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章探索自然的科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块橡皮的质量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D.用额温枪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2.小明同学自制了一支温度计,刻度在0℃时水银柱长3cm;在100℃时水银柱长28cm。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水时,水银柱长为12cm,则这支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①;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长为②;则下列选项中与①②对应的是( )A.①35℃ ②21cm B.①36℃ ②23cm C.①36℃ ②17cm D.①27℃ ②23cm3.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7℃位置。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分别依次测三名同学的体温,测得的结果第一次为37.5℃,第二次38.5℃,第三次38℃,则( )A.只有第一次正确B.只有第三次不正确C.只有第三次正确D.第三次肯定正确,第一、二次也可能正确4.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对铅笔的长度进行了四次测量,测量结果分别为17.54cm、17.56cm、17.55cm、17.95cm。则铅笔的长度应记为( )A.17.54cm B.17.55cmC.17.56cm D.17.65cm5.互联网时代,许多老师、家长及同学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资源后,科学变得简单了,成绩也上去了…”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C.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我们无法研究D.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6.下列对操作导致的结果分析不合理的是( )A.在用试管做液体加热实验时,若试管底部与灯芯接触,则试管容易发生破裂B.一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小C.用累计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线绕得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7.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吐鲁番盆地,达49.6℃;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省漠河,达-52.3℃。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根据下表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 )物质 水 水银 酒精 乙醚凝固点/℃ 0 -39 -117 -114沸点/℃ 100 357 78 35A.酒精温度计 B.乙醚温度计C.水温度计 D.水银温度计8.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187.6mm;②187.5mm;③187.8mm;④189.6mm;⑤187.7m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0mm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188.7mm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④次D.五次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9.水银体温计在不甩动的情况下,水银液面不会自主下降。为观察这一特点对使用的影响,甲乙两同学取一支显示示数为36.7℃的体温计,在不甩的情况下先后测量甲乙两位同学的体温,已知甲体温为36.5℃,乙体温为37℃,则两次测量显示的读数分别是( )A.36.5℃、37℃ B.36.5℃、36.7℃ C.37℃、37℃ D.36.7℃、37℃10.体温计的水银面指在38℃的位置,某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经消毒后分别量出三位生病同学的体温下,测得结果为第一位38℃,第二位39.5℃,第三位39.5℃( )A.只有第一位的体温测量正确B.只有第三位的体温测量不正确C.只有第三位的体温测量正确D.第二位的体温测量肯定正确,第一、三位的体温测量可能正确11.用量筒量取溶液,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6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8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8毫升 B.大于8毫升C.等于8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12.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结果有偏差,则对于结果偏差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结果A 用受热后的钢尺测量橡皮的宽度 偏大B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C 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 偏小D 测量纸张厚度时,没有将纸张压紧 偏大A.A B.B C.C D.D二、填空题13.小科同学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但他得到的却是一支没有刻度的温度计,于是他决定自己来粗略的标定刻度,他想了一个办法:(1)他先把温度计玻璃泡浸在 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上端对应处,标记为A点;(2)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玻璃泡浸在 中一段时间,待液面稳定后,在液柱上端对应处,标记为B点,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20厘米;(3)小科将AB间的距离分成20等份来标记刻度,则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是 ;(4)最后他用这只温度计来待测一杯水的温度,发现液柱所处位置距A点12厘米,则这杯水的温度是多少 。14.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科学学习和研究。请按要求进行填空。(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 。(2)想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3)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b.钟;c.大头针;d.重锤;e.刻度尺。若要测出圆柱体的周长,应选用的器材是 。15.根据如图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1)关闭图A装置中的弹簧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后如图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 (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2)要检验图B装置是否漏气,B装置中弹簧夹的开闭情况为 。A.a、b打开,c闭合 B.a、b关闭,c打开C.a、c关闭,b打开 D.a、c打开,b闭合E.a、b、c都关闭 F.a、b、c都打开16.