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合格的小公民》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通常处于11-12岁,正处于小学向初中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在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小公民的意识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认知发展六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观点,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社会概念,如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例如,在学习数学中的比例问题时,虽然能够通过具体的题目进行计算,但对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经济领域的比例关系,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在面对社会现象时,他们开始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分析能力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二)情感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舆论和他人的评价。在这个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逐渐丰富,对正义、公平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但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境时,可能会出现情感上的困惑和冲突。例如,当看到不公平的现象时,可能会感到愤怒,但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和处理这种情绪。(三)社会性发展六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注重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更加关注家庭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渐学会合作和竞争,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同学发生矛盾、难以融入集体等。此外,学生开始对社会规则和法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例如,在学校中,可能会为了赶时间而不遵守课间秩序。基于以上学情,设计本次心理健康课程,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全面理解合格小公民的内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规则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生活。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清晰阐述合格小公民的基本标准,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2. 学会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识别合格与不合格的公民行为,并能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3. 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和合作方法,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模拟实践和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成为合格小公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学生愿意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合格小公民的内涵和标准,明确合格小公民应具备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2. 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二)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将合格小公民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公民义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情境和各种诱惑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符合合格小公民标准的正确选择。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符合合格小公民的标准,通过讨论和思考,加深学生对合格小公民行为准则的理解。2.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话题,如“在校园中如何做合格小公民”“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我们该怎么做”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相互学习。3. 角色扮演法:创设各种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在这些情境中的行为和决策,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4. 社会调查法: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简单的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公民行为,将调查结果带回课堂进行分享和讨论,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关注。5. 讲授法:在讲解一些重要的概念、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时,运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关键信息。五、教学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与合格小公民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资料等,用于课堂展示和分析。2.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不同角色的头饰、相关场景的布置道具等,营造真实的情境氛围。3. 设计并印刷学生的学习资料,包括案例分析手册、小组讨论记录单、社会调查表格等。4. 准备小奖品,如荣誉证书、精美笔记本、书签等,用于奖励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5. 联系学校周边的社区或单位,为学生的社会调查提供便利条件。六、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 播放视频导入教师提前准备一段关于国庆庆典的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以自豪和有序的状态参与庆典活动,展现出国家的繁荣和公民的良好风貌。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场景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了很多人一起庆祝,感觉很热闹;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大家都很有秩序,为国家感到骄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回应,如“你观察得很仔细,这种热闹有序的背后,正是无数合格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你的感受很深刻,大家的有序参与体现了公民的良好素养。”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公民,而合格的公民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板书课题:合格的小公民。(二)认识合格小公民1. 概念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公民”的定义:“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就像我们都是中国的公民,我们享受着国家给予我们的各种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接着讲解合格小公民的概念:“合格小公民就是在我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有责任感,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小朋友。”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举例说明:“比如,按时上学,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就是在履行作为学生这个小公民的义务。”提问学生:“同学们,结合老师的讲解,你们觉得合格小公民还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可能回答要诚实、要帮助别人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归纳出合格小公民的几个重要方面: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等,并在黑板上简单记录。2. 图片展示与讨论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系列图片,图片内容包括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的行人、在图书馆安静看书的学生、主动给老人让座的乘客、在公园里随手扔垃圾的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人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图片中的行为,哪些是合格小公民的行为,哪些不是?为什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例如,对于在公园里随手扔垃圾的图片,小组代表可能说这不是合格小公民的行为,因为破坏了环境,没有遵守社会公德。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合格小公民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的道德和规范要求。(三)合格小公民的行为准则1. 法律法规要遵守教师讲述一个简单的案例:“有两个小朋友,小明和小亮,他们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一辆共享单车。小明说我们一起骑回家吧,小亮说不行,私自骑走共享单车是不对的,这可能违反了相关规定。同学们,你们觉得谁的做法是对的呢?”邀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共享单车是公共资源,有相应的使用规则和法律法规来保障它的合理使用。私自骑走可能会侵犯他人的权益,违反相关的交通法规和管理规定。