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集(10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知识集(10份)

资源简介

必修一
1 着丝粒取代着丝点新教材用着丝粒取代着丝点,是与时俱进,力求体现生物科学的新进展。以前,染色体上纺锤丝附着区域常使用着丝粒或着丝点,着丝粒多出现在遗传学文献中,着丝点多出现在细胞学文献中。
现在,着丝点这一术语逐渐被动粒取而代之;着丝粒这一术语则被沿用下来。着丝粒和动粒都是染色体结构的重要部分,两者紧密联系,位置关系固定,结构成分相互穿插,功能密切相关。着丝粒是染色体主缢痕的染色质部位,能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并在后期分离。动粒是纺锤丝附着位点,与染色体移动有关,在前期和中期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动粒位于着丝粒两侧。
2 脂肪必修1旧教材没有关于脂肪概念的描述。必修1 新教材26页∶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又称甘油三酯)。
评析∶旧教材提到脂肪,但没有脂肪的概念,学生对脂肪不甚了解,经常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提出疑问。
新教材给出了脂肪的概念,教材的旁边又增添了图示,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脂肪的构成,降低学习的难度。
3 蛋白质变性必修1旧教材没有明确提出蛋白质变性的概念。必修1新教材32页∶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某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评析∶新教材给出的概念中,更明确了蛋白质变性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生物活性的丧失,更好区分蛋白质变性和蛋白质盐析。
4 被动运输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必修1新教材65页∶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评析∶旧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侧重顺浓度的重要性,新教材在被动运输概念中则侧重不消耗能量的表述。
5 自由扩散必修1旧教材70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必修1新教材66页∶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作自由扩散,也叫简单扩散。评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给出的概念中,增加自由扩散的别称,即简单扩散。更改后的概念与大学教材相统一。
6 协助扩散必修1旧教材70页∶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必修1新教材66页∶这种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在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评析∶旧教材协助扩散的概念经常与大学生物教材的易化扩散概念差别较大,不便于对协助扩散的细解。而新教材中把协助扩散和易化扩散统一起来,而且明确了协助扩散可以是载体蛋白的协助,也可以是通道蛋白的协助。这样的更改,有利于消除争议,统一观点
7主动运输必修1旧教材71页∶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必修1新教材69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评析∶新教材把旧教材的"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更改为"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更改后更简洁。
8无氧呼吸旧教材没有无氧呼吸的概念,新教材94页∶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就是无氧呼吸。评析∶新教材增加无氧呼吸概念,与教材中的有氧呼吸概念相互呼应,便于对比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9 细胞全能性必修1旧教材119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必修新教材121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过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评析∶新教材细胞全能性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加加了细胞分化成其他细胞的潜能和特性。消除了一教辅书对细胞全能性范围的不同界定。
必修二
1 基因突变必修2旧教材81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必修2新教材81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评析∶新教材将旧教材基因突变概念中的"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更改为"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这样的改动使基因突变概念更加确切。
2 染色体变异必修2旧教材没有染色体变异的概念。必修2新教材87页∶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评析∶新教材增加染色体变异概念,可以增加对染色体变异类型的理解。
3 基因检测必修2旧教材没有基因检测的概念。必修2新教材94页∶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细胞中DNA序列,以了解人体的基因状况。评析∶新教材增加基因检测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类遗传病产前诊断的理解。
4 将豌豆7对相对性状中的种皮颜色改为花的颜色新教材第 1 章第 1 节设计了新的“问题探讨”,以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的杂交创设情境。与之呼应,在豌豆的 7 对相对性状(教材图 1-2)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教材表 1-1)中,新教材将“种皮颜色”改为“花的颜色”。这种修改是无异议的,理由如下:(1)这两个性状在孟德尔的原文中属于同一组实验,数据相同;(2)研究表明这两个性状由同一对基因控制,控制红花基因的显性基因也控制种皮颜色为灰色。
