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浙教版科学七上知识点(带挖空版 答案版本)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浙教版科学七上知识点(带挖空版 答案版本)

资源简介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2.科学的作用:(1)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
(2)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4)科学技术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5)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
1.2 科学测量
1.2.1 长度测量
1.测量的含义: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m”表示。
(2)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1000 毫米
1 毫米=1000 微米 1 微米=1000 纳米
(4)正确使用刻度尺
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确定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也就是最小刻度值);
放正确: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估计值),数值后面应注明单位;
记正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5)特殊长度测量方法;
替代法 (化曲为直:用棉线测地图上哈尔滨到满洲里铁路长;化直为曲:用自行车测量路程)
累积法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铜丝的直径)
组合法 (测量圆锥的高度;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1.2.2 体积的测量
1.定义: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2.单位:体积的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常用的单位还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
3.单位之间的换算
1 立方米=1000 立方分米=106 立方厘米
1 立方分米=1升=1000 立方厘米=1000毫升
4.体积测量方法
5.测量液体体积时常用量筒或量杯,量筒的刻度均匀(因为横截面积一样),而量杯的刻度不均匀(因为横截面积上大下小,所以刻度上密下疏),它们都没有零刻度。
6.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选正确:观察量筒上的最小刻度、量程;
放正确:放在水平桌面上,等到液面静止时再进行读数;
看正确:视线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读正确:不需要估读;
记正确:结果要带上单位。
1.2.3. 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 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 摄氏度,将 0 和 100 之间等分为 100 份,每一份 就是 1℃。
(3)温度的测量仪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包括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取出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相平。
(5)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常用温度计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人的体温
测量范围 一般为 0℃-100℃,范围大 35℃-42℃
最小刻度 1℃ 0.1℃
构造 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 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 弯曲的玻璃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物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内液体自动退回玻璃泡。 能离开人体读数,温度降低不能自动退回 玻璃泡,要用力甩几下。
1.2.4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常用器材及其用途
仪器名称 主要用途
温度计 测量物体的温度
电流表(A)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电压表(U) 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大小
试管 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夹 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用
试管架 放置试管或晾干试管用
酒精灯 加热物体
秒表 测量时间间隔
烧杯 盛放大量药品,配置溶液,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放大镜 观察较小的物体并放大
托盘天平 测量物体的质量
玻璃棒 搅拌,引流,蘸取
胶头滴管 往试管或其他容器中滴入少量试剂
药匙 取粉末状药品
镊子 取块状的固体
量筒、量杯 量取液体体积
4.实验操作安全规范
(1)防火及防止触电事故;
(2)不随意试嗅或直接接触化学试剂,不随意设计并进行化学实验,以防意外;
(3)某些化学试剂有挥发性、腐蚀性、毒性,应在排风柜子里取用,用完立即封住容器;
(4)打翻化学试剂等意外发生时,应及时报告;
(5)发生一般性烫伤或烧伤时,应先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再涂上烧伤药膏;被化学试剂灼伤时,应先用缓缓水流冲洗1分钟以上,再用相应药物处理。若浓硫酸沾到皮肤,则应先用抹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若意外伤害较严重,则应立即送医;
(6)化学残渣残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槽中,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如废液缸等)中,以免腐蚀管道或污染环境。
5.实验室常见仪器操作
(1)胶头滴管
①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
②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该先排空胶头滴管内气体,再伸入待取液体内,防止吸入液体与胶头滴管内气体进行反应;
③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应该竖直在容器正上方,进行滴液;
④取液后,不能将胶头滴管倒放或者平放,防止吸入液体腐蚀胶头;
⑤滴管用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洗涤完后放在试管架上或者放入烧杯中;
⑥滴瓶上的胶头滴管是专用,用完后不需要清洗。
(2)酒精灯
①酒精灯里酒精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 1/4 ,少于 2/3;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④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加热时物体应用外焰部分加热;
⑤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灯帽要盖灭两次,不可用嘴去吹;
⑥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3)试管
①试管可以直接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 1/2,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 1/3;
②加热前试管要擦干,然后用试管夹从下往上,固定在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不能直接用手;
③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内壁的水既不汇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④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由于受热不均匀使试管损坏,然后用外焰集中在试管底部加热,这时应将试管倾斜约 45°,管口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
(4)液体倾倒
液体的倾倒时试剂瓶口紧贴烧杯口,倒入试管时,试管略微倾斜;标签正对手心,防止倾倒时液体流下腐蚀标签;试剂瓶的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瓶盖被污染,最终污染试剂。
(5)试管中加入固体的操作
①粉末状或者颗粒状固体:先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者纸槽将粉末药品放入试管中,然后直立试管使药品至底部。(口诀: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块状固体: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药品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直立试管使药品滑落至底部。不能在试管直立时直接放入,防止损坏试管。(口诀:一平、二放、三慢竖)
6.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1.3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测量......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 ,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2.科学的作用:(1)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
(2)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4)科学技术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5)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
1.2 科学测量
1.2.1 长度测量
1.测量的含义:测量是一个将 与 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用“ ”表示。
(2)长度的常用单位有: (km)、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 (μm)、 (nm)。
(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 千米=1000 1 米=10 =100 =1000
1 毫米=1000 1 微米=1000
(4)正确使用刻度尺
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确定刻度尺的 和 (也就是最小刻度值);
正确: 要紧靠被测物体;
正确:视线与 垂直;
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 ,即读到 ,再估读到 (估计值),数值后面应注明 ;
正确:测量结果= + + 。
(5)特殊长度测量方法;
替代法 (化曲为直:用棉线测地图上哈尔滨到满洲里铁路长;化直为曲:用自行车测量路程)
累积法 (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铜丝的直径)
组合法 (测量圆锥的高度;测量圆柱体的直径)
1.2.2 体积的测量
1.定义:体积是物体 的大小;
2.单位: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m3),常用的单位还有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升( ),毫升( )。
3.单位之间的换算
1 立方米=1000 =106
1 立方分米=1 =1000 =1000
4.体积测量方法
5.测量液体体积时常用量筒或量杯,量筒的刻度 (因为横截面积一样),而量杯的刻度 (因为横截面积上大下小,所以刻度 ),它们都没有 。
6.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正确:观察量筒上的 、 ;
正确:放在 上,等到 时再进行读数;
正确:视线 ;
正确:不需要 ;
正确:结果要带上 。
1.2.3. 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 。
(2)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K),常用单位是 (℃),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把 的温度定为 0 摄氏度, 的温度定为 100 摄氏度,将 0 和 100 之间等分为 100 份,每一份 就是 。
(3)温度的测量仪器:温度计是利用 的 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包括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