学习了温度计的知识后,秋秋尝试自制了一支气体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空气,玻璃管中间封有一段红色液柱。(1)此温度计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2)秋秋把该温度计先后放入20℃和50℃的水中,标出红色液柱右侧分别到达的位置A和B,如图乙所示(左边装置已省略),AB段长度的读数为 cm;(3)若用该温度计测室温,液柱右侧正好移动到C处,则此时的室温为 ℃。17.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结果应是 。三、探究题18.瓯橘果实色泽鲜艳,风味优美,但瓯橘很容易腐烂成病果。为了比较不同保鲜液对降低保鲜期间瓯橘病果率的效果,某研究小组选取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保鲜液,将一定数量的瓯橘分别浸饱在保鲜液中, 60秒后捞起晾干,用保鲜膜进行单果包装,贮存在温度和湿度都适宜的同一环境中,记录50天后瓯橘的病果数量, 统计病果率,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保鲜液浓度 两种保鲜液浸泡后的病果率(%)保鲜液A 保鲜液B0 90.23 90.230.1% 16.54 12.550.3% 15.72 10.150.5% 9.47 4.160.8% 12.14 6.24(1)本实验选择瓯橘时的要求有 。(列举两点)。(2)根据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请你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 。(3)为确定保鲜液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还需进一步实验,请设计简要实验方案: 。睡眠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研究人员为探究睡眠充足与否对生物体探索环境兴趣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步骤如下:①取16只体重相近的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饲养环境均相同。②A组小鼠进行定时唤醒操作以减少其睡限时间,B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③在实验箱中预先放入两个完全一样的黄色正方体塑料块(图甲),将小鼠放入实验箱,对塑料块进行熟悉,时间持续10分钟。④用蓝色塑料球替换其中一个黄色塑料块(图乙),观察记录小鼠对两物块的探索时间,并计算其在总探索时间中所占的比例.⑤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结果如丙图所示。19.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睡眠不足会影响小鼠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他所基于的证据是 。20.小明根据小鼠的实验结果,得出青少年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与睡眠时长具有同样的规律。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1.为研究睡眠时长对青少年反应快慢的影响,研究人员招募志愿者若干,欲开展人体实验,请写出具体实验步骤。建议:①可对入睡和起床时间进行调整,保证被测试人员的睡眠时间在6~10小时范围内 。②可采用图丁所示装置对反应快慢进行测量 。22.同学们学习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后,尝试用量筒测量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发现小石块偏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经讨论,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测量体积】步骤①中,取出小石块后,烧杯中的液面会 (上升/不变/下降)。步骤②中读取的体积V1为40mL,步骤③中读取剩余水的体积V2为 mL,通过计算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 。【实验反思】为了更精确地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水位标记线应更 (粗/细),取出小石块时带出的水分应尽可能 (多/少)。四、解答题23.学习了量筒的使用后,小科同学做了很多实验:小科同学想测一枚大头针的体积,具体如下:①烧杯将适量水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②再放入100枚大头针,沉底后读出水面所示体积V2;③一枚大头针的体积是;(1)下列实验与上述实验方法相同的是______;A.测一页纸的厚度B.测铜丝的直径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D.测乒乓球的直径(2)在实验室里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矿石。因矿石体积较大,小科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进行测量,求矿石的体积为 厘米3;(3)同学们对实验(2)的测量结果提出了疑问,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大了,有的说测量结果偏小了,请谈谈你的意见,并说明理由: 。24.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将有机物分解成酒精与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会对其造成伤害,从而抑制其呼吸作用强度吗?为此,科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提出假设】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实验器材】烧杯6个,气球6个,酵母菌培养液,体积分数为20%、40%、60%、80%的酒精,蒸馏水,秒表等。【实验原理】装置如图所示,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根据单位时间内液面上升的高度反映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强度。【实验过程】①将6个气球分别编号,向1号气球中加 10mL 已杀死酵母菌的培养液,其余气球中分别加入含有等量酵母菌的培养液10mL。②在1,2号气球中加入10mL 蒸馏水,3至 6号气球中分别加入10mL 不同浓度的酒精,然后将6个气球分别置于对应编号的6个烧杯中,保温一段时间,将观察结果记录于表中(忽略酒精蒸发):实验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 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酵母菌培养液 10mL 加热杀死 10mL 10mL 10mL 10mL 10mL不同浓度的酒精 蒸馏水 蒸馏水 20% 40% 60% 80%液面上升的高度(1)本实验中作为对照组的是 。(2)本实验除了秒表之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3)若假设成立,本实验预期的液面高度变化情况是 。(4)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会进行有氧呼吸。那么酵母菌的有氧呼吸是否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并简要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1.D【详解】ABC.在使用工具测量长度、质量、体积时,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能够减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故ABC不符合题意;D.