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3讲 物态变化(精讲+精练)(课件 30+1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3讲 物态变化(精讲+精练)(课件 30+12张PPT)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第13讲 物态变化
1.(2024,宁波模拟)热转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织物印刷工艺。该技术通过将带有印刷图样的转印纸与织物重叠在一起加热,转印纸上的特殊固态染料就能直接变为气态转移到织物上,形成图样。该转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升华后凝固
C.先汽化后凝固 D.先汽化后凝华
2.春节时,有南方游客到哈尔滨看雪,发现在室外能看到行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房间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下列对有关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B.“白气”是液化产生的小液滴
C.“冰花”是水蒸气凝固生成的
D.“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A
B
3.如图所示的四种不同密封方式中,方形容器和小试管中均装有水,对方形容器进行加热至水沸腾。在方形容器中水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也能沸腾的是( )
4.小科发现妈妈每次洗完头发后,总是用电吹风吹头发,而且还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头发,主要是为了加快水分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水分蒸发
B.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水的温度,以加快水分蒸发
C.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减少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D.用梳子不停地抖动头发主要是为了增加水的表面积,加快水分蒸发
D
D
5.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后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汽化成的水蒸气,后者是液化成的小水珠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6.国家速滑馆在冬奥会上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技术原理简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经过压缩机时温度降低
B.CO2经过冷凝器时发生凝华
C.CO2经过膨胀阀时发生升华
D.CO2经过蒸发器时吸收热量
D
7.下列是关于水蒸发致冷现象的解释:
①水分子运动速度有大有小
②剩余的水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③剩余的水分子运动速度相对较小
④速度大的水分子动能大,更易摆脱周围分子的“束缚”,跑到空气中
此解释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A
8.(2024,苏州)据记载,唐朝时省油灯已在四川地区出现。瓷质灯体如碗状,腹部有中空夹层,可通过注水孔向中空夹层装水,碗内有灯油和灯芯,如图所示。燃灯前,向注水孔缓慢注入冷水,让_________及时排出。燃灯时,
_______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后不断蒸发,使灯碗和灯油________
较低,灯油蒸发速度_________,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9.(2024,杭州模拟)小育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装置进行加热,为了更好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我们应该选择装置_______(填
“甲”或“乙”);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现象可知碘发生了升华。
空气

温度
减小

防止碘先熔化再汽化成
碘蒸气
紫色碘蒸气
10.(2024,宁波模拟)如图所示的鸳鸯火锅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为什么同时加热的锅底总是辣汤先沸腾,清汤后沸腾呢?(已知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答:因为辣汤中含有很多油,油的密度比水小,漂浮在表面。在两边同时加热的过程中,辣汤表面的油会减少汤中水分的蒸发,相同时间内相比清汤中散发到空中的热量较少,因此辣汤温度升高得快些,先沸腾。
11.同学们观察到冬天教室窗内的玻璃上,特别容易起一层水珠(如图甲)。查阅资料发现:水珠是因为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如果玻璃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液化。当教室内水汽含量为50%和80%时,露点温度与教室内气温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根据图乙,当教室内气温为24 ℃、水汽含量为50%、玻璃表面的温度为12 ℃时,教室窗玻璃上_________(填“易”或“不易”)出现小水珠。
不易
(2)小明用小风扇对着玻璃吹风,玻璃上的水珠很快就消失了,其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发现,有一种电热镜可防止镜面起雾。请说明冬天洗澡时,对电热镜加热可以防止镜面起雾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了
水珠表面空气流速,水珠蒸发速度加快
电热镜温度高,水蒸气在镜面上不会液化成小水滴
12.(2024,扬州)如图所示,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小
组发现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高于100 ℃,于是对此进行探究。
(1)小华猜想:可能是实验室中气压高于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
的。她应该选用___________(填测量工具)进行测量验证。
(2)小丽猜想:可能是因为盖了硬纸板,增大了水面上方气压,提高了水的________。要验证猜想,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验证。
(3)小明猜想:可能是温度计不准确导致的。要验证猜想,请简述做法: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芳猜想:可能是由于水蒸气温度高于100 ℃导致的。她的猜想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计
沸点
去掉硬纸板,观察水沸腾后的温度
拿一个
标准温度计和此温度计一起放入水中,观察两个温度计的示数
不合理,水蒸气在液面上方,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不接触水蒸气,所以水蒸气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共30张PPT)
第13讲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概念:物质从_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_,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__________。如: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各种金属。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________,没有熔点。如:松香、蜡、玻璃、沥青。
(3)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________,
能继续________。
固态
液态
不变
熔点
升高
熔点
吸热
2.凝固
(1)概念:物质从_________变为________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________热。
(2)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__________,能继续_________。
【提示】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液态
固态

