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6x3,共 48分)1.乾隆年间,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重大命令直接以军机大臣名义下发,称为“廷寄”。外边的奏章也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原有的内阁大学士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下列各项中,与清朝“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最为相似的( )A. 汉:尚书台——三公 B.唐:三省——政事堂C.宋:中书门下——枢密院 D.明:中书——内阁2.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一切政务活动都要受元老院的约束,元老院虽然有财政、外交等权力,但公民大会可以运用立法权通过法律对它加以限制,形成公民大会拥有立法权,但在财政等方面受到元老院制约的局面。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政体( )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元老院权力至上C.具有权力制衡特征 D.以执政官为核心3.西方政治体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下列材料所述政治制度按其形成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 公民大会由成年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 宪法规定实行君主和城市市民三个阶层 男性公民构成, 王无权废止;议会定 立宪制和联邦制,的代表组成。三级会议 议事会成员从公 期召开;未经议会同 联邦主席的职位属支持国王,反对教皇。 民中抽签产生。 意,国王不得征税。 于普鲁士国王。A. 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4.《清鉴辑览》中记载 “开制度局以定规模,设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光绪)帝皆嘉纳之。然以见制西后,无权不能剧行,欲借群臣之议以定之。 ”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A.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抵制 B.对政治民主化做了探索C.冲击了中央集权的政体 D.触犯了封建势力的利5.“特奏名”制度,指的是政府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北宋实行“特奏名”,二对于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士人特别优待。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A. 应对政权的外部压力 B.规范官员选拔的程序C.体现重文轻武的国策 D.解决冗官冗兵的弊端6.英国 1782—1820年间的 65位内阁成员中,有 43位是贵族,剩下的 22位中有 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 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1721—1832年间的 22位首相中,有 13人是上院贵族,6人是贵族之子,1人为贵族之孙。这表明当时英国( )A. 贵族首相大多与王室关系密切 B.封建贵族完全控制着议会选举C.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D.构建分权制衡体制的紧迫性7.据《宋史》载:铜梁人庞某状告他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吕陶劝庞某道:“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弟,顾不美乎?”这反映出当时( )A. 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B.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C.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 D.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8.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这说明( )A. 法官在其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B.司法实践坚持无罪推定原则C.法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美国黑人的法律地位有提高9.中世纪基督教会福音书教诲:“借钱予人,不求任何报答,是基督教徒应尽的兄弟之谊”,借贷不可追求利息,否则就被视为高利贷者,是“社会的蛀虫”;而 16世纪英国国王和议会正式解禁资本利息,利息取得合法地位,只有利息超过一定比率的贷款才被视为高利贷。导致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①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②教会发挥教化功能③英国世俗王权得以强化 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10.自元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起,史籍记载的女性土司不下 200人,彝族的奢香夫人、壮族的瓦氏夫人和土家族的秦良玉的事迹更是为世人称道。女性土司的涌现印证了土司制度下( )A. 男女地位的平等 B.因俗而治的特征C.社会分工的落后 D.选官机制的灵活11.明太祖朱元璋在对外关系上曾经多次表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则赉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所贡之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勿令过多,作书其以朕意谕之……凡来朝者,亦明告以朕意。”提出“凡海外诸国入贡,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由此可见,明代( )A. 官方贸易取代了私商的地位 B.海外贸易纳入世界市场体系C.奉行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 D.国际社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12.如表反映了某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情况(%),据此推论正确的是(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第一年 30 21 49第二年 41.3 0.4 58.3第三年 51.76 0.003 48.24A.“一边倒”政策的效果初步显现 B.“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亚非国家支持C.中苏关系正常化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D.中国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合作13.据下表推导,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史籍 内容贞元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新唐书·食货志》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文献通考·钱币考》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A. 飞钱乃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B.纸币是从汇兑蜕化而来的C.纸币取代了铜钱成为主币 D.宋朝时允许民间发行货币14.