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国家”教学设计课题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八课第一框题——法治国家解 读 教 材 内容 题目 法治国家教材 地位 本框题包含法治国家的内涵和建设法治国家两目内容。教材的第七课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本课承接前一课的内容,继而讲述“法治中国建设”,为后一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起到自然过渡作用。因此,本课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框题“法治国家”的学习,引领学生感受法治国家的规范性,在知识上了解法治国家的内涵、具体表现以及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具体措施和重大意义,情感上要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落实学生法治意识核心素养的培育,行动上要自觉遵守法律,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教 学 目 标 政治认同 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法治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教学 重点 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特征教学 难点 建设法治国家解 读 方 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 教学手段 板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预为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 导语:视频向我们展现了二十大法治中国建设成果,阐述了法治中国建设与党、国家和公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那么,关于法治国家你又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眼中的法治国家。 议学活动一:观看视频 并结合情境材料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二十大法治精神思考法治国家的内涵? 观看视频并积极思考实现法治国家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通过视频“二十大法治国家建设成果”进行课堂导入,能够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到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之中,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畅谈“我眼中的法治国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后面法治国家的相关教学起到铺垫作用。新课讲授(30’) 法治国家的内涵 (一)法治国家的内涵 教师活动:通过观看视频与结合教材,同学们能说出何谓法治国家吗? 学生活动: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教师小结:(表示肯定)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那么,法治国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法治国家。 (二)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 【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教师活动: 展示2018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宪法宣誓的图片和二十大法治新征程,体会宪法法律的至高权威。 设问:结合图片内容思考宪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国家举行上述活动有什么意义? 学生①:有利于增强宪法在全社会的权威 学生②:不仅有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还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过渡语:既然我们要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的原则,那么什么样的法律才能够得到民众的普遍尊重和认同呢? 【二】坚持良法之治 教师活动:展示《民法典》自1954年到2020年的修缮,涵盖与保障我们公民的基本权利 设问: 1.结合民法典,具体谈谈良法应该具备什么标准? 2.如何落实与实施良法之治? 过渡语: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民法典助力中国实现良法善治。 教师小结: 1.何为良法? ①合理性 ②完备性 ③规范性 2.如何落实良法之治? ①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加大法律执行力度 【三】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教师活动:在我们国家,公民是社会的一份子,在社会中我们享有着广泛的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请问同学们能例举出我们具有哪些广泛的权利吗? 学生活动:(回答并说明原因)人身权、财产权和知情权等等。 设问: 为什么在法治国家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 (1)原因: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3)表现: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四】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贪污的图片 设问:如何规范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保障国家权力的运行? 教师小结:国家权力虽然大,但是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法律之下没有任何特权。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二、建设法治国家 (一)如何建设法治国家 教师活动:法治是公民生活有序开展、国家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那么,建设法治国家具体有怎样的要求呢?我们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来建设法治国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建设法治国家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法治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刚才所学,以小组为单位,观看二十大如何建设法治国家相关视频,就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建言献策。讨论时间:5分钟 小组一:推进宪法实施。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小组二: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 小组三: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司法机关同心合力。 教师小结: 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实施。 1.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在宪法之下,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形成一个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 2.已经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有效实施。政府部门依法履行法定职责,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司法机关严格公正司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分止争,惩罚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建设法治国家的意义 过渡语:法治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实施等问题,在这样的严格法律规范之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关于二十大报告中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的报道。 设问:二十大报告中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彰显了建设法治国家具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认真思考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教师小结:通过建设法治国家,能够有效规范权力运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能够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 学生观看PPT材料,进行思考 结合课本划出重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宪法法律的地位有一定的认知,这里通过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向宪法宣誓的图片能够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宪法法律的至高权威。 学生对法治国家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浅层次,通过观看《民法典的诞生》的视频,学生能够在对民法典的具体内容和诞生过程的分析中增进对法治国家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正确认知国家权力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是本课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对漫画的分析,学生能够在思辨中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治意识。 这块知识涉及到的概念较为复杂,学生个人难以解决,所以通过多组图片展示和对我国当前法律体系和法律层级的介绍,让学生对法律体系和法律实施有更清晰的认知,充分感受到法治国家建设离不开国家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到近年来法治建设给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保障,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 学 过 程 课堂小结(8’) 知识点总结: 法治国家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如何建设法治国家及其意义情 感升 华(5’) 法治国家的建设需要公民与社会同心齐力,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建设法治国家尽微薄之力!作 业 布 置 结合二十大法治精神以及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观察和收集在法律治理方面公平与否的事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板 书 设 计教学实效预测 通过对“法治国家”相关情境的分析,立足二十大报告中法治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原因,探究法治国家的内涵、具体表现及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探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必要性,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国家的相关知识,体悟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学 反思 本教学设计亮点: 1.运用视频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跃度。 2.立足二十大法治精神,拓展学生思维。 本教学设计不足:教学活动过多,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导致学习得不够深入具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