(4)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测量超过 的温度;
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 ;
③不能将温度计 ;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相平。
(5)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的区别
常用温度计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人的体温
测量范围 一般为 0℃-100℃,范围大 35℃-42℃
最小刻度
构造 内径细而均匀的玻璃管,下端是玻璃泡 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 弯曲的玻璃管
使用方法 不能离开物体读数,温度降低时,管内液体自动退回玻璃泡。 能离开人体读数,温度降低不能自动退回 玻璃泡,要用力甩几下。
1.2.4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常用器材及其用途
仪器名称 主要用途
测量物体的温度
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大小
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夹持试管用
放置试管或晾干试管用
加热物体
测量时间间隔
盛放大量药品,配置溶液,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观察较小的物体并放大
测量物体的质量
玻璃棒 , ,
往试管或其他容器中滴入少量试剂
取粉末状药品
取块状的固体
量取液体体积
4.实验操作安全规范
(1)防火及防止触电事故;
(2)不随意试嗅或直接接触化学试剂,不随意设计并进行化学实验,以防意外;
(3)某些化学试剂有挥发性、腐蚀性、毒性,应在排风柜子里取用,用完立即封住容器;
(4)打翻化学试剂等意外发生时,应及时报告;
(5)发生一般性烫伤或烧伤时,应先用 冲洗受伤处再涂上烧伤药膏;被化学试剂灼伤时,应先用 冲洗 ,再用相应药物处理。若浓硫酸沾到皮肤,则应先用 再用 ;若意外伤害较严重,则应立即送医;
(6)化学残渣残液不能直接倒入水槽中,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如废液缸等)中,以免腐蚀管道或污染环境。
5.实验室常见仪器操作
(1)胶头滴管
①使用滴管时, 在上, 在下;
②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应该先 ,再伸入待取液体内,防止吸入液体与胶头滴管内气体进行反应;
③滴管口不能 ,应该 在容器 ,进行滴液;
④取液后,不能将胶头滴管 或者 ,防止吸入液体腐蚀胶头;
⑤滴管用后应 ,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 ,洗涤完后放在试管架上或者放入烧杯中;
⑥滴瓶上的胶头滴管是专用,用完后 清洗。
(2)酒精灯
①酒精灯里酒精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 ,少于 ;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 来引燃;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 ;
④酒精灯火焰分为 、 和 , 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加热时物体应用 部分加热;
⑤用完酒精灯后,必须 ,灯帽要盖灭两次,不可用嘴去吹;
⑥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扑盖。
(3)试管
①试管可以 加热,装溶液时不超过试管容量的 ,加热时不超过试管的 ;
②加热前试管要 ,然后用试管夹 ,固定在离 处,不能直接用手;
③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准,内壁的水既不汇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④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由于受热不均匀使试管损坏,然后用 集中在试管 加热,这时应将试管 约 ,管口不要 。
(4)液体倾倒
液体的倾倒时试剂瓶口紧贴烧杯口,倒入试管时,试管略微倾斜; 正对手心,防止 ;试剂瓶的瓶塞 在实验台上,防止 ,最终 。
(5)试管中加入固体的操作
①粉末状或者颗粒状固体:先将试管 ,用 或者 将粉末药品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 试管使药品至底部。(口诀:一 、二 、三 )
②块状固体:先将试管 ,用 将药品放入试管中,然后慢慢直立试管使药品滑落至底部。不能在试管直立时直接放入,防止损坏试管。(口诀:一 、二 、三 )。
6.常见的危险警告标志
1.3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 → → → → → 。
2.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科学 、科学 、科学 ......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长发育、需要摄取营养物质、繁殖后代、呼吸、进行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
除此之外,生物体(除病毒以外)均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否可以进行新陈代谢(即有无生命)。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是否自己制造有机物(是否进行光合作用)
知识点二、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时间人物 发现 细胞学说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软木塞薄片上蜂窝状小室(死细胞细胞壁) ①所有动、植物都由细胞构成 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安东尼·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真正的活细胞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 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归纳总结: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
20年后,德国科学家魏尔肖 一切细胞来源于细胞
知识点三、显微镜的使用
1.支持部分
镜座:稳定镜身
镜臂:提握镜身的部位
镜筒:连接目镜和物镜
2.调节部分
载物台:放置玻片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可用不同的光圈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物镜转换器:用来调换不同的物镜
准焦螺旋:分为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可调节镜筒的升降
3.光学部分
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两面,光照强时使用平面镜,光照弱时使用凹面镜
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物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
4.观察
物象特点:目镜中所观察的物像是倒像,其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
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正好相反:玻片向前移,所看到“上”的物像向后移;玻片向左移,所看到“上”的物像向右移
5.使用主要步骤:安放→ 对光→ 放片→ 调焦→ 观察
★巧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a.取镜安放:右手握左手托,7厘米 略偏左;b.对光三转:转装换器,先低倍后高倍。转遮光器,选用大光圈。转反光镜看白亮视野;c.观察三先:先低后高 先降后上 先粗后细
注意:①调焦时眼睛要看着物镜:目的是防止物镜压碎玻片标本和损伤物镜。 ②观察时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
★显微镜常考点:
(1)调节视野明暗的是反光镜或遮光器;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细准焦螺旋。
①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逆时针(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粗准焦螺旋顺时针(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②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思考
将图像从1→2的步骤:①向上移动装片至A点在视野正中央;②转动物镜转换器换高倍物镜;③来回细微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视野图像清晰。
附:低倍镜视野和高倍镜视野的区别
知识点四、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过程
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用镊子从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展:将所取材料放于载玻片,用解剖针展平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倾斜,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如下图:A正确)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观察植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撕的太厚 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未在载玻片上展平,甚至造成折叠现象 重新制作装片时,用解剖针展平洋葱鳞片表皮
细胞结构不太清楚 未加滴碘液 加滴碘液
有黑色圆圈等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如反光镜未对好,光过强、过弱或无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重新按正确方法操作显微镜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过程
a)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c)刮: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d)涂: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e)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倾斜,将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轻轻地盖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f)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观察动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 找到正确部位后再刮取细胞,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的细胞数太少 多刮取几次,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细胞后,涂抹不匀 重新制作装片,涂抹均匀
视野中有细胞,但结构不太清楚 未滴碘液 加碘液
视野中有许多黑圆圈等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 回忆前面的实验,按正确方法操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与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区别 所滴液体 清水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取材方法 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轻轻刮取
防止细胞重叠的方法 用解剖针将薄膜展平 将附有碎屑的牙签放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
染液 碘液(或红墨水) 碘液(或亚甲基蓝溶液)
相同点 擦净玻片、盖盖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纸吸引
知识点五、科学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人的感官对事物的判断是有局限性的,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2.科学观察可分为间接观察(借助仪器)和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也可分为定量观察(有具体的测量数据)和定性观察(没有具体的测量数据)。
知识点六、细胞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特点
