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课件(实用课件 时政热点 共35张PPT)-2025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课件(实用课件 时政热点 共35张PPT)-2025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复习统编版必修一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2025高考
二轮复习
专题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必修一《中国特社会主义》
《经济与社会》
《政治与法治》
《哲学与文化》
必修2—4 (分领域阐述: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修一:(总览、基础)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视野、公共参与)
《法律与生活》
(法治意识)
《逻辑与思维》
(科学精神)
选择性必修1—3(拓展延伸 )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什么、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
(一)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我国的经济发展
(四)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人民当家作主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五)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六)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一)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
(三)把握世界的规律(辩证法)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
(四)探索认识的奥秘(五)寻觅社会的真谛(六)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全面依法治国
(七)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八)法治中国建设
(九)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七)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九)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各具特色的国家
(一)国体与政体
(二)国家的结构形式
二、世界多极化
(三)多极化趋势
(四)和平与发展
(五)中国的外交
三、经济全球化
(六)走进经济全球化
(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四、国际组织
(八)主要的国际组织
(九)中国与国际组织
一、民事权利与义务
(一)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
(二)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
(三)订约履约诚信为本(合同)
(四)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二、婚姻与家庭
(五)在和睦家庭中成长
(六)珍惜婚姻关系
三、就业与创业
(七)做个明白的劳动者
(八)自主创业与诚信经营
四、社会争议解决
(九)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十)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一、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一)走进思维世界
(二)把握逻辑要义
(三)领会科学思维
二、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四)准确把握概念
(五)正确运用判断
(六)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七)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八)把握辩证分合
(九)理解质量互变
(十)推动认识发展
(辩证否定)
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十一)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十二)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十三)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专题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考情分析 · 考向预测
课标要求 ·体系构建
主干整合· 考点整合
新题速递 · 应用提升
归纳总结·真题演练
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考情统计 材料情境
资本主义社会 2023.1月浙江卷第6题 2023.6月浙江卷第6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共产党宣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22.山东卷第1题 共同富裕
空想社会主义 2022海南卷第1题 2024新课标1卷 空想社会主义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特征 2022.辽宁卷第1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共产主义 2023.新课标卷第12题 2023湖南高考第1题 2024湖南高考第3题 2024黑吉辽高考第1题 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
1.预测2025年高考考向:可能会以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的著名论断等为背景材料,考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仍然以选择题为主。
2.从考点角度:结合新时代的特点,考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中国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从题型角度看,以选择题为主。
考向预测
课标要求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3.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4.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5.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
6.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全书主线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站起来)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起来)
第四课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强起来)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
伟大的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与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原始社会
专题知识体系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1.巴黎公社
2.十月革命
3.一国到多国
4.曲折
5.在中国的实践
发展
1.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2.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3.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4.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理论
实践
进步
发展
考点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知识体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规律







一般历程
社会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迈入文明时代
文明发展
文明的再跨越
必然趋势
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经济结构、制度
经社发展状况…
政治思想、法律、哲学、道德……
政治、法律制度,国家机关和政治组织……




高级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考点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目录
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产品的分配形式
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决定
反作用
加工
利用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力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考点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统一性与多样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一般性/ 统一性 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从低级向高级、从片面向全面的方向发展,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更替。
(人类社会整体。根本道路)
特殊性/ 多样性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表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P67)
(特定国家、地区、民族。具体道路)
注意 一般性和特殊性都是现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不变。
例题分析
现代化是一个多面向的变迁过程,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必经的阶段,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必然选择。由于国家性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文化传统等差异,各国现代化道路和结果也不同.西方式现代化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类社会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与现实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提供了鲜活样本,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为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提供了鲜活样本。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加以说明。(8分)
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经历现代化过程和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4分)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有中国特色。受我国国家性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
综上,中国式现代化是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活样本。(4分)
考点二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社会形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
新旧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平等互助的关系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共同劳动
氏族制度
金属工具
所有制度: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人的关系: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并被强制劳动
分配制度: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保障
国家产生
奴隶主专制
铁器农耕
所有制度:地主占绝大部分土地
人的关系:农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分配制度: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贷、苛捐杂税,农民占有部分劳动成果
封建君主专制
机器生产
所有制度: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人的关系: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资本家
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自由平等博爱
民主政治制度
考点二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资本主义的兴衰及其发展趋势
经济 危机 ①基本特征:生产过剩,实质是相对过剩
②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④如何解决: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
基本 矛盾 ①含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③地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趋势 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2023·河北·高考真题)经济危机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制度残酷罪行的判决书。危机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没有能力管理它所造成的生产力,物质丰富成了巨大的灾害,成了破产和贫困的根源。而人类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却成了一种救命手段,用以激活因危机而周期性地瘫痪的经济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劳动产品的销毁和贬值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
②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
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矛盾的总爆发
④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真题
2.(2023·江苏·高考真题)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定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
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
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知识拓展
 判断社会形态是进步还是倒退的方法
1.阐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明确判断历史进步与倒退的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阐述新的社会形态比旧的社会形态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或者是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社会主义风云500年
03
04
05
06
07
初试失败
1871
法国巴黎公社
理论到实践
1917
俄国十月革命