由于不同时间,人的体温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体温计一天早中晚三次测量同一个人的体温,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D。2.B【详解】水银柱3cm时的温度是0℃,28cm时的温度是100℃,所以1cm水银柱表示的温度在液体中水银柱的长度上升了12cm-3cm=9cm液体的温度9cm×4℃/cm=36℃当温度为80℃时,水银柱上升的高度=20cm水银柱长为20cm+3cm=23cm故选B。3.B【详解】体温计的液泡与玻璃管之间有缩口,它的液柱不会自己下降,需要使用者把水银柱甩下去。原来的示数为37℃,第一次测量为37.5℃,体温高于原来的读数,温度计显示的是37.5℃,表明液柱在继续上升,第一次测量结果正确,第二次读数38.5℃,体温高于原来读数,表明液柱在继续上升,所以第二次读数是正确的,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体温计的特性,读数不可能低于38.5℃,所以只有第三次不正确。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4.B【详解】由题中数据可知,17.9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所以17.9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则铅笔的长度应记为故选B。5.C【详解】A.科学研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科学研究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与我们密切相关,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故C错误,符合题意;D.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并灵活应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6.B【详解】A、酒精灯的内焰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当加热试管时,如试管底与灯芯接触,会因为受热不均,导致试管破裂,故分析正确;B、刻度尺的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分析错误;C、累计法测量是因为金属丝太细,绕在一个线圈上测量,然后就平均值,如果绕的不紧密,中间有空隙,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故分析正确;D、找到观察物后要使物像更清晰,那么应该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故分析正确。故选B。7.A【详解】根据表中各液体的凝固点和沸点可知:水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0℃~100℃;水银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9℃~357℃,酒精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117℃~78℃;乙醚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114℃~35℃;因为我国寒冷地区的气温会达到-52.3℃,最热地区的气温会达到49.6℃,所以应选用凝固点比-52.3℃低、沸点比49.6℃高的酒精温度计。故选A。8.D【详解】根据5次测量的结果可知,准确值应为187mm,分度值为1mm,即五次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为1mm,第④次测量的结果准确值不同,为读数错误,故物体实际长度为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9.D【详解】水银体温计在不甩动的情况下,水银液面不会自主下降。原来停留在36.7℃,测量体温为36.5℃的甲时,温度仍停留在原来的位置36.7℃,测量体温为37℃的乙时,液柱会继续上升,到达37℃,故两次测量显示的读数分别是36.7℃、37℃,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0.D【详解】水银温度计不同于其他的温度计,它的读数不会自己下降。所以,都会习惯性把体温计甩甩。第一次量的是38℃,如果体温低于或等于这个数,那么温度计显示的还是38℃,第一次测可能正确;但如果体温高于这个温度,体温计会显示高的温度,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真实体温低于或等于39.5℃,所以第二次肯定正确,第三次也可能正确,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1.A【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同学用量筒量取溶液,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6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则实际体积小于16mL;该学生倾倒液体后仰视液面,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8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8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读数之差8mL。故选A。12.D【详解】A.刻度尺受热而膨胀后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偏小,故A错误;B.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测量的沸水温度偏小,故B错误;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将体温计移出人体读数,示数不变,故C错误;D.用累积法测量纸张厚度时,没用力压紧,纸的厚度偏大,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故选D。13. 冰水混合物 沸水 5℃ 60℃【详解】(1)[1]由于根据物理常识可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所以,他先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在液柱的上端对应处标记温度0摄氏度,标记为A点。(2)[2]根据常见温度可知,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所以然后在1标准大气压下,把温度计玻璃泡浸在沸水中一段时间后也在对应的液柱上端处标记温度为100℃,标记为B点,用刻度尺测得两标记间的距离为20厘米。(3)[3]他标定的温度计的最小刻度为(4)[4]液柱据A点12厘米处时,这杯水的温度为14. 胶头滴管 温度计 a、c、e【详解】(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2)想知道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用到的仪器是温度计。(3)测量圆柱体的周长可采用转换法,将圆的周长变成直线的长进行测量,具体做法是:将白纸条紧密地绕在圆柱体上,用大头针在纸条重叠处扎一个孔,取下白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间的距离,这就是圆柱体的周长。根据以上做法可以看出,选用的器材有:a、c、e。15. 不漏气 C【详解】(1)当通过长颈漏斗向装置A中的试管内加水时,水在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试管中密闭气体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橡皮管将B装置中两个容器内的气体连通,不管是否漏气,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总能往烧瓶中流入,因此无法确定装置B是否漏气,c必须关闭,a再关闭,此时烧瓶内形成密封体系,再打开b,如果液体不能滴下来,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C。