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教材·核心素养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的时代导入垂老别唐 · 杜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知道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知道农民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思考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先导阅读,整体感知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安史之乱由盛转衰黄巢起义致命打击朱温建后梁唐朝灭亡唐玄宗开元盛世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重用贤能励精图治重视民生713741742756开元天宝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开元盛世当皇帝,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喽!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755材料二: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材料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杨国忠李林甫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苟媚于上,不闻直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 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741年(唐玄宗时)唐朝疆域图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藩镇(兵镇)节度使长官材料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地方将士)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新唐书·兵志》9万49万中央兵数边境兵数材料二:唐代兵力分布表——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节度使势大,中央势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755年范阳起兵、洛阳失陷3756年马嵬兵变756年肃宗即位42756年安禄山称帝;潼关、长安失陷。【时空观念】根据视频结合地图,概述安史之乱的经过。763年在回纥援助下平叛成功5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材料一:东至郑 、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史料实证】结合材料思考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朝有什么影响?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内侍省),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资治通鉴》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而唐遂亡。—《历代兵制》宦官专权统治腐朽藩镇割据互相兼并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农民起义中央地方百姓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杜甫《兵车行》天下旱,蝗食田—《旧唐书》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政权:结果:影响:请根据教材P22梳理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874878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大齐起义失败____降唐,逐渐控制朝廷,陆续____许多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____,唐朝_____。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________时期。213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兼并灭亡五代十国朱温后梁【时空观念】结合教材P22,将空格处内容填充完整。【历史解释】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探讨并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日趋腐败。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唐朝衰亡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时空观念】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都出现了哪些政权?根据图示思考政权建立有何特点?相继建立(政权更迭)先后并存(政权分立)北方五代南方十国政权 开国君主 时间 即位前官职五代 后梁 朱 温 907-923 宣武节度使后唐 李克用 923-936 行营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936-947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947-950 河东节度使后周 郭威 951-960 天雄军节度使十国 吴 杨行密 918-937 淮南节度使闽 王审知 909-945 武威节度使南汉 刘 隐 917-971 静海军节度使南平 高季兴 924-963 荆南节度使阅读表格并结合教材P2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是什么?②根据其特征思考,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政权更迭频繁武将夺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战事较少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有所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政权相继建立南方政权先后并存【历史解释】根据政权建立特点思考当时南北方社会形势如何?这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周世宗改革,为日后北宋统一打下基础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对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统一……材料二 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指出五代十国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哪些因素有利于该趋势的实现?走向统一民心所向、经济联系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堂小结755、安禄山和史思明原因安史之乱宦官专权、统治腐朽;藩镇割据、互相兼并;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农民起义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势大,中央势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原因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影响时间、人物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武将夺权。实质: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由盛转衰致命打击唐朝灭亡起义影响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释。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D2.(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课堂检测B/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①知道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农民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思考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教学难点:唐朝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一首《垂老别》形象地再现了战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深刻地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从开元年间的盛世繁华到天宝年间的血雨腥风,唐朝为什么会经历如此浩劫?其最终结局又如何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唐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教师指导:①唐玄宗统治前期,热心国事、励精图治、大胆改革,从而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朝迎来了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而到了统治后期,唐玄宗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答案提示:陶醉于自己一手缔造的繁荣盛世中,由关注国事转向关注自己,沉迷享乐。教师指导:唐玄宗认为自己年岁已高,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于是将朝廷的日常政务交给宰相处理,而边疆的军事事务则交由将领们去负责,他认为这样自己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②唐玄宗真的至此无忧了么?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提示:并没有,因为在唐玄宗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安史之乱。答案提示: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自主学习:①【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材料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二: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旧唐书》答案提示: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君王深恋儿女情温柔乡,从此再也不早朝。