细胞膜 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选择通透性
细胞质 为代谢提供物质和场所以及一定的环境条件 内含各种细胞器
细胞核 细胞遗传特性、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分裂时,有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染色体
细胞壁 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纤维素
叶绿体 为光合作用提供场所 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液泡 贮藏(营养、色素等)、保持细胞形态,调节渗透吸水 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西瓜甘甜说明液泡内的细胞液含有较多的糖分
2.2 形形色色的植物
种类 形态 繁殖方式 典型植物 进化顺序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孢子植物 藻类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分裂;孢子 衣藻、水棉、紫菜、海带 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地,从简单到复杂。
苔藓 无 有 有 无 无 无 孢子 葫芦藓、墙藓
蕨类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孢子 肾蕨、芒萁、铁线蕨、满江红、鸟巢蕨
种子植物 裸子 有 有 有 无 无 有 种子 银杏、苏铁、马尾松、雪松、侧柏、水杉
被子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大豆、西瓜、桃
2.3 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
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呼吸 体温 受精 生殖 其他特征 代表种类
鱼类 鳃 不恒定 体外 卵生 生活在水中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 鲢鱼、中华鲟、鲨鱼(卵胎生)
两栖类 幼体是鳃,成体肺 不恒定 体外 卵生 幼体在水中,有尾无四肢,成体在陆地或者水中,无尾有四肢 青蛙、大鲵、蝾螈
爬行类 肺 不恒定 体内 卵生 贴地爬行,体表有鳞片或甲 蛇、鳄鱼、龟、鳖
鸟类 肺 恒定 体内 卵生 体表有羽毛,前肢特化为翼 鸡、鸭、鹅、鸽、企鹅
哺乳类 肺 恒定 体内 胎生哺乳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有乳腺,胎生哺乳 蝙蝠、鲸、白鳍豚、人
3、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单细胞(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
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涡虫、血吸虫)
多细胞 有口无肛门
刺胞动物:刺细胞,身体辐射对称(水母、水螅、海蜇)
有口有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蛔虫、蛲虫)
环节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蚯蚓)
软体动物(有贝壳):身体柔软,有贝壳(蛤、螺、蜗牛、乌贼)
棘皮动物:体具棘皮(海星)
节肢动物: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蝴蝶、虾、蜈蚣)
4、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分节的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益虫、害虫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是一种害虫。
【拓展】★1.胎生和哺乳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优点:可以大大提高动物的成活率。
★2.幼体发育首先摆脱水的环境,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爬行动物 。
★3.容易错的动物分类
(1)鱼类:海马、鲨鱼、黄鳝; (2)两栖类:娃娃鱼; (3)爬行类:鳄鱼、甲鱼
(4)鸟类:企鹅、鸡、鸭、鸵鸟; (5)哺乳类:鲸鱼、蝙蝠、美人鱼;
(6)鲍鱼是软体动物; (7)鸭嘴兽是发育不完全的哺乳动物,卵生
5、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蜗牛的感觉
(1)观察蜗牛借助放大镜(放大正立的虚像)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3)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2.4 生物的分类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生物物种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等级越低,种类越少,共同特征越多,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最高等级是——界。
2.检索表:生物学上常使用检索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目前常使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
2.5 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与环境
2、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①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A、种内互助:蚂蚁、蜜蜂的分工合作
B、种内斗争: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②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A、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
B、寄生: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虫、吸血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
C、竞争: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
D、捕食:草食动物兔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狼以兔等为食。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举例: 草 → 鼠 → 蛇→鹰 。
②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
【注意】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至少需要一个消费者。
3、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①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如骆驼的驼峰,仙人掌的茎肉质化、叶特化为刺等;
②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的适应:如保护色(雷鸟、北极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黄蜂等)、拟态(竹节虫、枯叶蝶)。
二、生物多样性
1、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以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成分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的主要原因:丧失栖息地。解决办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破坏 ②掠夺式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影响2.1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的特征: 、 、 、 、
、 、 。
除此之外,生物体(除 以外)均是由 构成的。
【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是否可以 (即 )。
知识点二、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时间人物 发现 细胞学说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软木塞薄片上蜂窝状小室(死细胞细胞壁) ① ② ③
安东尼·列文虎克 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真正的活细胞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 植物细胞内有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 和 归纳总结: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构成
20年后,德国科学家 一切细胞来源于
知识点三、显微镜的使用
1.支持部分
:稳定镜身
:提握镜身的部位
:连接目镜和物镜
2.调节部分
:放置玻片的地方。中央有 ,可用不同的 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用来调换不同的物镜
:分为 和 ,可调节 的升降
3.光学部分
:有 和 两面,光照强时使用 ,光照弱时使用 。
目镜:目镜越 ,放大倍数越 ;目镜越 ,放大倍数越
物镜:物镜越 ,放大倍数越 ;物镜越 ,放大倍数越
4.观察
物象特点:目镜中所观察的物像是倒 ,其 、 都是颠倒的
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 :玻片向前移,所看到“上”的物像向 移;玻片向左移,所看到“上”的物像向 移
5.使用主要步骤: → → → → 观察
★巧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a.取镜安放:右手握左手托,7厘米 略偏 ;b.对光三转:转 ,先 后 。转 ,选用 。转 看 视野;c.观察三先:先 后 先 后 先 后
注意:①调焦时眼睛要看着物镜:目的是 。 ②观察时 。
★显微镜常考点:
调节视野明暗的是 或 ;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 。
①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 时针(向 )转,镜筒 ,且变化明显
粗准焦螺旋 时针(向 )转,镜筒 ,且变化明显
②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思考
将图像从1→2的步骤:①向 移动装片至A点在 ;②转动物镜转换器换 ;③来回细微调节 直至视野图像 。
附:低倍镜视野和高倍镜视野的区别
知识点四、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过程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用镊子从叶 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将所取材料放于载玻片,用解剖针展平
:用 夹起盖玻片倾斜,使它的 先接触 ,然后 ,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 (如下图: 正确)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用 从盖玻片的 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观察植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有严重重叠现象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 ,挑选较薄的表皮进行实验
洋葱鳞片表皮细胞未在载玻片上 ,甚至造成折叠现象 重新制作装片时,用解剖针展平洋葱鳞片表皮
细胞结构不太清楚 未加滴碘液 加滴碘液
有黑色圆圈等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如反光镜未对好,光过强、过弱或无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重新按正确方法操作显微镜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过程
a) :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 :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
c) :用消毒牙签在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d) :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e)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倾斜,将它的 先接触 ,然后轻轻地盖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f)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用 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观察动物细胞时的问题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视野中没有细胞 未在口腔内壁上刮取细胞 找到正确部位后再刮取细胞,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的细胞数太少 多刮取几次,重新制作装片
