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1.(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2.(2024七上·义乌月考)浩瀚的宇宙中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如图所示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3.(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安一家周末踏青,看到一种如图所示的植物。该植物属于 (  )
A.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被子植物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小球从斜面滚下后能滚上另一个斜面是因为小球具有“能”
B.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运动,所以苹果不具有“能”
C.人在跑步时要消耗体内的“能”
D.向日葵在太阳下不断生长时将太阳光中的“能”储存到体内
5.(2024七上·义乌月考)暑假期间,蛟蛟写了一篇游记,部分内容如下:“天气晴朗,气温35℃左右,在登山过程中,一瓶550dm3的矿泉水被我喝完。看着3m长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清凉的水溅到身上,温度应该在15℃左右,胜景使我感悟到所有的付出和拼搏都是有意义的。”游记中涉及的数据,最有可能是蛟蛟笔误的是(  )
A.气温35℃ B.3m长的瀑布
C.矿泉水体积550dm3 D.水温15℃左右
6.(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爷爷爷爷,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7.(2024七上·义乌月考)“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A.生物圈 B.生态因素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
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9.(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死亡的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PI)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其细胞核不着色,但将PI注入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因此可将PI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该鉴别的基本原理是(  )
A.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PI
B.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
C.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
D.死细胞和活细胞内细胞核所含的物质不同
10.(2024七上·义乌月考)日食是一种很普通的天文现象,下列关于日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 B.农历十五可能发生日食
C.月球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D.每个月都发生日食现象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到了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松树、柏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杨树和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柏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柏和杨柳进行着生存斗争 D.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3.(2024七上·义乌月考)A、B两辆车以相同速度v0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
A.甲先被击中 B.乙先被击中
C.两人同时被击中 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分度值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C.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l=L/200
D.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15.(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6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16.(2024七上·义乌月考)请在下列空格内填写合适的数值。
图1中A物体的长度是    cm; 图2温度计的读数是    ℃。
17.(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1)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填字母);
(2)从食盐固体小颗粒的试剂瓶中取用食盐颗粒,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名称)。
18.(2024七上·义乌月考)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1﹣3 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中所示关系是 ____;
A.1脊椎动物、2 爬行动物、3 哺乳动物
B.1孢子植物、2 苔藓植物、3 蕨类植物
C.1无脊椎动物、2 裸子植物、3 被子植物
(2)如图2所示,是同学对扬子鳄、绿孔雀、珙桐和亚洲象四种生物进行分类,设计的二歧式检索表,则其中表示绿孔雀的是    (选填“P”“Q”“R”或“S”)。
19.(2024七上·义乌月考)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如果将图中的甲、乙细胞分别置于两杯清水中一段时间,甲不会破裂的是因为其具有   (填序号)。
(2)“小冰麦”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   结构进行操作(填细胞结构名称) 。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其中,兔与草、鹰与鼠的关系是   。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深邃的宇宙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如图为太阳及八大行星示意图,试回答:
(1)太阳是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天体,有炽热的气体组成,图中呈现的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被称为    层(选填“光球”、“色球”或“日冕”)。
(2)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因某种原因快速老化,体积膨胀,将逐渐吞没邻近星球,所以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假设太阳逐渐膨胀,最先被吞没的行星会是    。
2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两辆小汽车沿水平直线匀速行驶的位置照片(方框为照片的边)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小汽车A向    (选填“东”或“西”)行驶,且小汽车A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汽车B的速度;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建筑物M
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3.(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他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把针孔照相机靠近国旗进行观察,塑料薄膜光屏上能看到国旗的像,本实验说明    。
(2)当旗杆上的国旗缓缓升起时,小华在光屏上看到的像将   运动。(填“向上”“向下”或“不”)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金秋时节,又到了品尝大闸蟹的黄金时期,阳澄湖大闸蟹素有蟹中之王美称。阳澄湖又名阳城湖。在江苏省南部,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白鱼、鲢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回答以下各题:
(1)下列有关大闸蟹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多选)
A.属于爬行类动物 B.体表有外骨骼
C.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D.体内没有脊椎骨
(2)除了大闸蟹,阳澄湖的“水下森林”项目更是闻名全国。碧波之下一条条水草摇曳生姿湖水清澈见底,水下植物颇成规模宛若“水下森林”鱼儿还时不时穿游其中,在游动的鱼具有的能量形式为   。
25.(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甲:v乙=   ,当时间t=   s时,两车相距12m。
26.(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的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步骤,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应为:____。
A.①⑥⑦④⑤②③ B.②①⑤⑥③⑦④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②①⑦④③⑤⑥
(2)若此序列图标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则图①滴生理盐水的目的是
(3)小科同学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以下视野。则他看到的视野依次是____。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4)小科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示意图,如图如表是制作的指标评价标准:
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且齐全,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不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根据评价指标,小科同学制作的模型应被评为    。
27.(2024七上·义乌月考)在项目化学习中,某科学学习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
实验序号 温度t/℃ 液柱高h/mm
1 0 50.0
2 2 51.0
3 50 75.0
4 100 100.0
【项目设计】所用材料有小药瓶、密封盖、透明吸管、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已染色的酒精等。
该小组找到了A、B两款小药瓶及C、D两种吸管,如图甲所示。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最好选择其中的    进行组合搭配。