作为合格小公民,我们要了解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展示一些常见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图片,如《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关于行人过马路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条款等,简单介绍这些法律法规的要点,让学生明白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组织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可能会违反法律法规?我们应该怎么做?”每个小组讨论后,推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遵守法律法规是成为合格小公民的基本要求。2. 社会公德不能忘教师展示一些社会公德的标语图片,如“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尊老爱幼,文明出行”等,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社会公德就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举例说明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会公德,在图书馆里大声喧哗,在公园里乱扔垃圾,公共场合随意插队,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让学生明白遵守社会公德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开展“社会公德大家谈”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遵守或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并谈谈自己的看法。例如,有的学生可能分享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给孕妇让座,觉得这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好行为;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有人在景区乱涂乱画,认为这种行为很不好。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3. 社会责任勇担当讲述一个关于小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的故事:“在一个社区里,有一群小学生,他们看到社区的环境有些脏乱,就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社区里捡垃圾、宣传环保知识。他们的行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赞扬,也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同学们,这些小学生的行为体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教师讲解社会责任感的概念:“社会责任感就是我们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担当。作为合格小公民,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问题,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做的,来体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呢?”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如帮助同学、参与学校的公益活动、关心社区的老人等。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鼓励,强调每个人的小小行动都能汇聚成大大的力量,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四)践行合格小公民1. 角色扮演情境设置:教师设置以下几个情境,写在卡片上:情境一: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位老人上车,但是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这时你会怎么做?情境二:在学校里,你发现有同学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你会怎么处理?情境三:在社区里,你看到有人在破坏公共设施,你会采取什么行动?小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个情境卡片,然后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其他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如老人、乱涂乱画的同学、破坏公共设施的人等。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要求学生展现出主角面对这些情境时的思考和行动。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表演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提示。例如,当某个小组在表演公交车让座的情境时,教师可能提示:“你可以想想除了让座,还可以用什么方式关心老人呢?”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组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刚才的表演中,主角的做法是否合适?如果你遇到同样的情况,还会有其他更好的做法吗?”邀请学生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各小组的表演和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合适的行动来践行合格小公民的标准。对表演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赠送精美笔记本等。2. 制定行动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角色扮演,我们知道了在一些具体情境中如何做合格小公民。现在,让我们一起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合格小公民行动方案’。”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个行动方案的模板,包括目标、具体行动、时间安排等内容。例如,目标可以是“在本周内,做到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具体行动可以是“时刻提醒自己,看到他人大声喧哗时,礼貌地进行提醒”;时间安排可以是“周一到周日”。学生根据模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行动方案。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制定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制定的目标不够明确时,教师会引导说:“你可以把目标再具体一些,比如在哪些公共场合做到不大声喧哗呢?”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方案,其他学生可以提出建议和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和鼓励,如“你的行动方案很具体,也很有可操作性,相信你一定能做到。”教师总结:“制定行动方案是我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的重要一步,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执行自己的方案,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合格的小公民。”(五)总结与拓展1. 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我们了解了合格小公民的概念,知道了要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还通过角色扮演和制定行动方案,明白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要求。哪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成为合格小公民,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邀请学生发言,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成为合格小公民的重要性和意义:“成为合格小公民不仅能让我们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还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些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展现合格小公民的风采。”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完成一份简单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观察身边的公民行为,记录下你看到的合格公民行为和不合格公民行为各三条,并思考如何改善不合格的行为。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调查结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课余时间,大家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比如社区的环保活动、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体会作为合格小公民的责任和快乐。老师相信,你们都能成为优秀的合格小公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七、教学延伸1. 组织“合格小公民在行动”主题活动月,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览、社区服务实践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深化对合格小公民的认识和实践。2. 建立班级“合格小公民”监督小组,由学生轮流担任监督员,对班级内同学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每周评选出“合格小公民之星”,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3.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引导孩子积极践行合格小公民的行为准则,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家长志愿者服务等,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合格小公民的概念、行为准则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角色扮演和制定行动方案,初步掌握了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参与度较高。然而,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案例的多样性和深度,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同时,要持续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强化教学效果,切实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的合格小公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