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1.1-3.1)1.(2024七上·柯桥期中)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 “问天”号踏上问天之路 。小科注意到火箭发射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 他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 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两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两位同学注意到火箭发射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他们对“白烟”进行了猜想,首先是提出了“白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小科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是建立猜想与假设的环节;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2.(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答案】D【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故应选D。3.(2024七上·柯桥期中) 下表是盛放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该试剂瓶上还需贴上的安全标志是 ( )中文名称 浓硫酸密度 1.84 克/厘米3质量分数 98%颜色、状态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特性 强腐蚀性、酸性等A. B. C. D.【答案】D【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实验室常见警告标志的识别与应用。【解答】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所以需要贴上的安全标志是:当心腐蚀。A、是当心火灾的标志,故A错误;B、是当心爆炸的标志,故B错误;C、是当心中毒的标志,故C错误;D、是当心腐蚀的标志,故D正确。故答案为:D。4.(2024七上·柯桥期中)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B.爸爸爸爸,小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答案】A【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解答】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这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是科学问题,故A正确;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B错误;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C错误;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D错误。故答案为: A。5.(2024七上·柯桥期中)以下出现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的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吉祥物”莲莲B.“绿化者”青草C.“歌唱家”音响D.“搬运工”机械狗【答案】B【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ABC、此三项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D、青草具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故答案为: D。6.(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后,联想到厨房里油锅着火后,可以用下列哪种措施来灭火 ( )A.立即用嘴用力吹 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C.立即把锅盖盖上 D.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答案】C【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解答】A、锅里的油着火时,用嘴用力的吹可能使油燃烧更剧烈。错误;B、往锅里加入冷水时,水的密度比油大,油浮在上面,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错误;C、用锅盖盖上时,油与氧气隔绝,从而使油熄灭。正确。D、把锅里的油倒掉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错误;故答案为: C。7.(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A.①②⑤⑥ B.①②⑤⑦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虫动物身体中无脊椎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解答】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瓮中捉鳖中的鳖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⑦蜂拥而至中的蜂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8.(2024七上·柯桥期中)有的科学家认为,“苏醒”的太阳产生的太阳耀斑将给地球磁场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出现“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C.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可分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D.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呈熔融状态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固体星球【答案】D【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解答】A 、太阳耀斑是色球表面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该选项说法正确。B 、太阳活动强烈时,会抛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 现象;同时,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还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该选项说法正确 。C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可分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该选项说法正确。D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而不是呈熔融状态的固体星球,该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 。9.(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图是沿海滩涂上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A.胸鳍发达,能支撑起身体,帮助爬行和跳跃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是两栖类动物【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2、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滩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滩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并且成体不具有肺,不属于两栖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10.(2024七上·柯桥期中)四明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即使进入寒冬季节,依旧景色宜人。小科参加“感受自然”活动时,记录了若干观察笔记,其中正确的是()A.溪边是茂密的松林,果实早已成熟B.孢子植物可轻易找到,如:蕨、苔藓、杉、柏等C.脊椎动物随处可见,如溪水中的小鱼、天空中的小鸟等D.松林中,时常会有不知名的蛇类在活动【答案】C【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1、植物分类的依据: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2、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3、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解答】A、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杉、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A错误。B、松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B错误。C、鱼类和鸟类属于脊椎动物,C正确。D、蛇是变温动物,冬天需要冬眠,D错误。故答案为: C。11.(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余在校园中发现了一些现象,下列现象与物种多样性相关的是()A.金桂的气味比银桂更浓郁 B.广玉兰与腊梅开花时间不同C.同学们的指纹各不相同 D.绣球花的颜色多样【答案】B【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决定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解答】A、金桂和银桂属于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物种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B、广玉兰与腊梅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属于物种多样性,B符合题意。C、同学们的指纹各不相同,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遗传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D、绣球花的颜色多样,绣球花属于同一物种,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12.(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D.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答案】C【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解答】A、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C、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D、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强烈,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糖分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糖分少,因此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故答案为: C。13.(2024七上·柯桥期中)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弯管,使测温后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结合以上分析即可。【解答】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故A正确;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故B、D错误;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故C错误。故选A。14.