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学科学总复习(教科版)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小学科学总复习(教科版)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2025年小学科学总复习(教科版)知识清单
三年级上册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
4.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进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空气中都存在水蒸气
5.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湿衣服变干等。
6.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7.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8.水沸腾时温度为 100 摄氏度,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9.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10.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态变为固态;水结冰过程中,冰水混合物长时间保持在0℃;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11.水结冰实验中,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是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12.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3.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上升到 0℃,冰开始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不变;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才会慢慢升高。冰融化成水之后体积变小。
14.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15.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6.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同样多的水中,有的物质溶解得多,有的则少。
17.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压碎。
18.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19.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是否搅拌、食盐颗粒大小等
20.分离食盐和沙子的混合物,要经历溶解、过滤、蒸发三个步骤。溶解的目的是将食盐溶解在水中 ,利用了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不能溶于水的特性。过滤的目的是将食盐和沙子分离。蒸发的目的是将食盐和水分离。
21.在溶解实验中,用搅拌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食盐溶解速度;在加热水的实验中,石棉网的作用是让烧杯受热均匀。
22.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温度计内的液柱在温度不同的水中会上升或下降。
23.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24.空气很轻、会流动、容易泄漏
25.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
26.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且体积不能压缩为0。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27.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微粒的大小和数量保持不变,微粒间的距离变小。
28.生活中打气筒,篮球、足球、喷雾器等都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篮球、足球运用了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29. 空气和水、木头一样,都有质量。
30.我们可以用简易天平来称量空气的质量,皮球里打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
31.验证空气有质量的实验要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提高准确性。
32.用回形针、绿豆、乒乓球等越轻越小的物品来调节称空气,结果越准确。
33.袋子里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的空气缩小变重又下降。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制作的
34.自然界的风主要是由于各地温度高低不同,导致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
35.空气是种物质,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36.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
37.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38.太阳是地球获取热量的最主要来源。气温是观察和记录天气的重要内容。
39.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下午 2到 3 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日出前。
40.除了下雨,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单位是毫米。
41.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8 个方位来描述。
42.云是小水滴或小冰晶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将天气分为晴、多云、阴等。
三年级下
1.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那么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2.选择的参照物体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结果也可能不一样——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3.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体。(2)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体的方向。
(3)确定物体与参照物体的距离。
4.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摆动、滚动、振动等。
5.同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运动形式,如落地风扇有转动和摆动两种运动形式,汽车有平动、转动、滚动三种运动形式。
6.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可将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7.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多种运动形式,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其运动形式也可能不同。
8. 物体在斜面上有滚动、滑动和静止三种情况。
9. 物体的形状、放置方式和斜面的坡度等都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情况。平放的圆柱形、球形的物体容易在斜面上滚动。
10.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垫高,原本静止的物体可能会滑动或滚动,原本运动的物体速度会逐渐加快
11.物体运动的快慢。
(1)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时间。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2)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运动的距离。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
12.搭建一个“过山车”通常要经过明确问题、确立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步骤。
13.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蚕宝宝是蚕的幼虫。蚕宝宝从蚕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14.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刚孵化的蚕是黑色的,很小,叫蚁蚕。蚕的生长需要食物、适宜的温度、水和空气。
15.鸡蛋的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有小孔,可透气。卵白:保护卵,并为卵孵化提供水分和养分。卵黄:为卵孵化提供主要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
16.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17.蚕吐丝结茧后变成蛹,呈纺锤形。
1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19.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0.像蚕和鸡这样,产卵繁殖后代的叫卵生。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21.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都包括出生、成长、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
2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着地球转动,月球表面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23.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来计量时间的仪器。
24.影子的产生要有光源、阻挡物和屏,光源照射角度不同会产生长短不同的影子,光源照射角度相同,改变物体的摆放方式,产生的影子也可能不同。
25.月球的主要地形有两种:月海盆地和环形山。
26.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距离地球约38万干米。
27.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其中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四年级上册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4.声音以波的形式,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6.耳朵的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7.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振动传达
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
音。
8.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9.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振动越快,发出的声
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10.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
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1.制作小乐器时,要让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来调试。
12.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文气管、肺、横膈膜等。
1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14.吸气,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15.人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心跳会加快,呼吸次数也会变多。
16.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式可以分成生食
和熟食:根据食物的重要性可以分成主食和副食。
17.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维生素和无机盐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18. 食物的种类很多,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持合理营养,才能使身体健康。
19.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20.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21.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
