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社会主义丛空想到科学、丛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学习目标】1.通过教师讲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关概念,列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社会形态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并进行比较如何形成及发展。2.通过合作探究,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现象,得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3.通过合作探究,列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原因。【学习重难点】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替代是必然趋势(重难点)得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重难点)【考点链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分配方式、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1-P4,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圈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300 万年 - 距今约 1 万年)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如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制作方法简单粗糙,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没有经过精细的加工和打磨。生活方式:人们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过着群居生活,逐水草而居,没有固定的住所,需要不断地迁徙以寻找食物和水源。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形式较为简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原始群体,群体规模较小,成员之间相对平等,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分化。文化艺术: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原始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如在洞穴墙壁上绘制简单的岩画,用兽骨等制作一些简单的装饰品,这些活动可能与原始的宗教信仰或巫术有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 1 万年 - 距今约 5000 年至 2000 年)生产工具:出现了磨制石器,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复杂,通过磨制使石器更加锋利、规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出现了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等多种类型的工具,适应了不同的生产活动需求。生活方式:农业和畜牧业逐渐产生并发展,人们开始种植谷物、蔬菜等农作物,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生活相对稳定,逐渐形成了定居的村落。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复杂,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如农业生产、手工业制作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社会开始出现等级差别。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陶器制作技术,陶器上有各种精美的纹饰和图案,还出现了玉器、骨器等工艺品,同时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2.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奴隶本身,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被视为奴隶主的财产,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而奴隶阶级则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和自由,不断地进行反抗和斗争,这种矛盾贯穿于奴隶社会的始终,是推动奴隶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动力。3社会形态社会形态 生产力特点 生产关系特点原始社会 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工具,以采集、狩猎、捕鱼和原始农业、畜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有限,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侵袭的能力较弱。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劳动产品平均分配,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氏族公社。奴隶社会 金属工具如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简单的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相对较低,生产规模较小。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进行劳动,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主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与奴隶主之间是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封建社会 以铁制农具为主要生产工具,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进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城市和乡村的明显分工,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生产规模逐渐扩大。 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农民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同时还受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等剥削,在生产过程中,地主与农民是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但农民有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资本主义社会 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交通运输、通信等行业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阶级一无所有,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生产劳动,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种关系表面上具有 “平等”“自由” 的形式,但实质上工人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农民只有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高额地租。除地租外,农民还要承受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等沉重负担。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占有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生活困苦不堪。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使得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是推动封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动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这种矛盾尖锐化的集中体现。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积极意义生产力极大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机器大工业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促进科技进步: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和对利润的追求,促使资本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出现在资本主义时期,如蒸汽机、电力的应用等,这些科技成果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政治制度创新:资本主义建立了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如议会制、选举制、三权分立等,相较于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促进了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化,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思想文化繁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倡导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和专制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为文化、艺术、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消极意义经济剥削严重: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生活贫困,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破坏。政治权力失衡: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虽然形式上强调民主和平等,但实际上政治权力往往掌握在少数资产阶级手中,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真正参与国家决策和管理,政治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除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还存在着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犯罪率上升,社会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社会动荡和文化破坏,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环境资源问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二、合作探究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生产力水平极低,只能以集体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由此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的生产关系。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和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得以建立。在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得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相应地形成了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租种土地并向地主缴纳地租的生产关系。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会逐渐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就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以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形式和条件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采用机器大工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就会与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矛盾,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果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 “一大二公”,忽视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也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2、材料:1929-1933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风暴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2008金融危机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于2008年起名为金融海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早期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责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胁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头拉,并导致多个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1)根据上述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导致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整个社会生产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盲目扩大生产,而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就必然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严重脱节,当这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的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大量工人失业,进一步降低了劳动人民的购买能力。这就使得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越来越多,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相对缩小,造成了生产过剩,引发经济危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利润,会对生产进行严格的组织和管理,使生产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协调性。但在整个社会层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协调。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经常失调,当这种失调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资本主义未来的认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内在矛盾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会不断加深和激化。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与消费、个别企业有组织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等矛盾。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日益恶化。这必然会引发无产阶级的反抗,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觉醒和壮大,他们将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力量。资本主义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自我调节能力:资本主义国家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在经济危机发生时,资本主义国家会采取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来刺激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科技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可以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尽管资本主义在现阶段仍有一定的发展活力,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三、课堂小结把自主学习的提纲形成思维导图四、当堂检测1.商朝的奴隶主统治很残酷,常常把奴隶当作牲畜一样屠杀。他们屠杀奴隶祭祀神灵和祖先叫做“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做“人殉”。这表明( B)①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②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存在的矛盾是可调积③阶级压迫是奴隶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④奴隶因失去劳动权利而无法得到生存资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关于原始社会的叙述,正确的是(B)A.原始社会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幸福社会B.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时最长的社会阶段C.原始社会处于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的旧石器时代D.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面对自然无能为力3.人类社会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使农业发展到新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也有较大的发展。这表明(B)A.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B.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C.封建社会的农民比奴隶社会的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D.当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原始社会解体,进入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在经济上深受剥削,生活凄惨。就这一点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点是(C)①剥削的基础、形式、程度相同 ②强制收入分配,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失去公平③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无法克服④被剥削阶级被迫为剥削阶级无偿提供劳动和产品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五、课后作业1.完善笔记2.完成课时作业(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