【项目制作】如图乙所示,先把装有酒精的小药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在表中记录有关数据,再根据液柱高度变化量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间进行温度标注。则该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作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6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   mm处。
【项目评价】根据评价量表,请你对该温度计进行等第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
“自制温度计”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科学性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不完整,刻度标识不均匀
准确性 精确度达到1℃ 精确度在2℃ 4℃ 精确度在2℃ 4℃
28.(2024七上·义乌月考)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宁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探究小孔成像特点。
(1)如图所示,小宁用硬纸筒制作“针孔照相机”来探究小孔成像。他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移动内筒改变半透明薄膜离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测出了小孔到半透明薄膜的距离不同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从数据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根据数据进一步判断:当半透明薄膜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2)小科用一次性杯子和半透明薄膜也做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他在一次性杯子的底部用针戳了一个小孔,在杯口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小科在实验室用这个“针孔照相机”来观察蜡烛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图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3)为了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性质,小科可选择的最佳光源是 ____。
A.“E”形光源 B.“W”形光源 C.“R”形光源
29.(2024七上·义乌月考)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30.(2024七上·义乌月考)(1)某同学把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块玻璃的宽度为0.855m,将这把米尺与标准尺校准时,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4m,如果此同学的测量方法完全正确,则这块玻璃的真实宽度    米。
(2)该同学发现有一只均匀但不标准温度计,所标量程为﹣10℃~110℃,校验时发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摄氏度,而插入标准大气压沸水中时,示数为86℃。若用它测得室温为20℃,那么实际温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1.(2024七上·义乌月考)车辆“超速”行驶是引发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相关部门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区间测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其具体做法:在某处设立一个拍照点A为区间测速起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在一段距离后,再设立一个拍照点B为区间测速终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然后根据AB间的距离和车辆行驶所用时间,判断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过规定。若某区间测速区域长度27km,对汽车限速108km/h,通过计算回答:
(1)该区间测速区域对汽车限速108km/h=   m/s;
(2)若某车辆在8:00通过区间测速起点,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某车辆行驶在该区间测速区域时,车内导航提示说:“您已超速,您已经驶过区间测速区域三分之二路程;请在余下路程里保持90km/h的速度行驶。”如果司机按导航提示驾驶,则可刚好通过区间测速终点而不被记录超速违法。求该车辆在区间测速区域前三分之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 展开以下实验:
步骤一:先将土块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V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乙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时,改用 ? 加水,直到水把土块刚好浸没,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如甲图一所示
步骤二:另取一块与土块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铁块,将铁块放入相同的烧杯中,用
量筒再次量取V体积的水(与步骤一初始量取水体积相同),重复步骤一的操作,直到水把铁块刚好浸没。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如图甲二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处应该填写的实验仪器是   。
(2)根据小兰的实验,计算该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体积分数=空气体积/土块体积)   。
(3)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天体系统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解答】由图知,图中包含太阳系,故该天体系统是银河系,C正确,B错误;地月系属于太阳系,A错误;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解答】A.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具有孢子囊,故A符合题意;
B.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没有孢子囊,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B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1)(3)(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的;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解答】A.小球滚动时具有动能,爬上斜面时具有重力势能,即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挂在树枝上的苹果具有重力势能,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人在跑步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向日葵生长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温度、长度、体积单位的认识分析。
【解答】由生活经验知,暑假期间的气温可能为35℃,一瓶矿泉水的体积通常为550cm3=0.55dm3,山泉的温度可能为15℃,山间的瀑布可能为3m,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
【解答】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这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是科学问题,故A正确;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B错误;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C错误;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如阳光 热能 水 空气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因此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8.【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
故应选D。
9.【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PI无法通过活细胞膜,活细胞核不被染色,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PI可以通过活细胞膜,细胞核被染色,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解答】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可能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也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PI,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不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PI,综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
【解答】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现存的生物都是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他们都各自拥有适应环境的结构或行为。植物冬季依然郁郁葱葱是适应寒冷干旱的表现,植物冬季的落叶也是适应冬季寒冷缺水的行为。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缺水的环境中很难成活。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柏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D
12.【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弯管,使测温后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结合以上分析即可。
【解答】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BD错误;
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A正确;
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C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选择两车作为参照系,这时两车相对静止,两人也相对静止,两人抛球速度相同,就像在地面上两人分别用皮球(相同的速度)瞄准对方,故应同时击中。
【解答】两车速度相同、同向行驶,两车相对静止,若以车为参照物,两人相对静止。两人以相对自身为2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两人同时被击中。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以及“累积法”测微小长度的方法判断。