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世界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业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来制止白银外流,但效果不佳。为此南京国民政府( )A. 放开银元流通以活跃市场 B.进行币制改革C.发行金圆券应对通货膨胀 D.大量举借外债15.下图为我国古代人口数统计图,18世纪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这一走势主要是由于( )A. 统一局面形成 B.赋役制度改革 C. 高产作物引进 D.民众素养提高16.下图是 1851—1873年晚清主要财政收入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A.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时局变化影响政府税收结构C.厘金制度完善了税收体系 D.关税主权丧失增加百姓负担二、非选择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嘉靖末,行一条鞭法,夏税、秋粮、均徭、里甲、雇募,一条总征之。使一年而出者分为十年,及至所值之年一如余年,是银力二差又并入于两税也。未几,杂役仍复纷然。故一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清廷在财政上实行“原额主义”,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中国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仅关注其带来物资紧张、物价上涨等结果,将维持原额视为“善政”;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帝国的财政体系中存在两种并行的制度和收支: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国家分配给基层的经费,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用附加性、追加性课税来解决,“中饱”“陋规”等私下捐赠,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大财源。晚清之前,政府收支大体平衡。鸦片战争前,户部存银不足 2000万两。1858年,户部存银仅 5万两,难以维持各部运行。——摘编自岩井茂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材料三英国近代税制的奠基石是土地税,直接动力则是沉重的债务压力。在英法战争、北美独立战争、滑铁卢战役后,英国债务总额高达 8.2亿英镑。为开辟财源,英国形成了包括多税种的复合税制。一战后,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基本定型,出现了涵盖国税和地税的税收体系,出台了《印花税法》《石油税法》《增值税法》等法案,适应且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摘编自滕淑娜《税制变迁与英国政府社会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推行“原额主义”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中英两国的税收制度。(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国家税收制度的认识。(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某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量化分析(单位:篇)内容 唐 宋处己(修身励志) 5 37勉学、治学 3 29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 3 14治家(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等) 6 24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 5 26从政 11 17治国 2 4女诫 5 2教子原则 2 6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唐宋家训内容变化的整体、局部情况或某一方面的情况提炼观点,并进行具体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由于西北地区准噶尔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清朝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清朝边疆政策的底本内容大体有: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上述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围绕这些内容,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摘编自杜辉《清朝边疆政策的宏观考察》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原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强化边疆治理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列举两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5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4分)2026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B A C B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B B B1.【答案】A【解析】汉代尚书台的官员位低权重,可参与中央的决策,而三公则是位高权轻,成为了执行机构,不能参与决策,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可以参与重大命令的起草和进行传达,最接近权力的中心,而内阁则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二者的关系最为相似,故选 A项;唐朝的三省相当于宰相机构,而政事堂则是三省长官与皇帝的议事场所,二者都接近权力的中心,都与决策相关,与题干所述关系不符,排除 B项;宋代中书门下属于最高行政机构,而枢密院属于最高军政机构,二者在权力分配上是两个领域,与题干所述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明朝的中书是内阁的辅官,辅佐内阁首辅的工作,所以二者是从属关系,与题干所述关系不符,排除 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执政官的一切政务活动都要受元老院的约束”,“公民大会拥有立法权,但在财政等方面受到元老院制约”可知,执政官受元老院约束,元老院受公民大会立法权限制,公民大会在财政等方面又受到元老院制约,这表明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具有权力制衡的特征,各个机构相互制约,故选 C项;材料明确指出公民大会虽然拥有立法权,但在财政等方面受元老院制约,因此不能说公民大会权力最大,排除 A项;材料表明元老院虽然权力广泛,但仍受公民大会立法权的限制,因此不能说元老院权力至上,排除 B项;材料中提到执政官的政务活动受元老院约束,说明执政官并非权力核心,排除 D项。3.【答案】B【解析】据所学,三级会议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三个阶层的代表组成,并表现出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的倾向,这一现象主要形成于 1302年,可知①的时间是14世纪初.;据所学,公民大会和议事会是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政治制度,可知②的时间应为公元前 5世纪左右;据所学,“议会制定法律,国王无权废止”描述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特别是《权利法案》颁布后的政治制度。