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泸州市叙永县 2024-2025 学年九年级上期期末学业发展水平测试化 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试卷满分 65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24 分)1.冰雪埋忠骨,历史有温度,致敬先辈,电影志愿军场景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湖面结冰 B.棉布裁衣 C.战火熊熊 D.铅笔写信2.下列对九年级常见化学演示实验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3.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4.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C.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所以可用于霓虹灯的填充气体D.臭氧层破坏与空气污染有关点燃5.物质 X在 4.8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 X+3O2 RO2+2SO2,测得生成 RO2的质量为 2.2g,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X中含有 R元素、S元素和 O元素 B.该反应还生成了 9.6g的 SO2C.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6 D.产物为气态时都是空气污染物6.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B.数字“2”的含义①汞由汞原子构成。 ①2Fe:2个铁元素。②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②NO2:每个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③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③3Mg2+:每个镁离子带 2个单位正电荷。C.微观认识 D.用途与性质①尘土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 ①氦气填充探空气球——氦气密度很小。②H2O、H2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②氧气用于航天助燃剂——氧气具有助燃性。③不同液体混合后体积变小——分子之间有间隔。 ③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A.A B.B C.C D.D7.据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钴及其氧化物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高效“清洁”地转化成液体燃料,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改变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两种氧化物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及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8.如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 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该物质是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C.硝酸铵固体 D.氧化钙固体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共 24 分)9.(本题 6分)氢气作为理想的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电解水制氢气时,正极端与负极端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下列化学储氢材料中,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是___________(填选项)。A.LiH B.NH3 C.CH4 D.MgH2(3)通过下图流程可实现氢气的储存和释放。催化剂 一定条件已知:HCOOK+H2O KHCO3+H2↑;HCOOH CO2↑+H2↑。①储氢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 HCOOK 溶液酸化制得 HCOOH 也可释氢。但采用 HCOOK 溶液释氢优于 HCOOH 释氢,原因有:产生 H2的速率快、 。③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有:催化剂、 。10.(本题 8分)根据图文回答问题。(1)爱护水资源,要节约用水,图 1中工业节水的方法是 。请你写出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具体做法 。(2)图 2是某品牌矿泉水的标签,其中偏硅酸(H2SiO3)中硅元素的化合价 ,请画出钠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3)图 3是是稀有气体闪光灯,主要利用稀有气体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稳定”)。(4)我国空间站的问天舱中(图 4),池翼应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一的砷化镓太阳能技术。砷(As)和镓(G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依次为 、 ,其中 x= ,写出砷化镓的化学式 。11.(本题 5分)图一是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图二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1)图一中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图二中的粒子共表示 种不同的元素;③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周期。(3)图二中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4)图二中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 。12.(本题 5分)下表是国家对“饮酒驾车”和“醉酒驾车”的界定标准:醉酒驾车 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毫克/100毫升饮酒驾车 20毫克/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80毫克/100毫升白酒、红酒和啤酒中均含有乙醇(俗称酒精,化学式为 C2H5OH),饮酒后酒精可进入人体血液中。请回答下列问题:(1)乙醇(C2H5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2)饮酒会使人的______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某人饮酒后驾车,被交警发现,经测定其每 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为 93毫克,属于______驾车。(3)乙醇可以燃烧作燃料,现有 138g乙醇,如果完全燃烧可消耗氧气多少 g?______(写出计算过程)(提点燃示:C2H5OH+3O2 2CO2+3H2O )三、科学实验探究(共 17 分)13.(本题 5分)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1)仪器 X的名称是 。(2)装置 B中若用注射器代替仪器 X进行实验的优点是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其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若用 F装置收集氧气,则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应放在 (填“a”或“b”)处。(4)实验室还可以制取氯气(Cl2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其反应符号表达式为:MnO2 (固体) HCl (液体) △ MnCl2 Cl2 (气体) H2O。下列氯气制取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A.上图中没有适合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 B.收集氯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C.制取氯气时MnO2做催化剂14.(本题 6分)下图是小明配制 50g质量分数 15%的氯化钠溶液,如图是配制该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和玻璃棒;(2)①计算:需要氯化钠固体 7.5g,水 mL(水的密度为 1.0g/cm3);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固体,用规格为 mL(填“10”、“50”或“100”)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③溶解: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④装瓶存放(3)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 15%的是 (填序号)。A.称量中氯化钠与砝码放置颠倒 B.称量的氯化钠中含有杂质C.量好的水转移中有水溅出 D.装瓶存放操作中液体洒落E.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4)实验室若用恒温蒸发的方法将 15%的氯化钠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其过程如图所示,与丙烧杯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同的是 烧杯中的溶液。15.(本题 6分)小明发现一种淡黄色的粉末可以用于杀菌、消毒和漂白,于是想探究该固体的成分。【提出问题】 该淡黄色固体的化学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硫单质是一种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点燃硫单质,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并放出大量的热。【设计实验方案】方案一:取少量该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 2mL水,振荡并观察现象。方案二:在燃烧匙里放少量该固体,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1)比较以上两方案,你认为的最佳方案是 ,理由是(从环保或操作角度分析) 。【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小明向盛有少量该固体的试管中加入 2mL水,立刻观察到有无色气泡产生,并且验证出该反应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NaOH)。通过实验验证,确定该淡黄色粉末为过氧化钠。小明想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判断,他提出了以下两种假设:①该气体是 CO ;②该气体是 O2(2)你认为上述假设哪个更合理 (填“①”或“②”)。(3)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合理假设(写出简要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4)①在过氧化钠(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D B D C D D C9.(1)1:2 (2)C催化剂(3) KHCO3 H2 HCOOK H2O 产生的氢气纯度高 碳酸氢钾/KHCO310.(1) 循环使用冷却水 使用节水龙头(合理即可) 4(2) H SiO (3) 物理 稳定 (4) 3 GaAs2 311.(1)87.62 (2) 4/四 3/三 (3)①⑤ (4)MgS12.(1)12:3:8 (2)神经 醉酒(3)解:设 138g乙醇完全燃烧可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x点燃C2H5OH+3O2 2CO2+3H2O46 96138g x46 =138g x=288g96 x答:138g乙醇完全燃烧可消耗氧气的质量为 288g。13.(1)长颈漏斗 (2)可以控制化学反应速率 (3) KClO3 KCl O2 b (4)AMnO214.(1)烧杯 (2) 42.5 50 加速溶解(3)CE (4)丁15.(1) 方案一 操作简单,无污染且现象明显 (2)②(3) 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 2mL水,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假设②成立(4) -1价 2Na2O2+2H2O=4NaOH+O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