【解答】A.一张纸的厚度远远小于0.5毫米,则用分度值为0.5毫米的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故A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B错误;
C.200页的书,纸的张数为10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故C错误;
D.测量厚度时,不一定从零刻线开始,只要对准一个整刻度即可,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两物体开始运动的时间;
(2)乙在0~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其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其速度,然后比较2s~3s内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得出以甲为参照物时乙的运动情况;
(3)由图可知当t=6s时,甲、乙通过的路程,据此可知此时甲、乙两物体是否相遇;
(4)由图可知甲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物体的运动速度。
【解答】A、由图象可知,乙从0时刻开始运动,甲从2s时刻开始运动,甲、乙两物体不是同时开始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乙在0~3s内做匀速运动,其通过的路程为6m,其速度,
甲物体的运动速度,则2s~3s内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此时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t=6s时,甲通过的路程均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6m,且甲、乙两物体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所以此时甲、乙两物体没有相遇,故C正确;
D、D、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图象可知,甲在2s~6s内通过的路程为8m,则甲物体的运动速度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80;-2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1)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的长度是7.80cm-6.00cm=1.80cm。
(2)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由上而下增加,为零下,读数是-24℃。
17.【答案】(1)B
(2)药匙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常用仪器,并依据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和溶解的操作分析;
【解答】(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故选B;
(2)取用固体小颗粒的试剂用药匙;
18.【答案】(1)A;B
(2)R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解答】解:(1)图1中,1包含2和3,2和3并列。A选择项中:1脊椎动物包含2爬行动物和3哺乳动物;B选项中:1孢子植物包含2苔藓植物和3蕨类植物,符合题图。而C中的1无脊椎动物,不能包含2裸子植物、3被子植物,故填AB。
(2)二歧式检索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几个分支。扬子鳄是爬行动物,变温动物;绿孔雀是鸟类,属于卵生恒温动物;亚洲象是哺乳动物,属于胎生恒温动物;珙桐是被子植物。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则其中表示绿孔雀的是R。
19.【答案】(1)①
(2)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甲是动物细胞,乙是植物细胞。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膜、⑦线粒体。
【解答】(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①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甲不会破裂的是因为其具有①。
(2)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所以,“小冰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④细胞核进行操作的。
20.【答案】(1)5
(2)捕食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该食物网中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食物链。
(2)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其中鹰与兔、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21.【答案】(1)日冕
(2)水星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解答】(1)太阳最外层的结构就是日冕。在日全食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太阳外部那非常明亮的银内色光芒,那就是日冕。
(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因某种原因快速老化,体积膨胀,将逐渐吞没邻近星球,所以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假设太阳逐渐膨胀,最先被吞没的行星会是水星,因为水星离太阳最近。
22.【答案】东;大于;运动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 由图可知,建筑物M向西运动,小车A相对于建筑物M向东运动,故小汽车A向东运动;
小车A、B均相对建筑物M向东运动,且相同时间A运动的距离大于B运动的距离,由得,小汽车A的速度大于小汽车B的速度。
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建筑物M 的位置发生变化,则建筑物M相对于小汽车A是运动的。
23.【答案】(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向下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中成的是倒立的实,小孔成像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现象中光屏上成的是物体的实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光屏与小孔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越大,像越小。
【解答】(1)把针孔照相机靠近国旗进行观察,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本实验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针孔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里的 “倒立” 是上下、左右都颠倒。
当国旗缓缓升起时,实际物体向上运动,根据针孔相机成像上下颠倒的特点,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会向下运动。
24.【答案】(1)B;C;D
(2)机械能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 (1)大闸蟹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解答】 (1)A、大闸蟹属于节肢动物,而爬行类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大闸蟹不符合爬行类动物的特征,所以 A 选项错误。
B、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大闸蟹作为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B 选项正确 。
C、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大闸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附肢如蟹足等也分节,C 选项正确。
D、大闸蟹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BCD。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游动的鱼处于运动状态,具有动能,所以具有的能量形式为机械能。
25.【答案】3:2;6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分别找出甲、乙两车一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可求甲、乙两车的速度,进而可求其速度之比;
(2)已知两车的速度,设当时间为t时,两车相距12m,据此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时间。
【解答】 (1)由图像可知,当s=24m时,t甲=4s,t乙=6s,
则甲的速度为:,乙的速度为:,
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6m/s:4m/s=3:2;
(2)设当时间为t时,两车相距12m,根据可得s=vt,可得:v甲t-v乙t=12m,
即:6m/s×t-4m/s×t=12m,
解得,t=6s。
26.【答案】(1)D
(2)维持细胞形态
(3)A;B;C;D
(4)待改进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图中:①滴、②擦、③盖、④展、⑤染、⑥吸、⑦撕。
【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故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应为②擦、①滴、⑦撕、④展、③盖、⑤染、⑥吸,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人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浸没在清水中会因为过度吸水而胀破,故若此序列图标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则图①所滴的液体是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视野C的调节过程:B物像位于视野的左方,先将观察目标向左方移到视野中央,观察到D图像;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观察到A图像,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④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到清晰的物像,观察到C图像。
故答案为:BDAC。
(4)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图②是小科用橡皮泥制作的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示意图,图中标注了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液泡,还没有标注细胞质、细胞壁和线粒体;重要的是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并没有叶绿体,而他制作的模型中添加了叶绿体并明确表示出来了。结合指标评价标准可知,小科同学制作的模型“名称标注不全”、“不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应被评为待改进。