一国到多国
二战后
1/3人口,1/4陆地
严重曲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强大生命力
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2
01
空想
16世纪初
莫尔《乌托邦》
空想到科学
1848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理论 产生条件 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
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
工人运动的兴起:阶级(实践)基础
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学说
诞生标志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它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实践 实现 十月革命 发展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挫折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 崛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这一伟大实践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知识拓展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原因
1.用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2.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3.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
4.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从不同角度,又相互联系,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
考点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具体实践
二、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
事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原因
警示
结论
①内部原因: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自身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相关政策和路线的错误;
②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和平演变。
①借鉴和吸取社会主义事业挫折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自身的理论与体制,指导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
②将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摒弃全盘复制,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③做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斗争的准备。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 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1
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次飞跃 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2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大动乱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十月革命)。
第三次飞跃 一国到多国的飞跃---
3
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最明显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历史必然性
知识拓展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共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释了中国这一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所要走的路,因此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范畴,属于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个性”。
联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结晶,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②“中国特色”是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形式而言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源”,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科学社会主义衍生出来的“流”。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离开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2023·湖南·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全面描绘②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
③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④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摆脱传统分工的束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考真题
4.(2023·海南·高考真题)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它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 )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
②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23·全国·高考真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 )
①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原则性描述
②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③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
④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4·浙江·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 )
①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完全不同
②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本质区别
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性
④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普遍适用的现代化模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真题
归纳总结
1.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上层建筑一定要。。
2.经济危机产生2个原因: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
3. 3个标志:私有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4.社会主义的“3次飞跃”: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5.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3大条件;
6.5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7.2个方面评价:社会主义实践中对苏联东欧挫折、中国蓬勃发展的评价
时政热点
对“社会发展规律使然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考查
1.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理论层面:科学社会主义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2)实践层面:从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二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大发展,再到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共产主义一定实现。
2.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遇到曲折,面临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资本主义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与社会终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3)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 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时政热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1.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两次结合:
①第一次结合(1919-1945):找到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井冈山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②第二次结合(1945-1976):找到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能、行、好的关系: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1.(2024·湖南·高考真题)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第一个把已经被遗忘的辩证方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以及差别重新提到人们面前,同时在《资本论》中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一种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的事实上去”。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资本论》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②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③黑格尔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没有本质区别
④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成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吉林·高考真题)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考真题
3.(2025·新疆·二模)2024年11月8日,意大利向中国返还56件文物艺术品。据专家介绍,该批文物艺术品主要为我国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区的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中,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直接物质资料,这些彩陶能够见证( )
①人类开始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专门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的出现
③集体事务由氏族议事会共同讨论决定
④采集天然食物是这一时期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5·辽宁沈阳·一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古代也有“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思想。这两种思想价值融通,对我们今天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有重要意义。这说明( )
①马克思主义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奠定深厚理论基础
②传统利民思想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丰富滋养
③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两种相契合思想的全面继承
④中国传统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历史材料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新题速递
5.(2025·江苏泰州·一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不可缓和
B.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C.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马克思揭示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新题速递
6.(2025·四川·模拟预测)17世纪初,康帕内拉结合意大利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地位低、收入少的实际,在《太阳城》中写道,“公社制度使大家都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私有财产”。这表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科学地预见了未来社会的某些特征
②表达了改变不公平分配的强烈愿望
③看到了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历史主动性
④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基于对现实的批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进程,展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但社会主义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始终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实践,是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最好检验、最好证明。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加以阐释。
新题速递
解析:
①科学社会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取得重大进展。
②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辟和实践,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扩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历史和实践终将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
新题速递
谢谢收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