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案

资源简介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时期 生产方式 概况
旧时期时代 采集与渔猎 1)食物:动物和植物果实和茎叶 2)工具:石器,木器,骨器 3)生产方式:采集和渔猎 4)活动范围:一定地域内迁徙生活 5)分工: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食物,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品。 6)火:取暖和烧烤食物
中石器时代 第一次社会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1)时间: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2)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东亚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栽培白菜和芥菜等蔬菜。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中美洲则是玉米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业:距今9000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和羊驼
新石器时代 农业革命 1)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中南美洲 2)意义: a)食物方式转变: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b)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定居和聚落的形成;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c)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
【知识扩展】
中石器时代是渔猎采集活动最典型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旧石器时代人类简单的渔猎采集活动向高级的、社会性生产活动发展。同时,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真正的农业与牧业还没有出现。中石器时代大约是从12000年前的全新世开始,代表着从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中石器时代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遗存,证明这是一个前农业时代。这时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细石器、骨器与木器等,弓箭与渔具的发明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发明。大多数中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陶器,中国已经使用陶器的半坡人显然是晚于中石器的。中石器时代已经有猎人狩猎的伙伴──狗──这是最早驯养的动物,欧洲与中国已经有最早的狗,另外还有中东地区的山羊等驯养动物。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主要发生在原始社会晚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变化,由于各部落的产品不尽相同,从而为经常性交换创造了条件。
农业革命: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000年前,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四大文明古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希腊罗马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美洲文明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番薯、马铃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
【知识扩展】
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克拉克洪归纳提出、经过丹尼尔推广的考古学上的文明标准:
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址中应该有城市,如果都是原始的小聚落是不行的,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这个标准还有量的限制,作为一个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
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什么叫复杂的礼仪建筑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物不是为了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一种复杂的建筑。比如说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任何人去参观,站在金字塔前,对着狮身人面像,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文明,这是没问题的。你不能说它是原始的,还是处在蒙昧、野蛮的状态,因为金字塔是坟墓,如果仅为了一般需要,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建造这样大的建筑。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灵魂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
美洲三大文明
1.玛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
2.阿兹特克文明(或译为阿兹台克)是中美洲古老印第安文明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3.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男子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从事家庭劳动和家庭副业,处于从属地位
2.生产力发展,人类产品剩余,出现私有财产。产生了富人和穷人
3.军事首领地位提升,将部落战争中的俘虏变成奴隶
4.国家产生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
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
2.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
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
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3.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4.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 B.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因地制宜 D.讲究精耕细作
5.“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
6.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麻 B.棉 C.毛 D.丝
7.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8.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9.“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 B.已会种植庄稼
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 D.已经饲养家畜
10.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11.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遗址地点 粟 黍 水稻 小麦 大豆
河南省灵宝西坡 1345 131 9
山西省襄汾陶寺 9160 606 30 3
河南省登封王城岗 1416 113 16 140
陕西省扶风周原 5826 160 5 1 22
河南省新密 62 12 11 4 3
黄河中游农作物出土绝对数量统计表(单位:粒)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12.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13.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 )
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
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
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答案
1.A
【解析】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说法错误。
2.B
【解析】乌鲁克文化泥板和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属于考古资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证明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B项正确;ACD无法从材料中得到证实,排除。故选B。
3.D
【解析】通过观察商代甲骨文中的“高”字,由土台上建造房子,土台下挖地窖的图像,可以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储存粮食,D项正确;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建筑房屋并过上了定居生活,A项错误;商代属于奴隶社会,社会各阶层并非共享财产,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商代“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C项错误。
4.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等,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是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因此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D项正确。
5.A
【解析】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麻。所以答案选A。
7.B
【解析】“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8.A
【解析】在东方的农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农用畜力,所以不可能会出现多吃牛肉的现象;西欧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内,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食牛肉的较多。归根到底,生产方式的不同造成了饮食文化的不同,故选A项;是否食用牛肉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关系,故B项排除;C饮食文化本身属于生活习俗的一个方面,C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饮食文化的区别本身就是历史传统不同的一个表现,因此D项是表象,不是原因,排除。
9.A
【解析】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因此A正确,BCD排除。
10.A
【解析】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
11.B
【解析】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排除AD;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早期农业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
12.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项排除。
13.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
14.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解析】本题具有较大的综合性、概括性,旨在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叙述历史事实、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等诸多能力。试题以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考点,通过设置大豆在古代中国及19世纪以后在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南方开发,19世纪以后世界的农业科技革命、人类文明交流的理解。试题材料一方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亦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意义。
本题有两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考生需要在准确、全面地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美国的种植利用为情境,具体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南方开发,19世纪以后世界的农业科技革命、人类文明交流的理解。试题材料一方面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劳动人民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同时亦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意义。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材料“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得出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材料“《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由材料“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政府推动。第二小问作用,由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得出是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由材料“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得出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材料“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由材料“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得出大豆为备荒物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