该法案于 1689年颁布,可知③的时间应为 17世纪末至 18世纪初;据所学,“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描述的是德国 1871年宪法确立的政治制度,标志着德国统一后政治体制的确立,可知④的时间应为 19世纪中期;故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选择 B项符合题意。4.【答案】B【解析】据材料 “开制度局以定规模……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 ”及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效仿西方君主宪制进行政治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对政治民主化进行了探索,故选 B项;5.【答案】A【解析】北宋时期,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地处宋辽、宋夏边境。政府对这三路士人实行 “特奏名” 制度,给予特别优待,主要是因为这三路面临着外部辽和夏的军事压力,以应对外部政权的威胁,故选 A项;“对科考多次落第者,经许可附试,特赐本科出身”与规范选拔程序背道而驰,排除 B项;重文轻武国策主要体现在文官地位高、武将权力受限制,“特奏名” 制度对特定三路士人的优待,重点不是体现重文轻武,排除 C项;“特奏名” 制度会增加官员数量,加剧冗官现象,排除 D项。6.【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在 1782—1820年间的英国内阁成员和1721—1832年间的首相中,贵族和贵族子弟占据了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的英国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中,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度较低。因此,这一情况表明了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即需要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体现民意,使政治权力更加民主化,故选 C项;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到王室,所以不能仅凭这些数据就断定贵族首相和王室关系紧密,排除 A项;题目中的信息并没有表明贵族完全控制议会选举,而是占据了内阁和首相职位的大部分,“完全控制”过于绝对化,且与事实不符合,排除 B项;分权制衡是指在一个政治体系中,不同的政府机构拥有各自的权力,并相互制约,以防止任何一个部门或个人掌握过多权力。虽然与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关,但并不是题目中信息的直接推论,排除 D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可知,吕陶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不仅依据法律判断是非,还考虑到亲情伦理和实际情况,将情、理与法相结合进行处理,这反映了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故选 B项;“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说明依据法律对案件进行审理,“较大随意性”说法错误,排除 A项;材料体现的是庞某与三个姐姐的田产纠纷及县令的处理方式,虽然涉及田产问题,但无法得出“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这一结论,排除 C项;“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体现的是儒家亲情伦理对司法的影响,没有涉及道教、佛教思想,无法得出“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排除 D项。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无罪推定原则强调,如果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材料可知,辛普森杀妻一案中,由于警方掌握的证据实效,有重大嫌疑的黑人运动员辛普森无罪获释,体现了美国司法实践重视证据,坚持无罪推定原则,故选 B项;美国属于英美法系范畴,相较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法官的作用较为突出,排除 A项;材料强调美国法律重视证据,没有强调其服务的对象,排除 C项;辛普森案的审理结果更多地与司法原则和证据有效性有关,而非种族问题,排除 D项。9.【答案】C【解析】16世纪英国国王和议会解禁资本利息,改变中世纪以来被基督教义认为的借贷存在利息属于高利贷的现象,这是因为宗教改革宣传人文主义,肯定正当逐利,促进思想解放,故①正确;中世纪基督教会宣扬借贷不可追求利息,否定利息合法,故②错误;国王解禁资本利息,肯定利息合法,体现王权冲击教权,表明世俗王权加强,故③正确;国王宣布利息合法,允许正当逐利,迎合资本主义发展现实需要,故④正确;选择 C项符合题意。10.【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因为儒家文化及理学的兴盛,女性地位较低,但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地位较高。元朝推行土司制,大量任用女性担任土司,这反映出了制度与当地女性地位较高的风俗特征相结合,因俗而治的特征,故选 B项;女性土司数量多,不能反映男女地位平等,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加以证明,排除 A项;女性担任管理的职位,不能反映社会分工落后,反而说明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排除 C项;土司制度下并不需要选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当地大族担任土司,排除 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则赉予之物宜厚”“所贡之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勿令过多”“有附私物者悉免其税”可知,朱元璋对远道而来的蛮夷酋长或海外入贡国给予丰厚赏赐,同时对他们所贡之物要求不高,并对附带的私物免税,这些都体现了“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故选 C项;结合所学,明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虽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私商贸易也依然活跃,排除 A项;朱元璋统治的明代时期,世界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排除 B项;题干中关注的是朱元璋对于海外诸国入贡和贸易的政策态度,而没有涉及到明代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排除 D项。12.