27.【答案】AD;液体的热胀冷缩;80;合格,刻度均匀,精确度为2℃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玻璃泡越大,毛细管越细,精确度越高;
(2)先求出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然后确定60℃位置比0℃位置长度高出多少毫米,最后加上0℃对应的长度即为50℃时对应的刻度位置。
(3)根据自制温度计的特点与评价表做对比即可得到该温度计的评定等级。
【解答】 温度计的玻璃泡容积越大,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其内部液体体积变化较大;温度计的毛细管越细,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面变化较大,有利于温度计做的较精密,故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A和D进行组合搭配。
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为,
60℃比0℃高出60℃,则60℃对应刻度比0℃对应刻度高出的长度值为,
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30mm+50mm=80mm的位置。
由(2)知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精确度为2℃,根据评价量表,评定为合格。
28.【答案】(1)6.0
(2)A
(3)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2)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实像,成在半透明薄膜上。
(3)根据小孔成像的性质选择光源的形状。
【解答】(1)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据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s=2h;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6cm。
(2)如图,用简易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景物时,孔对着窗外,光线从小孔直射入“相机”,在半透明薄膜上成倒立的实像,故正确的观察像的方法是A,眼睛紧贴在薄膜上看不清图像。
(3)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光源的形状应该是上下不同的,“R”型光源符合题意,故C正确。
29.【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改变的量结合题意分析;
(2)根据没有挂钩码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大楼的晃动程度与阻尼摆的质量关系;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在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阻尼摆的质量越大,大楼顶端最大摆动距离越小。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30.【答案】(1)0.858
(2)由题意知,该温度计0~100℃之间共有86格-6格=80格,所以每个格表示的温度是,该温度计的0℃在第六格处,室温在第20格处,所以室温和0℃之间有20格-6格=14格,所以室温为1.25℃/格×14格=17.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0.855m,相当于855小格,故能算出玻璃的长度;
(2)物理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中,将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1℃。
【解答】 (1)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855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因为与标准尺相比,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4m,说明该刻度尺的一小格相当于实际长度1.004cm;读数是0.855m,相当于85.5个1.004cm,故玻璃的实际长度应该是:85.5×1.004cm=85.8cm=0.858m。
31.【答案】(1)30
(2)由可知,在不超速的情况下,汽车通过区间测速区域所需的最少时间:

若某车辆在8:00通过区间测速起点,它至少晚于8:12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才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汽车在后三分之二路程的速度v后=80km/h,
由 可知,汽车后三分之二路程所需的时间:,
根据题意可知,汽车在前三分之一路程的时间:t前=t-t后=0.2h-0.15h=0.05h,
该车辆在区间测速区域前三分之一路程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1),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区间测速区域长度和最大限速,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区间测速区域需要的最少时间,加上车辆通过区间测速起点时间即知道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后三分之二所需的时间,根据题意求出汽车在前三分之一的行驶时间,然后求出前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
【解答】 (1)该区间测速区域对汽车限速90km/h=90×=25m/s。
32.【答案】(1)胶头滴管
(2)12.5%
(3)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1)根据实验目的,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测得数据更准确,因此,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改用滴管滴加水。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3)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使得测量的水的体积增大,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1 / 1浙江省金华义乌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12月校本作业检测七年级科学试卷
1.(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3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解答】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分析与解释数据、得出结论等。题目中提到的“正脊筛查”是为了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健康信息,这属于收集事实与证据的环节。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上·义乌月考)浩瀚的宇宙中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如图所示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答案】C
【知识点】银河系和宇宙
【解析】【分析】天体系统是由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解答】由图知,图中包含太阳系,故该天体系统是银河系,C正确,B错误;地月系属于太阳系,A错误;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系,D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安一家周末踏青,看到一种如图所示的植物。该植物属于 (  )
A.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A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解答】A.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具有孢子囊,故A符合题意;
B.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故B不符合题意;
C.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故C不符合题意;
D.被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没有孢子囊,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关于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伽利略的斜面实验中,小球从斜面滚下后能滚上另一个斜面是因为小球具有“能”
B.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没有运动,所以苹果不具有“能”
C.人在跑步时要消耗体内的“能”
D.向日葵在太阳下不断生长时将太阳光中的“能”储存到体内
【答案】B
【知识点】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1)(3)(4)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判断的;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解答】A.小球滚动时具有动能,爬上斜面时具有重力势能,即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挂在树枝上的苹果具有重力势能,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人在跑步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向日葵生长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体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4七上·义乌月考)暑假期间,蛟蛟写了一篇游记,部分内容如下:“天气晴朗,气温35℃左右,在登山过程中,一瓶550dm3的矿泉水被我喝完。看着3m长的瀑布以排山倒海之势,清凉的水溅到身上,温度应该在15℃左右,胜景使我感悟到所有的付出和拼搏都是有意义的。”游记中涉及的数据,最有可能是蛟蛟笔误的是(  )
A.气温35℃ B.3m长的瀑布
C.矿泉水体积550dm3 D.水温15℃左右
【答案】C
【知识点】物理量的单位
【解析】【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对温度、长度、体积单位的认识分析。
【解答】由生活经验知,暑假期间的气温可能为35℃,一瓶矿泉水的体积通常为550cm3=0.55dm3,山泉的温度可能为15℃,山间的瀑布可能为3m,故C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
C.爷爷爷爷,宇宙是怎么诞生的?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
【解答】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这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是科学问题,故A正确;
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B错误;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C错误;
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7.(2024七上·义乌月考)“当你置身于一片森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  )
