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精讲+精练)(课件 30+1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中考科学总复习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精讲+精练)(课件 30+10张PPT)

资源简介

(共10张PPT)
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1.下列各项中,依次属于种群和群落的是( )
A.生活于某池塘的全部草鱼与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与全部鸟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赤练蛇与这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
D.一座高山上的全部马尾松与全部油松
2.(2024,福建)太阳升起,草原上野兔正在吃苜蓿,一只鹰从天而降,野兔成为它的美食,野兔的残骸最终被细菌分解。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A.阳光→野兔→鹰
B.苜蓿→野兔→鹰
C.野兔→鹰→细菌
D.苜蓿→野兔→细菌
A
B
3.下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
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
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分解者
B.乙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C.丙是消费者
D.丁是生产者
4.(2024,温州二模)养殖户会把经特殊处理后的废弃船只和汽车沉入海底作为人工鱼礁,为各种藻类、贝类、鱼类提供栖息地。人工鱼礁栖息地与其中的生物共同构成了(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C
C
5.(2024,长春)水族箱是小型生态系统,其组成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代表非生物部分
B.植物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C.②包含细菌和真菌
D.其中存在食物链:阳光→植物→动物
6.(2023,苏州)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B.图中②③④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C.煤、石油中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
D.只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D
7.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和某种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类增加一定会使该生态系统不稳定
B.图中食物链表示为某种植物→某种食草动物
C.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D.图中a点过后该食草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缺少食物
8.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调查发现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
B.图中的四种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
C.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的数量增加
D.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
A
C
9.(2024,台州一模)“牧鸡治蝗”是一项生物防治技术,通过放牧养殖的鸡去吃草原上的蝗虫。相比农药防治,其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某草原爆发蝗灾,牧草被蝗虫大量啃食,后经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理,该草原蝗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牧鸡治蝗”的1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业工作者在图中a点对应时间进行农药防治,则开始引入牧鸡进行生物防治是在图中_____点对应时间。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牧鸡治蝗
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蝗虫→鸡
c
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
10.(2024,金华三模)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知识联系,挖掘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小组调查了校园种植了马铃薯的小菜园,画了该生态系统的思维导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马铃薯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淀粉,摄入
人体后主要在消化系统的________(填写器
官名称)中被消化吸收,最终通过呼吸作用
氧化分解,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A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
(3)该校园小菜园的生态系统不稳定、易被破坏,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肠
分解者
生物种类少,营养
结构简单
11.(2024,青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各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稳步推进。在问天实验舱内,4条斑马鱼(图1)、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了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图2)。科学家将研究空间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生态系统运行与物质循环的影响,实现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方面的突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斑马鱼、金鱼藻和微生物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部分。
(2)在问天舱中,金鱼藻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氧气供斑马鱼呼吸,鱼呼出的______________被藻类吸收利用。斑马鱼产生的粪便由__________分解,为藻类生长提供养料。
生物
光合
二氧化碳
分解者
(3)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小型水生生态系统模拟制作了如图3所示的两个生态瓶,放在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几天后,发现B瓶中的小鱼比A瓶中的小鱼活跃。请你分析A瓶中的小鱼不活跃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少生产者,氧气不足(共30张PPT)
第11讲 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___个体的总和。
(2)特征:种群是由同物种的许多个体组成,但不是许多个体简单相加,而是具有一定特征,如__________、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2.群落
(1)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的总和。
(2)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________结构、________结构和________结构。
(3)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____________的总和。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被称为________。
同种生物
种群密度
所有生物种群
垂直
水平
时间
所有植物
植物
植被
1.(2024,上海)下列选项中能表示种群的是( )
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适应:生物只有________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____________,这是长期____________的结果。
①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如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吸收的功能相适应。
②形态结构与__________相适应:如枯叶蝶、竹节虫等。
(2)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适应
生活方式
自然选择
生活环境
生物因素 举例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种内斗争 农田中相邻的同种作物争夺阳光、水分、养料等
种间关系 ①________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②________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共生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
寄生 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中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捕食
竞争
2.右图所示是一种枯叶蝶,其形态、颜色都与周围落叶基本一致,使它不容易被
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机会。下列体现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句子中,与此现象相同的是( )
A.柳杉吸收有毒气体
B.森林提高空气湿度
C.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蚯蚓活动疏松土壤
C
3.“天宫课堂”上,航天员们展示了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的生长情况。相比于地面,太空水稻出现了“株高变矮”,“开花提前”等现象。这些现象说明( )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环境可以适应生物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B
生态系统与生物圈
1.概念: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结构(如图)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①生物部分
a.__________:绿色植物、自养型细菌。
b.消费者:动物。
c.__________: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腐生动物。
②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
 
