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7张PPT+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导入新课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标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了解三大改造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三大改造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运用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理解三大改造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学习,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我国社会主义特征?
政治:
人民当家作主
经济:
公有制占主导
1954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我国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
主体
两翼
一 化 三 改
建设
改造
工业化建设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同时并举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材料1: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材料2:王老汉说:我家没分到干活的牲口,孩子去参加抗美援朝了,家里也没个壮劳力,这地要怎么种?
材料3: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面临的难题:
影响农业整体的发展
影响国家工业化建设
当时个体分散经营的农业弊端
走集体化道路
当时农民面临的难题: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难以解决水利问题
难以抵御自然灾害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
3.方式:
4.目的:
5.原则:
(1)土地改革后,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3)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自愿互利
2.时间:
1953-1956年
基本单位是生产队,土地、大型农具及牲畜无偿归集体所有;产品按劳动工分统一分配
在互助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按劳分配
由几户或十几户组成,几户共同劳动,互相帮助,所有物资仍归私人。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6.三个阶段:
农业
合作化
私有制
公有制
变化: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即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7.结果: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实现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喜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地主私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归农民私有)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土地归集体公有)
没收地主土地分
给无地少地农民
农业生产合作社
(方式)
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农业合作化的实质
生产资料:劳动资源、工具(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
拓展延伸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4: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建国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解放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
——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1.改造手工业的原因
2.方式:
3.实质:
(1)分散落后的个体私有制限制了手工业的发展
(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手工业者组织的木器生产合作社
思 考
据材料,说说过渡时期共有多少种经济成分?
材料5: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转变为国营
经济(公有),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
业属于私营经济,都是非公有经济,占有相当比例。
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 没收 国营经济(公有)
农业和手工业属个体经济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公有)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背景
材料6: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荣氏企业面临困难,资金紧张,原料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曾一度受到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材料7: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
②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改造背景
材料8:1950年上海已有中国实业、中国通商等5家银行宣布公私合营,并称为“新五行”。1951年7月,一家大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正式改组为公私合营性质的银行。
③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目的: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时间:
方式:
政策:
结果:
实质:
1954年——1956年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意义:实现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1956年底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改造概况
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指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前期采取分配利润的政策。前期分配实行“四马分肥” ,即资本家占红利的20.5%,国家占34.4%,工人福利占5%,公积金占30%。后期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政策。规定: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资本,发给股息,年息为5%。
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同时他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改善了劳动条件,拥有了保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公私合营
国家
工人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朝。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3.改造方式: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在面粉、纺织这两大民生领域大举发力,一度辉煌。被称为旧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荣氏兄弟为天下人布芳馨
你知道荣氏家族之后的故事吗?
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三家面粉厂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荣德生
荣宗敬




荣氏兄弟为天下人布芳馨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德生之子荣毅仁支持政府的改造,和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荣毅仁陪同毛泽东参观
1953年荣毅仁带头公私合营
荣氏企业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荣氏的传奇还在继续……
1.完成: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行业 改前 改后
农业 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
手工业 手工业者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家私人所有 国家所有
时间:1956年底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已加入96%
尚未加入4%
农业
已完成92%
尚未完成8%
手工业
已完成99%
尚未完成1%
资本主义工商业
至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
2.意义: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类型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9.1%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不足1%
个体经济 71.8% 7.1%
92.9%
不足8.1%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缺点:
三、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材料9:不少地方在办社中存在着“宁多勿少”、“宁大勿小”、“越多越好”、“越大越好”的错误思想,因而违背农民自愿,胡乱的多办社、办大社,盲目追求公共财产,有的甚至将棺木寿材、老羊皮袄也归了社……
——陈大斌《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时代》
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等缺点
启示: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②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是1953一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期间
两者都是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一五计划
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
三大改造
变革社会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为了给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之间的联系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
·1953年10月对粮食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1955年国家发行粮、油、棉布等票证;
·20世纪60年代初,生活日用品均需凭票证购买。
课堂小结
三大改造
生产合作社
形式:公私合营
改造政策:赎买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时间
内容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手工业
形式
实质
1953——1956年
拓展延伸
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变化
第一次 变化 第二次 变化 第三次 变化
标志性事件
性质变化
1840年鸦片战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检测提升
1.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①②处正确答案是( )
A.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
B.土地革命 土地私有制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私有制
a
2.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是在
A.建立新中国后 B.开展土地改革后
C.进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
d
3.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a
3.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实行公私合营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推行一五计划
B
4.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B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