A.生物圈 B.生态因素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如阳光 热能 水 空气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因此文中所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事物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D。
8.(2024七上·义乌月考)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
【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
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
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
故应选D。
9.(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死亡的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PI)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其细胞核不着色,但将PI注入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因此可将PI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该鉴别的基本原理是(  )
A.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PI
B.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
C.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
D.死细胞和活细胞内细胞核所含的物质不同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活细胞的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PI无法通过活细胞膜,活细胞核不被染色,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PI可以通过活细胞膜,细胞核被染色,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解答】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可能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也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PI,但将PI注射到活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不可能是活细胞能分解PI,综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进入。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上·义乌月考)日食是一种很普通的天文现象,下列关于日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被月球遮掩的现象 B.农历十五可能发生日食
C.月球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D.每个月都发生日食现象
【答案】A
【知识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月食是当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射向月球的光,太阳光照不到月球上,看不到月球而形成的。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
【解答】日食是当月球位于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了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在地球上看不到太阳的现象;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4七上·义乌月考)到了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而松树、柏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  )
A.杨树和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柏比杨柳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柏和杨柳进行着生存斗争 D.它们都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解析】【分析】现存的生物都是经长期的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他们都各自拥有适应环境的结构或行为。植物冬季依然郁郁葱葱是适应寒冷干旱的表现,植物冬季的落叶也是适应冬季寒冷缺水的行为。
【解答】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而需水较多的水莲在缺水的环境中很难成活。冬天,杨树和柳树的叶子纷纷落下,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季植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柏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故选D
12.(2024七上·义乌月考)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弯管,使测温后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结合以上分析即可。
【解答】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BD错误;
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A正确;
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C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4七上·义乌月考)A、B两辆车以相同速度v0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在前,B车在后。在两车上有甲、乙两人分别用皮球瞄准对方,同时以相对自身为2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如不考虑皮球的竖直下落及空气阻力,则(  )
A.甲先被击中 B.乙先被击中
C.两人同时被击中 D.皮球可以击中乙而不能击中甲
【答案】C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选择两车作为参照系,这时两车相对静止,两人也相对静止,两人抛球速度相同,就像在地面上两人分别用皮球(相同的速度)瞄准对方,故应同时击中。
【解答】两车速度相同、同向行驶,两车相对静止,若以车为参照物,两人相对静止。两人以相对自身为2v0的初速度水平射出,两人同时被击中。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上·义乌月考)“一张纸折叠103次后厚度将超过宇宙边界”这一视频标题引发了小兰的思考。为测量参考书中一张纸的厚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分度值是0.5毫米的刻度尺能直接测量出一张纸的厚度
B.此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
C.数出参考书共200页,测出整本书总厚度记为L,然后再用总厚度L除以纸的页数200,则可得出一张纸的厚度l=L/200
D.测量厚度时,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
【答案】D
【知识点】特殊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长度测量以及“累积法”测微小长度的方法判断。
【解答】A.一张纸的厚度远远小于0.5毫米,则用分度值为0.5毫米的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故A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B错误;
C.200页的书,纸的张数为100,则一张纸的厚度为:,故C错误;
D.测量厚度时,不一定从零刻线开始,只要对准一个整刻度即可,故D正确。
故选D。
15.(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是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的甲、乙两物体路程s与时间t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开始运动 B.以甲为参照物,乙是运动的
C.在t=6s时,甲、乙两物体相遇 D.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2m/s
【答案】D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两物体开始运动的时间;
(2)乙在0~3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其通过的路程,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其速度,然后比较2s~3s内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得出以甲为参照物时乙的运动情况;
(3)由图可知当t=6s时,甲、乙通过的路程,据此可知此时甲、乙两物体是否相遇;
(4)由图可知甲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物体的运动速度。
【解答】A、由图象可知,乙从0时刻开始运动,甲从2s时刻开始运动,甲、乙两物体不是同时开始运动,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乙在0~3s内做匀速运动,其通过的路程为6m,其速度,
甲物体的运动速度,则2s~3s内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此时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t=6s时,甲通过的路程均为8m,乙通过的路程为6m,且甲、乙两物体在同一位置开始同向运动,所以此时甲、乙两物体没有相遇,故C正确;
D、D、在s-t图象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由图象可知,甲在2s~6s内通过的路程为8m,则甲物体的运动速度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上·义乌月考)请在下列空格内填写合适的数值。
图1中A物体的长度是    cm; 图2温度计的读数是    ℃。
【答案】1.80;-2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1)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的长度是7.80cm-6.00cm=1.80cm。
(2)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由上而下增加,为零下,读数是-24℃。
17.(2024七上·义乌月考)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
(1)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   (填字母);
(2)从食盐固体小颗粒的试剂瓶中取用食盐颗粒,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名称)。
【答案】(1)B