【答案】A【解析】据表格材料数据可知,三年内中国对外贸易与苏联的贸易额占比显著增加,说明这一时期中国主要依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贸易,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在 20世纪 5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封锁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选 A项;"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总理在 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主要针对处理亚非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数据与“求同存异”方针的主要对象不一致,排除 B项;中苏关系正常化主要发生在 20世纪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而此时中国已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外贸伙伴应该更加多元,不仅对苏贸易额有所发展,与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应有所发展,排除 C项;“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概念更多地是在 20世纪末到 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而逐渐流行起来的,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而苏联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且苏联已于 1991年解体,而表格数据中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集中在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飞钱类似现代的汇票,并不是纸币,宋代“私为券,谓之交子”,也不是纸币,“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后,交子才发展成为纸币,故选 B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 A项;唐宋时期仍然以铜钱为主币的,纸币是作为辅币发行的,排除 C项;宋代是不允许民间发行货币的,货币是由政府统一发行的,排除 D项。14.【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世界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困难,对此国民政府于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即进行币制改革,故选 B项;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政策,“放开银元流通”表述不正确,排除 A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排除 C项;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大量举借外债,排除 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以前,中国户籍统计中,隐瞒人口现象严重, 而在 18世纪之后,隐匿人口的情况得到较好的解决。结合所学可知,1712年,雍正进行“摊丁入亩”赋役制度改革,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 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无地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进而使得隐匿人口现象大大减少,故选 B项;统一局面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项;高产作物引进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无法解释“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曲线趋于重合”,排除 C项;民众素养提高与 18世纪人口的增长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D项。16.【答案】B【解析】据折线图数据发展情况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一时间范围内清政府面临了内忧外患,其中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府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镇压起义,清政府需要巨额的军费开支,这直接推动了政府寻求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厘金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商业税,厘金的推行为清政府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导致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关税收入大幅减少。这迫使清政府必须寻找其他税收来源以弥补关税的不足,厘金制度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故选 B项;尽管晚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但自然经济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主导形态,排除 A项;厘金制度在晚清财政收入中的作用和影响,但它并非是完善的税收体系,而是临时性的财政应对策略,排除 C项;关税主权的丧失,使得清政府无法通过调整关税来保护本国产业和增加财政收入,会间接影响清政府通过提高国内其他税种的税率或开征新税种来补偿损失,增加百姓负担,但这是清政府需要寻找其他财政收入来源带来的结果,而非关税主权丧失,排除 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25分)(1)内容:推行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和法定之外收入(正额外财政)(2分)原因:对前朝税制改革的反思;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关注民生,希望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当时行政管理水平较低;中央集权的需要。(每点 2分,任答 4点,共 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2)同:都重视土地税;都呈现阶段性(2分,任答 1点即可)异:目的方面,中国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英国为了解决债务压力;税种方面,中国税种单一,英国税种丰富(复合税制);手段方面,中国缺乏立法保障,英国有立法保障;体系方面,中国有法定和法外财政收入,英国形成国税和地税两大体系;影响方面,中国财政收入最终无法维持政府正常运行,英国财政收入增加并促进经济发展等。(每个角度 4分,任答 2个角度,共 8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税收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引导税收制度的制定;制定税收制度要结合国情等。(每点 2分,任答 3点,共 5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提示:从税收制度和经济的关系、影响等角度作答均可。)【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清廷在财政上实行‘原额主义’,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可知,推行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和法定之外收入(正额外财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仅关注其带来物资紧张、物价上涨等结果,将维持原额视为‘善政’”可知,对前朝税制改革的反思;缺乏对人口增长的正确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注民生,希望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根据材料二“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可知,当时行政管理水平较低;中央集权的需要。(2)同:根据材料二“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材料三“英国近代税制的奠基石是土地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重视土地税;根据材料二“晚清之前,政府收支大体平衡。鸦片战争前,户部存银不足 2000万两”材料三“一战后,英国近代税收制度基本定型”可知,都呈现阶段性。