后宫中妃嫔不下三千人,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楣光耀令人羡慕。材料二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长时间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唐玄宗变得安逸享乐,逐渐远离那些贤能的臣子,而亲近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如宰相李林甫,对于那些权势和地位即将威胁到自己的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消除他们,宰相杨国忠,讨好或奉承上级,而不听取他人的真实意见。②【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 对契丹用兵9次,对奚用兵2次,对南诏用兵6次。 ——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答案提示: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豪门家的酒肉多的吃不完而发臭,穷人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由此可见当时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和阶级矛盾的尖锐。③面对边疆形势紧张的局面,唐玄宗是如何做的?教师指导:唐朝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巩固边防,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节度。安禄山一人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④【史料实证】小组讨论:归纳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材料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地方将士)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新唐书·兵志》答案提示:节度使势大,中央势微,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节度使既有土地,又有人民,又有甲兵,又有钱财,将士只知道有节度使而不知有天子,藩镇越来越强,京师越来越弱,通过兵力分布表可以看出,中央与地方力量严重失衡。这种外重内轻的格局,增加了地方军事割据,对抗甚至反叛中央的可能性。在此情形下,野心极大的安禄山,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于是蓄下了起兵灭唐的异心。安史之乱爆发。3、自主学习:根据视频结合地图,概述安史之乱的经过。答案提示:755年范阳起兵、洛阳失陷;756年安禄山称帝;潼关、长安失陷;756年马嵬兵变;756年肃宗即位;763年在回纥援助下平叛成功。4、教师指导:【史料实证】结合材料思考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朝有什么影响?答案提示: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中央权力衰微,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东到郑州汴州,南邻徐州,北至怀州、节州和相州,千里荒芜,没有人烟。材料二解读:通过地图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藩镇。因此造成了后来方镇割据称雄、军阀争霸混战的局面。(二)目标导学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教师指导:结合材料说一说唐朝后期社会状况如何?最终导致什么后果?材料一: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内侍省),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气益盛,迫胁天子......—《资治通鉴》材料二: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而唐遂亡。—《历代兵制》材料三: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杜甫《兵车行》天下旱,蝗食田—《旧唐书》答案提示:宦官专权、统治腐朽;藩镇割据、互相兼并;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农民起义教师指导:材料一解读: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由宦官来决定,宰相也只是走个流程而已,宦官气势越来越盛,甚至到了可以胁迫天子的地步。材料二解读:各藩镇开始发号施令,相互攻击,俘虏对方,兼并土地,最终导致分裂,唐朝灭亡材料三解读: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天下大旱,蝗虫食田2、自主学习:请根据教材P22梳理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答案提示: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大齐、起义失败、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教师指导: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当时的唐朝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赋役繁重,再加上连年灾害,最终无以为生的老百姓们在王仙芝、黄巢的率领之下揭竿而起,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虽然起义最终失败, 但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3、自主学习:结合教材P22,将空格处内容填充完整。答案提示:朱温、兼并、后梁、灭亡、五代十国4、问题探究:小组讨论: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探讨并归纳唐朝衰亡的原因。答案提示: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朝政日趋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黄巢起义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教师指导: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都出现了哪些政权?根据图示思考政权建立有何特点?答案提示:北方——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南方——十国: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北方政权相继建立(政权更迭); 南方政权先后并存(政权分立)2、自主学习:阅读表格并结合教材P2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是什么?②根据其特征思考,五代十国的实质是什么?答案提示:政权更迭频繁,武将夺权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教师指导:通过表格朝代统治时间可知,五代存续时间短,更迭频繁,通过即位前官职可知开国君主为之前的节度使,是掌握军权的武将,由此可见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3、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根据政权建立特点思考当时南北方社会形势如何?这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答案提示: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战事较少,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有所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师指导:在五代十国短短50余年间,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汉、后唐、后晋、后周五个政权。政权的频繁更迭意味着黎民百姓长期生活在刀光剑影之中。这一时期的南方虽然存在十个割据政权,但彼此间少有战争,相安无事,人民生活较为稳定,农业经济各有发展。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五代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改革,使后周逐渐强大,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4、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指出五代十国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哪些因素有利于该趋势的实现?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屡屡更迭,战争激烈而频繁,人民颠沛流离,各地军阀为了对付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严重。此外北方百姓经常遭受契丹蹂躏,苦难更深。广大中原人民渴望统一……材料二 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答案提示:走向统一; 民心所向、经济联系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课堂小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到了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朝走向了衰落。唐后期由于各种矛盾,导致了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的统治,最终唐朝在907年被后梁代替。最终进入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不论时局如何变化,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分裂中暗含统一,发展中孕育希望,历史即将翻开新篇章。【课后检测】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马嵬行》中写到:“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释。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这首咏史诗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2.(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答案提示:DB【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安史之乱.mp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pptx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