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十一章 极地地区【学习目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极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理解极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说明开展极地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 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代表动物。 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 【难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对比归纳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旁注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企鹅和北极熊图片。让学生简单说说对它们的了解。 教师点评后提问:为什么企鹅和北极熊不怕冷?它们生活的地方有多寒冷?为什么人们要到寒冷的极地地区进行考察? 导入: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极地地区,认识企鹅和北极熊的“家乡”。 新课讲授: 环节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教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企鹅和北极熊的“家乡”在地球的什么位置。 (一)极地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1.1“南极地区”,在图上找出南极圈,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南极大陆周边环绕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教师归纳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回顾七上知识,引导学生区分南极大陆、南极洲、南极地区。 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1.2“北极地区”,在图上找出北极圈,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环绕北冰洋的各大洲的名称。(亚洲、北美洲、欧洲)让学生在图上指出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并回答它属于哪个大洲。(北美洲,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是欧洲和北美洲) 教师归纳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 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两极地区地图,让学生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海陆格局的差异。得出结论: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南极大陆周围是海洋,是“洋包陆”;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北冰洋周围被陆地环绕,是“陆包洋”。两极地区的海陆分布正好相反。 (二)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承转:我们知道了企鹅和北极熊“家乡”的位置,接下来就了解一下这里的自然环境。 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景观图片,让学生说出对极地地区的直观感受。(比如冰天雪地、冰雪覆盖、冰川广布、寒冷等) 多媒体展示极地地区气温图表,让学生比较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教师提问: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比较,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最低的分别是哪个。(都是南极地区)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到并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5℃;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 教师总结: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气温低得多。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与学“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冷得多”,分组讨论总结原因。(从海陆位置、地形、海水温度等角度分析)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到并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分别是多少。教师提问:两极地区哪个地区降水多?哪个地区风速大?(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50毫米,气候干燥;北极地区的降水量比南极地区高得多,一般年降水量在100—250毫米。南极地区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北极地区的风速远不及南极地区大,北冰洋沿岸的年平均风速仅为10米/秒) 教师提问:在阅读课本过程中,你发现了南极地区的几个称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其称号及原因:南极地区因为酷寒、有厚厚的冰层覆盖形成“冰雪高原”,因为干燥形成“白色荒漠”,因为风大被称为“风库”。 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大风视频,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南极地区的寒冷。 (三)极地地区的动物 承转:寒冷的两极地区是不是只有企鹅和北极熊,还有没有其他生物存在? 多媒体展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极地地区生物资源丰富。 阅读课本图11.3和11.4,让学生找到企鹅和北极熊耐寒的原因并回答。(企鹅皮肤下有厚厚的脂肪保护层;北极熊毛皮防水,皮下脂肪很厚) 小组合作讨论:如果你去企鹅的“家乡”旅游,会准备哪些物品,选出代表回答。(防寒衣、防寒帽、雪地靴、手套等,可以御寒;太阳镜,防眼盲症;保湿霜,南极气候干燥可以用来保湿;还需要急救包、定位仪、拐杖等) 环节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转:企鹅和北极熊的“家乡”气候如此寒冷,但科学家们不畏环境恶劣,屡次赴极地进行科学考察。极地地区为什么值得科学家们冒着严寒进行科学考察? (一)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价值 学生阅读课本图11.1“南极地区”,在图上找出南极地区有哪些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教师总结:极地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师讲述:极地地区储存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南极表面的冰层有2 000多米厚,使南极洲成为海拔最高的大洲,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洋面将升高约60米。极地地区的海域和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教师总结: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学生阅读课本图11.2“北极地区”,在图上找出北极地区的主要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 多媒体展示北极地区发展渔业、航运业、油气开采、旅游业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北极地区的考察规模远大于南极,并思考讨论原因。 (二)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 学生阅读课本图11.1“南极地区”,在图上找出我国的科学考察站。教师提问:哪个科考站纬度最高?哪个科考站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秦岭站位于哪个海域沿岸?(昆仑站;长城站;太平洋罗斯海海域) 学生阅读课本图11.2“北极地区”,在图中找出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教师提问:黄河站位于哪个群岛?黄河站是否有极昼极夜现象?(斯瓦尔巴群岛;有极昼极夜现象) 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我国在极地地区已建成的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资料,分析建站时间特点,讨论回答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比如: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时间选择在 1—2月,是因为此时南极地区的气温较高,并且存在极昼现象,有利于科学考察活动进行) 环节三:保护极地环境 承转:近年来,南极旅游越来越受到追捧,如果你去极地地区旅游,除了防寒保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饿死的北极熊、捕鲸、遭受漏油污染的海鸟、垃圾遍地的极地地区等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图片反映了极地地区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石油泄漏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旅游活动导致环境污染)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针对上述极地环境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通力合作;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等条例) 分组讨论:我们去极地地区旅游应注意什么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图,完成1—3题。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1.北极地区图中甲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 A.马达加斯加岛 B.格陵兰岛 C.大不列颠岛 D.苏门答腊岛 2.根据图中经纬网判断,中山站濒临(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3.有关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极地酷寒、多狂风,但降雪丰富 B.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C.纬度高是影响极地气候的最主要因素 D.地球上大部分的淡水以冰雪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读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完成4—6题。 4.秦岭站将拥有海洋实验室,它观测与研究的海洋是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5.我国在南极的科考站大部分是在1、2月份建立,原 因是( ) A.南极寒季,海域封冻,施工车辆能通行 B.南极极昼,热量充足,冰雪全部融化 C.南极的暖季,此时气温最高且白昼时间最长 D.南极极夜,常见极光,为建站施工人照明 6.“绿色考察”理念贯穿秦岭站设计、建设全过程,秦岭站利用的能源最有可能是( ) A.风能和太阳能 B.水能和太阳能 C.水能和地热能 D.石油和天然气 7.下图中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 A.两极地区野生动物锐减 B.极地地区淡水资源短缺 C.全球海洋污染 D.全球气候变暖 8.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其脆弱,人类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中应尽量做到( ) A.焚烧废弃垃圾 B.合理处理垃圾 C.掩埋老旧设备 D.大量捕捞海产 答案:1.B 2.B 3.A 4.A 5.C 6.A 7.D 8.B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一个地区,首先了解它的位置。 找到格陵兰岛有助于辨别北极地区的大洲。 在学习时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知识,明白观察的角度,还需要复习上册相关知识。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两极地区出现哪些特殊的自然环境。通过教师展示或阅读教材上的图文资料,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来掌握。 内容较难理解,着重从不同角度对比两极地区的差异。 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小,自主探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检验学习成果。 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也深刻反映了科学考察本身的危险性和艰难性。 极地地区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小,通过提问和独立回答完成即可。 培养人地协调观。【教学反思】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