异:目的方面,根据材料二“原额主义在当时水平低下的行政管理下满足了财政方面中央集权的要求”材料三“直接动力则是沉重的债务压力”可知,中国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英国为了解决债务压力;税种方面,根据材料二“即中央设定一个固定的标准,监察税收完成情况”材料三“英国形成了包括多税种的复合税制”可知,中国税种单一,英国税种丰富(复合税制);手段方面,根据材料二“国家分配给基层的经费,往往入不敷出,不得不用附加性、追加性课税来解决”材料三“出台了《印花税法》《石油税法》《增值税法》等法案”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缺乏立法保障,英国有立法保障;体系方面,根据材料二“法定财政收入(正额财政),以及法定之外‘或公开或私下的不明收入’(正额外财政)” 材料三“出现了涵盖国税和地税的税收体系” 可知,中国有法定和法外财政收入,英国形成国税和地税两大体系;影响方面,根据材料二“1858年,户部存银仅 5万两,难以维持各部运行” 材料三“适应且促进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可知,中国财政收入最终无法维持政府正常运行,英国财政收入增加并促进经济发展等。(3)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税收制度本身、税收制度与经济的关系、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可以得出税收制度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引导税收制度的制定;制定税收制度要结合国情。18.【答案】观点:宋朝家训内容更为注重修身和学识。(2分)阐述:家训内容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读书、做官成为社会主流选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些都推动社会更为重视学识,家训内容中对勉学、治学的关注更为增多。随着儒学进一步发展为理学,儒学逐渐世俗化、通俗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北宋理学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促使着读书人对自身修养更加关注,宋代家训内容中有关修身的内容增加。(6分)家训内容的以上变化,有利于提高家族成员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唐宋家训内容虽有诸多变化,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4分)【解析】首先,根据材料唐宋家训内容中“处己(修身励志)”“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等信息可归纳观点为:宋朝家训内容更为注重修身和学识。然后,进行阐述,家训内容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统治政策、科举制发展和理学兴起的影响进行阐述,如: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读书、做官成为社会主流选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些都推动社会更为重视学识,家训内容中对勉学、治学的关注更为增多;随着儒学进一步发展为理学,儒学逐渐世俗化、通俗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结合家训的影响(作用)可知,家训内容的以上变化有利于提高家族成员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最后,进行总结,唐宋家训内容虽有诸多变化,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19.【答案】(15分)(1)措施: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满蒙联姻;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册封达赖、班禅;在台湾设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在西南改土归流;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法律规定中国边界。(任答两点,共 2分)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任答两点,共 4分)(2)原因: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借鉴了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我国特殊的地理、政治、文化环境;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推动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任答三点,共 5分)(3)认识: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任答两点,共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从国防方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保卫”并结合选必一第 11课所学清朝民族政策,从机构、婚姻、军事、宗教、政策、条约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机构—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婚姻—满蒙联姻;军事—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宗教—册封达赖、班禅;机构—在台湾设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政策—在西南改土归流;条约—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以法律规定中国边界。 第二小问意义,从国家、民族、边疆与中原等角度来分析得出国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民族—促进民族交融;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边疆与中原—有利于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2)据材料二“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并结合选必一第 13课所学民族区域自治,从政治、革命、历史、环境、民族分布、国家、共产党等角度来分析得出政治—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革命—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历史—借鉴了中国古代治理少数民族的经验;环境—我国特殊的地理、政治、文化环境;民族分布—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推动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要求;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3)紧扣设问“国家边疆治理问题”,据材料一清朝“从政教制度方面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开发和建设”、材料二“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得出要注重边疆开发和建设;据材料一“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出要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促进共同发展;据材料一“清朝边疆政策仍然处于进一步发展之中”、材料二“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原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得出边疆观念要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