(2)药匙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仪器用途和实验选用常用仪器,并依据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和溶解的操作分析;
【解答】(1)用酒精灯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故选B;
(2)取用固体小颗粒的试剂用药匙;
18.(2024七上·义乌月考)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1﹣3 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中所示关系是 ____;
A.1脊椎动物、2 爬行动物、3 哺乳动物
B.1孢子植物、2 苔藓植物、3 蕨类植物
C.1无脊椎动物、2 裸子植物、3 被子植物
(2)如图2所示,是同学对扬子鳄、绿孔雀、珙桐和亚洲象四种生物进行分类,设计的二歧式检索表,则其中表示绿孔雀的是    (选填“P”“Q”“R”或“S”)。
【答案】(1)A;B
(2)R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1、根据动物的体内有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其外没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
【解答】解:(1)图1中,1包含2和3,2和3并列。A选择项中:1脊椎动物包含2爬行动物和3哺乳动物;B选项中:1孢子植物包含2苔藓植物和3蕨类植物,符合题图。而C中的1无脊椎动物,不能包含2裸子植物、3被子植物,故填AB。
(2)二歧式检索把同一类别的动植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几个分支。扬子鳄是爬行动物,变温动物;绿孔雀是鸟类,属于卵生恒温动物;亚洲象是哺乳动物,属于胎生恒温动物;珙桐是被子植物。结合题图分析可知,则其中表示绿孔雀的是R。
19.(2024七上·义乌月考)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如果将图中的甲、乙细胞分别置于两杯清水中一段时间,甲不会破裂的是因为其具有   (填序号)。
(2)“小冰麦”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   结构进行操作(填细胞结构名称) 。
【答案】(1)①
(2)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甲是动物细胞,乙是植物细胞。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膜、⑦线粒体。
【解答】(1)植物细胞最外层是①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所以甲不会破裂的是因为其具有①。
(2)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所以,“小冰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④细胞核进行操作的。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其中,兔与草、鹰与鼠的关系是   。
【答案】(1)5
(2)捕食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1)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该食物网中有:草→兔→鹰、草→鼠→鹰、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5条食物链。
(2)所有的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草为食属于消费者。其中鹰与兔、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21.(2024七上·义乌月考)深邃的宇宙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如图为太阳及八大行星示意图,试回答:
(1)太阳是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天体,有炽热的气体组成,图中呈现的是太阳大气层的最外层,被称为    层(选填“光球”、“色球”或“日冕”)。
(2)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因某种原因快速老化,体积膨胀,将逐渐吞没邻近星球,所以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假设太阳逐渐膨胀,最先被吞没的行星会是    。
【答案】(1)日冕
(2)水星
【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解析】【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是太阳系的八个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解答】(1)太阳最外层的结构就是日冕。在日全食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太阳外部那非常明亮的银内色光芒,那就是日冕。
(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太阳因某种原因快速老化,体积膨胀,将逐渐吞没邻近星球,所以政府计划采取措施推动地球走向新家园。假设太阳逐渐膨胀,最先被吞没的行星会是水星,因为水星离太阳最近。
2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两辆小汽车沿水平直线匀速行驶的位置照片(方框为照片的边)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小汽车A向    (选填“东”或“西”)行驶,且小汽车A的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汽车B的速度;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建筑物M
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东;大于;运动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解答】 由图可知,建筑物M向西运动,小车A相对于建筑物M向东运动,故小汽车A向东运动;
小车A、B均相对建筑物M向东运动,且相同时间A运动的距离大于B运动的距离,由得,小汽车A的速度大于小汽车B的速度。
以小汽车A为参照物,建筑物M 的位置发生变化,则建筑物M相对于小汽车A是运动的。
23.(2024七上·义乌月考)小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他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把针孔照相机靠近国旗进行观察,塑料薄膜光屏上能看到国旗的像,本实验说明    。
(2)当旗杆上的国旗缓缓升起时,小华在光屏上看到的像将   运动。(填“向上”“向下”或“不”)
【答案】(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向下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中成的是倒立的实,小孔成像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现象中光屏上成的是物体的实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光屏与小孔距离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越大,像越小。
【解答】(1)把针孔照相机靠近国旗进行观察,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本实验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针孔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这里的 “倒立” 是上下、左右都颠倒。
当国旗缓缓升起时,实际物体向上运动,根据针孔相机成像上下颠倒的特点,在光屏上看到的像会向下运动。
24.(2024七上·义乌月考)金秋时节,又到了品尝大闸蟹的黄金时期,阳澄湖大闸蟹素有蟹中之王美称。阳澄湖又名阳城湖。在江苏省南部,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白鱼、鲢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回答以下各题:
(1)下列有关大闸蟹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多选)
A.属于爬行类动物 B.体表有外骨骼
C.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D.体内没有脊椎骨
(2)除了大闸蟹,阳澄湖的“水下森林”项目更是闻名全国。碧波之下一条条水草摇曳生姿湖水清澈见底,水下植物颇成规模宛若“水下森林”鱼儿还时不时穿游其中,在游动的鱼具有的能量形式为   。
【答案】(1)B;C;D
(2)机械能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能的多种形式
【解析】【分析】 (1)大闸蟹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解答】 (1)A、大闸蟹属于节肢动物,而爬行类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大闸蟹不符合爬行类动物的特征,所以 A 选项错误。
B、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大闸蟹作为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可以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B 选项正确 。
C、节肢动物的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大闸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附肢如蟹足等也分节,C 选项正确。
D、大闸蟹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BCD。
(2)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游动的鱼处于运动状态,具有动能,所以具有的能量形式为机械能。
25.(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当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v甲:v乙=   ,当时间t=   s时,两车相距12m。
【答案】3:2;6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1)从图像中分别找出甲、乙两车一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然后根据可求甲、乙两车的速度,进而可求其速度之比;
(2)已知两车的速度,设当时间为t时,两车相距12m,据此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求解时间。
【解答】 (1)由图像可知,当s=24m时,t甲=4s,t乙=6s,
则甲的速度为:,乙的速度为:,
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6m/s:4m/s=3:2;
(2)设当时间为t时,两车相距12m,根据可得s=vt,可得:v甲t-v乙t=12m,
即:6m/s×t-4m/s×t=12m,
解得,t=6s。
26.(2024七上·义乌月考)如图所示的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实验步骤,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应为:____。
A.①⑥⑦④⑤②③ B.②①⑤⑥③⑦④
C.②①③④⑤⑥⑦ D.②①⑦④③⑤⑥
(2)若此序列图标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则图①滴生理盐水的目的是
(3)小科同学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以下视野。则他看到的视野依次是____。
(用字母表示)