(2024七上·柯桥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对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它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B.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线绕得不紧密,测量结果偏小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答案】C【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说明尺子的实际长度变小;(2)把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L/n,据此分析;(3)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4)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解答】A、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说明尺子的实际长度变小,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故A错误;B、刻度尺的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B错误;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故C正确;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 C。15.(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图是某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移动路线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绕液泡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分别为( )①位于液泡的上方②位于液泡的下方③逆时针 ④顺时针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简便方法写纸上到过来看。【解答】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因此,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是位于液泡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是逆时针。故答案为: B。16.(2024七上·柯桥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体育测试中,小金100米赛跑成绩约8秒B.我们上课的教室面积约为260平方米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升D.绍兴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答案】D【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解答】A、中学生跑完百米的时间约15s,故A不符合实际;B、一间教室的长、宽大约为10m、8m,则教室面积约为:S=ab=10m×8m=80m2,故B不符合实际;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故C不符合实际;D、绍兴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故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 D。17.(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到的细胞数目变多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①表示目镜,目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小;②分别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均可用于调焦,使用时先粗后细的原则;③表示反光镜,由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3)目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大。【解答】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该说法正确;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准焦螺旋②,故B正确;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到的细胞数目变少,故C错误;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通过改变物距,可以改变凸透镜成像特点,故D正确;故答案为:C。18.(2024七上·柯桥期中)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种杂草(均为1株/米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即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B.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种类C.分析下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答案】C【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解析】【分析】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2、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解答】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水稻及其它杂草植物的生长影响,A错误;B、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B错误;C、由题图可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没有影响,说明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C正确;D、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食物链是:水稻→福寿螺,D错误。故答案为: C。19.(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一幅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解答】A、P点的经纬度是(30°W,20°S),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故A错误;B、P点的经纬度是0°,0°),位于赤道上,东半球,故B错误;C、P点的经纬度是(30°E,20°N),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故C错误;D、P 点的经纬度是(10°W,10°S),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故D正确。故选:D。20.(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帮老师准备分组实验,在实验室摆放温度计时,发现有一支温度计示数为18℃,而其余温度计均显示20℃。老师告诉他,这支温度计刻度虽然均匀但示数不准确,你研究下,当环境温度为25℃时,它会显示多少摄氏度?小科想了想,然后用一支准确温度计和这支温度计同时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准确温度计显示75℃,不准确温度计显示62℃,小科经过计算,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是()A.20℃ B.21℃ C.22℃ D.23℃【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解答】 当实际温度为25℃时,根据得到:;解得:t'=22℃。故答案为: C。21.(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仪器名称:E ,G ,H 。(2)写出量取10毫升液体所需要用到的仪器 (填名称)。【答案】(1)药匙;镊子;烧杯(2)胶头滴管和量筒【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及其用途来分析。(2)根据加热液体时所需仪器进行分析。【解答】(1)图中仪器名称E药匙,G镊子,H烧杯。(2)准确量取10毫升的液体,先要向量筒中倾倒液体,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故要同时选择量筒、胶头滴管。22.(2024七上·柯桥期中)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用直尺测量物块的长度为 cm。(2)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3)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是 (填序号)。①测量工具②测量者③测量环境【答案】(1)2.30(2)13℃(3)①②③【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分别读出对应的温度,最后将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减即可。(3)根据对误差产生原因的认识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块的长度为:4.30cm-2.00cm=2.30cm;(2)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从左到右示数依次为:-7℃、6℃、-4℃和-6℃,那么当日的最大温差为:6℃-(-7℃)=13℃。(3)测量工具的材料、工艺,测量者的熟练程度,以及测量环境,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故选①②③。23.(2024七上·柯桥期中)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说:“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图。(2)细胞的各个结构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丙图反映了[②]具有的 的作用。(3)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非常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在 (填序号和名称)指挥和控制下进行。【答案】(1)甲(2)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3)④,细胞核【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②细胞膜、⑥细胞质和④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①细胞壁、⑤液泡和③叶绿体; 细胞膜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解答】(1)甲和乙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甲图;(2)②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作用;(3)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非常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在④细胞核指挥和控制下进行。故答案为:(1)甲(2) 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3) ④,细胞核24.(2024七上·柯桥期中)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内分布动植物200余种,是绍兴良好生态环境的一张绿色名片。请回答:类别 动物名称甲 野鸭 白踾 草鱼 青蛙乙 蜜蜂虾蚯蚓(1)该湿地公园每年四月大量白鹭会成群结队来此繁衍生息,这些白鹭的体温 (填“恒定”或“不恒定”);湿地内昆虫也较多,昆虫体表都有一层保护身体的 。(2)小科将湿地内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所示,他是依据有无 这一特征来分类。【答案】(1)恒定;外骨骼(2)脊椎骨【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解答】(1)白鹭属于鸟类,鸟类的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甲类动物野鸭、白鹭、草鱼、青蛙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身体中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25.