刮取细胞后,涂抹不匀 重新制作装片,涂抹均匀
视野中有细胞,但结构不太清楚 未滴碘液 加碘液
视野中有许多黑圆圈等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 回忆前面的实验,按正确方法操作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与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区别 所滴液体 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 )
取材方法 从洋葱鳞片叶 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用消毒牙签在 轻轻刮取
防止细胞重叠的方法 用解剖针将薄膜展平 将附有碎屑的牙签放在生理盐水中涂抹均匀
染液 碘液(或 ) 碘液(或 )
相同点 擦净玻片、盖盖玻片、滴加染液后用吸水纸吸引
知识点五、科学观察
1. 和 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人的感官对事物的判断是有局限性的,借助仪器可以 。
2.科学观察可分为 观察(借助仪器)和 观察(直接用感官);也可分为 观察(有具体的测量数据)和 观察(没有具体的测量数据)。
知识点六、细胞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能 特点
细胞膜 选择通透性
细胞质 为 以及一定的环境条件 内含各种细胞器
细胞核 细胞遗传特性、细胞 分裂时,有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即染色体
细胞壁 的功能 纤维素
叶绿体 为 提供场所 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
液泡 贮藏( 、 等)、 ,调节渗透吸水 成熟的植物有大液泡,西瓜甘甜说明液泡内的 含有较多的糖分
2.2 形形色色的植物
种类 形态 繁殖方式 典型植物 进化顺序
、水棉、 、海带 从 等到 等,从 生到 地,从 到 。
葫芦藓、
肾蕨、芒萁、铁线蕨、 、鸟巢蕨
、苏铁、马尾松、雪松、 、水杉
大豆、西瓜、桃
2.3 常见的动物
1、动物的分类:地球上生存的动物已确定名称的约有125万多种,根据体内 ,动物可以分为 和 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分别可称为 和 。
2、脊椎动物的五大类群及特征。脊椎动物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呼吸 体温 受精 生殖 其他特征 代表种类
生活在 用 游泳,体表有鳞片 鲢鱼、中华鲟、鲨鱼(卵胎生)
幼体在水中,有尾无四肢,成体在陆地或者水中,无尾有四肢 青蛙、大鲵、蝾螈
贴地爬行,体表有鳞片或甲 蛇、鳄鱼、龟、鳖
体表有 ,前肢特化为 鸡、鸭、鹅、鸽、企鹅
全身被毛、体温恒定,有乳腺,胎生哺乳 蝙蝠、鲸、 、人
3、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动物:身体 , 对称( 、血吸虫)
口 肛门
动物:刺细胞,身体 (水母、水螅、海蜇)
多细胞
口 肛门 动物:身体线形,不分节( 、蛲虫)
动物:身体有许多体节( )
动物(有贝壳):身体柔软,有贝壳(蛤、螺、 、乌贼)
动物:体具棘皮( )
动物: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 、蜈蚣)
4、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节肢动物门约有100多万种动物,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和足都分节,并且拥有外骨骼,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昆虫的身体可分为 、 、 三部分,有 分节的 ,一般有 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 。益虫、害虫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是一种害虫。
【拓展】★1. 和 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优点: 。
★2.幼体发育首先摆脱水的环境,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 。
★3.容易错的动物分类
(1)鱼类:海马、鲨鱼、黄鳝; (2)两栖类:娃娃鱼; (3)爬行类:鳄鱼、甲鱼
(4)鸟类:企鹅、鸡、鸭、鸵鸟; (5)哺乳类:鲸鱼、蝙蝠、美人鱼;
(6)鲍鱼是 ; (7)鸭嘴兽是发育不完全的哺乳动物,卵生
5、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蜗牛的感觉
(1)观察蜗牛借助 (放大正立的虚像)进行观察。蜗牛喜欢生活在 的地方,以植物茎叶为食。
★(2)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3)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 、 、 、 ,没有 。
2.4 生物的分类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生物物种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 、 、 、 、 、 ,生物分类等级越 ,包含的生物种类越 ,共同特征越 ,等级越 ,种类越 ,共同特征越 ,分类的最小单位是—— ,最高等级是—— 。
2.检索表:生物学上常使用 来鉴定生物的种类,目前常使用的是 。
2.5 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与环境
2、生物与生物的相互关系
①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A、 :蚂蚁、蜜蜂的分工合作
B、 :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②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
A、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两者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继续生存。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根是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
B、 :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虫、吸血虫寄生在其他动物体内。
C、 :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时为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
D、 :草食动物兔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狼以兔等为食。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举例: → 鼠 → 蛇→鹰 。
②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
【注意】食物链必须从 ( )开始,至少需要一个消费者。
3、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①形态和结构与 的适应:如骆驼的驼峰,仙人掌的茎肉质化、叶特化为刺等;
②形态和结构与 的适应:如保 (雷鸟、北极狐、熊等)、 (毒蛇、黄蜂等)、 (竹节虫、枯叶蝶)。
二、生物多样性
1、生态系统: 的所以 及其 中的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 ,成分越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大多数生物的灭绝的主要原因: 。解决办法主要是: 。
2、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多样性、 的多样性。3.1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
(1)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环球航行。
(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登高望远)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
三、地球仪
1.经线: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经线共360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成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符号“E”表示;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符号“W”表示。
(3)东西180°经线为一条经线。
(4)经线的形状为半圆弧,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180°,20°W和160°E,50°W和130°E
2、纬线:
(1)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符号“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符号“S”表示。
(3)纬度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3、经线和纬线特点汇总表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半圆弧 整圆弧
位置关系 相交于南极和北极 相互平行
长短 等长 不等长(赤道最长)
指示的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 180° 90°
0°的确定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赤道
度数的变化规律 向西向东各180°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 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
划分半球的界线 20°W、160°E 赤道(0°纬线)
a.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端,它的四周都是北。
b.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端,它的四周都是南。
c.同一经线上的点只存在正南、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点只存在正东、正西的关系。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20 °W和160 °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半球经度范围:20°W—160°W—180°—160°E;东半球:20°W—0°—160°E 。
(3)160°—180°永远属于西半球;0°—20°永远属于东半球。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 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四、阅读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
表现方式 示例
线段式 不能漏写单位
数字式 1: 3 000 000或1/3 000000
文字式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 千米
(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②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①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②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2.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的两端是南北方向,纬线前后是东西方向。
(3)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和注记
3.2 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
一、太阳系的组成
注:①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无空气,布满环形山,无卫星,昼夜温差大。
②金星:又名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唯一逆向自转行星。卫星,有大气(二氧化碳)温度高。大小与地球接近。
③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三个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一定厚度和适宜呼吸的大气。
④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红色,有大气(稀薄,二氧化碳),有固态水,人类可探测的最近行星。
