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贡市蜀光中学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期九年级期末考试化 学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7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Na-23 Cl-35.5 K-39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注意事项:必须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致敬先辈,电影志愿军场景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湖面结冰 B.棉布裁衣 C.战火熊熊 D.铅笔写信2.如果没有空气,将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的氮气可作为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B.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94%C.CO、PM2.5和NO2等会造成空气污染,空气质量指数越高,质量状况越好D.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可以保护空气3.掌握实验技能,开展探究活动。下列基本操作正确的是A. B. C. D.4.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B.清除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降温灭火 D.用扇子扇灭蜡烛火焰是隔绝氧气灭火5.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反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铜粉在空气中加热,红色固体变为黑色B.镁带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的固体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色烟雾,放出热量6.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再加热,溶液变为无色C.CO2可用于做气体肥料D.《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7.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铷的元素符号为 B.铷的中子数为37C.铷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对空气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大约占C.稀有气体可以制作电光源 D.工业上利用物质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得到氧气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冰水混合物属于氧化物B.可燃气体只要混入空气,遇到明火就一定会发生爆炸C.升温一定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D.燃烧一定有火焰产生10.关于下列实验的分析与结论正确的是A.由酚酞溶液变红可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红磷量不足会使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C.对照实验可得出铁生锈需要水和氧气D.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黄铜上有划痕11.俄罗斯为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用作燃料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B.反应前后分子不变C.A和B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前后的物质均由原子构成12.好雨知时节,雷雨发庄稼。闪电让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其中一个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下模型图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丙物质是混合物C.乙物质的化学式为 D.参加反应的甲、乙物质分子个数比为2:11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因此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B.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和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和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燃烧C.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D.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所以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14.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A 除去氧化铜中的碳粉 高温加热B 鉴别氧化铜和碳粉 观察颜色C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D 鉴别CO和CO2 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A.A B.B C.C D.D15.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有关下图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①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B.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③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④粉尘爆炸实验,证明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城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16.(本题3分)近年来,天然气已进入我市的千家万户,同学们对此展开讨论:(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关于CH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2)在家中使用天然气时,为安全起见,应在厨房安装天然气泄漏报警器。报警器安装的正确位置应选择下图中的 。 (3)如果报警器显示漏气,下列应急措施可行的有 (填序号)。①关闭气源阀门 ②打开门窗 ③立即打开抽油烟机17.(本题3分)如图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的数字编号①和②各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1)①所表示元素的质子数为 ;(2)②表示硅元素,硅酸钠(化学式为)水溶液俗称水玻璃,有很强的防腐功能,则硅酸钠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3)元素F和Cl化学性质相似,原因是 。18.(本题6分)从“化学的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循环如图1所示,试写出气体A与一种单质反应生成气体B的化学方程式 ;(3)某同学利用自制简易净水器(如图2)对污浊的河水进行净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卵石、石英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杂质B.该净化过程可除去河水中的所有杂质C.活性炭可除去河水中的异味D.该净化过程可降低河水的硬度(4)如图3所示电解水的实验中,试管D中产生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该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19.(本题6分)分析下图中内容回答问题。(1)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2)在电解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3)如图试管A中气体是 (填化学式),试管B所对应的电源是 填(“正”或“负”)极。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8分)20.(本题10分)请根据如图提供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a、b的仪器名称:a ;b 。(2)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应 (填序号)。①先熄灭酒精灯,再把导管移出水面 ②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3)实验室利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装置为 (填字母)。(4)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 (填“内焰”、“外焰”或“焰心”)。(5)已知某气体密度大于空气,难溶于水。实验室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该从 (填“m”或“n”)通入。21.(本题8分)达州盛产天然气,有“中国气都”之称的美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无水CuSO4遇水变蓝。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吸收水。【猜想与假设】(1)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是不正确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先向下列装置中通氮气一段时间,再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 (填“能”或“否”)。(3)实验中甲烷的燃烧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4)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中粉末由黑色变成红色,由此推断 同学猜想成立。(5)请写出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6)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四、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4分)22.(本题4分)将100g氯化钾样品(含有碳酸钾杂质)加入到50g盐酸中,样品完全反应,产生气体全部逸出,得到145.6g溶液(K2CO3+2HCl=2KCl+H2O+CO2↑),请计算:(1)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2)样品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B B A B A B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A C D D16. D A ①②17.(1) (2) (3)最外层电子数相同18.(1)N2 (2) (3)C(4) H2 氢元素和氧元素19.(1) 分解(2)增强水的导电性(3) H2 正20.(1) 试管 集气瓶(2) ②(3) BC/BD (4)外焰 (5)m21. 丙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则生成物中不可能含有氨气 否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对产物的检验造成干扰 丁 有充足的氧气22.(1)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气体的质量=100g+50g 145.6g=4.4g,故填4.4。(2)解:设样品中碳酸钾质量为x=x=13.8g样品中氯化钾质量分数==86.2%答:样品中氯化钾质量分数为86.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