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0张PPT)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要点: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2022 新课标要求: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背景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独裁 统治 (1)破坏责任内阁制;(2)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3)镇压“二次革命”。 复辟 帝制 概况 (1)谋正式总统: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2)谋终身总统: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1.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八上 P52~55)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复辟 帝制 概况 (3)外交: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4)谋帝制:1915 年末,下令以 1916 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结果 护国战争爆发→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续表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失败的 原因 (1)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懈斗争;(3)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4)帝国主义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态度。续表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主要 派系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等。目的 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手段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割据混战。影响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2. 北洋军阀混战 (八上 P55~56)新素养·历史解释晚清时期不同阶级进行抗争的特点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史事材料历史小组同学开展了以“曲折发展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史料解读 分别概括三个项目的主题。项目一:革命志士的奋斗;项目二:中华民国的创建;项目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史料实证 (1)请你结合项目一图片和所学知识,补充下面的参观推介词。(6 分)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2)项目二中,约法二取代约法一,说明了什么?(3 分)(3)分别概括项目三中漫画和思维导图的主旨。(要求:均不超过 10 个字)(3 分)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答案:(1)标题:巾帼英雄秋瑾事迹:1905 年加入光复会, 同年参加同盟会,1907 年与徐锡麟共筹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后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2)说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复辟。(3)漫画:民主共和遭到公然破坏。思维导图:民主革命进程艰难曲折。考点一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共17张PPT)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要点: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革命志士的奋斗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022 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及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概 况 成立 兴中会 1894 年 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发动 广州起义 130 周年 1895 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10 月,起义消息泄露,起义失败。1.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八上 P40~43)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概 况 成立 中国 同盟会120 周年 时间 1905 年 8 月 地点 日本东京目的 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机关报 《民报》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地位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续表概 况 提出 三民 主义 概况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主要 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2)民权主义(核心):“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续表概况 提出三民 主义 地位 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评 价 (1)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2)是 20 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3)推动民主革命逐渐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2. 革命志士的奋斗 辛亥革命 (八上 P41、P44~51)时间 1911 年(因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背景 政治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示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背景 组织 各种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纷纷成立。革命 志士 的奋斗 (1)萍浏醴起义:1906 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2)安庆、绍兴起义:1907 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失败;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3)广西起义:1907 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最终失败;(4)黄花岗起义:1911 年 4 月,黄兴领导起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目的 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领导人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导 思想 “三民主义” 学习 层面 政治 制度 性质 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过程 前期 准备 (1)1906 年冬,同盟会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2)1907 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绍兴准备策应,皆失败遇难;(3)1907 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4)1911 年 4 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过程 高潮 (武昌起义) 时间 1911 年 10 月 10 日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概况 10 月 10 日晚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 月 11 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过程 高潮 (武昌 起义)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 1911 年 11 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易错警示】 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但他并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结果 结束了封建帝制,但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最终失败。 重要 成果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影响 国内 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 推翻了封建帝制,为资产阶级减小了阻力,鼓励发展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 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影响 国内 社会 生活 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规定要断发易服改风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国际 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推动了世界尤其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 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封建思想文化),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华 民国的 建立 建 立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易错警示】 中华民国成立时,宣统帝并没有退位,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清政府并存,宣统帝退位意味着清政府统治的结束。主要措施 (1)以 1912 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2)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3)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法令。3. 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八上 P48~51)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华 民国的 建立 地位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时间 1912 年 3 月 11 日 目的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内容 (1)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2)自由: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3)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续表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评价 进步性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局限性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续表(共3张PPT)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因果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武昌中华民清帝《中华民国临袁世凯窃取“宋案”、二护国护法成立成立120周年起义国成立退位时约法》颁布辛亥革命果实次革命战争运动/国1894年1905年1911年1912年1912年1912年1912年1913年1915-1917一1月1日2月3月4月1916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1882年20世纪初1914年1917年1918年三国同盟形成三国协约建立俄国十月革命单元大概念:曲折发展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积蓄力量初步胜利成果遭到破坏维护成果成立兴中会辛亥革命袁世凯独裁指导思想重要成果和复辟帝制革命发动广州起义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先行者等武装起义中华清帝退位,颁布了《中独裁:复辟:孙中山民国君主专制华民国临破坏责任袁世凯准备反对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制度终结时约法》内阁制等登基称帝袁世凯称帝提出三民主义初步实现了民主革命的奋斗日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pptx 考点一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与辛亥革命.pptx 考点二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