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案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资源简介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历史解释) 2.结合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地图,认识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历程及影响。(时空观念) 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时空观念) 4.搜集相应的史料,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一 阿拉伯帝国
1.建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 。
(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 ,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 中期建立起地跨 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1)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 、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2)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1)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3)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 、印度的 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时间 概况
13世纪 信奉 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 ,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 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攻占 ,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后期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 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1)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 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
(2)笈多帝国
兴起 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
统治状况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 ,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
②统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划分为 ,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初步发展: 之际,中国移民把 、 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 ”。
③结果:模仿中国建立了 国家。
(3)幕府政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神社广占土地,形成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 ,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 ,并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征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危机 17世纪建立的 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3.朝鲜
新罗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 。 (2)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 自立为王,迁都 ,改国号为朝鲜
抗击侵略 16世纪末,日本 派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最终,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1)观察教材P23“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在传统亚欧非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
(2)《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2)8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对奥斯曼帝国阻挠东西方贸易的评价
奥斯曼帝国扩张之时,西方的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前夕,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阻挠,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
(4)阅读教材P25“13世纪初的德里苏丹国疆域”图。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日本封建等级制下天皇和幕府的关系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将军成了实际统治者。在庄园制的发展下,将军、大名为有效管理庄园经济,广泛设置守护和地头,一般由幕府的御家人武士担任,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古代朝鲜的发展
(5)中朝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在16世纪中朝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什么?
(3)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主题一 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 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哈里发政府鼓励和扶植商业,鼓励自由贸易。首先,他们……以巴格达为中心修建许多重要商道,形成了一个交通网络。其次,阿拉伯人有重视商业的传统,所以从来不蔑视商人,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要高于中世纪的西欧。第三,阿拉伯人主张完全的自由贸易,专卖是被禁止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
材料三 (阿拉伯)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材料一反映出阿拉伯经济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理位置优越,是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阿拉伯帝国政局稳定,国家统一,农业、工商业发达,城市发展繁荣,奠定了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统治者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教育,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
④文化上持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创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和很强的包容性。
(2)特点
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
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主题二 日本与朝鲜
材料一 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己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 “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
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
③改革派建立了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评价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改革的先例;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仍然存在隐患。
1.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了大帝国。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
3.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在日本幕府掌握了实权。
1.(2024·安徽安庆一中月考)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
A.巴格达的建筑豪华优美
B.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2.(2024·浙江台州期末)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即著名的“征服者穆罕穆德”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人的对外扩张书写了新的篇章。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错误的是(  )
A.首都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B.13世纪逐渐兴起于伊朗高原
C.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其统治阶级
D.扩张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3.(2024·江苏扬州中学期中)在东晋高僧法显(337-420年)的笔下,笈多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和平、繁荣,帝国之内,不需要通行证。这些记载反映了(  )
A.帝国的繁荣发展景象
B.丝绸之路开辟的历程
C.北印度地区社会状况
D.中日两国间友好往事
4.(2024·山东烟台一中月考)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重要作用是(  )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重要性日益增强
5.(2024·云南保山一中期中)下列所示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归纳的朝鲜发展史,排序正确的应该是(  )
①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②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自立为王,明朝赐国号“朝鲜” ④中朝军民取得反对日本侵略的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的制度特点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政策 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统治措施 奥斯曼帝国工商业的特点 奥斯曼帝国重税政策的影响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笈多王朝中央集权弱化 德里苏丹国苏丹拥有较大统治权 日本武士与下属的主从契约关系 德川幕府奉朱子学为官学 高丽中央官制 越南认同中华文化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山西太原期中)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促使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传播,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融合。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等城市逐渐成为伊斯兰教学问、艺术和商业的繁荣中心。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B.消弭了当地传统文化