(2024七上·柯桥期中)“剖绿喷香雾,入口甘琼浆”,又是一年橘红时。下图是涌泉蜜橘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分类检索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芸香科植物种类 (填“多于”或“少于”)芸香目植物种类(2)1a的“ ”处填写的内容是 。(3)涌泉蜜橘在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答案】(1)少于(2)有种子(3)Q【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解答】(1)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科的分类单位比目小,所以芸香科植物种类少于芸香目植物种类。(2)la和1b的分类依据是植物是否产生种子,1b表示无种子,则la的“?”处要填写的内容是有种子。(3)涌泉蜜橘属于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在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的位置是Q。26.(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图是某校学生绘制的一幅校园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校教学楼位于校门的 方向。(2)若该图所用的比例尺为1:10000,经测得该校教学楼东西方向实际距离为150米,则该生在绘图时图上距离为 cm。【答案】(1)西北(2)1.5【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该图的比例尺进行解答。【解答】(1)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 则该校教学楼位于校门的西北方向。(2)若该图所用的比例尺为1:10000,则表示图上1cm。实际10000cm,即100m经测得该校教学楼东西方向实际距离为150米,则该生在绘图时图上距离为 1.5cm。27.(2024七上·柯桥期中)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科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临时装片是显微镜观察的重要手段。如图甲所示是“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甲中①到④中实验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进行排序: 。(2)染色后某同学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下列几个视野:①该同学最终看到了视野C,在此之前他看到的视野依次是 (填字母)。②若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视野较亮的是 (选填“C”或“D”)。(3)他们在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了“黑色圆圈”,请你写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正确操作是 。【答案】(1)④③①②(2)BDA;D(3)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以45度角缓慢盖上,然后缓缓放平【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解答】(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④滴→撕→③展→①盖→②染→吸。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2)①在显微镜下首先看到的是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B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下方,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出现图D所示;此时图中细胞结构不清楚,要放大物像,应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即出现A所示图像,细胞体积放大了,但是图像模糊,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即图C。②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若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视野较亮的是D。(3)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往往是一片空白。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操作可以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故图1所示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边缘,以45度角缓慢盖上,再缓缓的盖下。28.(2024七上·柯桥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编号)。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____ (填字母编号)。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4)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小明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笔画了一个圈,如图所示。则小明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答案】(1)③①②④(2)D(3)C;D(4)赤道【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解析】【分析】(1)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盖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照片等。(2)最能科学证明地球的球体的是卫星照片。(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也是越来越科学。【解答】(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最初是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是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从而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然后是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现代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③①②④。(2)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错误。B、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是天圆地方说,故错误。C、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麦哲伦环球航行,故错误。D、从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球体,说明该照片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故正确。故答案为:D。(3)A、地球是客观存在的,其形状不可能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故错误。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而不是全凭突发奇想,故错误。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从直观到客观,逐渐科学,故正确。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利于科学,与科技发展有关,故正确。故答案为:CD。29.(2024七上·柯桥期中)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图甲是十七世纪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设计的一个温度计,他用一根细玻璃管的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相同情况下 (选填“水”或“空气”)热胀冷缩效果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测出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关系是:A处 B处(选项“<"、“=”或“>”)。(2)如图乙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3)如图丙所示: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紧贴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所测物体的温度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片与铁片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答案】(1)水;<(2)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铜片【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玻璃泡中装的物质是什么,就利用什么的热胀冷缩。(2)自制温度液柱移动不明显,主要是玻璃管不够细或者是玻璃泡体积不够大造成的;(3)金属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热胀冷缩越明显,则金属的完全程度越大。【解答】(1)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相同情况下,水热胀冷缩效果不明显。伽利略温度计是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温度越高,气体受热膨胀,则液柱高度越低,故A处的温度<B处温度;(2)为了使自制温度计变化更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由丙图可知指针向右偏转,说明铜片一侧受温度影响更大。30.(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麦想探究某品牌洗手液是否会影响环境,开展了以下探究。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1%洗手液溶液。将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甲、乙两个区域。(1)完善实验过程 甲区域 乙区域实验步骤 第一步 放20条蚯蚓 放20条蚯蚓第二步 每天喷10毫升1%洗手液 每天喷 第三步 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其中蚯蚓的 实验结果 2条 38条(2)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好处是 。(3)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答案】(1)10毫升清水;存活(或死亡)的数量(2)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求平均值【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单一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洗手液,所以其对照组乙区域每天喷10毫升的清水;统计蚯蚓的存活或者死亡的数量即可知道洗手液是否会影响环境;(2)实验中使用多个实验对象,是为了避免实验现象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3)如果实验中的数据有多组,为了实验数据的误差,要对数据求平均值;故答案为:(1)10毫升清水;存活(或死亡)的数量;(2)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求平均值。31.(2024七上·柯桥期中)某校科学实验社的同学想测量教室中粉笔的体积大小,利用两支相同的粉笔、细针、量筒等器材,分小组进行下列探究。