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卷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1.本卷共6页,2大题,满分60分。考试用时60分钟。2、答题前,请将你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并核对条码上的信息。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密4.答非选择题时,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5.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学校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请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下。)1.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观察下面两幅图片,能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班级封维名北京人采集(想象图)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复原图A.审美意识的出现B.雕刻技艺的提高考C.战争武器的改进D.生产力水平提高2.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建立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各种制度和刑法,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这说明线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C,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下表中可知,节气文化里蕴含着节气谚语立春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芒种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秋分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小雪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A.商品贸易发展的变化B,手工业发展的路径C.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D.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七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4.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下列变法措施中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的是A.建立户籍制度B.确立县制C.鼓励耕织D.奖励军功5.古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印章用途渐广,秦汉时期,印章制度完备。观察下图,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皇帝信玺右丞相印御史丞印A.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B.统一了货币C.在地方推行郡县制D.统一了度量衡6.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B.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C.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梳理朝代顺序,有利于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下图是同学们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东周夏朝→①→西周→②汉朝→③→西晋春秋战国A.商朝、三国、案朝B.秦朝、商朝、十六国C.东周、东汉、三国D.商朝、秦朝、三国8.下图是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郊召湾村的一片瓦当,该文物最有可能来自于A.史前时期B.夏朝时期C.西汉时期“单于和亲”瓦当D.北魏时期9.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临终遗诏中说到,“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说明汉文帝提倡A.勤俭治国B.废除严刑峻法C.以农为本D.开通边境贸易七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选择题(共14题,共28分。)1234567DAgDACD891011121314CABDBcD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15.(10分)(1)①西汉汉武帝时期铸造业技术的高超(科学技术、技艺)。②西汉时期造型的准确,马的造型体态俊秀雄健,具有审美价值。③铜马当为参照大宛产的汗血马精制而成,西汉(中原)与大宛国(西域)的交往、联系密切。④张骞通西域后,西汉与其他地区各国互通有无,相互交流。(西汉汉武帝时期养马业兴盛:马文化发达等。)(任意一点2分,共4分。)(2)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重视兴修水利,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将俦币、煮盐、治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堂控。思想上: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军事上:获取西域宝马,提高军队战斗力:北击匈奴,西汉王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交通、交往上:张骞通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任意一点2分,共6分)16.(12分)(1)图一: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图二:赤壁之战,对当时的整个时局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任意一场战役名称2分,其影响2分)(2)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物质条件。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任意一点2分,共4分)(3)方式:民族(大)迁徙。(1分)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车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粥神文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任意一点2分,两点3分。)17.(10分)要求:可从任意角度,不限制。正确观点2分;两组史论结合6分:结论2分。(要素齐全,文章中要包含背景、内容、作用或影响,结尾部分:历史结论和升华,没有升华的原则上要扣一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辉煌灿烂,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观点二:中华文明科技成就突出,泽被后世。观点三: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丰富多彩。观点四: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中华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先秦时期,随着文字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记录成为了一种习惯。古代先民就以诗歌创作的形式记录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的情景,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内容丰富,关注现实,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北朝时期,民歌有了新的发展,北朝民歌僚慨篆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剑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起来的,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洪山区七上期末历史答案.pdf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