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2.消化器官中小肠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大肠的主要作用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3. 食物的旅行线路: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体外
24.人体按工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运动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
运动系统:(骨骼、关节、肌肉)
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血液循环 系统:(心脏,血管)
呼吸系统:(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26.物体都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7.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8.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29.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0.用橡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1.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它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名字命名的。
3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点制成的。
3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3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35.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36.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
四年级下册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但种子的内部结构基本相同,都有胚根、胚芽和子叶。
3.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4.有些植物可以用茎繁殖后代,如:土豆、天竺葵;有些植物可以用叶繁殖后代,如:芦荟、秋海棠
5.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朝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根都会向下生长。
6.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7.植物的根系主要分为两种:直根系和须根系。还有些植物的根由于功能改变会引起形态和结构都发生改变,这种根被称为变态根。
8.植物的叶可以吸收阳光制造养料,并有蒸腾作用。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叶子的形状也会多种多样。如生长在热带雨林中的香蕉树的叶宽而大,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生长在寒温带的松树的叶则是针形。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不同的植物会有不同类型的茎。
10.植物的茎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1.花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四部分都有的花叫完全花,缺少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不完全花。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雄花,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雌花,雌花和雄花都叫单性花。
12.花的雄蕊上都有花粉。雌蕊的柱头上常有黏液,可以帮助雌蕊更好地接受来自雄蕊的花粉。
13.只有完成传粉,花的雌蕊才能发育成果实。植物传粉可借助风或昆虫采蜜,传粉的类型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14.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果皮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具有繁殖作用,完好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发育成新植株。
15.植物把种子传播到远处,有利于生命的延续。不同的植物会因自身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的不同,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常见的种子传播方式有:水力传播、弹力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
16.生活中的电都是由电源提供的。常用的手机、手电筒等是由电池供电,电灯、电视机、电冰箱等是由发电厂供电。
17.电池是一种便携式的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用“十”表示;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用“一”表示。
18.电流形成回路叫通路;电流没有形成回路,中间断开了,这种现象叫断路;当电池两端用导线直接连在一起,就会造成短路。
19.最简单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连接而成的,只有电路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回路,小灯泡才能被点亮。
20.电池为电路持续提供电能,开关控制电路中的电流通断。
21.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可以用电池盒和灯座分别将电池和小灯泡固定。
22.电路出故障了,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但不能检测电池有没有电,所以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
23.将简易电路中的开关拆除后,就形成了一个电路检测器。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实验电路中的故障,但不能用它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24.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25.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26.开关是一种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它是用导体和绝缘体两种材料做成的,其中开关闸片是导体,开关底座是绝缘体
27. 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对岩石和土壤的研究了解地球的发展和演变历史
28.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
29.我们可以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等工具刻画来检验矿物的软硬,借助其他物体的反光特性比较矿物的光泽。
30.观察、描述岩石可以从颜色、软硬、表面光滑度、条纹、气味、光泽、颗粒大小等方面入手,这些都是识别岩石的重要依据。
31.花岗岩的特点: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很坚硬
32.砂岩的特点: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粗糙,硬。
33.大理岩的特点: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条纹,颗粒较粗,比较粗糙,晶莹润泽,较软
34.岩石一般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35.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缝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一般把矿物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36.将矿物放在白色的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矿物的条痕与矿物的外表颜色不一定一样,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颜色比矿物外表的颜色更可靠.
37.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标签上一般要写明名称、采集地和采集者等信息。
38.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士。
39.把潮湿的沙和黏土团成小球,沙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平摊在纸上,而黏土不能,说明黏土的黏性较好。
40.土壤根据成分含量的不同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不同的土壤性、渗水性都不同,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41.按渗水能力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我们把那些能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生活中常见的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月亮不是光源。
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这个光可以是光源发出的,也可以是物体的反射光。
光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沿直线传播的光,在遇到不同的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光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不会改变。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白光经过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其原理是各种色光在同一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同。
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反射光也沿直线传播。
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制作潜望镜,需要用到两面平面镜,并且与水平面成45°角,镜面平行且相对。
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我国地形的整体特点: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
高温高压、地壳中薄弱地带、岩浆中的大量气体等,都是火山喷发中的重要因素。
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土豆泥代表火山,番茄酱代表岩浆,酒精灯加热代表地壳深处的高温状态。
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风的力量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风的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风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戈壁、风蚀拱门、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的搬运和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漠。
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
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日晷是古代科学家利用日影方向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度的因素有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性、盛水容器的口径、水位的高低等。
做一个水钟需要经历的步骤: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制作——测试——评估与改进。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个发现并解释了摆的等时性。即同一个摆,在摆动过程中,摆动幅度会越来越小,但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不变的。
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质量和摆动幅度无关。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反之则越慢。
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计时工具的设计运用了物体运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
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身体的运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