5 规范使用科技名词实验教科书称减数分裂的两个过程分别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通过查询17 种共22 本大学教科书及名词词典,“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是主流称谓,少数教科书称“第一次减数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为规范使用科技名词,新教材将这两个过程改为“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类似的情形还有,将“表现型”改为“表型”,将“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改为“镰状细胞贫血”,将“共同进化”改为“协同进化”等。
6 减数分裂不包括细胞间期
新教材必修 1 已经明确有丝分裂不包括细胞间期,有丝分裂仅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与必修 1 一致,必修2 在介绍减数分裂时,描述为:“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减数分裂Ⅰ与减数分裂Ⅱ之间通常没有间期”,可理解为细胞间期为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这也意味着减数分裂不包括细胞间期。
7 关于道尔顿发现色盲现象的故事道尔顿虽然是化学家,但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有关色觉的离奇事实——附观察记录》却是生物学领域的,正是这篇论文记载了他发现色盲现象的故事。1790 年,道尔顿开始做植物学研究,并且发现自己的色觉与常人不同。他能分辨白色、黄色或绿色,但认为人们说的紫色、粉红色、深红色和花斑色差不多。1792年,道尔顿观察一朵花时,发现这朵花白天在日光下呈现蓝色,晚上在烛光下则变成了红色,但其他人认为花始终是粉红色。更加奇怪的是,只有他和他的弟弟观察到了“变色”现象。当时其他人都不理解他,认为他很可笑,但是道尔顿没有放过这个现象,他不懈地努力研究,终于得出这是一种色盲现象的结论,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教材就根据这篇论文重新讲述了这个故事,并做了一定的简化处理。
8 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变化根据艾弗里发表于 1944 年的论文,新教材必修 2 修改了该实验过程。实验教科书讲述艾弗里从肺炎链球菌 S 型菌中分别提取出 DNA、 RNA、蛋白质等物质,然后与活的 R 型菌混合后培养,观察是否发生了转化。但实际上,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彻底分离 DNA、 RNA、蛋白质等物质,艾弗里得到的提取物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他向提取物中分别加入蛋白酶、酯酶、 RNA 酶、 DNA 酶,结果发现,只有 DNA 酶能够阻止转化实验,这说明被 DNA 酶分解的DNA 极可能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此外,教材补充介绍艾弗里分析发现“转化因子”的理化特征与 DNA 的十分相似,因此,这些结论表明, DNA 才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对艾弗里实验的修改也影响了该实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实验教科书讲述:“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实验”,新教材删除了这句话中的“更”字。为什么删除“更”?其实,这两个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艾弗里实验是首次证明,具有开创性;噬菌体侵染实验是对这个结论的有力支持。理解这两个实验的关系,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艾弗里的实验结果发表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不相信这个结论。几年后,当人们的顽固观念已经“风雨飘摇”时,噬菌体侵染实验的结论就为人们接受 DNA 是遗传物质的结论扫清了所有障碍,因此噬菌体侵染实验对人们接受这一事实起到重要作用,但并不表明它比艾弗里实验更有说服力、结论更可靠。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依据命名变化,教材将肺炎双球菌改为肺炎链球菌。肺炎 链 球 菌 发 现 于 1881 年, 最 初 被 命 名 为 Pneumococcus。1920 年 改 称 Diplococcus pneumoniae( 肺 炎 双 球 菌 )。因 为 它 与 链 球 菌 非 常 相 似, 后 来 改 为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链球菌)。
9 密码子表的变化密码子表的变化主要是增加了以下两部分内容。
1. 介绍硒代半胱氨酸(Sec)的密码子。硒代半胱氨酸是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第21 种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一些特殊的蛋白质中,如细菌的甲酸脱氢酶、哺乳动物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编码 Sec 的密码子 UGA 是一种双功能密码子,通常它是终止密码子,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具备 Sec 插入序列和一系列参与Sec 插入机理的组分时, UGA 就可以编码 Sec。此外, 2002 年科学家发现了第 22 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吡咯赖氨酸(Pyl),它是由 UAG 编码的。但考虑到必修 1 介绍人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1 种,而且yl 只存在于一些产甲烷古菌和细菌中,且含量极少,因此必修 2 教材在密码子表中没有介绍Pyl 的密码子。2. 实验教科书介绍了两种起始密码子,新教材对起始密码子 GUG 进行了说明。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均为 AUG,编码甲硫氨酸;而原核生物的起始密码子有三种:AUG、 GUG 和 UUG,绝大多数情况下是 AUG,编码甲酰甲硫氨酸,少数情况下UG 也可以是起始密码子,但作为起始密码子, GUG 也编码甲酰甲硫氨酸。也就是说, GUG 作为肽链中间的密码子,编码缬氨酸,只在原核生物中作为起始密码子时,才编码甲酰甲硫氨酸。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原核生物中,起始氨基酸是一种甲酰化的甲硫氨酸,称甲酰甲硫氨酸;而真核生物不发生甲酰化作用,起始氨基酸是甲硫氨酸。为降低难度,教材介绍 GUG 时只注明编码“甲硫氨酸”,删去了“甲酰”二字。同时,考虑到UUG 作为起始密码子只有极少数情况,为降低难度,教材未予介绍。