C.推进了中亚历史进程
D.保障了帝国统治稳定
2.(2024·福建福州六校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
B.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
C.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
D.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3.(2024·天津环城四区期末)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4.(2024·福建南平期中)阿拉伯帝国一位著名医学家所著医学著作中,所涉及药物来源如图,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B.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C.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D.深受外来医学成果的影响
5.(2024·河北廊坊期末)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  )
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
6.(2024·江苏泰州中学期中)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工商业由国家垄断 B.苏丹是最高主宰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对过境商品征重税
7.(2024·河北唐山期中)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使奥斯曼帝国成东西交流中心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8.(2024·重庆主城四区期末)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  )
A.政令高度统一 B.经济政策宽松
C.中央集权弱化 D.等级制度森严
9.(2024·浙江湖州期中)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需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并缴纳贡税。这说明(  )
A.各土邦的对立非常严重
B.苏丹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C.印度教是国家主导宗教
D.印度王公的特权被取消
10.(2024·河南郑州中牟期中)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
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
A.使两个阶层间关系和谐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有效地维护了幕府统治
D.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11.(2024·安徽芜湖一中期中)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12.(2024·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中)下面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得出(  )
A.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D.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13.(2024·广东兴宁一中期中)1831年,越南使臣李文馥曾发表《夷辨》一文,抗议清廷将其视为“夷”的态度。文章指出:“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家孔孟而户程朱,其学也……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也?”据此可知,当时越南(  )
A.接受清朝中央政权直接管辖
B.其文化为中国士大夫所认同
C.对中华文化具有较强认同感
D.坚持自身是中华文化的正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广东佛山七校5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
《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数字组成,是今天国际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由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今天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今天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在唐代传入中国,东阿拉伯数字在元代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明末传入中国。
——摘编自张铁文
《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角度对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传播进行评述。(7分)
4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搜集伊斯兰教兴起的历史事实,理解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历史解释) 2.结合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地图,认识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历程及影响。(时空观念) 3.结合德里苏丹国家疆域图,认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扩张及文明特点。(时空观念) 4.搜集相应的史料,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大化改新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一 阿拉伯帝国
1.建立
(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宗教大权。 (2)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经济 (1)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2)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1)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2)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3)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兴起
时间 概况
13世纪 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中期 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 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后期 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统治
政治 (1)最高统治者苏丹是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和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 (1)15-16世纪,经济一度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 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孔雀帝国:公元前4世纪,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
(2)笈多帝国
兴起 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统治状况 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13世纪初。
②统治
宗教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中央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
地方 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初步发展: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③结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3)幕府政治
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建立 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征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危机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
3.朝鲜
新罗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王朝 (1)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2)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朝鲜建立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抗击侵略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最终,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1)阿拉伯帝国是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1)观察教材P23“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在传统亚欧非贸易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案参考: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2)《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摘自教材P22)这说明阿拉伯文化有何特点?
答案参考: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2)8世纪,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阅读教材P24“史料阅读”,“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说明了什么?
答案参考:苏丹穆罕默德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是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对奥斯曼帝国阻挠东西方贸易的评价
奥斯曼帝国扩张之时,西方的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前夕,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贸易的阻挠,实际上是逆潮流而动。
(4)阅读教材P25“13世纪初的德里苏丹国疆域”图。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答案参考:当时德里苏丹国的范围仍局限于北印度,主要是从印度河到恒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尚未实现南亚地区的统一。
大化改新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日本封建等级制下天皇和幕府的关系
幕府统治时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将军成了实际统治者。在庄园制的发展下,将军、大名为有效管理庄园经济,广泛设置守护和地头,一般由幕府的御家人武士担任,武士成为幕府统治的基础。
古代朝鲜的发展
(5)中朝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在16世纪中朝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是什么?