(1)甲组同学用排水法测量粉笔的体积,首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然后将粉笔放入水中,如图甲所示,测得总体积为V2,由于粉笔吸水,这样测得的粉笔体积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2)乙组同学用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外表(凡士林可有效地阻止粉笔吸水,且涂抹的凡士林很薄,体积可忽略不计),但实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为测出涂抹凡士林的粉笔体积,下一步操作是 。(3)丙组同学观察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总体积为V4,则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下同)。(4)丙组同学还想进一步知道一支粉笔能吸收多少体积的水,经过与甲组同学的讨论,利用他们两组测得的实验数据,最终计算出了该粉笔的吸水量为 。【答案】(1)偏小(2)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3)V4-V3(4)V1+V4-V3-V2【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粉笔放入水中吸水,使测得的体积偏小;(2)对于排水法比较适合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所以需要将物体压入水中,采用针压法和沉降法,针压法就是将物体用细针(忽略体积不变)压入水中,沉降法是将物体捆绑与密度大的物体而使物体沉入水中测体积;(3)吸饱水后的粉笔和水的体积之和减去水的体积,等于粉笔的体积;(4)吸饱水后的粉笔的体积加上第1次水的体积,减去吸水后得水的体积(第2次水的体积)等于吸入的水的体积。【解答】 (1)在利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的水应“适量”,“适量”的标准是: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甲组同学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将粉笔放入水中,粉笔完全浸没,测得总体积为V2,则粉笔的体积为V2-V1;由于粉笔会吸水,导致水的体积减小,故得到的粉笔体积偏小;(2)由于涂了凡士林的粉笔漂浮,则可选择针压法测体积,故操作是: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3)由于粉笔不再吸收水分,也不膨胀,故再把粉笔投入水中,增加的体积就是粉笔的体积,所以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V4-V3;(4)由丙组同学可知:粉笔的体积V4-V3,V1为水的体积,V2为加入粉笔后水和粉笔的总体积,故粉笔吸收水的体积为:V1+V4-V3-V2。32.(2024七上·柯桥期中)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1)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秒后取出, 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该小组同学向老师请教,老师提示该层火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上表:由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2)该小组同学对该研究的结果产生疑虑,老师对该小组同学对该问题质疑的胆量表示赞赏,同时告诉该小组同学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散失最多,酒精灯加铁丝网或防风罩有利于外焰温度的提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3)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1)内焰(2)a(3)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或灯芯的粗细;高温传感器放置的位置;空气的流动;高温传感器置于火焰中时间长短等)【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因为外部与氧气充分接触,酒精可以充分燃烧;(2)①根据实验数据直接填写此题,结合散热原因分析回答;②试管加热时,试管倾斜,内部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采用外焰加热;(3)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知识点,回答此题,合理即可。【解答】(1)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内焰温度较高;(2)分析实验图示a,充分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正确;b.竖直加热,错误,c没有充分用外焰加热,错误;d竖直加热,错误;故答案为: a。(3)温度测量的误差,由于对唯一变量的控制没有控制好,造成误差,所以据此可以从酒精浓度、灯芯长度上等方面回答。33.(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1)小科首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其原因是: 。改正问题后,小科观察到在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2)接着,小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3)小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4)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____(填字母)。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答案】(1)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或洋葱表皮撕太厚)(2)细胞壁(3)溶液种类(4)A;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的叶肉细胞等还有叶绿体。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3、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解答】(1)用碘液染色,因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会发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2)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所以,小科将洋葱表皮细胞浸入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中,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了,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3)该实验选择了25%的蔗糖溶液、25%的苏打溶液和25%的食盐溶液。可见,该同学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4)A、根据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不同可知,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A正确;B、根据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都有具体的数值可知,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B正确;C、根据观察“复原”现象可知,用“25%的食盐溶液”的一组中,清水不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C错误。故答案为:AB。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1.1-3.1)1.(2024七上·柯桥期中)我国首个科学实验舱在海南文昌发射成功, “问天”号踏上问天之路 。小科注意到火箭发射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 他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 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两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出问题 B.建立猜想和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 D.获取事实与证据2.(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B.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D.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3.(2024七上·柯桥期中) 下表是盛放浓硫酸试剂瓶上的标签,该试剂瓶上还需贴上的安全标志是 ( )中文名称 浓硫酸密度 1.84 克/厘米3质量分数 98%颜色、状态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特性 强腐蚀性、酸性等A. B. C. D.4.(2024七上·柯桥期中)科学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B.爸爸爸爸,小蜻蜓在下雨前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5.(2024七上·柯桥期中)以下出现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的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A.“吉祥物”莲莲B.“绿化者”青草C.“歌唱家”音响D.“搬运工”机械狗6.(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学习了酒精灯的使用后,联想到厨房里油锅着火后,可以用下列哪种措施来灭火 ( )A.立即用嘴用力吹 B.立即往锅里加入冷水C.立即把锅盖盖上 D.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7.(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七个与动物有关的成语:①金蝉脱壳 ②螳臂挡车 ③井底之蛙 ④瓮中捉鳖 ⑤虾兵蟹将 ⑥鱼目混珠 ⑦蜂拥而至,其中所涉及的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成语是()A.①②⑤⑥ B.①②⑤⑦ C.①②④⑤ D.③④⑥8.(2024七上·柯桥期中)有的科学家认为,“苏醒”的太阳产生的太阳耀斑将给地球磁场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下列关于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太阳活动强烈时,会出现“磁暴”现象,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C.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可分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D.太阳是一个炽热的、呈熔融状态的、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固体星球9.(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图是沿海滩涂上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A.胸鳍发达,能支撑起身体,帮助爬行和跳跃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是两栖类动物10.(2024七上·柯桥期中)四明山森林公园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即使进入寒冬季节,依旧景色宜人。小科参加“感受自然”活动时,记录了若干观察笔记,其中正确的是()A.溪边是茂密的松林,果实早已成熟B.孢子植物可轻易找到,如:蕨、苔藓、杉、柏等C.脊椎动物随处可见,如溪水中的小鱼、天空中的小鸟等D.松林中,时常会有不知名的蛇类在活动11.(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余在校园中发现了一些现象,下列现象与物种多样性相关的是()A.金桂的气味比银桂更浓郁 B.广玉兰与腊梅开花时间不同C.同学们的指纹各不相同 D.绣球花的颜色多样12.(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鸟类的前肢变成翼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D.