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姑苏繁华图》
《清明上河图》
北宋都城东京
清代城市苏州
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为何到了清代画家徐扬所画的《姑苏繁华图》中,一座既非国家都城又地处江南的城市——苏州成为了盛世繁华的象征?
导入新课(一)观察《清明上河图》和《姑苏繁华图》
导入新课(二)由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三)阅读清·《黄河筑堤图册》图文,回答问题,导入新课。
明清时期设置河道总督,负责全国水道的治理,对黄河的治理尤为重视,采用加固堤防等各种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水患。明清时期为什么特别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兴修水利对于农业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清·《黄河筑堤图册》
描绘了清初整治黄河的具体情况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明清时期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
2.通过设疑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本课重点
环节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 明朝发展农业的举措
(1)明太祖对百姓的困苦和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有深刻的体会。他下令允许民众开垦各地荒闲的田地,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2)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这一做法,多次加以修订。这一措施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洪武丈量 鱼鳞图
明太祖鉴于不少地方有土地兼并、隐匿现象,下令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土地清册。因册中画有每块土地的方圆四至,状若鱼鳞,故称“鱼鳞图册”。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增。
时期 垦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 549.3万顷
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万顷
雍正二年(1724) 683万顷
乾隆十八年(1753) 708万顷
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万顷
嘉庆十七年(1812) 790万顷
清朝前期的全国垦田面积
——数据来源: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2)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和大运河 ;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朕自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皇帝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水利工程专家“靳辅”及其《治河方略》
地有了,水管够了,我们种些什么呢?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玉米
甘薯
双季稻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
“湖广熟,天下足”
“苏湖熟,天下足”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代继续改良】。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药材
茶叶
棉花
甘蔗
2.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环节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1)明代: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清代: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珐琅彩
制作珐琅彩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北京宫廷后,在皇帝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粉彩过枝桃树纹盘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清紫色云龙杂宝纹妆花绸单蟒袍
(江宁织造博物馆藏)
2013年乾隆死后使用
的“缂丝陀罗尼经被”
被拍出1.3亿天价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明清皇帝在江宁(南京)设置织造府。
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
环节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清代纺织图
(1)根据图片说出图中纺织生产的流程。
(2)这种手工生产有何特点?
规模大、分工合作、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机户是早期资本家
织工是早期雇佣工人
环节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盛泽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区的中心地带。
舟辑塞港,街道肩摩
河港交叉,水道纵横如网。
(1)明清时期,陆路和水路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络。
繁荣的
商业网
全国性市场
区域性市场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2)中国瓷器等销往国外,美洲等地的白银流入中国,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汉口镇,武
汉三镇之一,
地处两江之
滨,居四大
名镇之首。
环节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3)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晋商和徽商。
“皇家看故宫,
民宅看乔家”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环节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晋商及商业活动
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又专门经营货币金融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全方位展现了晋商文化和晋商的富有。
环节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业发展的表现:
徽商及商业活动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绸布等行业的经营。
徽商最大的特点:“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胡雪岩: 著名的徽商,经营中药、丝茶生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上称“红顶商人”
环节三
人口的增长
3亿
全国人口
明朝鼎盛时期
康熙时期
1.5亿
全国人口
1亿
全国人口
乾隆末期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根据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原因:
(1)清朝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2)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
(3)高产作物的引进与种植
1.人口增长的表现:明朝鼎盛时期人口超过1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LOGO
结合材料分析,人口增长有怎样的影响?
环节三 人口的增长
年份 1651年 1766年 1812年
耕地数(亩) 约2.9亿 约7.4亿 约7.9亿
人口数 约0.1亿 约2.1亿 约3.3亿
1.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 ……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娼妓、迷信职业者和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人口膨胀实际上也是酝酿大小农民起义的潜在原因之一。 ——《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
2.人口增长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材料二: 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中外历史纲要》
思考:人口过快增长会带来什么问题?
材料一: 乾隆末(18世纪末),平均每人只有3亩耕地;到了道光时(19世纪前期),人口继续增加,耕地却没有增加,人均耕地只有2.25亩。
——教师教学用书
社会问题: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明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清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
农业
发展表现
手工业
发展表现
商业
发展表现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
表现
带来的问题
人口的增长
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增
大力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手工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
形成了一些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的
商帮,如:晋商、徽商
人均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
人口流向边疆地区,促进边疆开发和繁荣
1.(2024·四川自贡)清朝以前,江南被誉为“鱼米之乡”,到清中期后,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反映出清朝(  )
A.率先引进占城稻 B.普及种植茶树
C.开始种植棉花 D.推广玉米、甘薯
2.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的城市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广州 D. 广东
D
C
3.(2024·湖北武汉)明末清初,汉口镇沿汉水至入长江口一线发展,绵延十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棉花市场和茶叶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盐、油、木材、布匹、药材等从全国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见,当时的汉口镇(  )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厂制度确立
C.商品贸易兴盛 D.自然经济解体
4.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④不利经济的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C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