答案参考:反抗日本侵略,并取得了胜利。
(3)东亚的日本和朝鲜都曾仿效中国唐朝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
主题一 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 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二 哈里发政府鼓励和扶植商业,鼓励自由贸易。首先,他们……以巴格达为中心修建许多重要商道,形成了一个交通网络。其次,阿拉伯人有重视商业的传统,所以从来不蔑视商人,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要高于中世纪的西欧。第三,阿拉伯人主张完全的自由贸易,专卖是被禁止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第二版)上
材料三 (阿拉伯)重视科学文化,对科学文化的限制要比西方基督教国家少得多。他们对于古典科学文化给予很高的评价,尤其注意吸收希腊科学文化的营养。阿拉伯帝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融合,因此,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 中古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
《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材料一反映出阿拉伯经济的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参考:特点:商业繁荣,尤其是对外贸易(中转贸易)发达。
原因:哈里发政府鼓励和扶植商业,鼓励自由贸易,构建商业交通网络;商人社会地位高;阿拉伯帝国地处亚欧非交界处,疆域广阔。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时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参考:国家重视科学文化;帝国地域辽阔,被征服地区文化遗产丰富;帝国经济多元、繁荣。
(3)根据材料四,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答案参考: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古时期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①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地理位置优越,是文化荟萃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阿拉伯帝国政局稳定,国家统一,农业、工商业发达,城市发展繁荣,奠定了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统治者开放宽容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教育,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
④文化上持宽容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加以融合创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和很强的包容性。
(2)特点
继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发展,开拓创新。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积极作用
(1)贸易交流
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的商路。
(2)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转型。
主题二 日本与朝鲜
材料一 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己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 “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
答案参考:背景:隋唐制度的影响;日本贵族割据(或社会混乱、社会危机)。
成果: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答案参考:三省六部制(或十道);土地国有;科举选士(或儒家经典、辞章之学)。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
答案参考:都结合本国国情,模仿中国(唐朝)制度。
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和评价
(1)原因
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加以继承与创新。
③改革派建立了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评价
①积极方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发展;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改革的先例;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发展起来。
②局限性:大化改新未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仍然让他们参与国家的决策,这就使得国家统治仍然存在隐患。
1.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了大帝国。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2.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亚洲的历史发展。
3.中古时期印度先后建立了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古代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在日本幕府掌握了实权。
1.(2024·安徽安庆一中月考)历史学家彼得·佛兰科潘称阿拉伯帝国都城巴格达是一座“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巴格达被称为“殿堂之都”的理由是(  )
A.巴格达的建筑豪华优美
B.海陆贸易发达经济繁荣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重视法律建设维护统治
答案:B
解析:“豪华镀金”“华丽挂毯”“丝绸锦缎”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富有,B项正确。
2.(2024·浙江台州期末)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即著名的“征服者穆罕穆德”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人的对外扩张书写了新的篇章。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错误的是(  )
A.首都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B.13世纪逐渐兴起于伊朗高原
C.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其统治阶级
D.扩张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答案:B
解析: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兴起,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3.(2024·江苏扬州中学期中)在东晋高僧法显(337-420年)的笔下,笈多王朝统治下的社会和平、繁荣,帝国之内,不需要通行证。这些记载反映了(  )
A.帝国的繁荣发展景象
B.丝绸之路开辟的历程
C.北印度地区社会状况
D.中日两国间友好往事
答案:C
解析:笈多王朝在北印度地区,C项正确,排除D项。A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汉代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
4.(2024·山东烟台一中月考)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重要作用是(  )
A.编订律令法典,建立起法律体系
B.庄园经济形成,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D.武士集团形成,重要性日益增强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置八省百官”反映的是大化改新在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
5.(2024·云南保山一中期中)下列所示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归纳的朝鲜发展史,排序正确的应该是(  )