凝固点
放热
1.小明将凝固点为47 ℃的某液态合金放在室温为25 ℃的实验室中,该合金从
70 ℃降至47 ℃并保持在47 ℃一段时间,再降至35 ℃。合金在此过程中( )
A.对外放热,内能一直减少
B.存在液化现象,内能一直增加
C.温度保持47 ℃时,不吸热也不放热
D.存在凝固现象,内能先减少后不变再减少
A
2.T1 ℃时,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晶体材料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温度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乙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________℃不变。甲的熔点比乙的沸点________(填“高”或“低”)。
T2

汽化与液化
1.汽化
(1)概念: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的两种形式
①蒸发
a.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生部位: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c.影响因素:液体的________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的__________流速、液体的种类。
d.蒸发制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
温度
空气
②沸腾
a.发生部位:沸腾是液体________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发生条件:温度达到沸点;持续__________。
c.水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沸腾时会形成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到水面直至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内部
加热
2.液化
(1)概念: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要放热。
(2)液化的方法:①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②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
3.用物质粒子模型简要解释汽化和液化现象
(1)汽化
①蒸发的实质是一些处于液体表面且运动速度较大的分子,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__________,离开液面进入空气的过程,如图甲所示。
引力
②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运动速度较大的分子要脱离液体表面跑到空气中,处于液体内部气泡壁上运动速度较大的分子也要脱离气泡壁跑到气泡中,如图乙所示。
(2)液化
当气体温度降低时,气体分子的运动变慢,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到一起形成液体。
3.冬天,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下列是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窗玻璃的室内一面;②“汗”出在窗玻璃的室外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⑤“汗”是液态水;⑥“汗”是水蒸气。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A
4.(2024,温州鹿城区模拟)下列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B
升华与凝华
1.升华
(1)概念:物体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升华________热。
(2)举例:碘升华、衣柜和书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2.凝华
(1)概念:物体从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凝华________热。
(2)举例:有微风且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针状雾凇。






5.(2024,乐山)有一种手抛灭火弹,弹内装有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将灭火弹投入火场后,干冰吸热迅速变为气态二氧化碳,达到灭火效果。上述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液化 C.凝华 D.汽化
A
物态变化类型的判断
【例1】 如图所示,小明在做人造“雨”实验,他将冰块放入水壶后持续加热,直至观察到有水滴从勺子上落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壶中的冰块逐渐变成水是升华现象
B.水壶中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液化现象
C.水壶口出现的“白气”是液化现象
D.勺子上形成的水滴是凝华现象
C
1.(2024,杭州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下列关于节气中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谷雨”,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B.“白露”,露是空气中的小冰晶熔化形成的
C.“霜降”,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大雪”,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
C
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例2】 (2023,宜昌)冬天下大雪时,小华看到护路工人往路面撒上大量的盐,他了解到道路结冰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危害,撒盐可以使路面的冰雪熔化。小华不禁产生了疑问,在相同的气温下,为什么撒了盐后的冰就会熔化呢?
(1)小华回家后进行了探究,他从冰箱里取出一些冰块,
分别放入甲、乙两个相同的易拉罐中,并在乙罐中加
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一段时间(如图1)。当两罐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用温度计分别测出
罐内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2)。乙罐中混合物的温度为__________,对比甲罐温度,小华得出相同的气温下撒了盐后的冰会熔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混合物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零下6℃
冰盐混合物的熔
点低于冰的熔点
(2)小华还发现,一个易拉罐外壁出现了白霜,而另一个易拉罐外壁出现的是小水珠,出现白霜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罐。