10 关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现象。考虑到课程标准仅要求“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而且表观遗传现象和机制比较复杂,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其概念、类型、机制等仍处于更新和完善中,因此,教材以 DNA 甲基化为主进行介绍,仅在副栏的“相关信息”中简单介绍了组蛋白甲基化、乙酰化等其他类型的表观遗传修饰。教材仍然以科学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DNA 甲基化,“思考·讨论”选取了植物(柳穿鱼)、动物(小鼠)中因 DNA 甲基化程度不同而表型发生改变的实例,希望学生归纳出“DNA 甲基化的变化会影响表型”的结论。关于这两个实例的具体机制,将另文介绍。教材将“表观遗传”的内容放在第 4 章第 2 节,安排在“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之后,这样编排充分体现了基因与基因、基因与性状、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形成多角度多因素分析生物现象的意识;同时,教材通过联系社会(吸烟会影响NA 甲基化),让学生认识到生活方式可能也会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影响人体健康,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1 关于细胞的癌变
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变化,细胞癌变的内容由实验教科书必修1 移至新教材必修2。考虑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基因突变,因此,新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在第5 章第1小标题“基因突变的实例”中。“思考·讨论”介绍了一个结肠癌发生的简化模型,省略了基因的具体名称,仅以“抑癌基因Ⅰ”“抑癌基因Ⅱ”等替代。接下来,教材介绍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然后简单总结癌细胞的特征。与实验教科书必修相比,细胞癌变的整体内容做了很大精简。1.人的成熟红细胞的特殊性:
①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
②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结构;
③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④葡萄糖在成熟的红细胞中通过糖酵解获得能量
(两条途径:糖直接酵解途径EMP和磷酸己糖旁路途径HMP)。
2.蛙的红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3.乳酸菌是细菌,全称叫乳酸杆菌。
4.XY是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一样(Y染色体短小得多),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Y染色体上基因少得多)。
5.酵母菌是菌,但为真菌类,属于真核生物。
6.一般的生化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可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只是利用光能进行光解,这就是证明“并不是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要酶”的例子。
7.人属于需氧型生物,人的体细胞主要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但红细胞却进行无氧呼吸。
8.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
9.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个特例。
10.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很有限,但癌细胞又是一个特例。
11.人体的酶发挥作用时,一般需要接近中性环境,但胃蛋白酶却需要酸性环境。
12.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但N例外。
13.双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无胚乳,但蓖麻例外;单子叶植物的种子一般有胚乳,但兰科植物例外。
14.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大花草、天麻等是典型的异养型植物。
15.蜂类、蚁类中的雄性个体是由卵细胞单独发育而来的,只具有母方的遗传物质;雌性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纤维素在人体中是不能消化的,但是它能促进肠的蠕动,有利于防止结肠癌,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了,所以也称为“第七营养物质”。
18.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型,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19.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20.化学元素“砷”是唯一可以使人致癌而不使其他动物致癌的致癌因子。
21.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是,雄蜂和雄蚁就是孤雌生殖,只有卵细胞的染色体!
