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父母多爱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的第一课,旨在让学生在低年段感受父母爱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从而形成积极地、相互理解和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本课有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话题是“父母默默的爱”,父母无私地爱着子女,但他们会有一些做法让子女不能理解,由此引出第二个板块的话题《多一些理解》。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知道父母爱他们,但是他们容易忽视日常生活中父母给予的爱,这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去发现隐藏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些爱的表达,三年级学生较难理解,这也需要老师的适当引导学生去理解爱,感受爱。教材整合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书上只有3页,而且本课学生肯定也是学过的,因此,我做了一些内容的补充和挖掘,舍去了“游子吟”这个内容,增加了让学生讲名字背后的故事发现爱,讲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来体会爱,对《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妈妈藏在心里的爱,深挖了爱的传承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学目标1.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细节中,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发现和体会父母默默的爱。2.通过回忆父母关爱孩子的感人故事,学生切身理解、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回报父母。教学重点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细节中,发现和体会父母默默的爱。教学难点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并以恰当的方式孝敬回报父母。教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引,导发现法。学法自主探究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了解长辈为自己取名字的故事。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最近,网上有一张图片感动无数人,一起来看。看完你有什么感受?2.师小结:我们每个同学从牙牙学语到成长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都浸透着爸爸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感受、回味父母的爱。板书课题:《父母多爱我》。(设计意图:用网上一则新闻导入,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兴趣,教会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又为后面的感悟父母的爱做了情感铺垫。)二、活动体验活动一:名字里发现爱1.讲述小兔贝贝名字里的故事。2你的名字是谁取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名字里的故事。3.师:听了这么多名字里的故事,你有什么发现?4.师小结:爸爸妈妈用心地为你们取名字,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寄托着爸爸妈妈的期望与祝福,包涵着父母的爱。板:期望与祝福(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名字说起,学生既感兴趣,人人都有话可说,又从名字中发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期盼与祝福。)活动二:生活中感受爱1.小兔贝贝种下一颗幸福树,他把父母的爱记录了下来,抽生读树叶上的文字。2.你的父母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呢 我们也来种一棵幸福树,拿出爱心记录单填写。3.抽生交流并把记录单贴在大树上。你们发现哪些事情父母都会重复做?(做饭、倒水、辅导作业)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父母为我们做得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里面都藏着对我们的呵护与关爱。板:呵护与关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为自己做的一些事,写在爱心卡上并贴上幸福树,通过抓“每天,每次”,引导学生从那些父母重复做的小事中感受父母的爱是默默的,是无处不在的呵护与关爱。)活动三:讲故事体会爱读67页阅读角《妈妈爱吃鱼头》边读边思考:妈妈和外婆真的爱吃鱼头吗?他们为什么这么做?预设:妈妈和外婆都把有营养的,肉多的留给我,妈妈的爱藏在哪里 藏在心里。深挖追问:妈妈是小时候就喜欢吃鱼头吗?文章最后“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妈妈的妈妈”指谁?为什么要这样说?引导理解①妈妈小时候也是父母的宝贝,当妈妈以后为爱付出,为爱做出的牺牲。②指外婆,外婆吃鱼头是爱妈妈,妈妈吃鱼头是爱我,体现了一代一代爱的传承。③妈妈把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外婆是尊老,外婆又把肉夹给我是爱幼,这餐桌上看似普通的动作里蕴含了爱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的美德啊!父母关爱你的感人故事也一定不少,讲给大家听听吧?学生四人小组交流。抽生上台讲。相机板书:担心与着急5.奶妈的爱是什么感觉的 (温柔)6.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爱,来读一首小诗《妈妈的爱》,男女配乐朗读。7在你的眼中,爸爸的爱又像什么?来感受一组画面。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父爱温暖着,感动着,父亲也许不善言语,但他总是默默地为我们遮风挡雨,爱我们,把最好的给我们。此时此刻,你想对爸爸说什么?(设计意图:学生读感人故事《妈妈爱吃鱼头》,通过交流领悟妈妈的爱是无私的,通过教师的深挖追问,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承载的意义是爱的传承和尊老爱幼的美德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小故事,在交流中适时追问:“哪里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当学生在用真情倾诉他们丰富感受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反思,通过反思触动心灵,从而获得感动。活动中读《妈妈的爱》这首小诗以及后面的《默默地父爱》动画欣赏,都是情感的渲染和升华。)活动四:用行动回报爱做为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你们想为他们做什么呢?同桌讨论交流。抽生说,预设:为爸爸妈妈捶捶背,送礼物、、、、、、、小结:父母爱我们,我们爱父母,才是一个幸福温暖的家。