2.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于1888年发现了一种奇特物质。他将这种物质的固态晶体加热到145 ℃时,便熔化成黏稠混浊液体,继续加热到178 ℃时它似乎再次熔化,变成清澈的液体。该物质在加热过程出现两次熔化过程,有两个熔点。莱尼茨尔发现的是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混浊物质,叫做液晶,被广泛应用于计算器、电脑等显示器的制作。
(1)图甲是小金绘制的某物质固、液、气三种状态
的分子排列示意图。其中表示气态的是______(填字母)。
(2)小金根据题中莱尼茨尔的发现,绘制了该物质加热
过程中第一次熔化的温度变化示意图,如图乙。
①图乙中表示该固体熔化过程的是______段(用字母表示)。
②请在图乙中画出该物质继续加热的温度变化趋势示意图。
C
BC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例3】 为了研究“温度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对蒸发效果的影响”,科学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三个相同的塑料盆,分别贴上标签A、B、C,并分别加入200 g水。将三个盆置于下图中的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5个小时后,测量三个盆中水的质量。
(1)实验时取A、B、C三个相同大小的塑料盆,是为了在实验过程中,控制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2)若要研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对蒸发效果的影响情况,选择__________进行对照实验(填字母)。
水的表面积
B、C
(3)若A盆内水减少了1.2 g,B盆内水减少了1.1 g,C盆内水减少了0.7 g。
①对比A、C两盆,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该实验条件下,____________(填“升高温度”或“加快空气流动”)能使水蒸发得更快。
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相
同时,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升高温度
3.水写布是一种遇水马上显黑色墨迹、水干后褪色可以重新书写的画布。某同学用水写布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取三块大小合适、面积相等的方形水写布浸湿,将其中一块进行折叠。在水写布四角穿孔,用橡皮筋绑定在烧杯的外壁上,如图所示,A、B组烧杯中加入等量同温热水,C组加等量冷水,记录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要的时间,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1)本实验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水蒸发的快慢。
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要的时间
组号 A B C
时间/s 110 500 300
(2)B组和C组能否形成对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研究“空气流速对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请简述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再增加一组实验记为D组,往水写布上吹风,其他条件与C组相同。记录水写布上墨迹褪尽所需要的时间,与C组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液体沸腾的条件和沸腾过程的特点
【例4】 小科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右图中表示水沸腾时的情形是________(填“A”或“B”)。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明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实验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_℃。
(3)小科在实验中把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现想使水沸腾的时间缩短,他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A
98
适当地减少水量
4.在课堂上老师演示用小纸锅烧开水,如图甲所示。已知纸在空气中温度达到183 ℃就可以燃烧,酒精灯火焰外焰温度约520 ℃,为什么水能烧开而纸锅不会燃烧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开始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图乙中应将__________(填“A处向下”或“B处向上”)调整。
B处向上
(2)将收集的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的“温度-时间”关系图像,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评估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测得水的沸点低于100 ℃,一定是因为温度计已损坏
B.用初温较高的水做实验,可以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
C.纸锅烧水实验中,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的沸点低于183 ℃,且水沸腾时要不
断吸热
D.若纸锅中不装水,则它放在火焰上就会燃烧,纸锅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BCD
【例】 一款被称为“喝水神器”的55 ℃保温杯在网店热销。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其可使温度快速降至55 ℃并保持较长时间。项目小组想选择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制一款48 ℃保温杯。
器材:易拉罐(导热性能好),铝箔隔热棉(导热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个直径不同的塑料瓶。
方案设计:请你选择上述的材料,通过画图,并注明所用材料,设计一个速冷保温杯
实验验证:向杯中倒入100 ℃水,盖上盖子摇一摇,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图甲),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 ℃,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波的质量太少,水的质量太多等造成水温太高
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图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水能快速降到48 ℃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答:开水倒入杯中后,开水温度高于海波温度,
此过程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
到48 ℃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直到水温也下降至48 ℃,海波与水没有温差,
不再发生热传递;同时,小塑料瓶外层的铝箔
隔热棉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杯内的温度。
因此,水能快速降到48 ℃并维持不变。
1.判断汽车玻璃上的水雾在内测还是外侧
①夏天,空调吹冷风,使玻璃降温。车外水蒸气温度较高,液化在窗外侧发生。
②冬天,空调吹热风,车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玻璃,液化在窗内侧发生。可以向玻璃吹暖风,加快汽化,并使玻璃升温,防止液化。
2.判断液体能否沸腾:不但要关注温度是否达到沸点和达到沸点后能否继续吸热,还要关注液体的沸点是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