22.体细胞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植物中的香蕉是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
23.红螺菌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厌氧型。
24.猪笼草的代谢类型为兼性营养需氧型。
25.病毒是DNA或RNA病毒,但是朊病毒没有DNA或RNA,其遗传物质只是蛋白质(“朊”意即是蛋白质)。
26.光合作用一般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但蓝藻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需要叶绿体。
27.有氧呼吸一般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但原核生物的有氧呼吸主要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
28.带“杆”字的、带“球”字的菌都是细菌,是原核生物,但带“菌”字的并非都是原核生物,比如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真菌)。
29.一般生物都有细胞结构,但是病毒、类病毒及朊病毒它们三类则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由蛋白质与一种核酸(DNA或RNA)构成;朊病毒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类病毒只含核酸,无蛋白质。
30.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不一定全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根瘤菌是消费者。
31.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有色素、抗生素、毒素和激素,而维生素却是初级代谢产物。
32.蓝藻和细菌是原核生物,它们结构简单,除了核糖体,一般无其他细胞器。
33.消化液中不一定含消化酶。如胆汁中不含任何消化酶。
34.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作用。
35.动物不一定只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同时也是分解者。
36.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猪笼草、捕蝇草等(兼性营养)也可是消费者。
37.真核细胞不一定都进行有丝分裂。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38.真核生物的细胞内不一定含有细胞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9.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有:抗体、胰岛素、消化酶等。
40.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能合成葡萄糖。如C4植物叶肉细胞有结构完整的叶绿体,但葡萄糖的合成却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完成。
41.大多数酶的最适pH值在7左右,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1.8左右。
42.黑藻不是藻类植物。它属于高等植物中的被子植物。在分类上是单子叶植物纲/水鳖科/黑藻属。
43.有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但植物细胞不一定含叶绿体。如植物根尖等非绿色结构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44.植物细胞也不一定含有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
45.有细胞壁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如细菌、真菌等细胞含细胞壁,但它们不是植物细胞;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细胞壁。如支原体。
46.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有变化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比如蓝藻;有细胞壁,用纤维素酶处理,无变化的不一定是原核细胞。如酵母菌等真菌。
47.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与光合细菌;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如好氧细菌。
48.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里专营寄生生活,在离体的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49.噬菌体等病毒结构简单,不是原核生物,也无细胞结构。
50.细菌细胞壁的成分是肽聚糖,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同。
51.有丝分裂一般都是均等分裂,但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却是不均等的
52.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吸收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甘油与脂肪酸则被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53.呼吸作用中的特例:
①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兼性厌氧
②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5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NA
烟草花叶病毒遗传物质RNA
非典病毒和艾滋病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类病毒只有核酸无蛋白质
朊病毒(如疯牛病病毒)只有蛋白质没核酸
55.真核生物的遗传性状多数由细胞核基因决定,但也有一些性状由细胞质基因决定。如椎实螺的壳螺旋方向等。
56.所有的逆转录病毒都是动物病毒。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28.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63.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9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0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0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0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0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08.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10.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111.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众多细胞器、无细胞核(与其运输氧气相适应) ,早期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是有细胞核的,只有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而其他细胞吸收葡萄糖等单糖为主动运输,例如小肠粘膜细胞。骆驼是个例外,它属于哺乳动物,但它的成熟红细胞中有细胞核。
2、根尖分生区细胞: 无液泡(严格讲有很多小液泡,但一般情况下作无液泡处理)、叶绿体.细胞形态呈正方形
3、植物伸长区细胞:已分化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伸长区和成熟区是有液泡的
4、洋葱表皮细胞: 无叶绿体. (注意:大多数植物的表皮细胞都无叶绿体.)
5、叶肉细胞: 含叶绿体,存在于植物的见光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
(1) 有的少数植物没有叶绿体 比如 寄生植物 菟丝子 是黄色的
(2) 有叶绿体的植物不是每个细胞都有叶绿体 比如:大树的根细胞 就不是绿色的 没有叶绿体
(3) 有叶绿体的细胞不一定可以光合作用 比如植物叶片的叶脉细胞 有结构不完全的叶绿体 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叶的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均无叶绿体
6、植物根部细胞:(包括植物的根分根冠区、根尖分生区.、根尖成熟区.、根尖伸长区)无叶绿体,。植物的非绿色器官无叶绿体。蓝藻:不是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7、根尖成熟区(根毛区)细胞: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和中心体 细胞呈长方形,有根毛,中央大液泡;主要依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是吸收水分的活跃部分,也是吸收矿质元素最活跃的部分;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可用于观察渗透作用但显微镜视野要调的暗一些
8、多细胞生物的成熟细胞,如人的肌肉细胞、神经细胞、成熟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植物的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筛管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都是不能在分化的细胞
9、胚胎干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能继续分裂分化,从早期胚胎和原始性腺提取
10、淋巴细胞、肝、肾细胞: 暂不分裂细胞.
11、神经元、肌细胞: 不分裂细胞.