⑤木星:气体星球,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有大气和光环,显著特征为大红斑,卫星最多(66颗)。
⑥土星:气体星球,体积、质量第二的行星,卫星第二(62颗),土星的光环主要由碎块和微粒组成。
⑦天王星:在太阳系中,体积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气体星球,有卫星,温度最低。
⑧海王星:蓝色行星,距离太阳最远,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⑨太阳系中最大天体是:太阳;最大的行星是:木星
二、太阳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核聚变的形式获得能量)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现在接受的光是太阳8分钟以前发出的)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3、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
太阳结构 太阳活动 特点 影响
太阳大气(从里到外) 光球层(肉眼可见) 太阳黑子 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气体斑块。 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会乱抖动;无线电通讯;气候的变化;地震;树木生长得快慢;
色球层(玫瑰红色) 耀斑 突然增亮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如电视、调频广播、军事通信等)、紫外线增强。
日珥 太阳色球层喷向日冕层的炽热的气流 无影响
日冕层 太阳风 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极光、 紫外线增强。
4、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太阳黑子多或大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或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3.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2.“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亚里士多德等前人对宇宙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地球中心学说,创立了“地心说”模型。主要内容:①地球是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②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等所有天体都围绕着地球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运转
3.“日心说”:16世纪,哥白尼为太阳系建立了一个“日心说”模型。出版了著作《天球运行论》,阐述了“日心说”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二、现代宇宙学说
1.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性质、结构和演化(起源、演化和 死亡)的科学。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理论依据,以天文观测为事实依据。
2、星系运动的特点—哈勃的发现
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退行的速度越大;V=Hd,其中V是星系退行速度,d为星系到观察者的距离,H为哈勃常数。
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
3.星系模型
实验结论:不管是哪个“星系”,其他“星系”都在不断地离它而去。各张圆形小纸片(星系)彼此后退,膨胀没有中心。
4.相对论: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5.宇宙大爆炸理论
(1)大爆炸宇宙论的内容:宇宙起源于极高温、极高密度的“奇点”的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膨胀、温度不断下降,生成各种物质,形成各种星系,演化成今天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仍将继续膨胀下去。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2)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依据:现代观测中发现的星系运动特点,即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说明宇宙正处在不断膨胀之中,如果能将时间倒退,宇宙中的星系就会聚在一起(一点),所以就认为宇宙起源于这个点,这个点发生大爆炸就诞生了宇宙。
三、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1.星系
(1)由单颗恒星、恒星系统、星团、尘埃和气体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型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2)大多数星系分为三类——旋涡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2.银河系
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从侧面看,银河系呈扁圆盘状;从上往下看,能够看到银河系的旋涡结构,所有的恒星都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我们不能在地球上看到银河系的旋涡结构,因为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银河系的形状:侧看:中间厚,四周薄,像铁饼;俯视:大旋涡。
3.河外星系
1、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由大量恒星组成的星系。
2、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北极星位于小熊星座。
4.探索活动
1、北斗七星斗柄朝向: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2、找北极星方法:把北斗星斗前两颗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四、恒星
1、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低,但体积比太阳大,亮度比太阳高。
2、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大,但亮度较暗。
3、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4、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
5、恒星的一生
6、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
7、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3.1 认识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
1. 地球是一个 、 的球体。
2. 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
(1)葡萄牙航海家 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 。
(2) 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 ,再看到 ;远去帆船的 比 先消失。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登高望远)
(5)月食是 的影子遮挡了 ,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为 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坐地日行八万里)
三、地球仪
1.经线:
(1)地球仪上,连接 的线(又称: ),零度经线也叫 ),
(2)经线共 度,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成 ,以东的180°属于 ,用符号“ ”表示;以西的180°属于 ,用符号“ ”表示。
(3)东西180°经线为 条经线。
(4)经线的形状为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如0°和 ,20°W和 ,50°W和
2、纬线:
(1)与 平行的线, 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 ,最后成一点。
(2)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 ,用符号“ ”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 ,用符号“ ”表示。
(3)纬度划分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3、经线和纬线特点汇总表
经线 纬线
形状特征
位置关系 相交于 和 相互
长短 等长 不等长(赤道最长)
指示的方向 方向 方向
最大度数值
0°的确定 (格林尼治天文台)
度数的变化规律 向西向东各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
分布规律 无数条,除 和 外,其余的都有 条 无数条,除 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 条
划分半球的界线 、 ( )
a.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 端,它的四周都是 。
b.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 端,它的四周都是 。
c.同一经线上的点只存在 、 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点只存在 、 的关系。
3.东西半球的划分
(1) 和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2)西半球经度范围: — — — ;东半球: — — 。
(3) 永远属于西半球; 永远属于东半球。
注意:东半球不全是东经度;西半球不全是西经度。
4. 南北半球的划分: 为北半球; 为南半球。
四、阅读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 、 、
1.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尺= 。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
表现方式 示例
不能漏写单位
1: 3 000 000或1/3 000000
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 千米
(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①比例尺越 ,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 ,但表示的内容越 ,精确度越高。
②比例尺越 ,则表示的范围越 ,内容越 ,精确度越低。
*规律:①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 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政区图。
②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 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2.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 :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 :经线的两端是南北方向,纬线前后是东西方向。
(3)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和注记
3.2 太阳系的组成与结构
一、太阳系的组成
注:①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无 ,布满 ,无 ,昼夜温差大。
②金星:又名太白金星、“启明星” “长庚星”,唯一 行星。卫星,有大气(二氧化碳)温度高。大小与地球接近。
③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三个条件:适宜的 、充足的 、一定厚度和适宜呼吸的 。
④火星:与地球最相似,被称为“红色星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红色,有大气(稀薄,二氧化碳),有固态水,人类可探测的最近行星。
⑤木星:气体星球, 、 最大的行星,有大气和光环,显著特征为 ,卫星最多(66颗)。
⑥土星:气体星球,体积、质量第二的行星,卫星第二(62颗),土星的光环主要由碎块和微粒组成。
⑦天王星:在太阳系中,体积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气体星球,有卫星,温度最低。
⑧海王星:蓝色行星,距离太阳最远,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⑨太阳系中最大 是:太阳;最大的 是:木星
二、太阳
1、太阳概况:离地球最近的 ,发 发 的 星球。( 的形式获得能量)