①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制度 ②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 ③李成桂自立为王,明朝赐国号“朝鲜” ④中朝军民取得反对日本侵略的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7世纪时期,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初期,高丽王朝建立并且仿效唐朝制度;14世纪,李成桂自立为王,明朝赐国号“朝鲜”;16世纪,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派遣军队支援朝鲜,中朝军民取得反对日本侵略的胜利。故选C项。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影响 阿拉伯帝国的制度特点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政策 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奥斯曼帝国君主的统治措施 奥斯曼帝国工商业的特点 奥斯曼帝国重税政策的影响
题号 8 9 10 11 12 13 14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笈多王朝中央集权弱化 德里苏丹国苏丹拥有较大统治权 日本武士与下属的主从契约关系 德川幕府奉朱子学为官学 高丽中央官制 越南认同中华文化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以及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山西太原期中)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促使伊斯兰教在中亚地区迅速传播,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融合。撒马尔罕、布哈拉、花剌子模等城市逐渐成为伊斯兰教学问、艺术和商业的繁荣中心。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
B.消弭了当地传统文化
C.推进了中亚历史进程
D.保障了帝国统治稳定
答案:C
解析: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阿拉伯文化与中亚文化融合,中亚地区的城市也得到发展,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推进了中亚历史进程,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B项“消弭”说法绝对,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2.(2024·福建福州六校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
B.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
C.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
D.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既是宗教领袖又掌握国家权力,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B项正确。阿拉伯帝国没有多神信仰,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并非“极不协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对君主的态度,排除D项。
3.(2024·天津环城四区期末)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柏拉图、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阿拉伯帝国作为穆斯林国家,政府组织学者翻译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作品,且成就显著,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对西方的影响,排除A项;桥梁作用主要在沟通东西方交流方面,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没有征服希腊,排除C项。
4.(2024·福建南平期中)阿拉伯帝国一位著名医学家所著医学著作中,所涉及药物来源如图,这表明,阿拉伯帝国的医学(  )
A.忽视了民族药物学的创新发展
B.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C.源于帝国境内繁荣的商业贸易
D.深受外来医学成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药物约35%来自两河流域、24%来自希腊、19%来自波斯、14%来自印度、3%来自埃及,而源自阿拉伯的药物仅占5%,可知其深受外来医学成果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忽视民族药物学创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著作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涉及帝国境外,排除C项。
5.(2024·河北廊坊期末)奥斯曼帝国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一改任用各地区贵族为维齐尔(负责帝国行政管理,约9人)的传统,而多任出身卑微者,例如大维奇尔易卜拉欣帕夏就曾为苏莱曼一世的奴隶。这一转变(  )
A.强化了君主对朝政的控制力
B.扩大了王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C.提高了国家行政治理的效能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治隐患
答案:A
解析:苏莱曼一世对于国家高级官员的选拔上改变任用贵族的传统,转而提拔身边出身低微的亲信,这有利于苏莱曼一世对官员的控制,进而强化对朝政的控制力,A项正确。奥斯曼帝国统治阶级是封建贵族,提拔出身卑微者是让其成为封建贵族,并未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这一转变的具体影响,排除C项;D项“消除了”的说法绝对,排除。
6.(2024·江苏泰州中学期中)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工商业由国家垄断 B.苏丹是最高主宰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对过境商品征重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商业同样也受国家的监督……贸易由国家垄断”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由国家垄断,A项正确。
7.(2024·河北唐山期中)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叙利亚等地后,基本上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而来自东方的香料早已成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此可知,奥斯曼帝国的重税政策(  )
A.直接影响了西欧人的日常生活
B.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
C.使奥斯曼帝国成东西交流中心
D.阻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答案:A
解析: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几条主要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使香料价格的上涨,影响西欧人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重税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实力,排除B项;重税政策不利于交流,排除C项;此时东西方仍有贸易往来,排除D项。
8.(2024·重庆主城四区期末)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管理、贸易的调整、商路的巡逻和保护、防御外族入侵的军事活动,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笈多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也由地区藩臣的军队组成。这反映出笈多王朝(  )
A.政令高度统一 B.经济政策宽松
C.中央集权弱化 D.等级制度森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笈多王朝地方具有较大的权力,这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C项正确。地方各项事务都“交由各省总督、地方官吏或本地封建领主全权负责”,说明地方各省各行其是,政令不够统一,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经济政策宽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而不是各阶层之间的等级关系,排除D项。
