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美术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高山、大海、江河》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岭南版】美术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高山、大海、江河》核心素养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2高山、大海、江河 教学设计
课题 高山、大海、江河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四年级
教材分析 《高山、大海、江河》这一课是岭南版四年级美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课程的设计旨在介绍高山、大海和江河的自然特征,包括它们的形态、色彩、光影变化等特征为学生提供观察和表现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技法,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发现美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提升自己对高山、大海、江河的创意表达的方式和思考。教材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美术创作技能,同时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022新课标要求 1、能对艺术家关于高山、大海、江河的创作进行色彩、构图等手法分析,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2、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掌握如何凸显高山、大海、江河特点的基本绘画技巧,还能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多个创意特点和设计灵感完成美术创作,增强个人所得感。3、学会从外观和绘画技巧、历史背景等方面赏析一幅著名绘画的特点,能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感悟进行绘画,形成设计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 通过高山、大海、江河的美术作品能够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细腻,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审美能力。欣赏这些作品时,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视觉的美感,还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审美感知)。2. 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法和媒介表现高山、大海、江河的特征,如抽象表现、写实风格等,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探索色彩、线条和构图的运用。这种艺术表现不仅是对自然的再现,也是对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3. 自然景观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方式,通过学习这些自然元素在艺术中的表现,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对自然的认知和表达,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学习始终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文化理解)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目标群体为四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在10-11岁之间,进一步接触系统化的美术课程。由于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情感表达都处于发展到形成的过渡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充满好奇和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可能更为突出。
重点 领略艺术家笔下对高山、大海、江河的描绘技巧和呈现手法。
难点 能够对高山大海江河进行观察并完成描绘。
材料准备 教学材料、举例美术作品、引入视频、油笔、画布、水彩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中,既有巍峨的大山,又有汹涌澎湃的江河、波浪滔天的大海,艺术家们饱含激情地描绘这一切,在作品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出示图片)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高山、大海、江河的雄伟壮观。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欣赏·感受(一)问:看,画家笔下的黄河波涛汹涌,船夫奋力地与激流抗争。同时倾听钢琴协奏曲《黄河》,试用几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出示图片)1.主色调是蓝色,辅色调是黄色,冷暖形成对比,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2.构图饱满,画家用“大”(海浪)与“小”(船、远处的山)的对比手法,突出了海浪的壮阔,也凸显了船上的人勇敢的精神。3.大浪的造型像“秃鹫爪”,画家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大浪的汹涌澎湃。答:在画家笔下,黄河的波涛汹涌如同怒吼的巨兽,船夫在激流中奋力抗争,仿佛在与自然的力量进行一场生死较量。答:音符如同奔腾的河水,激荡着心灵,既有壮丽的气势,又透出一种无畏的勇气,仿佛在诉说着黄河的历史与文化。二、欣赏·感受(二)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的高山是怎样的?你能想到哪些与高山相关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山随平野尽,川入大海流。看,画家吴冠中大笔挥写的群山,以点、线、面构成的画面,气势磅礴地表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出示图片)小知识吴冠中(1919年-2010年),中国著名画家和艺术教育家,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他是中国现代水墨画的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将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吴冠中的作品常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尤其是山水画,表现出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情感。他的画作不仅在国内外展出,还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艺术作品欣赏(出示图片)《秋山关外月》看到了什么(造型、色调...)崇山峻岭,秋天的红叶染红了透迤的山峰发现了什么(构图、肌理、笔触...)近、中、远景;虚实对比;浓、淡、干、湿感受到了什么(情感、内涵...)歌颂祖国壮丽山河 (出示图片)四、说一说,动动手1、倾听相关的音乐作品,欣赏本课范图,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你的感受(打“V”)。例如:粗犷口、有力口、雄伟口 、壮丽口、激动人心口、振奋口、强烈口、激越口、震撼口……(出示图片)2、临摹或画一幅有气势的风景画,可画出你的联想与感受。(出示图片)小贴士:如何画出一幅有气势的风景画?选择主题:确定你想要表现的风景类型,比如高山、大海或江河。选择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构图:使用三分法则,将画面分成三部分,重要元素放在交点上,创造平衡感和动感。可以考虑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感。色彩运用:选择饱和度高的颜色来增强气势,使用对比色来突出主要元素。暖色调可以传达热情和活力,冷色调则可以表现宁静和深邃。光影效果:利用光影变化来增加立体感和深度,表现不同时间段的光线变化,比如日出、日落的柔和光线。3、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与本单元相关的作品展示会和座谈会。 学生完成思考。完成思考。学习小知识内容。学生进行《秋山关外月》等作品赏析。进行实践练习。 通过提问,初步了解学生对举例作品的感受,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通过设置提问,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引出所学知识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学会从色彩、构图、情感等角度进行美术赏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转化为实践操作,增强感知美的艺术和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个人收获。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进行一次户外写生,选择一个高山、江河或海洋的景点,记录下自然的美景,并在课后完成一幅写生作品。 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
课堂小结 在本次课堂中,学生通过对国内外高山、大海、江河的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了解了这些自然元素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理解,增强了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在绘画实践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的技法,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展示了他们的创意和艺术表现力。总体而言,本次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审美、创作和文化理解方面都有所提升。 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板书 高山、大海、江河1、欣赏 感受《神奈川冲浪里》2、欣赏 感受吴冠中的山体绘画3、赏析《秋山关外月》4、进行实践练习5、学习知识拓展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在高山、大海、江河的绘画中,艺术家常常运用以下构图规则来表现自然的壮丽与细腻。三分法则:将画面分为三等分,重要的元素(如山峰、海岸线)放置在分割线或交点上,增强视觉平衡。前景、中景、背景:通过层次分明的前景、中景和背景来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加画面的深度感。引导线:使用自然元素(如河流、道路)作为引导线,引导观众的视线向画面的深处延伸。对称与平衡:使用对称构图来表现自然的和谐美,如山脉的倒影在水面上形成对称。(出示图片)如何用艺术的方式突出江河的特点?江河:通过流动的线条表现水流的动感,营造出生命的节奏;在河岸描绘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突出生态的多样性;使用反射效果表现水面与天空的互动,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出示图片)黄河大合唱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3月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观看视频) 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结合对国内外著名高山、大海、江河美术作品的认识和赏析进行学生个人风景画创作,并在教师引导下赏析三者的特点、神韵,从而完成个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多媒体展示作品,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和表达欲望,以及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学生多阅读的好习惯,使学生乐于动手乐于表达。
教学反思 优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学习和创作,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艺术技巧。不足点:课堂时间有限,可能无法深入探讨每个主题,导致学生对某些作品或技法的理解不够全面。同时学生的艺术基础和审美能力存在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创作中感到困难,影响学习积极性。 进行教学反思总结 明确本课教学过程的缺陷,进行教学过程的改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