①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②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③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④表面温度约6000℃; 温度达1500万℃;⑤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现在接受的光是太阳 分钟以前发出的)
2、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太阳与地球的生物息息相关。
3、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
太阳结构 太阳活动 特点 影响
太阳大气 (从 到 ) 层( ) 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较暗的 。 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会乱抖动; ;气候的变化;地震;树木生长得快慢;
层( ) 突然 的斑块。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 。 影响地球上的 (如电视、调频广播、军事通信等)、 。
太阳 喷向 的炽热的气流 无影响
层 太阳风是从恒星 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 、 。
4、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 年。太阳黑子 或 的那一年,成为太阳活动 ,黑子数 或 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 。1755年为第1周,2009年为第24周。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作为 的标志
3.3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1.“盖天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
2.“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 在亚里士多德等前人对宇宙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地球中心学说,创立了“地心说”模型。主要内容:① 是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②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等所有天体都围绕着地球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运转
3.“日心说”:16世纪, 为太阳系建立了一个“日心说”模型。出版了著作《天球运行论》,阐述了“日心说”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认为 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二、现代宇宙学说
1.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 、 和 (起源、演化和 死亡)的科学。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理论依据,以天文观测为事实依据。
2、星系运动的特点—哈勃的发现

;V=Hd,其中V是星系退行速度,d为星系到观察者的距离,H为哈勃常数。

3.星系模型
实验结论:不管是哪个“星系”,其他“星系”都在不断地 。各张圆形小纸片( )彼此 ,膨胀 。
4.相对论: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5.宇宙大爆炸理论
(1)大爆炸宇宙论的内容:宇宙起源于极 、极 的“奇点”的大爆炸,之后宇宙不断 、温度不断 ,生成各种物质,形成各种星系,演化成今天的宇宙,今天的宇宙仍将继续膨胀下去。 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2)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依据:现代观测中发现的星系运动特点,即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说明宇宙正处在不断膨胀之中,如果能将时间倒退,宇宙中的星系就会聚在一起(一点),所以就认为宇宙起源于这个点,这个点发生大爆炸就诞生了宇宙。
三、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1.星系
(1)由单颗恒星、恒星系统、星团、尘埃和气体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大型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由 到 分别为 、 、 、 。
(2)大多数星系分为三类—— 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
2.银河系
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从侧面看,银河系呈 ;从上往下看,能够看到银河系的 ,所有的恒星都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 我们不能在地球上看到银河系的旋涡结构,因为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银河系的形状:侧看:中间厚,四周薄,像铁饼;俯视:大旋涡。
3.河外星系
1、河外星系:在银河系以外,由大量恒星组成的星系。
2、北斗七星位于 星座,北极星位于 星座。
4.探索活动
1、北斗七星斗柄朝向:春夏秋冬对应 。
2、找北极星方法:把北斗星 两颗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 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四、恒星
1、红巨星:表面温度比太阳 ,但体积比太阳 ,亮度比太阳 。
2、行星状物质:质量体积比太阳 ,但亮度较 。
3、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
4、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体积 、亮度 ,但质量 、密度 。
5、恒星的一生
6、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只有一个—— 。 愈大,寿命 !
7、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 发生 反应而产生的。4.1 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一般视为静止),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
5、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6、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千米/时=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大数字×小单位=小数字×大单位
②人步行速度约为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时间运动1.2米

④【常识】人步行:1.2米/秒,自行车:4米/秒,汽车:30米/秒,光速:3×108米/秒
7、图像
s-t图 v-t图
图像
含义 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如何改变 随着时间的变化速度如何改变
单位 秒——米 小时——千米 秒——米/秒 小时——千米/时
各直线含义 ①匀速 ②匀速 ③匀速 ④静止 ①变速 ②匀速 ③静止
物理量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 斜线的倾斜程度表示速度大小,越陡速度越大。 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 面积表示路程。
8、各种能量及形式
例子 能量
飘散的蒲公英 机械能
食物、燃料,电池储存 化学能
电池提供 电能
遥控器发出 电磁能
4.2 地球的转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地轴是否真实存在?地轴指向哪里?)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南顺北逆)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 24 小时
4、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②地球自转。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晨线(半圆)和昏线(半圆)构成。
①晨线: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
②昏线: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②昼夜交替;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晨昏线与太阳光垂直;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get 4幅图】
A 点位于昏线,此时该地为日落时间。 B 点:正午 C 点:午夜 a 线:晨线 b 线:昏线 A 点:午夜 B 点:正午 C 点:日出 D 点:日落
极夜现象 北极圈内发生 极夜现象 南极圈内发生
极昼现象 南极圈内发生 极昼现象 北极圈内发生
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a 线:晨线 b 线:昏线 A 点:日出 B 点:日落 C 点:午夜 D 点:正午 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c 线:昏线 d 线:晨线 A 点:日落 B 点:日出 C 点:午夜 D 点:正午
极夜现象 无 极夜现象 南极圈内发生
极昼现象 无 极昼现象 北极圈内发生
7、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365.2422天)
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8、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图∠α)
②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下表北半球而言)
日期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变化
3月21日 春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昼变长,夜变短
6月22日 夏至日 北回归线 赤道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昼变长,夜变短
9月23日 秋分日 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 昼变短,夜变长
12月22日 冬至日 南回归线 赤道昼夜等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昼变短,夜变长
【总结】①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全年无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全年两次太阳直射。
③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则北半球昼长夜短,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
④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⑤纬度越高,昼夜变化越大
10、二十四节气
①二分二至的规定:古代人们利用圭表、日晷测日影长度,将每年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将一年中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②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在商朝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发展到八个,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中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在历法中的地位。
③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依据: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规则: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 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年,合360 。因此,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口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3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线也会发生弯曲。
例如,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是因为大气层不均匀使光的传播路径变弯了。
