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上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能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3.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准备:1.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法律条文,总结归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形式;2.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选出五名学生担当“法治宣传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好在课堂中为同学们普法的准备。 教学准备:1.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法律条文,总结归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形式;2.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选出五名学生担当“法治宣传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好在课堂中为同学们普法的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入新课。二、自主学习环节一 阅读课本P46-52,思考以下问题,并自主完成学习笔记:1、怎么认识法律的规范作用?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类?3、面对身边的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设计目的:设定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感知,为之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三、交流探究活动一 “什么是法”环节二 过程:展示宪法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从法律条文中的关键词着手,去分析归纳对法律的规范作用的认识。设计目的: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是否形成对法律的正确认知,强化学生对法律的规范作用的认识。活动二 “了解违法”环节三 过程:创设三个情境故事,引导学生逐个分析,结合“法制宣传员”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宣讲,去思考和评价人物行为,并发言交流,总结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并通掌握违法行为的两种分类方式。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情境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共同特点,水到渠成地归纳出违法行为的含义。并逐步掌握判断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通过对情境故事的呈现,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发散思维,掌握违法行的两种不同分类标准,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环节拓展活动:由学生担任“法制宣传员”,进行普法活动,宣讲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过渡:知法,是为了更好守法。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是不是都做到了自觉遵守法律呢?有些违法行为,你可能想不到,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活动三 “警惕违法”环节四 过程:1.视频播放“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违法行为。2.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结合“法制宣传员”宣讲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辨违法行为,认清违法危害。设计目的: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警惕,认识到违法行为并不遥远。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违法行为,加深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典》的了解,从而认识到法不可违,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应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环节五 过程:1.学生分组讨论“你还知道我们身边有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讨论后,小组代表演板列举,比一比哪个组发现的违法行为又多又准确。过程中师生共同点评,评选出获胜小组。2.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写下守法宣言,在课堂中交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一名真正的生活中的法制宣传员,带动更多的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之前刚掌握的相关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评判生活中的违法行为。利用学生写守法宣言,引导学生由知到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四、板书设计五、课堂小结法不可违,了解违法,更要警惕违法。让我们增强守法观念,自觉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共同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