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13.(2024七上·柯桥期中)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 B.C. D.14.(2024七上·柯桥期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对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它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偏小B.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线绕得不紧密,测量结果偏小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测量结果偏小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测量结果偏大15.(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图是某藻类细胞中叶绿体移动路线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并绕液泡按逆时针方向移动,则实际上,该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分别为( )①位于液泡的上方②位于液泡的下方③逆时针 ④顺时针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6.(2024七上·柯桥期中)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表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体育测试中,小金100米赛跑成绩约8秒B.我们上课的教室面积约为260平方米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升D.绍兴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17.(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利用水滴、放大镜、平面镜、透明玻璃杯和可调支架等制作了一台“水滴显微镜”,如图甲。通过调节支架高度,适当调整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可实现与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相似的成像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②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到的细胞数目变多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8.(2024七上·柯桥期中)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植等量的水稻苗和水花生、鸭舌草、狐尾草3种杂草(均为1株/米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即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水稻对福寿螺生长的影响B.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种类C.分析下图得知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福寿螺→水稻19.(2024七上·柯桥期中)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一幅是( )A. B.C. D.20.(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帮老师准备分组实验,在实验室摆放温度计时,发现有一支温度计示数为18℃,而其余温度计均显示20℃。老师告诉他,这支温度计刻度虽然均匀但示数不准确,你研究下,当环境温度为25℃时,它会显示多少摄氏度?小科想了想,然后用一支准确温度计和这支温度计同时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准确温度计显示75℃,不准确温度计显示62℃,小科经过计算,告诉老师正确的答案是()A.20℃ B.21℃ C.22℃ D.23℃21.(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1)写出仪器名称:E ,G ,H 。(2)写出量取10毫升液体所需要用到的仪器 (填名称)。22.(2024七上·柯桥期中)利用工具可以完成一些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用直尺测量物块的长度为 cm。(2)气象人员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 。(3)测量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产生误差原因的是 (填序号)。①测量工具②测量者③测量环境23.(2024七上·柯桥期中)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说:“我发现许多生命科学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如图是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 图。(2)细胞的各个结构都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丙图反映了[②]具有的 的作用。(3)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非常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在 (填序号和名称)指挥和控制下进行。24.(2024七上·柯桥期中)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内分布动植物200余种,是绍兴良好生态环境的一张绿色名片。请回答:类别 动物名称甲 野鸭 白踾 草鱼 青蛙乙 蜜蜂虾蚯蚓(1)该湿地公园每年四月大量白鹭会成群结队来此繁衍生息,这些白鹭的体温 (填“恒定”或“不恒定”);湿地内昆虫也较多,昆虫体表都有一层保护身体的 。(2)小科将湿地内动物分为甲、乙两类,如表所示,他是依据有无 这一特征来分类。25.(2024七上·柯桥期中)“剖绿喷香雾,入口甘琼浆”,又是一年橘红时。下图是涌泉蜜橘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分类检索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芸香科植物种类 (填“多于”或“少于”)芸香目植物种类(2)1a的“ ”处填写的内容是 。(3)涌泉蜜橘在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26.(2024七上·柯桥期中)如图是某校学生绘制的一幅校园平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校教学楼位于校门的 方向。(2)若该图所用的比例尺为1:10000,经测得该校教学楼东西方向实际距离为150米,则该生在绘图时图上距离为 cm。27.(2024七上·柯桥期中)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科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临时装片是显微镜观察的重要手段。如图甲所示是“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将图甲中①到④中实验步骤按正确的操作顺序进行排序: 。(2)染色后某同学按规范操作,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下列几个视野:①该同学最终看到了视野C,在此之前他看到的视野依次是 (填字母)。②若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视野较亮的是 (选填“C”或“D”)。(3)他们在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观察到了“黑色圆圈”,请你写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正确操作是 。28.(2024七上·柯桥期中)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将下列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 (填序号)。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2)如图是微信启动页背景中的地球照片,它是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 从太空拍摄的祖国最新气象云图。以下关于这幅照片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填字母编号)。A.显示了地球是规则的正球体B.是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C.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D.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了 ____ (填字母编号)。A.地球的形状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改变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全凭突发奇想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与科技发展有关(4)科学家不仅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小明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笔画了一个圈,如图所示。则小明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29.(2024七上·柯桥期中)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都会热胀冷缩。利用这个原理,人们发明了各种类型的温度计。 (1)图甲是十七世纪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设计的一个温度计,他用一根细玻璃管的一端与玻璃泡相连,另一端竖直插在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整个装置不漏气。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相同情况下 (选填“水”或“空气”)热胀冷缩效果不明显,由此可以推测出A、B两处刻度对应的温度关系是:A处 B处(选项“<"、“=”或“>”)。(2)如图乙是小科制作的一个简易液体温度计,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管中液柱移动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够精确。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3)如图丙所示:在相同的受热条件下,将两个形状、厚度相同的铜片和铁片紧贴在一起就可制成双金属片温度计。当所测物体的温度升高时,指针偏向中央刻度线的B侧。由此可推测,铜片与铁片的膨胀程度相比较, 膨胀程度大(选填“铜片”、“铁片”或“无法确定”)。30.(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麦想探究某品牌洗手液是否会影响环境,开展了以下探究。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1%洗手液溶液。将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甲、乙两个区域。(1)完善实验过程 甲区域 乙区域实验步骤 第一步 放20条蚯蚓 放20条蚯蚓第二步 每天喷10毫升1%洗手液 每天喷 第三步 两周后,翻开土壤,统计其中蚯蚓的 实验结果 2条 38条(2)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好处是 。(3)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了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对这些数据应该如何处理 31.(2024七上·柯桥期中)某校科学实验社的同学想测量教室中粉笔的体积大小,利用两支相同的粉笔、细针、量筒等器材,分小组进行下列探究。(1)甲组同学用排水法测量粉笔的体积,首先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然后将粉笔放入水中,如图甲所示,测得总体积为V2,由于粉笔吸水,这样测得的粉笔体积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2)乙组同学用凡士林涂抹整个粉笔外表(凡士林可有效地阻止粉笔吸水,且涂抹的凡士林很薄,体积可忽略不计),但实验时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况。