9.(2024·浙江湖州期中)德里苏丹国废除了印度传统的官吏世袭制度,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这些土邦需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并缴纳贡税。这说明(  )
A.各土邦的对立非常严重
B.苏丹拥有较大的统治权
C.印度教是国家主导宗教
D.印度王公的特权被取消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土邦需承认德里苏丹国的宗主权并缴纳贡税,可见苏丹拥有较大的统治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土邦的对立非常严重,排除A项;伊斯兰教是德里苏丹国的国教,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2024·河南郑州中牟期中)有学者指出,日本“武士与下属建立主从契约关系。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即认同下属拥有土地等权利,同时给予其新的权利,并对下属加以保护。另一
方面,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这种“契约关系”(  )
A.使两个阶层间关系和谐
B.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C.有效地维护了幕府统治
D.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主君对下属施以‘恩惠’”“下属则对主君尽忠‘奉公’”可知,日本武士下属要服从主君、效忠主君,而主君要保护其下属,给予一定的土地和权利,说明这种“契约关系”带有互惠互利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武士与下属的关系,不代表其关系就是和谐的,排除A项;这种“契约关系”弱化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幕府统治并未得到有效维护,排除C项。
11.(2024·安徽芜湖一中期中)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C.重视忠义和孝行品性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答案:A
解析: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并且注重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朱子学强调的君臣、家族关系与幕府想要维持的社会秩序是一致的,这表明他们是在利用朱子学强化统治,A项正确。B项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材料只能说明德川幕府学习外来文化,但不能说明其“善于”学习,排除D项。
12.(2024·黑龙江双鸭山一中期中)下面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得出(  )
A.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D.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答案:C
解析:图中官制与中国唐朝的官制有相似之处,说明高丽仿效中国的政治制度,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排除B项;D项“照搬”说法错误,排除。
13.(2024·广东兴宁一中期中)1831年,越南使臣李文馥曾发表《夷辨》一文,抗议清廷将其视为“夷”的态度。文章指出:“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家孔孟而户程朱,其学也……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举之,其大也如是,而谓之夷,则吾不知其何如为华也?”据此可知,当时越南(  )
A.接受清朝中央政权直接管辖
B.其文化为中国士大夫所认同
C.对中华文化具有较强认同感
D.坚持自身是中华文化的正统
答案:C
解析:材料“我越非他,古中国圣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体现的是越南使臣认为越南源于中华,材料“家孔孟而户程朱,其学也……宾贤取士,汉唐之科目也;博带峨冠,宋明之衣服也”体现的是越南学习中华文化,因此材料说明的是当时越南对中华文化具有较强认同感,C项正确。当时的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并非是直接管辖,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体现越南坚持自身是中华文化的正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14.(2024·广东佛山七校5月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
《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十个数字组成,是今天国际通用的数字。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因而得名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及由其衍生而来的数字都是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中的数字。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演变出两种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西阿拉伯数字。东阿拉伯数字和今天阿拉伯人使用的数字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后被逐渐改进成今天广泛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在唐代传入中国,东阿拉伯数字在元代传入中国,阿拉伯数字明末传入中国。
——摘编自张铁文
《阿拉伯数字引入汉语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角度对阿拉伯数字的发展传播进行评述。(7分)
答案:(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答出四点即可)
(2)阿拉伯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是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阿拉伯数字也被吸收融合。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不同类别的阿拉伯数字在唐代、元代和明末,分别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体现了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及影响方面切入,指出其反映出的文明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可得出,统治方式多元;根据材料一“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可得出,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根据材料一“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可得出,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地理位置、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等角度思考即可。根据材料一“加强了统治”“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可得出,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根据材料一“从事经济活动”可得出,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一“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可得出,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结合所学可得出,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可得出,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第(2)问,可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历程及影响入手,“从文明交流角度”强调要说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反映出的文明交流,根据材料二“由古印度人发明,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度数字发明后,约在公元9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印度数字在唐代传入中国……在元代传入中国……明末传入中国”体现了阿拉伯数字的发明、传播历程;影响则从西欧和中国两个角度分析;最后指出其反映出的文明交流。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