12、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仅有及少的细胞质在尾总部
13、卵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
14、受精卵:细胞的全能性最高,能进行连续的有丝分裂,有细胞周期,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
15、神经细胞:具突起,不具有分裂能力,人体最长的细胞
16、骨骼肌细胞:多核、能够收缩
17、白细胞:可以变形,有吞噬作用18、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同
19、酵母菌:真核单细胞真菌,有细胞壁,但成分与细菌和植物细胞不同;
兼性厌氧菌,正常条件下出芽生殖,环境恶劣是进行孢子生殖(有性生
殖)在生态系统中最为分解者存在。
20、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单细胞原核细菌、
21、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均属于单细胞原核
22、根瘤菌:单细胞原核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其固氮作用,
23、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DNA的分布
24、菠菜叶肉细胞: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
25、癌细胞:糖蛋白减少.通透性变差。
26、水的光解不需要酶,光反应需要酶,暗反应也需要酶
27、脂肪消化后大部分被吸收到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再有毛细淋巴管注入血液
28、冬小麦在秋冬低温条件下细胞活动减慢物质消耗减少,单细胞内可溶性还原糖的含量明显提高细胞自由水比结合水的比例减少活动减慢,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29、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既是氮源也是碳源
30、植物导管细胞:死细胞,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从下向上运输
31、植物的筛管细胞:活细胞,位于韧皮部,运输有机物,从上向下运输,成熟的筛管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细胞器。
32、、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是某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的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如:马铃薯的块茎、甜菜的块根、玉米的胚等
33、水在细胞中含量一般是最多的。但动、植物体内一些储藏营养物质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却是它所储藏的营养物质,例如人的脂肪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就是脂肪,而不是水。
34、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是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线粒体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在心肌细胞中数量也很多
35、在真核细胞中一般都有线粒体,蛔虫的细胞、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植物筛管细胞例外。
36、人体内的酶的最适pH一般都接近中性。只有少数例外,如胃蛋白酶,它的最适pH为1.5~2.2。
37、矿质元素一般都是灰分元素。氮是一个例外。矿质元素本来就是指灰分元素,就是说将植物体烘干以后,再充分燃烧,矿质元素都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氮在燃烧过程中以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的形式散失而不存在于灰分中,所以氮实际上并不是矿质元素,但是氮与灰分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一般将氮也归在矿质元素里一起讨论。
38、人体内各种组织的细胞间质中的蛋白质一般是由这种组织的细胞自行合成的。血液是个例外,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如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是由肝脏合成的。
39、植物一般都是自养型生物。但菟丝子等寄生植物例外,它们是典型的异养型植
40、气孔两侧保卫细胞具有叶绿体,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
41、细胞学说---虎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蜂窝状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必修1
1. 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2.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4.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5.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6. 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7.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
8. 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
9. 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0. 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11. 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12.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3. 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4.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15. 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7.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18.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19.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0.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1.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2.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3. 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4. 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
25. ATP: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6. 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7.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28.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9.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0.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
3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32.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33. 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4. 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35. 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36. 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37.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38.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39.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必修2
1.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4.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5.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6.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7. 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8.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9.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0. 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1.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2.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3.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14. 交叉遗传:男性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的现象。
15. DNA复制能准确进行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6.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
17.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8.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19.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0. 密码子: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21. 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的现象。
22. 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tRNA上的3个碱基。
23.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4.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5.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6.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7.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
28.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29.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30. 人类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1. 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2. 多基因遗传病: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3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
34. 基因治疗: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5.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36.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37. 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38.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9.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40.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41.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42.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43.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44.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45.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必修3
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3.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4.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6.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8.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9. 言语区:言语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10. 运动性失语症: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1.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12.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13.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14.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1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6.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17.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18.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20.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1.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2.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3. 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4. 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5.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26. 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7.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28. 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29.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30.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1.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
32.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33. 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
34.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5.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
36.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37.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
38.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39.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40.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1.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2. 迁入率、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3.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44.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45. 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有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
46.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7.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
48.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9.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50.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51.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52.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3.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54.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55.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6.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57.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8.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59.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
60.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1.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62. 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63.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
6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65. 摄入量= 同化量 + 粪便量
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
66.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68.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69.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就是化学信息。
70.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71.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2.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7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74.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75.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76.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77.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78.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79. 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80.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81.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请问这句话对吗?