为测出涂抹凡士林的粉笔体积,下一步操作是 。(3)丙组同学观察发现粉笔吸水后体积几乎不膨胀,另取一量筒倒入适量的水,测得体积为V3,将甲组实验中已经吸足水的粉笔投入量筒中,再测得总体积为V4,则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 (用题中的字母表示,下同)。(4)丙组同学还想进一步知道一支粉笔能吸收多少体积的水,经过与甲组同学的讨论,利用他们两组测得的实验数据,最终计算出了该粉笔的吸水量为 。32.(2024七上·柯桥期中)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热源。(1)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 秒后取出, 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该小组同学向老师请教,老师提示该层火焰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更充分。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上表:由表得出结论: (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2)该小组同学对该研究的结果产生疑虑,老师对该小组同学对该问题质疑的胆量表示赞赏,同时告诉该小组同学由于外焰与外界大气充分接触,燃烧时与环境的能量交换最容易,热量散失最多,酒精灯加铁丝网或防风罩有利于外焰温度的提高。结合定量研究结论,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 。(3)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33.(2024七上·柯桥期中)小科做了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后想到:人体细胞生活在生理盐水中,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那么植物细胞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1)小科首先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出现如图甲的折叠现象。其原因是: 。改正问题后,小科观察到在正常状态下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如图1。(2)接着,小科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25%的蔗糖溶液中浸泡后通过显微镜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 具有支持作用。老师告诉小科,这是质壁分离现象。小科把此洋葱表皮细胞重新放在清水中浸泡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又复原了,如图3。(3)小科用不同的溶液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现象。溶液 25%的蔗糖溶液 25%的苏打溶液 25%的食盐溶液操作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溶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这样重复三次“分离”时间 60秒 58秒 25秒操作 在载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清水,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重复多次能否“复原” 能 能 不能该实验目的是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与 的关系。(4)以上实验结果或现象支持下列哪些观点?____(填字母)。A.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B.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C.清水都能使已发生“分离”的植物细胞“复原”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两位同学注意到火箭发射时周围有浓浓的白“烟”,他们对“白烟”进行了猜想,首先是提出了“白烟”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小科猜测这是水蒸发后形成的,而同伴则认为是发射时产生了某种物质,这是建立猜想与假设的环节;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2.【答案】D【知识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科学【解析】【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解答】科学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故A正确。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故B正确。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故C正确。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故D错误。故应选D。3.【答案】D【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解析】【分析】实验室常见警告标志的识别与应用。【解答】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所以需要贴上的安全标志是:当心腐蚀。A、是当心火灾的标志,故A错误;B、是当心爆炸的标志,故B错误;C、是当心中毒的标志,故C错误;D、是当心腐蚀的标志,故D正确。故答案为:D。4.【答案】A【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析】【分析】根据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去判断。【解答】A、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这是人的主观意识,不是科学问题,故A正确;B、爸爸爸爸,最早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B错误;C、妈妈妈妈,宇宙是怎么诞生的?这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属于科学问题,故C错误;D、老师老师,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到地面上?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故D错误。故答案为: A。5.【答案】B【知识点】识别生物与非生物【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解答】ABC、此三项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D、青草具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故答案为: D。6.【答案】C【知识点】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有:(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撤走可燃物.【解答】A、锅里的油着火时,用嘴用力的吹可能使油燃烧更剧烈。错误;B、往锅里加入冷水时,水的密度比油大,油浮在上面,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错误;C、用锅盖盖上时,油与氧气隔绝,从而使油熄灭。正确。D、把锅里的油倒掉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错误;故答案为: C。7.【答案】B【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解析】【分析】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线虫动物身体中无脊椎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解答】①金蝉脱壳中的蝉是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②螳臂挡车中的螳是螳螂属于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③井底之蛙中的蛙是指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④瓮中捉鳖中的鳖是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⑤虾兵蟹将中的虾、蟹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⑥鱼目混珠中的鱼属于鱼类,属于脊椎动物;⑦蜂拥而至中的蜂是节肢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8.【答案】D【知识点】太阳的结构与概况【解析】【分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分布在光球层,耀斑分布在色球层,太阳风分布在日冕层。【解答】A 、太阳耀斑是色球表面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该选项说法正确。B 、太阳活动强烈时,会抛出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 “磁暴” 现象;同时,这些高能带电粒子还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该选项说法正确 。C 、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内依次可分为日冕、色球层和光球层,该选项说法正确。D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而不是呈熔融状态的固体星球,该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D 。9.【答案】D【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解析】【分析】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2、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解答】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滩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滩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并且成体不具有肺,不属于两栖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10.【答案】C【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1、植物分类的依据: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2、动物分类的依据: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3、根据植物种子的有无和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植物分成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解答】A、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杉、柏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A错误。B、松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实,B错误。C、鱼类和鸟类属于脊椎动物,C正确。D、蛇是变温动物,冬天需要冬眠,D错误。故答案为: C。11.【答案】B【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决定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解答】A、金桂和银桂属于同一物种,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物种多样性,A不符合题意;B、广玉兰与腊梅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因此属于物种多样性,B符合题意。