A. B.
C. D.
(4)小科同学用橡皮泥制作了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示意图,如图如表是制作的指标评价标准:
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指标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且齐全,整体美观。 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构完整,名称标注正确但有遗漏,整体整洁。 不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名称标注有误或不全。
根据评价指标,小科同学制作的模型应被评为    。
【答案】(1)D
(2)维持细胞形态
(3)A;B;C;D
(4)待改进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图中:①滴、②擦、③盖、④展、⑤染、⑥吸、⑦撕。
【解答】(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故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应为②擦、①滴、⑦撕、④展、③盖、⑤染、⑥吸,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人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浸没在清水中会因为过度吸水而胀破,故若此序列图标表示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则图①所滴的液体是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视野C的调节过程:B物像位于视野的左方,先将观察目标向左方移到视野中央,观察到D图像;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观察到A图像,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④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到清晰的物像,观察到C图像。
故答案为:BDAC。
(4)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体绿色部分的细胞还有叶绿体。图②是小科用橡皮泥制作的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示意图,图中标注了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液泡,还没有标注细胞质、细胞壁和线粒体;重要的是洋葱鳞茎外表皮细胞并没有叶绿体,而他制作的模型中添加了叶绿体并明确表示出来了。结合指标评价标准可知,小科同学制作的模型“名称标注不全”、“不符合细胞的形态特征”应被评为待改进。
27.(2024七上·义乌月考)在项目化学习中,某科学学习小组用身边的材料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
实验序号 温度t/℃ 液柱高h/mm
1 0 50.0
2 2 51.0
3 50 75.0
4 100 100.0
【项目设计】所用材料有小药瓶、密封盖、透明吸管、最小刻度为1mm的刻度尺、已染色的酒精等。
该小组找到了A、B两款小药瓶及C、D两种吸管,如图甲所示。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最好选择其中的    进行组合搭配。
【项目制作】如图乙所示,先把装有酒精的小药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在表中记录有关数据,再根据液柱高度变化量和温度变化量的关系,利用提供的刻度尺,在0℃~100℃之间进行温度标注。则该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作的。分析表中数据可知,6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   mm处。
【项目评价】根据评价量表,请你对该温度计进行等第评价,并说明评价理由:   。
“自制温度计”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科学性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 结构不完整,刻度标识不均匀
准确性 精确度达到1℃ 精确度在2℃ 4℃ 精确度在2℃ 4℃
【答案】AD;液体的热胀冷缩;80;合格,刻度均匀,精确度为2℃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液体温度计玻璃泡越大,毛细管越细,精确度越高;
(2)先求出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然后确定60℃位置比0℃位置长度高出多少毫米,最后加上0℃对应的长度即为50℃时对应的刻度位置。
(3)根据自制温度计的特点与评价表做对比即可得到该温度计的评定等级。
【解答】 温度计的玻璃泡容积越大,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其内部液体体积变化较大;温度计的毛细管越细,在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面变化较大,有利于温度计做的较精密,故为了提高自制温度计的精确度,则最好选择其中的A和D进行组合搭配。
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该自制温度计每毫米代表的温度值为,
60℃比0℃高出60℃,则60℃对应刻度比0℃对应刻度高出的长度值为,
40℃时的刻度应标注在液柱高度为30mm+50mm=80mm的位置。
由(2)知该自制温度计结构完整,刻度标识均匀,精确度为2℃,根据评价量表,评定为合格。
28.(2024七上·义乌月考)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小宁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探究小孔成像特点。
(1)如图所示,小宁用硬纸筒制作“针孔照相机”来探究小孔成像。他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移动内筒改变半透明薄膜离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会发生改变,于是他测出了小孔到半透明薄膜的距离不同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小孔到半透明纸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从数据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薄膜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根据数据进一步判断:当半透明薄膜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    cm。
(2)小科用一次性杯子和半透明薄膜也做了一个“针孔照相机”。他在一次性杯子的底部用针戳了一个小孔,在杯口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小科在实验室用这个“针孔照相机”来观察蜡烛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图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3)为了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性质,小科可选择的最佳光源是 ____。
A.“E”形光源 B.“W”形光源 C.“R”形光源
【答案】(1)6.0
(2)A
(3)C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实像,至于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2)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实像,成在半透明薄膜上。
(3)根据小孔成像的性质选择光源的形状。
【解答】(1)当蜡烛和小孔的距离保持不变时,半透明纸离小孔越远,像越大,据表格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关系的数学表达式为s=2h;当半透明纸距小孔12cm时,像的高度是6cm。
(2)如图,用简易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景物时,孔对着窗外,光线从小孔直射入“相机”,在半透明薄膜上成倒立的实像,故正确的观察像的方法是A,眼睛紧贴在薄膜上看不清图像。
(3)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光源的形状应该是上下不同的,“R”型光源符合题意,故C正确。
29.(2024七上·义乌月考)台湾位于地震带上,台北的101大楼是如何抗震的呢?如图就是台北101大楼上的阻 尼器示意图,其原理是将地震的能量转移给悬挂着的大质量阻尼器,从而减小大楼的晃动程度。小明想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阻尼器抗震效果的影响因素,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木板上用乐高搭建高楼模型,并在上端放置挂钩,如图a。