生产者
分解者
(2)生物间的食物联系
①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____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点是__________。
②食物网:有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成的网状结构。
(3)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食物关系
生产者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①途径: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
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20%的能量。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如碳、氢、氧、氮等,在生物与____________之间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3)能量流动特点的形成原因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可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基本化学元素
无机环境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综上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人们定期给农田除草是主动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使之更多地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自动调节能力
①概念: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____________。
②特点
a.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对稳定
越强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①自然因素:火山喷发、火灾、台风、地震、海啸、泥石流等。
②人为因素:过度砍伐森林、污水污染河流海洋、过量开采资源等,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和弱化。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______________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多样性
①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②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全部生物
4.(2024,连云港)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神舟十八号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斑马鱼和金鱼藻在该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
( )
A.消费者和生产者
B.生产者和消费者
C.分解者和消费者
D.分解者和生产者
A
5.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
B.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C.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多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
C
6.(2024,丽水二模)“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这是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文中描述的场景。请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提到的树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
(2)写出文中提到的一条完整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文中所提到的成分外,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园中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
生产者
树→蝉→螳螂→黄雀
分解者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过度消耗地球资源(森林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变化),破坏地球生态,引发各种灾害和生态危机。
2.自然保护的意义:人类要改造自然,更要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规律,使生物圈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自然保护的措施: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环保机构。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于2024年1月11日发布。下列措施与该意见不相符的是( )
A.研发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
B.扩大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
C.提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D.推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
B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例1】 (2024,滨州)自然界中的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是( )
A.树叶在秋冬季节纷纷飘落
B.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逐渐沙漠化
C.在农场中饲养蚯蚓可改善土质
D.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
A
1.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 kg;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 kg。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B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判断
【例2】 (2023,杭州)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将其发展成了我国首个国家5A级景区的湿地公园。
(1)湿地内所有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__,其结构特征包括__________、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2)由于各种因素,有些外来植物(如凤眼莲等)进入西溪湿地,湿地内所有凤眼莲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外来绿色植物属于________。为避免因某些外来植物大量繁殖对湿地的物种多样性造成危害,湿地管理部门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群落
垂直结构
种群
生产者
2.(2024,杭州二模)“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油菜花田里所有的油菜是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A
生态系统的成分和功能
【例3】 (2023,金华)2022年12月,“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该工程践行了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性。研究小组调查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系统,画出了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关系图及某些生物相对数量大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中A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
(3)图2表示的是图1中的A、蜘蛛、蟾蜍和蝗虫这四种生物之间的相对数量,那么图2中表示蝗虫的是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
(4)如果此食物网中蝗虫的数量大量增加,蜘蛛、食虫鸟等一些生物的数量也将随之增加,一段时间后所有生物的数量又会趋于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
4
生产者

自动调节能力
3.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能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装置原理如图所示,由养殖区、种植区、转化槽组成,转化槽中细菌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盐。整个装置通过水泵实现系统内的水循环。
(1)图中所有动物、植物与微生物不能称作一个生态系统,
是因为还缺少_____________。
(2)在复合耕作体系中,氮元素主要通过生物固氮等形式
进入水体和泥土中,被植物吸收,最终在植物体内合成
__________(填“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并沿
着食物链进行循环。
非生物部分
蛋白质
(3)减少草鱼的投放量有利于黑鱼的生长,请利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草鱼的投放量,能让更多的能量流入黑鱼
【例】 (2024,广东)为研究解决航天员未来在月球上长期生存的问题,我国科学家建成了“月宫一号”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如图甲),舱内有小麦、生菜、黄粉虫(富含动物蛋白,可食用)和微生物等。志愿者在舱内完成了370天的封闭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植物舱中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可以精准调控二氧化碳浓度。植物利用二氧化碳进行____________,合成_________,为志愿者提供食物来源。
(2)尿液和生活废水经微生物处理后用于配制营养液,营养液中的水可被植物根尖的__________吸收,通过输导组织运输到叶片,绝大部分水以水蒸气形式通过__________(填结构名称)散出,水蒸气经冷凝净化后供志愿者使用。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根毛区
气孔
(3)“月宫一号”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生命保障系统。请在图乙中,用“→”和文字补充人与其他生物的物质循环关系。
(4)如果未来你到月球上的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你最想研究的生物学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或月球环境下植物生长和发育的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或微生物在封闭生态系统中对废物处理和营养循环的作用或长期在月球生活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合理即可)
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区别:种群强调同一“物种”,另外要突出“同一物种的总和”。一个群落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群落的概念应突出“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则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
2.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有些细菌也可以制造有机物),终点是顶级消费者,不能只写中间部分。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