C、同学们的指纹各不相同,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属于遗传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D、绣球花的颜色多样,绣球花属于同一物种,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12.【答案】C【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解析】【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解答】A、鸟类前肢转化为翼,为飞行器官,有利于空中飞行,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B、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C、蚯蚓的活动使得土壤变得肥沃和疏松,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D、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光照强烈,光合作用旺盛,制造的糖分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糖分少,因此新疆的哈密瓜比较甜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故答案为: C。13.【答案】A【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 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弯管,使测温后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结合以上分析即可。【解答】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故A正确;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故B、D错误;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故C错误。故选A。14.【答案】C【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说明尺子的实际长度变小;(2)把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L/n,据此分析;(3)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4)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参照物,皮卷尺被拉伸后,自身长度变长,物体的测量值变小。【解答】A、一刻度尺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说明尺子的实际长度变小,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故A错误;B、刻度尺的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B错误;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体凹面底部相平,仰视读数偏小,故C正确;D、用绷直的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皮卷尺的分度值变大,因此其读数比真实值偏小,故D错误。故答案为: C。15.【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简便方法写纸上到过来看。【解答】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下方,细胞质环流方向为逆时针。因此,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是位于液泡上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是逆时针。故答案为: B。16.【答案】D【知识点】估测【解析】【分析】首先要对相关物理量有个初步的认识,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经过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换算,最后判断符合要求的是哪一个。【解答】A、中学生跑完百米的时间约15s,故A不符合实际;B、一间教室的长、宽大约为10m、8m,则教室面积约为:S=ab=10m×8m=80m2,故B不符合实际;C、一瓶农夫山泉水的体积约为550毫升,故C不符合实际;D、绍兴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43℃,故D符合实际。故答案为: D。17.【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1)显微镜的①表示目镜,目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小;②分别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均可用于调焦,使用时先粗后细的原则;③表示反光镜,由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2)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少;(3)目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表示放大倍数越大。【解答】A.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该说法正确;B.上下调整支架的高度相当于调节图乙所示光学显微镜的准焦螺旋②,故B正确;C.若换用倍数较大的放大镜,视野中观到的细胞数目变少,故C错误;D.调节标本、水滴和放大镜三者之间的距离能改变水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通过改变物距,可以改变凸透镜成像特点,故D正确;故答案为:C。18.【答案】C【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解析】【分析】1、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2、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故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解答】A、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水稻及其它杂草植物的生长影响,A错误;B、从题干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大小,B错误;C、由题图可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对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没有影响,说明福寿螺对狐尾草的去除效果最差,C正确;D、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入后,水稻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福寿螺主要以水稻苗为食,食物链是:水稻→福寿螺,D错误。故答案为: C。19.【答案】D【知识点】经纬网【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解答】A、P点的经纬度是(30°W,20°S),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故A错误;B、P点的经纬度是0°,0°),位于赤道上,东半球,故B错误;C、P点的经纬度是(30°E,20°N),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故C错误;D、P 点的经纬度是(10°W,10°S),位于南半球、东半球,故D正确。故选:D。20.【答案】C【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则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解答】 当实际温度为25℃时,根据得到:;解得:t'=22℃。故答案为: C。21.【答案】(1)药匙;镊子;烧杯(2)胶头滴管和量筒【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及其用途来分析。(2)根据加热液体时所需仪器进行分析。【解答】(1)图中仪器名称E药匙,G镊子,H烧杯。(2)准确量取10毫升的液体,先要向量筒中倾倒液体,当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线,故要同时选择量筒、胶头滴管。22.【答案】(1)2.30(2)13℃(3)①②③【知识点】长度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误差分析【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2)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并分别读出对应的温度,最后将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减即可。(3)根据对误差产生原因的认识判断。【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块的长度为:4.30cm-2.00cm=2.30cm;(2)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从左到右示数依次为:-7℃、6℃、-4℃和-6℃,那么当日的最大温差为:6℃-(-7℃)=13℃。(3)测量工具的材料、工艺,测量者的熟练程度,以及测量环境,都会对测量产生影响,从而产生误差,故选①②③。23.【答案】(1)甲(2)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3)④,细胞核【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细胞结构是②细胞膜、⑥细胞质和④细胞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是①细胞壁、⑤液泡和③叶绿体; 细胞膜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生命活动的场所;液泡内含细胞液,是营养组织储存的地方;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壁对植物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解答】(1)甲和乙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甲图;(2)②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作用;(3)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所以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非常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在④细胞核指挥和控制下进行。故答案为:(1)甲(2) 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3) ④,细胞核24.【答案】(1)恒定;外骨骼(2)脊椎骨【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解答】(1)白鹭属于鸟类,鸟类的体温恒定,属于恒温动物;昆虫体表有外骨骼,外骨骼具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2)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甲类动物野鸭、白鹭、草鱼、青蛙的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乙类动物蜜蜂、蚯蚓、虾的身体中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所以,他是依据有无脊柱这一特征来分类的。25.【答案】(1)少于(2)有种子(3)Q【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解析】【分析】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少,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就越多,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解答】(1)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科的分类单位比目小,所以芸香科植物种类少于芸香目植物种类。(2)la和1b的分类依据是植物是否产生种子,1b表示无种子,则la的“?”处要填写的内容是有种子。(3)涌泉蜜橘属于被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在上述二歧分类检索表中的位置是Q。26.