人体上肢做伸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
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
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
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
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人体感受刺激的过程: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控制的。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愤怒、惊奇、悲伤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五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要能够控制实验的条件。
种子发芽阶段需要的养料由子叶提供,不需要施肥。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个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植物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生长,植物的茎会向有光的一侧生长。
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大多数生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许多动物的身体特征或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迁徙、洄游、冬眠等。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联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在一定实践、一定区域内所分布的所有生物物种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 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船的发展历程: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柴油机船时代→核动力船时代。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动力到机械动力的转变,稳定性、载重量、动力性能等不断完善和优化。
船的共同特征:中间宽、两头窄、呈流线型,可以减小船受到的阻力。
摇橹木船的动力来源是人,用木头制造;轮船的动力来源是发动机,用钢铁制造。
独木舟是一种用一根树干凿成的小舟,需要借助桨驱动,是人类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是船历史的开端。
摇橹木船和宝船与竹筏相比,载重量、稳定性和防水性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浮的材料可以造船,沉的材料也可以造船。改变船的体积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相同材料做成的船,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制作铝箔船时,船舱分格是为了增加船载物时的稳定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船的动力系统,推动船的发展。
帆船的动力来源主要是自然界的风,存在动力的持续性问题。
通过船舵能够控制船行驶的方向,防止船偏航。
潜艇是能够在水下航行的船,被设计成鱼类的身体形状,可以有效减小水的阻力。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可以从载重量、稳定性、航行距离等方面对制作的小船进行测试和评估。
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除地球外,还未发现其他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地球平均半径约为6400千米。
地球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命存在所需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液态水、营养物质等。
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我们正面临着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做的:低碳出行、植树造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不乱扔垃圾等。
白色污染是人类大量使用和丢弃塑料制品导致的。
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紧缺。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相对较多,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滴灌是目前农业灌溉技术中最为节水的灌溉技术之——滴灌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国际上通行的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电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最为广泛的能源之一。我国电能的主要来源: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
二氧化碳的增加使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增温效果类似栽培植物的温室,被称为“温室效应”。
地球上的能源按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其中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指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水通常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态存在,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
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热量后,形态会发生改变。水放热结成冰,吸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云、雨、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
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温度变低降温,温度低的物体温度变高升温。在传热过程中,两个物体温度趋向一致后不再变化,可以说这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通过直接接触,热量在物体间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物体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热传导。
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这个过程叫热传递。
热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形式。
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是以热传导的形式传递的。
物体具有温度差,是热传递的必要条件。
热对流只能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之中。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金属的导热性能比非金属好。
像金属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那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六年级上
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与镜片大小、厚度无关。放大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越小。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物镜。
7.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目镜的倍数。
8.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9.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10.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1.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12.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13..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14.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15.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16.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17.许多微生物对人体有益,如酵母菌,还有一些对人体会造成伤害。霍乱、肺结核、伤寒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18.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人是巴斯德。
19.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状,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地轴倾斜。
20.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其中大部分都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0%。
21.地球内部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2.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①地球自转;②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2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最早提出“地心说”理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摆的实验,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2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即从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25.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是长一短一长。一年当中同一时间进行观测,北半球的人们会观测到夏至那日影子最短,冬至那日影子最长,春分和秋分两日影子适中。
26.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日影变化会随着季节有规律地变化。
27.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天即一年,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并且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28.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现象,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29.白昼与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白昼光强,黑夜光弱。
30.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燕子。有的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比如蝙蝠。
31.四季的变化会对动物产生影响。比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和冬季都会换上不同颜色的毛。
32.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33.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34.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三种不同的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形式多样的剪刀是多项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任务的需要。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活字印刷术可以分成检字、刷墨、拓印、晾制等过程。
由纸、印刷、信息结合而成的工具和技术渐渐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梯。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作化学能。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能量有热能、电能、光能、太阳能等。
额定功率指的是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功率为1000瓦的电器,1小时消耗的电量就是1度。功率的单位是瓦,符号W。
