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3《当冲突发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3《当冲突发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3 当冲突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当冲突发生》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聚焦同伴交往,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冲突,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友善待人、理性沟通、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教材通过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多场景呈现冲突事例,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引发学生共鸣,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应对之策。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明白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们相互尊重、理解、包容,认同友善交往、化解冲突对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意义。
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在冲突面前保持冷静、克制,懂得体谅他人,以友善、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冲突中涉及的一些法律法规常识,知道依法解决问题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树立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冲突,增强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冲突处理中的责任,主动承担化解冲突的任务,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如性格差异、利益争夺、观点分歧等。
让学生掌握化解冲突的基本方法,包括沟通协商、换位思考、冷静克制等。
四、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方法化解冲突,尤其是面对较为复杂、情绪激动的场景。
培养学生在冲突发生后主动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的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五、教学准备
收集校园、家庭、社区等场景中有关冲突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准备若干张卡片,用于课堂活动记录。
设计冲突情境小剧本,供学生课堂表演。
六、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思想碰撞,集思广益解决冲突问题。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扮演冲突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与想法,深化对冲突处理方法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中提取经验教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校园课间同学们玩耍时因争抢玩具而发生争吵的视频。视频中,两个同学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周围同学围观。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冲突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冲突现象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亲身经历或见到过的冲突事件,可以是在学校、家里或是社区等地方发生的。请几位同学简单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简要记录事件关键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讲述身边的冲突,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冲突就在身边,同时也为后续分析冲突原因积累素材。
(二)认识冲突
展示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图片涵盖校园中因值日分工不均同学间产生矛盾、家庭里因看电视节目选择不同孩子与家长起争执、社区中因车辆停放问题邻里闹不愉快等场景。逐幅展示图片,向学生提问:“在这些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细节,分析冲突产生的缘由。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直观图片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冲突场景的认知,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生活场景了解冲突的多样性。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刚才分享的自身经历和教材图片,总结冲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给每个小组发放卡片,让小组学生将讨论出的原因写在卡片上,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引导。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卡片内容,教师将相同或相似的原因归类整理在黑板上,如性格原因(急躁、固执等)、利益冲突(争抢玩具、争夺看电视时间等)、观点分歧(对事情看法不同,如值日安排的合理性)、沟通不畅(没有说清楚想法、误解对方意思)等。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全面总结冲突产生的原因。通过上台展示环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黑板上的归类整理则能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认识到冲突根源的多样性。
(三)冲突的影响
继续以之前的校园课间争抢玩具冲突视频为例,提问学生:“这场冲突发生后,对这两个同学自己、周围同学以及班级氛围有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对当事人情绪上的影响(生气、伤心)、关系上的破坏(可能不再是好朋友),对周围同学带来的不安感,对班级和谐氛围的破坏等。
设计意图:以具体案例深入剖析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冲突不仅伤害当事人,还会波及周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避免冲突、积极化解冲突的意识。
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快速思考并举手发言,说一说还能想到的冲突带来的其他不良影响,教师在黑板上简单记录。可以涉及家庭关系紧张影响生活质量、社区邻里不和导致居住环境不舒心等方面。
设计意图:“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广泛联想,充分认识冲突的危害,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化解冲突方法提供内在动力。
(四)化解冲突的方法
呈现教材中校园冲突解决的案例:两位同学因在走廊上奔跑相撞,书本散落一地,一方正要发火,另一方却马上说“对不起,我跑得太快了,没注意”,原本可能升级的冲突瞬间化解。引导学生阅读案例后思考:“在这个故事里,冲突是怎么被化解的?如果是你,你还能想到什么办法?”组织学生同桌交流,分享看法。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典型案例,引出化解冲突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道歉在缓和矛盾中的作用,同桌交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简单的冲突情境小剧本,如“公交车上因拥挤两人不小心踩到脚发生争吵”“小组合作学习时因分工意见不合产生矛盾”等。要求学生分组排练并表演,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重点指出他们在化解冲突中运用的方法是否得当,还有哪些改进之处。教师在各小组表演过程中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情境下更合适的应对策略。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冲突场景,深刻理解各种化解冲突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如沟通、换位思考、妥协等。同学间的互评促使学生相互学习,进一步强化对方法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总结并系统讲解化解冲突的常用方法:
保持冷静:在冲突发生瞬间,先深呼吸,让自己情绪平稳,避免冲动行事,举例说明冲动可能导致矛盾恶化。
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处境和感受,讲述一些因换位思考成功化解冲突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
坦诚沟通: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认真倾听对方意见,强调倾听在沟通中的重要性,可通过模拟对话场景让学生练习。
寻求帮助:当自己无法解决冲突时,要及时向老师、家长、同学等身边人求助,列举向不同人求助的合适场景。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学生在活动中零散的感悟系统化,结合生动案例和实践练习,让学生全面深入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为应对生活中的冲突储备知识技能。
(五)实践运用
创设复杂冲突情境:假设在学校运动会上,班级接力赛因为一名同学掉棒,导致班级没有取得好成绩,部分同学指责掉棒同学,掉棒同学很委屈大哭,大家闹得很不愉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化解这场冲突,要求运用所学方法,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推选一名代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设置更具挑战性的复杂情境,检验学生对化解冲突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变,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同时强化团队协作,共同攻克难题。
展示结束后,全班投票评选出最佳解决方案,并请该小组分享成功经验。教师针对各小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次强调关键的化解冲突要点。
设计意图:投票评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促使他们精益求精;分享经验让优秀做法得以推广,教师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反馈,助力学生不断完善冲突处理技巧。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冲突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化解冲突的方法等,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串讲,如“同学们,谁来说说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呀?”“那冲突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好的事呢?”“最后我们学会了哪些让冲突消失的妙招呢?”,邀请学生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强化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将零散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为知识的长期储存奠定基础。
鼓励学生在今后生活中,当遇到冲突时,冷静思考,积极运用所学方法去化解,做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同时提醒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在冲突中的表现,持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设计意图:课堂结尾点明学习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八、板书设计
当冲突发生
(一)冲突产生原因
性格差异
利益争夺
观点分歧
沟通不畅
(二)冲突的影响
伤害当事人关系
破坏周围氛围
(三)化解冲突方法
保持冷静
换位思考
坦诚沟通
寻求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