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资源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全国领先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年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九课 法律为我们护航
第一框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
1、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P77)
(1)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2)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因此,我国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
2、我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P77)(了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形成并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3、我国法律体系的组成。(P77)(了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
(2)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什么意义?(P78)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5、我国怎样完善法律体系,健全法律制度?(P78)
(1)我国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
(2)加快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立法步伐,
(3)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6、如何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P79)
(1)作为社会一员,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体系建设,为法律的完善贡献力量,
(2)而且要从内心深处拥护法律,信仰法律的力量和价值,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
1、为什么需要法律来保障生活?(P80-P81)
(1)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2)法律维护社会秩序。
(3)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促进社会发展。
2、法律如何维护社会秩序?(P80)
(1)法律通过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2)通过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的文明和谐;
(3)通过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法律如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P80)
(1)社会公共利益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蕴含每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3)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4、法律如何促进社会进步?(P81)
(1)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
(2)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新时代社会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
第十课 走近民法典
第一框 认识民法典
1、什么是民法典?(P83)
(1)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
2、民法典的作用。(P84-85)
(1)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且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2)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3)民法典规定了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3、民法典确立基本原则和目的?(P85)
(1)原则:民法典确立了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等基本原则。
(2)目的:为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框 保护人身权
1、保护人身权的重要性。(P87)
(1)我们都希望享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精神状态,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2)拥有人身权,我们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2、保护人身权的要求。(P87)
我们既要保护自己的人身权,也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3、人身权包括哪些类型?(P87)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4、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的意义和做法?(P87)
(1)意义: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2)做法:①当自身生命和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我们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②我们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做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事情。
5、什么是肖像?(P87)
(1)肖像是每个人人体容貌的有形识别标志,再现了个人基本特征。
(2)我们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6、保护肖像权有什么要求?(P87)
(1)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2)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7、什么是隐私?(P88)
隐私是我们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8、保护隐私权的作用。(P88)
(1)法律规定隐私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我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被侵扰。
(2)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第三框 保障财产权
1、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原因和做法?(P89)
(1)原因:①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②我们拥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2)做法: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财产权有哪些类型?(P89-P91)
(1)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法律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4)法律保护继承权。
3、财产所有权和意义。(P89)
(1)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权人对自己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意义:切实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对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激励人们创造和积累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意义。(P90)
(1)遵循诚信原则、依法履行合同是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2)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5、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
(2)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保护创新。
6、知识产权的类型保护要求。(P90)
(1)类型: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7、继承方式的分类。(P91)
(1)在我国,继承的方式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2)法定继承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按法律规定的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3)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
(4)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意愿处分财产。
8、什么是遗产?(P91)【了解】
遗产是指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9、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顺序(P91)【了解】
(1)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法定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2)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10、遗产份额分配原则(P91)【了解】
(1) 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2)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
(3)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
(4)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5)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一框 法不可违
1、法律的作用。(P94)
(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和分类。(P94)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2)分类: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是民事违法行为。
②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③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3、违法的后果。(P95)
(1)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只要是违法行为,都会对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造成损害,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
4、一般违法行为类型。(P95)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5、一般违法行为的责任。(P95)
一般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1)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2)行政责任:
①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
②以及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第二框 犯罪与刑罚
1、刑法含义和作用。(P96)
(1)含义: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作用: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2、犯罪的特征。(P97-P98)
(1)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2)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刑事违法是犯罪在法律上的表现,即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3)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3、刑罚的分类。(P98)
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如何同犯罪行作斗争?(P98)
(1)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2)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三框 严于律己
1、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P99-102)
(1)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2)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2、不同年龄承担的刑事责任。(P100-101)【了解】
(1)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4)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3、为什么要杜绝不良行为?(P102)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
(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