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
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
2 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请问这句话对吗?
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可认为是对的;ADP+Pi→ATP
3 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 请解释?
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4 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 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使用。
5 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6 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合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7 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8 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9 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生 Cu(OH)2悬浊液。
10 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入有道理吗?
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和Cu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先加NaOH,后加CuSO4溶液。
11 胞内酶的形成为什么不需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其实胞内酶合成是需要核糖体的,但这核糖体不全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需要的大多数 是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一般合成胞内酶只要游离核糖体→高尔基体加工就成了,线粒体供能。
12 核孔是核与细胞质进行频繁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唯一孔道。这句话错在哪里
核孔是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不必都从核孔通过。
13 核仁增大的情况一般会发生在哪类细胞中( D )。
A. 分裂的细胞
B. 需要能量较多的细胞
C. 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
D. 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 核仁的功能——合成核糖体,核糖体用于合成蛋白质。所以选D。
14 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
15 某课题组用紫色洋葱做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又用此装片观察细胞分裂,结果发现似乎所有细胞均处于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
洋葱表皮细胞是分化成熟的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不再分裂。
16 与多糖合成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有?
线粒体供能;植物:叶绿体合成淀粉,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动物:内质网参与合成糖原。
17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的方式是什么?需要消耗ATP吗?脂质是大分子有机物吗?
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脂质不是大分子有机物。
18 不含磷脂和胸腺嘧啶的细胞器是?
不含磷脂说明没有膜,不含胸腺嘧啶说明没有DNA,线粒体和叶绿体有DNA,液泡、线粒体、叶绿体有膜,所以为核糖体与中心体。
19 哪些细胞器可以产生水
①在叶绿体中,暗反应过程产生水;
②在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水;
③核糖体上,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产生水;
④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上合成纤维素时产生水。
20 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吗 请说明原因.
有关,因为性激素属于脂质,而内质网的作用就是合成脂质。另外内质网还有加工蛋白质等作用。
21 有哪些常见的物质是主动运输、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离子。就目前中学教材讲过的协助扩散只有葡萄糖 进入红细胞。依据新课标,需要有相应的载体(通道),且不需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就是协助扩散,如神经细胞外的钠离子通过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就是协助扩散。
22 水进入细胞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水进入细胞膜需要“水通道”(蛋白)那是协助扩散吗
水进入细胞膜需要“水通道”(蛋白)是协助扩散。水直接通过脂质双分子层时是自由扩散。现在发现了水可由“水通道”(蛋白)进出,但不等于水都是由“水通道”(蛋白)进出
23 植物细胞均具有全能性,这句话为什么不对?
①只有离体情况下植物细胞才有可能表现全能性。
②细胞必须是活细胞,而有些细胞如导管细胞是死细胞。
24 “离体的植物细胞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但全能性增大。
”请问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可认为正确。经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和原来的离体的植物细胞相比,细胞的分化程度降低了.分化程度低的细胞易表现出全能性。
25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功能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和免疫作用。有些糖蛋白对细胞自身起着保护作用或润滑作用。糖蛋白在细胞间信号传递方面有着更为复杂的作用。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形成细胞的糖萼(糖衣)、参与细胞的粘连,这在胚和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分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26 1.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在线粒体内经过代谢产生CO2和水。
2.经过光合作用,最终生成的ATP可以直接供给新陈代谢。这两句话对吗?
第一句正确。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一分子葡萄糖分解产生两分子丙酮酸。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最终产物为CO2和水。第二句不对。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为暗反应直接提供能量,不直接供给其它代谢。
27 提取完整线粒体和叶绿体悬浮液,分别加入盛有丙酮酸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给与充足的光,都会产生气泡。若将上述两试管移入黑暗的环境,保持温度不变,两支试管产生的气泡量的变化如何?
装线粒体的瓶继续产生气泡,量不变,呼吸作用不需要光;装叶绿体的瓶不再产生气泡,光合作用光反应需要光,无光,则不能进行光反应。这是因为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了CO2,而叶绿体是通过光反应产生O2。
28 光照强度、CO2供应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合成的产物(CH2O)运输受阻,则C3、C5的含量如何变化?
产物积累,会抑制相应反应速度,则C3增多,C5会减少
29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和基质中均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这句话错在哪里?