【重要提醒】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叫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小孔成像等。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小孔成像;②步枪瞄准;③隧道掘进机的工作原理(激光准直);④列队排整齐;⑤木工检查木板是否平直。
5、小孔成像的性质的实验:
一定是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像的大小由物距u和像距v决定)。
①物距u: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②像距v:小孔到光屏的距离。
③小孔成像是实像——特点:有实际光线透过,光线能够在光屏上成像。通过光线较少,所以要在较暗环境实验。
④像的亮暗程度由像距决定,像越远越暗——因为光线发散。
⑤只要像距足够大,无论孔的形状如何,对所成像的清晰程度和孔的形状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6、光速
①光速:单位时间内光传播的距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即3.0×105千米/秒。
②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稍慢,也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即V气>V液>V固)
③由于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340 m/s)大得多,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④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月球的运动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②由于日、地、月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3、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月的朔为农历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
4、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
5、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名称 新月 上弦月 满月(望) 下弦月
出现的时间(农历) 初一 初七、初八 十五、十六 二十二、二十三
图像
月出 清晨 正午 傍晚 半夜
月落 傍晚 半夜(前半夜可见) 清晨(整晚可见) 正午(后半夜可见)
同太阳升落比较 同升同落 迟升后落 此升彼落 早生先落
夜晚见月情况 彻底不见 半月,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 一轮明月,通宵可见 半月,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
日地月三者位置
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6、月相与农历: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新月);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接近上弦月);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接近上弦月);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满月);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接近满月)
7、月球影响地球的表现——潮汐:在向着月球的地方和背月的地方,形成高潮,两者之间即为低潮。
注:①记忆口诀:
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
② 与诗句相应的月相(明月一般指满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新月)
(4)采莲去,月没春江曙。(满月)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满月)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满月)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8)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峨眉)
(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新月)
8、日食
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月亮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类型:
①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半影区)
②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伪本影区)
③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本影区)
时间:农历初一,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9、月食
概念: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类型:
①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本影区)
②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半影区)
时间:农历十五、十六,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原因: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总结】
日食 月食
概念 太阳表面全部和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全部和部分变暗的现象
原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光的直线传播),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挡 当日、地、月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地球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三者的位置 月亮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三者几乎同一直线。 地球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三者几乎同一直线。
发生时间 农历初一(白天) 农历十五(晚上)
类 型 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 月全食、月偏食
颜色 黑色 古铜色
过程 (对太阳而言)亏损于西面,复圆于东面 (对太阳而言)亏损于东面,复圆于西面
持续时间 7-8分钟 一般1-2小时
可见区域 地球昼半球处于月影区的地方(部分可见),且不同地方所见类型不同 夜半球都可见,且一样
10、日全食过程图像
月全食过程图像
注:①发生日全食、日环食时,过程中伴随是日偏食;发生月全食时,过程中伴随着月偏食
②没有月环食:地球的阴影面积远大于月球,故不会产生环食
④日食:证明月球是球体;月食:证明地球是球体。
4.4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1、大陆漂移说: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
(1)主要观点和内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主要证据: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大陆漂移说,解决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3、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板块碰撞:形成山脉(陆陆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山脉(洋陆碰撞)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5、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弯曲的岩层(褶皱)
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
6、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的作用)
7、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构成(能对应图指认)
(2)火山喷发物: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喷发物(熔岩流);气态喷发物(水蒸
气、二氧化硫等)
(3)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污染环境。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甚至
危及人类生命
(5)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6)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
地震: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8、地震的要素:(能对图指认)
震源 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震中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
震中距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9、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10、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一带。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
11、减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
(1)发生地震时,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2)在底楼时:应该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
(3)在高楼时:若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4)在室外时: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5)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6)建造抗震建筑
第5章 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
1、科学的核心是发现
技术的核心是发明
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2、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4.1 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 ,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一般视为 ),如果 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 静止或运动)
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 内比较 ⑵通过相同的 比较
5、速度: 。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计算公式: 变形公式:
6、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 ,符号: ,读作: 。
常用单位: ,符号: ,读作: 。
换算: 1千米/时=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大数字×小单位=小数字×大单位
②人步行速度约为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时间运动1.2米

④【常识】人步行: 米/秒,自行车: 米/秒,汽车: 米/秒,光速: 米/秒
7、图像
s-t图 v-t图
图像
含义 随着 的变化 如何改变 随着 的变化 如何改变
单位 秒——米 小时——千米 秒——米/秒 小时——千米/时
各直线含义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物理量 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表示速度大小,越 速度越大。 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面积表示 。
8、各种能量及形式
例子 能量
飘散的蒲公英
食物、燃料,电池储存
电池提供
遥控器发出
4.2 地球的转动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 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地轴是否真实存在?地轴指向哪里?)
