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案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 学 分 析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 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革 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 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素养目标 1.知道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史实,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的成就和失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 就取得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 过程(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 就取得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出现失误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 过程(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 出现于什么时期 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追溯这段历史。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
1. 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会址
2. 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 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 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 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 就显著。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 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 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另 一 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后来 经济建设的困难局面。
3.材料解读:
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 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 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 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
(1)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 的表现是什么
(2)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
(3)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 “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 钢铁运动。(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 观经济规律。(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材料解读: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 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 上已经很难用多少苑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 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 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 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的稻禾上面 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的禾密 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 —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上述材料反映了“大跃进”的什么问题 造成了什么 影响
提 示:问题:“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 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影响:人民群众和很多党员 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1959 — 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 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 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建 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 律。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材料解读:
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 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 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 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 旁。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 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2.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基本 情况。
3. 教师提问: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 团,分别是哪两个
提 示: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4. 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的最大冤案。
提 示: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 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5. 引导学生思考:刘少奇被残酷迫害,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 于混乱。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相关图片。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粉碎两个反革命 集团的过程。
3. 引导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 和启示
提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 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 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目标导学三:建设成就
1. 图表展示:十年建设成就一览表。
类别 建设成就
建设项目 500多个
农业 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钢铁 建成武钢、包钢
石油 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到1965年, 原油和石油产品实现全部自给
电力 农村用电增长70倍
铁路 兰新、兰青、包兰等
科技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2.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 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艰苦奋斗 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3.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4. 教师提问: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 什么重大的意义
提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 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 质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 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调整,我 国恢复了经济发展,然而接下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 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由于党和人民的 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 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这种 贴近学生的教材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 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