②在左侧用一定大小和频率的力来回抽拉模型下的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0。
③将一个钩码挂在挂钩上,用相同大小和频率的力抽拉木板,将刻度尺横放于模型顶部后方,读出最大摆动距离a1,如图b。
④逐个增加钩码个数,得到a2、a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研究问题是    。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   。
(3)小明将实验数据制作成表格如下,请根据表格帮助小明总结他的研究结果:   。
a0 a1 a2 a3 a4 .... a7
9.8cm 8.9cm 7.7cm 6.3cm 4.5cm   模型崩塌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
【答案】(1)阻尼器的抗震效果与阻尼器的质量是否有关
(2)显示没有阻尼器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对照作用
(3)对于同个建筑物,阻尼器质量越大,抗震效果越好。但质量过大会压垮建筑物
(4)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地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改变的量结合题意分析;
(2)根据没有挂钩码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解答】(1)本实验改变的钩码的个数,即改变了阻尼摆的质量,探究大楼的晃动程度与阻尼摆的质量关系;
(2)小明设计a实验的目的是显示没有阻尼摆时的晃动程度,作为对比的量。
(3)根据表格数据,在承受能力许可的范围内,阻尼摆的质量越大,大楼顶端最大摆动距离越小。
(4)为了使本实验的结果更加可靠,可以多次实验验证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
30.(2024七上·义乌月考)(1)某同学把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块玻璃的宽度为0.855m,将这把米尺与标准尺校准时,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4m,如果此同学的测量方法完全正确,则这块玻璃的真实宽度    米。
(2)该同学发现有一只均匀但不标准温度计,所标量程为﹣10℃~110℃,校验时发现:插入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摄氏度,而插入标准大气压沸水中时,示数为86℃。若用它测得室温为20℃,那么实际温度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0.858
(2)由题意知,该温度计0~100℃之间共有86格-6格=80格,所以每个格表示的温度是,该温度计的0℃在第六格处,室温在第20格处,所以室温和0℃之间有20格-6格=14格,所以室温为1.25℃/格×14格=17.5℃。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 (1)该刻度尺不精确,故应先计算出该刻度尺一小格表示的正常刻度是多少m,用该刻度尺测得读数是0.855m,相当于855小格,故能算出玻璃的长度;
(2)物理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中,将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1℃。
【解答】 (1)由测量结果的数值0.855m,可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因为与标准尺相比,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4m,说明该刻度尺的一小格相当于实际长度1.004cm;读数是0.855m,相当于85.5个1.004cm,故玻璃的实际长度应该是:85.5×1.004cm=85.8cm=0.858m。
31.(2024七上·义乌月考)车辆“超速”行驶是引发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相关部门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区间测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其具体做法:在某处设立一个拍照点A为区间测速起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在一段距离后,再设立一个拍照点B为区间测速终点,拍照并记下车辆通过的时刻。然后根据AB间的距离和车辆行驶所用时间,判断车辆的平均速度是否超过规定。若某区间测速区域长度27km,对汽车限速108km/h,通过计算回答:
(1)该区间测速区域对汽车限速108km/h=   m/s;
(2)若某车辆在8:00通过区间测速起点,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某车辆行驶在该区间测速区域时,车内导航提示说:“您已超速,您已经驶过区间测速区域三分之二路程;请在余下路程里保持90km/h的速度行驶。”如果司机按导航提示驾驶,则可刚好通过区间测速终点而不被记录超速违法。求该车辆在区间测速区域前三分之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答案】(1)30
(2)由可知,在不超速的情况下,汽车通过区间测速区域所需的最少时间:

若某车辆在8:00通过区间测速起点,它至少晚于8:12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才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汽车在后三分之二路程的速度v后=80km/h,
由 可知,汽车后三分之二路程所需的时间:,
根据题意可知,汽车在前三分之一路程的时间:t前=t-t后=0.2h-0.15h=0.05h,
该车辆在区间测速区域前三分之一路程的平均速度: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 (1),据此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区间测速区域长度和最大限速,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区间测速区域需要的最少时间,加上车辆通过区间测速起点时间即知道它至少晚于什么时刻经过区间测速终点不会被判超速行驶;
(3)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后三分之二所需的时间,根据题意求出汽车在前三分之一的行驶时间,然后求出前三分之一路程的速度;
【解答】 (1)该区间测速区域对汽车限速90km/h=90×=25m/s。
32.(2024七上·义乌月考)为了测定某菜地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兰取了长、宽、厚都是4cm的土块, 展开以下实验:
步骤一:先将土块放入烧杯中,用量筒量取V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乙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时,改用 ? 加水,直到水把土块刚好浸没,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如甲图一所示
步骤二:另取一块与土块体积、形状完全相同的铁块,将铁块放入相同的烧杯中,用
量筒再次量取V体积的水(与步骤一初始量取水体积相同),重复步骤一的操作,直到水把铁块刚好浸没。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如图甲二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兰实验步骤中“?”处应该填写的实验仪器是   。
(2)根据小兰的实验,计算该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体积分数=空气体积/土块体积)   。
(3)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答案】(1)胶头滴管
(2)12.5%
(3)偏大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 (1)根据实验目的,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测得数据更准确,因此,小兰实验步骤中操作“?”处应该是改用滴管滴加水。
(2)根据小兰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3)小兰在向放有土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使得测量的水的体积增大,会导致测得的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偏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