前进方向的夹角<45°,海浪搬运泥沙能力降低,在海岸的转折处沉积。沿岸流的经过会使沙嘴前端顺着原来的岸线不断想外延长,形成一端与陆地连接,另一端伸入海中的沙嘴(板画)。 沙坝 沙坝是与海岸略成平行的长条状堆积体。未露出水面的称“水下沙坝”;出露水面的称“岸外沙坝”;完全露出水面的称“海岸沙堤”。 离岸堤 离岸堤是海水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就是离岸堤。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并岸边有距离形成离岸堤。 潟湖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形成的湖泊。潟湖一般位于海边,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但是由于海浪搬运的泥沙堆积,继而海洋与海湾分隔。 教师:展示示意图,提问:沙嘴、沙坝和潟湖有什么联系?播放潟湖的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理解潟湖的形成过程。 【探究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书64面的探究活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从不同视角观察海岸,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补充海岸类型及其分布的知识,丰富学生认知,利于后面内容的学习。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其综合思维能力。 循序渐进进行讲授,贴近学生表象思维,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图文、视频结合,利于学生更加准确掌握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将复杂的成因转变为学生认知的一般思维方式。 师生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活跃度,联系学生生活,调动学生思维。 通过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与综合思维。 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各种动态图和3D图的演示,使地貌特点更加直观易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通过视频,直观了解潟湖的形成过程,结合教师讲授,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海岸地貌类型及主要成因。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老师进行回顾。 【能力提升】 教师补充贝壳堤的知识。学生回答问题。 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印象。教学环节四:课后作业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时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思维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2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冰川时代2:融冰之灾》这部电影? 学生:(预设)看过。 教师:电影中,冰川融化动物们开始了大迁移,在现实中冰川融化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本节课的学习冰川地貌。 以电影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内容。教学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将冰川拆分来看,分布从冰与川进行具体描述。 1、冰川与冰川地貌 冰 (1)基本概念 教师:展示冰川冰形成示意图,阐述其形成过程。由新雪到粒雪堆积,逐渐压缩内部空气形成冰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成冰过程速度缓慢,南极中央200余米深处的冰体,已经历了近千年的历史。 教师提出冰川与冰川地貌的概念。冰川: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地貌:由于冰川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分为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 (2)冰川的类型与分布 教师:阐述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按照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教师:展示全球主要冰川分布示意图。虽然没有图例,但是我们能看出白色表示属于大陆冰川,蓝色则表示山岳冰川。阐述: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教师提问: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预设)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高海拔地区。 川 (3)冰川的运动 教师:阐述冰川移动是控制冰川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能量的来源,冰川的边缘运动速度慢,中间运动速度快。冰川的运动速度比河流水流速度要小得多。 冰蚀地貌 教师:播放冰蚀地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冰蚀地貌及其原理。 教师:展示冰川侵蚀、搬运示意图,阐述冰川侵蚀,指冰川和它所携带的石块在流动过程中对地面岩石产生破坏,并把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的过程。冰川对地面的侵蚀破坏力极强,可以达到河流对地面破坏程度的5~20倍。 教师:结合动图与图片,归纳冰川侵蚀的方式:冰川刨蚀和冰川磨蚀。冰川刨蚀作用是水渗入岩石,结冰,膨胀使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川将岩石碎块崛起。冰川磨蚀作用是冰川在流动时以冻结在冰川内的岩碎为工具,对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进行磨蚀。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教师:依次讲述冰蚀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冰斗 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教师:展示冰斗的形成过程测视示意图和全景图片。山体本身具有裂隙,水渗入岩石,气温降低,水发生冻结,体积增大,会将山体变得破碎,重复该过程,不断进行刨蚀。山体会变得越来越陡,并不断向后退。 补充冰斗的标志就是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其形成于雪线附近。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冻融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并在重力和融雪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形成洼地。有利于积雪堆积,演化成冰川。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地加深,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当冰川消退后,在冰斗内积水成湖就叫做冰斗湖。 刃脊和角峰 刃脊是山岭两侧的冰斗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角峰是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教师:展示示意图及实景图,两边进行刨蚀形成刃脊,三边进行刨蚀形成角峰,不断溯源侵蚀使得山峰越来越陡峭。 冰川槽谷 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教师:展示U形谷的形成示意图及图片,阐述冰川消融时,将成为“江湖”的源头,和人类文明的哺育者。补充亚洲水塔发源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河流,对于亚洲的内陆干旱区,冰川补给率非常高,可以说“绿洲文明”也是一种“冰川文明”。 教师提问: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和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学生:(预设)U形谷谷底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V形谷两壁较窄,谷底狭窄。 教师:点评回答并补充在山间,冰川属于固体,它对周围的侵蚀是一致的,而河流对下部侵蚀更强烈。 冰蚀湖 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形成湖泊,如北美五大湖。 教师:冰蚀湖具有湖体面积小、湖岸陡、深度大的特点(如图西藏拉姆拉错)。 峡湾 教师:展示峡湾形成的动图及示意图,阐述形成过程主要为三阶段:冰期时,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教师:结合图片,阐述峡湾的主要分布,描述其特点(海岸线支离破碎)。提问:为什么挪威西海岸峡湾众多? 学生:(预设)纬度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强。 羊背石 教师:冰床上坚硬的基岩在冰蚀后被部分保留下来的,微微凸起的石质小丘,常成群分布,运望如匍匐的羊群,故称为羊背石。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 冰碛地貌 教师:结合冰川沉积地貌示意图,讲述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物随冰川流动,碎屑物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结合图片,阐述典型的冰碛地貌有冰碛湖、冰碛平原。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冰碛与端碛,了解冰碛地貌(冰碛平原)的形成过程。 教师:我们将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碛物,展示冰碛物的图片,请同学观察有何特征? 学生:(预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 教师:引导归纳冰碛物的基本特征:冰碛物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结构松散,大小悬殊;缺乏分选性,无层理;砾石的磨圆度很差;砾石上常有光滑的磨光面及钉字形擦痕。阐述:随着冰川的衰退,冰碛物也就相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冰碛地貌。 补充冰川冰形成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区域认知水平。 通过视频更加直观,让学生理解冰蚀地貌的过程,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 图文、视频结合,利于学生更加准确掌握不同地貌的形成过程。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突出课堂重点,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迁移。 播放冰碛模拟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教学环节三: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归纳总结冰川作用的特点及冰蚀和冰碛地貌的典例。 学生:认真听讲,跟随老师进行回顾。 【巩固练习】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进行讲解。 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教学环节四:课后作业教师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我们可以通过羊背石、冰碛垄等了解冰川的过去,如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少数山地尚保留有古冰川遗迹,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外出旅游进行观察了解。但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未来的命运又是如何?对我们人类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和威胁?找一找生活中实例,如北极航线,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岸等具体分析。 感悟自然之美,树立人地和谐的地理理念。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