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案(无答案)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案(无答案)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空想社会主义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历史条件、理检基百和实践意义等。
2.通过阅读《共产光立言》感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过程,识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3.通过回顾十月革命的历史,能够阐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概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空想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历史意义。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考点链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本P11-P16,结合课本和教辅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在书上进行圈画,将不理解的圈出来,上课着重听。(自主学习部分课下时间提前完成,上课前检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1)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揭露: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例如,圣西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 “是非颠倒的世界”,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工人阶级生活困苦。傅立叶则对资本主义商业的种种欺诈行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现象。这种批判让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科学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素材。
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与探索: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积极主张和美好设想。比如,欧文主张建立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的 “新和谐公社”,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构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启发了后来者对未来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局限性
理论基础的非科学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往往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论和唯心史观。他们从人的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去构想理想社会,而不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例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端是由于人性的堕落和不道德造成的,而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实现途径的空想性: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途径和依靠力量。他们幻想通过和平的示范、劝说统治者等方式来实现社会变革,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良心发现和慈善行为。比如,欧文试图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理想社会的可行性,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工人运动的兴起
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举行起义,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喊出了 “工人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 的口号,这是法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
英国宪章运动:1836—1848 年,英国工人阶级为争取普选权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持续时间长久的运动。工人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以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一运动反映了工人阶级要求政治权利的强烈愿望。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因不堪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而发动起义。起义工人不仅捣毁了工厂和机器,还直接把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表明德国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工人运动的历史意义:
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三大工人运动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让人们看到了无产阶级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表明它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实践基础:工人运动的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工人运动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了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需求,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斗争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入研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来获取利润。(2)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的意义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为分析社会问题提供科学方法:
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剩余价值学说的意义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
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明确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诞生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理论层面: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践层面:《共产党宣言》犹如一面旗帜,唤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觉醒,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纲领,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历史层面: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武器。
(3)《共产党宜言》的主要内容:
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种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论证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它与大工业紧密相连,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由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它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并进而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阐明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部分,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它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在实践方面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除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实现人人平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等。强调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意味着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根本上排除了少数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剥削大多数人的可能性,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劳动者的平等地位奠定了基础。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之间不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无论是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还是从事管理、技术研发等工作的人员,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共同努力。
产品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面前的平等权利,又能有效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工作来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对俄国而言
建立新政权与社会制度: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俄国人民从长期的封建压迫和资产阶级剥削中解放出来,为俄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公平、人民幸福创造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为俄国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使俄国能够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对世界而言
开辟世界历史新纪元: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宣告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极大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信心。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成功的革命范例和实践经验,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建立,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榜样,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努力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
促进思想文化交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传播,为世界各国的进步思想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人类命运等诸多问题的重新思考,促进了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合作探究
1.结合教材P13-14探究与分享,说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科客观社会条件
时代背景:19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进步,但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例如 1825 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之后危机频繁出现。这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社会基础。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斗争,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个人主观因素
理论积累
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历史问题。
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们深入研究了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的经济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和秘密,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经济学依据。
吸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提供了思想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实践探索
投身工人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当时的工人运动,深入了解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和斗争需求。他们与工人组织建立联系,参与工人运动的实践,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深入工厂、农村等社会基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会各阶层的实际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例如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期间,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重要素材。
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创新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满足于既有的理论和观念,敢于突破传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理论学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创新,如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合作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伟大的合作精神,他们相互支持、相互补充。马克思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恩格斯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他们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共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贡献了力量。
2.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是: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
请根据材料概括科学社会主义科学性的主要表现。
理论基础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为其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使其能够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依靠力量明确: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阶级力量 —— 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远大的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明确了无产阶级在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继承知识精华:科学社会主义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能够汲取以往人类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使自身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
不拘泥于传统:科学社会主义不拘泥于传统,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质,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内容和实践形式,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研究社会现实,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理论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课堂小结
把自主学习的提纲形成思维导图
四、当堂检测
1.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A)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
②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③社会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④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1883年3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讲话指出,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A)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③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④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多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以前乌托邦似的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实践,这说明十月革命(ACD)
A.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现实
B.实现了科学社会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飞跃
C.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
D.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五、课后作业
1.完善笔记
2.完成课时作业(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