应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和基质中均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有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基质中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
30 用一束光照射叶绿体色素的溶液,透射过去的是什么光,反射回来的是什么光?
透射过去的是绿光,因为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反射回来的是红光,因为色素分子受光子激发,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放出磷光,其频率在红光范围内,且光子由向光面射出。
31 化能合成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吗?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分两个阶段
①NH3+O2 →HNO2 + O2→HNO3 ( 化学能)
②6CO2+12H2O→C6H12O6+6O2+6H2O 与光合作用不同;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化学能。
32 已分化的细胞不可逆。细胞全能不就可逆了吗 花粉离体培养是有性生殖吗?
①细胞分化是不可逆,这是指在生物体内,有的题目却说是可逆的,这是指在离体条件下。
②花粉离体培养是有性生殖。
32 高度分化的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是什么?凋亡的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变化?
高度分化的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凋亡的细胞在形态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DNA降解成寡聚核苷酸片段,这与某些特异蛋白的表达有关。
33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怎么解释?
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正常细胞畸形分化为恶性增殖细胞,即癌细胞。
34 为什么病毒是生物?是不是因为其能生长繁殖?
病毒被认作生物主要并不是因为能新陈代谢,恰恰相反病毒单独存在时不具备生物活性,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被认作生物的主要原因是其能够进行增殖(产生后代并可遗传性状)
35 艾滋病病毒(HIV)、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非典冠状病毒的结构及遗传物质都是什么?
艾滋病病毒(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非典冠状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其它如噬菌体等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易错点1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识记常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走出误区:
不仅要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如蛋白质(C、H、O、N,有的含S、P)、核酸(C、H、O、N、P)、糖(C、H、O)和脂质(C、H、O,有的含N、P)等,还要理解由这些物质水解或分解的产物的化学元素组成。另外,还要注意总结一些化合物的特征元素,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N、P是构成DNA、RNA、ATP的重要元素。
易错点2 中心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等主要细胞器的功能
易错分析:
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一些特殊问题理解不到位。
走出误区:
(1)具有中心体的不一定都是动物细胞,如果有细胞壁也有中心体应该属于低等植物细胞。
(2)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线粒体:有些细菌(如硝化细菌、蓝藻等)虽然没有线粒体,它们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有氧呼吸酶进行有氧呼吸。真核细胞不一定都有线粒体:某些厌氧型动物,如蛔虫细胞内没有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还有一些特化的高等动物细胞(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也没有线粒体。
(3)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都含有叶绿体: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但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它的光合作用是在细胞质的一些膜结构上进行的,上面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和酶。另外,如光合细菌等可进行光合作用,但也没有叶绿体。
易错点3 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
易错分析: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及其独有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
走出误区:
原核生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从同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寄生、腐生等异养型生物,少数为自养型生物,如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硫细菌等,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合细菌等。
(2)从异化作用类型来看,多为厌氧型生物,部分为需氧型生物(如硝化细菌)。
(3)生殖方式多为分裂生殖(无性生殖)。
(4)原核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因为原核生物只进行无性生殖。
(5)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只有基因突变,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细胞核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核酸构成,结构非常简单。既然没有细胞结构,就不是真核细胞或原核细胞。
易错点4 ATP分子结构的相关内容
易错分析:
不清楚ATP、ADP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关系。
走出误区:
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中的A含义不同),腺苷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3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释放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AMP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易错点5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相关曲线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分析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有关曲线,不能理解细胞呼吸量、总光合作用量和净光合作用量的关系式。
走出误区: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率。
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的光合速率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测到的是净光合速率,而总光合速率还要加上呼吸速率。
易错点6 细胞周期概念的实质
易错分析:
一是对细胞周期的概念模糊,不清楚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
二是不理解图中不同线段长短或扇形图面积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学含义。线段长与短、扇形图面积大与小分别表示细胞周期中的间期与分裂期的时间长短,间期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该时期没有染色体出现,分裂期主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
走出误区:
理解细胞周期概念时应明确三点:
①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周期性;
②分清细胞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③理解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与分裂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各期在时间、各种数量等方面的关联性。
细胞周期的生物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四类:线段描述、表格数据描述、坐标图描述、圆形图描述。
说明:观察细胞周期的材料最好选择分裂期较长且整个细胞周期较短的物种。因为各时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与显微镜视野中相应时期的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所以分裂期相对越长的细胞,越容易观察各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1.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2.改头换面——胚后发育中的变态发育,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3.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4.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5.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6.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7.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8.根深叶茂——根深才能充分吸收水和矿质离子,使二者最大限度地参与生命活动,保证植物茁壮成长。
9.瞬息万变——新陈代谢,即生物体内数量众多、反应迅速的化学变化。
10.川流不息——高等动物和人的循环系统,负责运送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1.津津有味——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而使味蕾感觉到甜味。
12.移花接木——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通过扦插、嫁接等方式来繁殖花卉和果树。
13.不攻自破——卵生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幼体破壳而出,进入胚后发育。
14.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
15.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例如,刚孵化的小天鹅,会紧跟它所看到的第一个大的行动目标(可以不是双亲)。
16.惊弓之鸟——鸟类的条件反射。
17.画饼充饥——人的条件反射。
18.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
19.供不应求——异化大于同化。如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
20.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使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
21.一枝独秀——植物的顶端优势,即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2.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在背光侧比向光侧分布多,使枝条朝向光源一侧生长和弯曲。
23.失之交臂——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在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是基因不完全连锁遗传规律的理论依据。
24.独一无二——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多样性。
25.良莠不齐——基因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既能产生有害变异,也会出现有利变异。
26.患得患失——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对人而言,有性腺发育不良(少一条X染色体)和先天愚型(多一条21号染色体)等遗传病。
27.内忧外患——生存斗争。
28.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9.恩将仇报——种间关系中的寄生。
30.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31.东施效颦——拟态。我不是我自己。
32.作茧自缚——适应的相对性。
33.党同伐异——种内互助和种间斗争。
34.自相残杀——种内斗争。
35.同心协力——种内互助。
36.哀鸿遍野——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危害。
37.饮鸩止渴——水污染带来的危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人将自食其果。
38.劫后余生——动物的细胞培养中,个别细胞经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历经两次劫难,才有可能变成癌细胞,成为“不死细胞”。
39.毛骨悚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由自主地颤栗。
40.自给自足——自体移植。如皮肤移植,能减少组织相容性抗原引起的排斥。
41.狭路相逢——受精作用。即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的壶腹部相遇并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4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各种细胞器之间的结构差异决定了其功能的独特性。