2、地球自转的方向: 。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 方向旋转。(南 北 )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 小时
4、出现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不 不
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① ;② 。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一个圆圈),它由 (半圆)和 (半圆)构成。
① :太阳升起的地方(由黑夜进入白天);
② :太阳落下的地方(由白天进入黑夜)
6、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 ;② ;③星星的视运动照片
注:①在图上晨昏线与太阳光 ;②东边先过晨线,故东边先天亮(如:杭州天亮了,拉萨天黑还在睡觉)
【get 4幅图】
:位于昏线,此时该地为日落时间。 :正午 :午夜 :晨线 :昏线 :午夜 :正午 :日出 :日落
极夜现象 极夜现象
极昼现象 极昼现象
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 :晨线 :昏线 :日出 :日落 :午夜 :正午 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 :昏线 :晨线 :日落 :日出 :午夜 :正午
极夜现象 极夜现象
极昼现象 极昼现象
7、地球的公转:
定义:地球绕 的运动 方向: 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 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 附近。
产生的现象: ,各地 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8、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 和 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 , 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图∠α)
②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 或 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 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 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 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较大, 较小。北半球 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 最高, 最低
③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在 上(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 上(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 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 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 ;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太阳直射点:太阳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下表北半球而言)
日期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总结】① 全年昼夜等长;
② 以南, 以北全年无太阳直射; 全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全年两次太阳直射。
③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则北半球 ,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 。
④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 夜变 ,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变 夜变 。
⑤纬度越高,昼夜
10、二十四节气
①二分二至的规定:古代人们利用圭表、日晷测日影长度,将每年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 ,将一年中日影 的一天定为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 。
②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在商朝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发展到八个,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中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在历法中的地位。
③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依据:根据地球在黄道( )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规则:视地球从春分点(黄经0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 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年,合360 。因此,一年分为24个节气。
口决: , , , 。
4.3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线也会发生弯曲。
例如,早晨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到了它,是因为大气层不均匀使光的传播路径变弯了。
【重要提醒】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还能在 、 、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叫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 、 、日食, 等。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 ;②步枪瞄准;③隧道掘进机的工作原理(激光准直);④ ;⑤木工检查木板是否平直。
5、小孔成像的性质的实验:
一定是 的 ;可以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像的大小由 和 决定)。
①物距u: 的距离。
②像距v: 的距离。
③小孔成像是实像——特点:有实际光线透过,光线能够在光屏上成像。通过光线较少,所以要在 环境实验。
④像的亮暗程度由像距决定,像越远越 ——因为光线发散。
⑤只要像距足够大,无论孔的形状如何,对所成像的清晰程度和孔的形状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6、光速
①光速:单位时间内光传播的距离。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 即3.0×105 。
②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稍慢,也可视为c=3×108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c(即V气>V液>V固)
③由于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340 m/s) ,打雷下雨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 ,后 。
④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月球的运动
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原因:① ,只是反射太阳光
②由于 、 、 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动
3、从 到 再到 ,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 。我国的农历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每月的朔为 ,望为 。
4、月球始终以同一个面对着地球,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原因:月球的 )
5、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名称
出现的时间(农历)
图像
月出 清晨 正午 傍晚 半夜
月落 傍晚 半夜(前半夜可见) 清晨(整晚可见) 正午(后半夜可见)
同太阳升落比较 同升同落 迟升后落 此升彼落 早生先落
夜晚见月情况 彻底不见 半月,上半夜西天,西半边(右边)亮 一轮明月,通宵可见 半月,下半夜东天,东半边(左边)亮
日地月三者位置
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 日地月三者大致呈直角(垂直)
6、月相与农历:春节:农历 ( );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接近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接近 );中秋:农历 ( );
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接近 )
7、月球影响地球的表现——潮汐:在向着月球的地方和背月的地方,形成高潮,两者之间即为低潮。
注:①记忆口诀:
上上上西西: 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边的天空,且月亮的西侧(即右)半边明亮。
下下下东东: 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边的天空,且月亮的东侧(即左)半边明亮。
② 与诗句相应的月相(明月一般指满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鹘。( )
(4)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8)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
(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8、日食
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月亮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
原因: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动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类型:
①日偏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 )
②日环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 )
③日全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
时间:农历 ,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9、月食
概念:有时候月面部分或全部变暗的现象称为月食
原因:地球绕着太阳运转,由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在背对太阳的方向会产生一条地球的影子,当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就产生月食现象
类型:
①月全食:是指月球全部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
②月偏食:是指月球部分进入地球影子而变暗的现象( )
时间:农历 ,但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日食与月食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原因:月球的 与地球的 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
【总结】
日食 月食
概念 太阳表面全部和部分被遮掩的现象 月球表面全部和部分变暗的现象
原理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影(光的直线传播),从地球上月影所在区域看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球遮挡 当日、地、月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且 位于中间,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区(光的直线传播)而形成的
三者的位置 位于太阳、地球的中间,三者几乎 。 位于月亮、太阳的中间,三者几乎 。
发生时间 农历 (白天) 农历 (晚上)
类 型 、 、 、
颜色 黑色
过程 (对太阳而言)亏损于西面,复圆于东面 (对太阳而言)亏损于东面,复圆于西面
持续时间 7-8分钟 一般1-2小时
可见区域 地球昼半球处于月影区的地方(部分可见),且不同地方所见类型不同 夜半球都可见,且一样
10、日全食过程图像
月全食过程图像
注:①发生日全食、日环食时,过程中伴随是 ;发生月全食时,过程中伴随着月偏食
② 月环食:地球的 远大于月球,故不会产生环食
④日食:证明 是球体;月食:证明 是球体。
4.4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1、 :魏格纳依据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 :
(1)主要观点和内容: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 (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2)主要证据: 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
(3)海底扩张说支持了 ,解决了 。
3、 :
(1)全球由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 上,不断地发生 和 。
(2)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和张裂
板块碰撞:形成 (陆陆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山脉(洋陆碰撞)
板块张裂:形成 、 、 (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4、地球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交界处
5、证明地壳在不断变动的证据:
弯曲的岩层(褶皱)
断层(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火山、地震 ……
6、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自于 (即 的作用)
7、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1)火山由 、 、 构成(能对应图指认)
(2)火山喷发物: 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 态喷发物(熔岩流); 态喷发物(水蒸
气、二氧化硫等)
(3)火山类型: 、 、休眠火山
(4)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污染环境。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甚至
危及人类生命
(5)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土壤。
(6)全球火山主要分布在 ,以及 。
地震: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8、地震的要素:(能对图指认)
地震的发源地(一般位于地表以下0~300km处)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一般受地震影响最大)
地表某地距震中的距离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9、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余次。这些地震中绝大部分都是极其轻微的,而可能造成极大破坏的地震,平均每年不到20次。
10、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 ,以及 。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分布相似)
11、减少地震所造成危害的措施:
(1)发生地震时,在教室等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要有序地快速地撤离,以免因慌乱发生挤压、踩踏事故。
(2)在底楼时:应该迅速跑到 ,到开阔的地带避险。
(3)在高楼时:若来不及逃离,可根据你所在的位置迅速作出判断,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进行避震和自救。例如,伏而待定,就近选择墙角或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
(4)在室外时:要远离玻璃幕墙、楼房、电线杆、广告牌、高压线等。
(5)探索地震发生和分布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6)建造抗震建筑
第5章 探索技术与工程的世界
1、科学的核心是
技术的核心是
工程的核心是
2、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 → → →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