【答案】(1)西北(2)1.5【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根据该图的比例尺进行解答。【解答】(1)图中有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 则该校教学楼位于校门的西北方向。(2)若该图所用的比例尺为1:10000,则表示图上1cm。实际10000cm,即100m经测得该校教学楼东西方向实际距离为150米,则该生在绘图时图上距离为 1.5cm。27.【答案】(1)④③①②(2)BDA;D(3)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以45度角缓慢盖上,然后缓缓放平【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解析】【分析】(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滴→撕→展→盖→染→吸。(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解答】(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擦→④滴→撕→③展→①盖→②染→吸。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③→①→②。(2)①在显微镜下首先看到的是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B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下方,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出现图D所示;此时图中细胞结构不清楚,要放大物像,应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即出现A所示图像,细胞体积放大了,但是图像模糊,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即图C。②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若实验中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视野较亮的是D。(3)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中心往往是一片空白。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操作可以防止盖玻片下出现气泡。故图1所示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正确操作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边缘,以45度角缓慢盖上,再缓缓的盖下。28.【答案】(1)③①②④(2)D(3)C;D(4)赤道【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内部的结构【解析】【分析】(1)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盖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照片等。(2)最能科学证明地球的球体的是卫星照片。(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也是越来越科学。【解答】(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最初是③人们凭直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后来是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是弧形的,从而推断出地球是个球体;然后是②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一周,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最后是现代④从太空拍摄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③①②④。(2)A、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故错误。B、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最初阶段是天圆地方说,故错误。C、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麦哲伦环球航行,故错误。D、从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球体,说明该照片是地球形状直观确凿的证据之一,故正确。故答案为:D。(3)A、地球是客观存在的,其形状不可能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故错误。B、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演化的,而不是全凭突发奇想,故错误。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完善的,从直观到客观,逐渐科学,故正确。D、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利于科学,与科技发展有关,故正确。故答案为:CD。29.【答案】(1)水;<(2)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铜片【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解析】【分析】(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玻璃泡中装的物质是什么,就利用什么的热胀冷缩。(2)自制温度液柱移动不明显,主要是玻璃管不够细或者是玻璃泡体积不够大造成的;(3)金属的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热胀冷缩越明显,则金属的完全程度越大。【解答】(1)根据管中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相应的温度。相同情况下,水热胀冷缩效果不明显。伽利略温度计是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温度越高,气体受热膨胀,则液柱高度越低,故A处的温度<B处温度;(2)为了使自制温度计变化更明显,可以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更大容积的玻璃瓶;(3)由丙图可知指针向右偏转,说明铜片一侧受温度影响更大。30.【答案】(1)10毫升清水;存活(或死亡)的数量(2)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求平均值【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单一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洗手液,所以其对照组乙区域每天喷10毫升的清水;统计蚯蚓的存活或者死亡的数量即可知道洗手液是否会影响环境;(2)实验中使用多个实验对象,是为了避免实验现象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3)如果实验中的数据有多组,为了实验数据的误差,要对数据求平均值;故答案为:(1)10毫升清水;存活(或死亡)的数量;(2)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求平均值。31.【答案】(1)偏小(2)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3)V4-V3(4)V1+V4-V3-V2【知识点】体积的测量【解析】【分析】(1)粉笔放入水中吸水,使测得的体积偏小;(2)对于排水法比较适合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一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所以需要将物体压入水中,采用针压法和沉降法,针压法就是将物体用细针(忽略体积不变)压入水中,沉降法是将物体捆绑与密度大的物体而使物体沉入水中测体积;(3)吸饱水后的粉笔和水的体积之和减去水的体积,等于粉笔的体积;(4)吸饱水后的粉笔的体积加上第1次水的体积,减去吸水后得水的体积(第2次水的体积)等于吸入的水的体积。【解答】 (1)在利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固体体积时,量筒中的水应“适量”,“适量”的标准是:既不超过量筒的量程,又能完全浸没物体;甲组同学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体积为V1,将粉笔放入水中,粉笔完全浸没,测得总体积为V2,则粉笔的体积为V2-V1;由于粉笔会吸水,导致水的体积减小,故得到的粉笔体积偏小;(2)由于涂了凡士林的粉笔漂浮,则可选择针压法测体积,故操作是:用细针向下压涂有凡士林的粉笔,使粉笔完全浸没在水中,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3)由于粉笔不再吸收水分,也不膨胀,故再把粉笔投入水中,增加的体积就是粉笔的体积,所以丙组同学测得粉笔体积为V4-V3;(4)由丙组同学可知:粉笔的体积V4-V3,V1为水的体积,V2为加入粉笔后水和粉笔的总体积,故粉笔吸收水的体积为:V1+V4-V3-V2。32.【答案】(1)内焰(2)a(3)酒精浓度;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或灯芯的粗细;高温传感器放置的位置;空气的流动;高温传感器置于火焰中时间长短等)【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常见实验操作【解析】【分析】(1)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因为外部与氧气充分接触,酒精可以充分燃烧;(2)①根据实验数据直接填写此题,结合散热原因分析回答;②试管加热时,试管倾斜,内部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采用外焰加热;(3)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知识点,回答此题,合理即可。【解答】(1)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内焰温度较高;(2)分析实验图示a,充分用外焰加热,试管与桌面成45℃,正确;b.竖直加热,错误,c没有充分用外焰加热,错误;d竖直加热,错误;故答案为: a。(3)温度测量的误差,由于对唯一变量的控制没有控制好,造成误差,所以据此可以从酒精浓度、灯芯长度上等方面回答。33.【答案】(1)洋葱鳞片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而造成折叠(或洋葱表皮撕太厚)(2)细胞壁(3)溶液种类(4)A;B【知识点】细胞的结构;观察细胞【解析】【分析】1、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植物的叶肉细胞等还有叶绿体。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3、植物细胞既可以失水,也可以吸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细胞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解答】(1)用碘液染色,因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会发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2)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所以,小科将洋葱表皮细胞浸入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中,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细胞形状如图2所示,结果显示细胞膜和细胞壁距离变大了,但细胞的外形没有发生变化。(3)该实验选择了25%的蔗糖溶液、25%的苏打溶液和25%的食盐溶液。可见,该同学要研究植物细胞的这种“分离”和“复原”现象与溶液种类的关系。(4)A、根据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不同可知,三种溶液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分离速度不同,A正确;B、根据记录“分离”的起止时间都有具体的数值可知,三种溶液都能引起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发生“分离”现象,B正确;C、根据观察“复原”现象可知,用“25%的食盐溶液”的一组中,清水不能使已发生“分离”现象的植物细胞“复原”,C错误。故答案为:AB。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1.1-3.1)(学生版).docx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课堂作业试题卷(1.1-3.1)(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