16. 气体热胀冷缩 5.00 38【详解】(1)[1]这是一个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2]刻度尺一大格表示1cm,一大格包含5个小格,故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2cm=2mm物体的左侧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右侧对应的刻度值为9.00cm,则AB段长度为9.00cm-4.00cm=5.00cm(3)[3]由图乙可知,20℃与50℃之间有(9-4)×5=25小格,每小格表示温度液柱正好移动到C处,即从A到C共有15小格,则此时室内的温度为1.2℃×15+20℃=38℃17. 2.70cm 2.7cm【详解】[1][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木块左侧与5cm刻度线对齐,估读为5.00cm,右侧在7.70cm处,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7.70cm-5.00cm=2.70cm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则物体的长度为2.7cm。18. 品种、大小、新鲜程度等相同 0.5%的保鲜液B 在保鲜浓度为0.3%—0.8%之间多设置几组浓度值进行实验【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详解】(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准备的瓯橘要品种相同、新鲜程度相同(都无破损、大小相同)。(2)据表中的数据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保鲜液浓度的增加,病果率下降,但是当随保鲜液浓度超过0.5%时,病果率有上升,用保鲜液A浸泡后的病果率远远高于保鲜液B浸泡后的病果率,因此为果农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液是:浓度是0.5%的保鲜液B。(3)据表中的数据,要选择保鲜液B,为确定保鲜液B降低瓯橘病果率的最佳浓度,多设几组浸泡保鲜液B的瓯橘实验,应该在0.3%-0.8%进一步缩小浓度梯度范围。19.A组小鼠对蓝色塑料球的探索时间百分比远小于B组 20.同意,小鼠是哺乳动物,与人体相似,其实验结果对人体有一定借鉴意义/不同意,人体与小鼠不同,更高等更复杂,小鼠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迁移在人体上. 21. 通过调整入睡和起床时间,控制志愿者睡眠时长为6小时 ①通过调整入睡和起床时间,控制志愿者睡眠时长为6小时②利用图丁装置,测试者手握刻度尺(0刻度端朝下)的上端,志愿者手放在下端0刻度线处,测试者突然松开刻度尺,志愿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刻度尺夹住.记录志愿者握住位置与0刻度线的距离.测量3次,计算平均反应距离L1③调整志愿者的睡眠时长分别为8小时、10小时,重复步骤②,计算平均反应距离分别为L2、L3④换用其它志愿者重复实验,分析L1、L2、L3的关系,得出结论【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19.根据实验步骤②可知:A组小鼠睡眠不足,B组小鼠睡眠充足;要得出“睡眠不足会影响小鼠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的结论,实验结果应该是:A组小鼠对蓝色塑料球的探索时间百分比远小于B组。20.本实验的结论对人类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不能完全雷同,毕竟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因此,能否得出青少年对新事物的探索兴趣与睡眠时长具有同样的规律的结论,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同意,小鼠是哺乳动物,与人体相似,其实验结果对人体有一定借鉴意义。(或:不同意,人体与小鼠不同,更高等更复杂,小鼠实验结果不能直接迁移在人体上。)21.①通过调整入睡和起床时间,控制志愿者睡眠时长为6小时。②利用图丁装置,测试者手握刻度尺(0刻度端朝下)的上端,志愿者手放在下端0刻度线处,测试者突然松开刻度尺,志愿者仅用拇指和食指将刻度尺夹住.记录志愿者握住位置与0刻度线的距离.测量3次,计算平均反应距离L1。③调整志愿者的睡眠时长分别为8小时、10小时,重复步骤②,计算平均反应距离分别为L2、L3。④换用其它志愿者重复实验,分析L1、L2、L3的关系,得出结论。22. 下降 20 20 细 少【详解】[1]步骤①中,取出小石块后,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烧杯中的液面会下降。[2][3]由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步骤②中读取的体积V1为40mL,步骤③中读取剩余水的体积V2为20mL,则倒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即小石块的体积为V=V1-V2=40mL-20mL=20mL=20cm3[4][5]实验中取出石块时会带出水,使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大,所以为了更精确地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水位标记线应更细,取出小石块时带出的水分应尽可能少。23.(1)AB(2)70(3)偏大,矿石带出了水【详解】(1)测出100枚大头针的体积,再除以100,计算 出1枚大头针的体积,用的是累积法;A.测一页纸的厚度用的是累积法,故A符合题意;B.测铜丝的直径用的是累积法,故B符合题意;C.测自行车轮胎的周长一般用化曲为直,故C不符合题意;D.测乒乓球的直径用组合法,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2)在如图所示的方法中,向烧杯中所添加水的体积 就等于矿石的体积,图中矿石的体积(3)从图A到图C,将矿石取出时,会带出一定量的水,再补充水时就会多一些,使所测量矿石的体积偏大。24. 第2组 刻度尺 烧杯中的液面会依次降低 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对气球的体积不会造成影响【分析】生物技术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科学的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作米酒就利用酵母菌发酵而成的,属于发酵技术。添加酒曲的作用是酿酒时要加入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1)设置第2组实验的目的是与第1组实验结果进行对照。(2)本实验除了秒表之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来测量液面上升的高度。(3)气球的体积会因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变大,从而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上升;反之,液面会下降;在假设成立时,即酒精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2至6号气球内酒精浓度依次增大,对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抑制作用越明显,气球的体积变小,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会依次降低。(4)由于开始时气球中存在一定量的氧气,酵母菌首先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时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同,对气球的体积不会造成影响,故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影响。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