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观察到指南针发生了偏转。并通过反复实验证明通电导线会产生磁性。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磁能。
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它通电时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
电磁铁有南极S和北极N,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向和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线圈匝数、电流大小等。
电磁铁线圈中电流强度越强,电磁铁磁力越大,电流强度越弱,电磁铁磁力越小。电磁铁缠绕线圈圈数越多,电磁铁磁力越大,缠绕线圈圈数越少,电磁铁磁力越小。
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工作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电动机中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主要是以光能的形式传递到地球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的能量固定下来。
六年级下
1.住房结构的分类标准有功能、楼体结构等。
2.住房由给排水、电路、采光、供暖、网络等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需要科学的、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
3.住房建造的一般过程:明确任务、选址、设计、建造、验收等。
4.港珠澳大桥主桥历时九年修建完成,全长55干米,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5.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
明确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设计
制作一个模型(画或写解决方案)
测试这个模型,评估并改进
实施建设
6.工程的关键是设计,技术的核心是发明,科学技术与工程是相辅相成的。
7.在设计塔台时,我们要从选址、材料选择、塔台的设计、成本核算、人员分工、时间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工程整体设计。
8.制订标书时,需要重点关注项目安全性和项目成本两个要点。
9.塔台的结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三角形框架结构等。
10.可以用以下三种方法增加塔台的抗震能力:
(1)加入大量三角形结构使塔台更耐震;
(2)加大重量或底面积使塔台能制震;
(3)在底部加滚珠使塔台免震。
11.模型是设计的具体表现,测试是衡量设计是否达到规范要求的重要方法。
12.工程要反复评估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达成最终的工程要求。
13.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
14.在调查校园生物时,包括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进行实地调查 三个步骤。
15.制订调查方案时,要明确调查目的、调查地点、调查方法、调查时间等。
16.进行校园生物分类时,可以采用二歧分类法进行分类。二歧分类法是指将特征不同的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用分为两类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17.植物根据茎内木质发达的情况,可以将茎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草质茎的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18.后代和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亲代与后代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变异。
19.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正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20.提供种子或其他器官的植物是亲代,种子或其他器官发育长成的新植物是后代。
21. 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时,我们可以比较植物花的花色、花瓣数量、花形等。
22.比较动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时,可以观察比较动物的形态特征、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
23. 盂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定律。
24.像蚂蚁那样,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像金鱼那样,终身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卵生,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哺乳动物。
25.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相貌特征。耳垂、单双眼皮等相貌特征被称为性状。
26.同种生物中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
27.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上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8. 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9.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条件
3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基因库、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宣传教育等。
3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基因(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34.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5.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天体的运行。
36.太阳是一颗恒星,是整个太阳系中唯一能够自身发光的天体,每时每刻都在向太空发出光和热。
37.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的区域,它是磁场聚集的地方,这就是太阳黑子。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现象。
38.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被地球吸引,从而进人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39.慧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绕日公转,有的儿十到几百年绕太阳一圈,有的绕太阳一圈需要长达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
40.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
41.八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最远的是海王星
42.日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
43.金星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恰巧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金星凌日天象。
44.天文学上为便于表示恒星的位置,人为地将星空划分成的若干个区域,称为星座。全天星空一共被划分为88个星座。
45.光年 是光在字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时间的距离,是一个长度单位。
46.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形状也不同。
47.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是北斗七星;小熊星座的主要标志是北极星。北极星可以帮助我们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端(勺口)的两颗星的连线向外延长约5倍处,有一颗不太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
48.夏季天空中有许多的亮星,其中三颗亮星天津四(天鹅座)、织女星(天琴座)、牛郎星(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被称为“夏季大三角”。南部天空有一颗红巨星心宿二,它属于天蝎座。
49.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称为银河系。银河系大约由2000亿到4000亿颗恒星组成。
50.银河系以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统称为河外星系。河外星系大小不一,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形状各异,不规则。
51.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52.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着。
53.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肉眼观测天体,第二阶段,借助望远镜等工具观测;第三阶段,航天时代,到太空中观察宇宙。
54.万户是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的人,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航天员是杨利伟。
55.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如空气、声、电、光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
56.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状、形态等,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大小、形态等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57.小苏打是白色的、没有特殊气味的细小颗粒。白醋是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刺鼻的酸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58.收集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时,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有大量气泡产生,用手摸密封袋外壁,感觉凉凉的,温度变低了。
59.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比如蜡烛燃烧、白砂糖加热等。
60.在用蜡烛加热白砂糖的过程中,白砂糖由开始时的固体到加热后变成液体,即白砂糖的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白砂糖的颜色逐渐变深,直到变成黑炭状。气味也由无味到香味再到焦味,即白砂糖的炭化,属于化学变化。
61.物质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无处不在,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如面粉烘制蛋糕、虾被煮熟后变红等;有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害的,如酸雨会造成森林被毁。
62.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减缓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是隔绝与水或空气的接触,如涂一层油漆、保持干燥等。
6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经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
64.煤、石油等能源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塑料、纤维、沥青等。
65.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并为生物提供能量,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6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人我们的体内,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才能成为我们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67.淀粉与碘酒混合会生成蓝色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68.人的情绪变化与化学变化有关。
69.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是一种化学变化,伴随着颜色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