4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4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保护色。我不在这里。
46.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种间关系中的共生。
47.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建立自然保护区,使珍稀生物有立足之地,能各得其所。
4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转基因技术。如我国科学家将某种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培育出抗棉铃虫效果明显的棉花新品系。
49.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整个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必修1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2、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3、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6、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
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9、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0、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11、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2、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1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16、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17、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18、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19、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0、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2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2、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3、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24、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25、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6、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27、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28、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9、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30、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
3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32、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3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个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34、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35、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6、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
37、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必修2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4、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一个四分体。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6、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7、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8、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0、有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2、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A、T、C、G四种碱基。
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双链螺旋。
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DNA中,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这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3、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4、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
15、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6、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17、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18、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19、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0、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1、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23、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24、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5、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可能导致性状的变异。
26、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7、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
28、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9、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
30、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3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3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33、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34、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6、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37、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必修3
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7、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8、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9、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0、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11、生长工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物,也能抑制生物;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3、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4、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15、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1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7、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9、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0、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1、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2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3、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4、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5、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6、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8、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
30、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选修3
1、实现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即准确切割DNA的“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DNA片段再连接起来的“缝合针”——DNA连接酶、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2、获取目的基因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一步。
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二步,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4、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实施基因工程的第三步。
5、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这是基因工程的第四步工作。也是检查基因工程是否成功的一步。
6、基因工程的应用:抗虫转基因植物、抗病转基因植物、其他抗逆转基因植物、利用转基因改良植物的品质、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7、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8、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的潜能,也就是说,每个生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的特点。
9、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10、植物体细胞杂交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
11、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2、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13、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14、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15、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16、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
17、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18、在肯定生态工程的作用,特别是对恢复和重建受损一态环境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不要忘记大自然固有的强大的生态恢复力量;更不能误认为只要有了生态工程,就可以走发达国家“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28.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3.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9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0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0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0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0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08.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10.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111.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