(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一个爱的拓展延伸,教会孩子在享受父母爱的同时,懂得感恩、爱父母,从而形成积极的、相互关爱的亲子关系,为幸福加分。)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父母的爱藏在哪里?我们的健康成长渗透着父母无私的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同样重要,父母爱我们,我们爱父母,家庭更幸福。(没有课堂小结的课是不完整的,通过谈收获,引导学生对整节课进行回顾总结,达到巩固的目的。)实践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并坚持下来。(设计意图:看似简单,重在坚持,告诉孩子一定要坚持下去,把爱父母付诸行动,做到了课外的有效延伸,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五、板书(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父母多爱我期望与祝福呵护与关爱担心与着急(设计意图:板书是课的凝练,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直观体现出父母的爱。)六、课后反思(一)设计思路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取舍。本课内容比较简单,书上内容只有3页,因此,我做了一些内容的补充和挖掘,舍去了“游子吟”这个内容,增加了让学生“讲名字背后的故事发现爱”,“讲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感人故事来体会爱”两个活动,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侧重引导学生回想生活细节,感受父母的爱。对《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我之前感觉有些老套,本来是想换掉的,但找了好多都不合适,回过头来觉得教材中的素材还是最经典的,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妈妈藏在心里的爱,在教学中,我深挖了爱的传承和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二)本课亮点1.紧扣学科内涵,教学目标落实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尊老爱幼、孝亲敬长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时教学紧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第1条“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的要求,遵循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的学科规律,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名字里发现爱”、“生活中感受爱”、“讲故事体会爱”、“用行动回报爱”四个活动,并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任务落实到各环节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活动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对父母的爱也进一步得到强化,并化作自觉自愿的行动,收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2.把握学生特点,因学定教润物无声三年级学生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容易忽视父母日常生活细节中付出的爱,而对这种默默的、无私的爱的体悟和发现,靠单纯的说教是无法收到良好效果的。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在老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下,自愿、自主去发现爱、感受爱、理解爱、辨析爱,自然地实现情感的升华,自觉地完成德育实践。在说感人的故事环节,我特别考虑到学生可能抓不住“感人”这一关键,首先组织了小组内的交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感人”事件的提炼,同时也为每位学生创造了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从众多的细节中,我们看到全体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实现道德和情感的吐穗拔节,看到一个认知与生命共同成长的充满感染力的课堂。3.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学生认知体验。本课的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一开课,“最帅老爸背影”就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名字里的故事”又唤起孩子们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亲情树”上挂满的不仅有对父母爱的感悟,也是孩子们真情的吐露,有孩子们动手操作和创作的体验;“妈妈爱吃鱼头”寄托着母爱的传承和温暖;“父爱如山”的背影更是令人动容;一首“母爱”的赞美诗,让孩子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化为深情并茂的朗诵,想为父母“做点什么”的心理需求成为完成课后实践任务的强大动力。循序渐进的活动让学生在听、说、写、悟、读、做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4.灵活选用资源,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资源的合理灵活选用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精心组织了丰富多样、感人至深的素材,作为学习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精心选用课文中的素材,引入环节的新闻播报,名字里的故事,结束部分的沙画,都有效地催化和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表达情感、表达爱成为孩子强烈的道德和情感需求。5.重点品读感悟,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本课活动内容丰富,每一活动目标明确又重点突出。在品读《妈妈最爱吃鱼头》的过程中,我抓住“妈妈的妈妈也爱吃鱼头”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感悟,将母亲对“我”的“单一性的母爱”升华到家庭中母爱的传承,拓展到“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母爱的普遍性,也深入到“妈妈不是生来就爱吃鱼头”——母爱不是理所应当的,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三、不足1.在教学语言方面还需再进一步积累和锤炼。教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评价语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准确的过渡语会让各教学环节过渡更为自然,情感升华也更为顺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