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综合训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十单元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江苏扬州中考)室温下,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其水溶液的酸碱性是(  )。
A.酸性 B.中性
C.碱性 D.无法判断
2.(2024·福建中考)下列可用于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物质中,属于氮肥的是(  )。
A.KCl B.NH4NO3
C.MgSO4 D.Ca(H2PO4)2
3.下列劳动项目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给农作物施用尿素[CO(NH2)2] 尿素是一种复合肥料
B 给自行车轮胎充气 气体分子间隔较大
C 用厕所清洁剂(含盐酸)除铁锈 盐酸能与铁锈反应
D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碱性
4.下列各组离子在pH=10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Fe2+、Na+、S、Cl- B.Mg2+、Ag+、N、Cl-
C.Ca2+、K+、C、N D.Na+、K+、N、Cl-
5.硫酸是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 B.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
C.稀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D.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
6.硫酸和盐酸是工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两种酸。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可观察到白雾,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将浓硫酸和浓盐酸敞口放在空气中,溶液质量都减小
④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盐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7.小明学习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有关推断合理的是(  )。
A.反应①中盐可选用Na2SO4
B.反应②必须借助指示剂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C.反应③有水生成
D.反应④可通过置换反应实现
8.(2024·重庆中考)用NaOH溶液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开始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像表明是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B.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为无色
C.D点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B点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D.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
9.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后的废液中的溶质是CaCl2和HCl。某同学取一定质量的该废液于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充分反应。下列图像是滴加过程中该同学对烧杯中物质变化情况的分析(CaCl2溶液呈中性),其中错误的是(  )。
10.(2024·甘肃兰州中考)为测定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配制成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利用传感器测定CO2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 B.0~50 s时段有中和反应发生
C.100 s时溶液的pH>7 D.200 s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二、填空题
11.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太空中,如何补充航天员吸入的氧气和处理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科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空间站中,利用太阳能电池提供的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利用分子吸附技术,吸收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同时利用舱内外压强差实现二氧化碳的脱附,将其排入太空。
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座舱通过专用风机将座舱空气引入净化罐,利用无水氢氧化锂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后的空气再重新流回座舱。
(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       (填化学式)。
(2)空间站内的空气为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3)航天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    (填一种即可)。
(4)LiOH、NaOH均可吸收CO2,请写出NaOH溶液吸收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                      。
12.甲、乙、丙三种物质都含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略去)。
(1)若甲、乙组成元素相同,丙在空气中含量居第二位。甲转化为乙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分子角度解释,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                     。
(2)若三种物质都含钙元素,甲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乙难溶于水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甲的化学式为     ;乙转化为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实验及探究题
13.(2024·湖北中考)NaHCO3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抗酸药。某学习小组在室温下,对Na2CO3是否适合作为抗酸药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①NaHCO3俗称小苏打,Na2CO3俗称        。
②人体胃液(含有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
③抗酸药的标准之一:药物发生疗效时,胃液的pH保持在3~5之间最宜,pH过高会导致胃痛等不适症状。
【提出猜想】
(2)猜想甲:Na2CO3适合作为抗酸药。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乙: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其原因可能是碱性较强。
【实验探究1】探究Na2CO3与NaHCO3碱性的强弱。
(3)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的碱性    (填“强”或“弱”)。
【实验探究2】探究Na2CO3作为抗酸药的适应性。
先向500 mL烧杯中加入100 mL pH=1.5的盐酸,用自动注射器向烧杯中以1 mL·min-1的速度滴入pH=1.5的盐酸模拟人体分泌胃液,再加入1.0 g Na2CO3固体,并持续搅拌。用pH传感器记录溶液pH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将上述实验中Na2CO3换成NaHCO3,重复实验过程。所得两条曲线如图所示。
【分析数据】
(4)由图可知,与NaHCO3相比:①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远大于5;②Na2CO3                     。
【得出结论】Na2CO3不适合作为抗酸药,猜想乙正确。
【反思评价】
(5)有小组成员提出,从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角度看,“实验探究2”设计不够严谨,你认为不严谨之处是                     。
【拓展延伸】
(6)Al(OH)3也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相比Al(OH)3,从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的产物分析,NaHCO3作抗酸药存在的不足是                  。
四、分析计算题
14.(2024·四川广安中考)碱石灰(CaO、NaOH)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种碱石灰中CaO的质量分数,将10 g碱石灰加入80 g Na2CO3溶液中,发生反应:CaO+H2O+Na2CO3CaCO3↓+2NaOH。待碱石灰中CaO完全反应后,测得生成CaCO3固体的质量为10 g。
(1)除去CaCO3固体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求该碱石灰中CaO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A 解析: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中性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室温下,维生素C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则其水溶液呈酸性,A项正确。
2.B 解析:NH4NO3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B项符合题意;KCl、MgSO4、Ca(H2PO4)2均不含氮元素,A项、C项和D项均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尿素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A项错误;气体分子间隔较大,给自行车轮胎充气,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B项正确;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盐酸与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可用厕所清洁剂(含盐酸)除铁锈,C项正确;熟石灰属于碱,可中和酸性土壤中的酸,D项正确。
4.D 解析:pH=10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氢氧根离子。亚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不能大量共存,且亚铁离子在溶液中显浅绿色,A项不符合题意;镁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银离子能与氯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项不符合题意;钙离子能与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项不符合题意;钠离子、钾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氢氧根离子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且是无色溶液,D项符合题意。
5.C 解析: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实验室可利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A项正确;熟石灰(氢氧化钙)呈碱性,氢氧化钙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含硫酸的废液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B项正确;稀硫酸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C项错误;浓硫酸能把小木棍中氢、氧元素按水的组成比脱去,所以蘸取浓硫酸的木棍会变黑,D项正确。
6.B 解析:①硫酸和盐酸均呈酸性,它们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法正确;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微观上,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说法正确;③将两瓶浓溶液敞口放在空气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大,溶液质量增大,说法错误;④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说法正确。故①②④说法正确。
7.C 解析:反应①中盐不能选用Na2SO4,假设硫酸钠和铜盐溶液能反应,生成物是硫酸铜和钠盐,硫酸铜和钠盐均易溶于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A项错误;反应②不是必须借助指示剂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会观察到氢氧化铜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B项错误;反应③是金属氧化物转化为硫酸铜,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应③有水生成,C项正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④不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D项错误。
8.C 解析:根据图示,初始溶液的pH>7,呈碱性,随着另一种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小至小于7,则说明是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A项正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成红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不变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随着稀硫酸的加入,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则AC段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点溶液pH<7,呈酸性,稀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为无色,B项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过程中钠元素的质量不变,而D点溶液的质量大于B点溶液的质量,则D点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B点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C项不正确;AC段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C点时,溶液的pH=7,表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CD段溶液的pH<7,硫酸过量,AC段溶液升温明显高于CD段,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D项正确。
9.C 解析: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开始无沉淀生成,盐酸反应完全,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增大,氯化钙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改变,A项正确;盐酸先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进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盐酸反应完全,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B项正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小于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溶液质量增大,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生成碳酸钙的质量小于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继续增大,反应结束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质量继续增大,C项错误;原废液中含有盐酸,溶液呈酸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且与盐酸反应,溶液的pH逐渐变大,当碳酸钠与盐酸、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呈碱性,D项正确。
10.D 解析:氢氧化钠变质实际上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由图可知,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则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说法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0~50 s时段无气体生成,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属于碱,稀盐酸属于酸,酸与碱的反应是中和反应,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100 s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还在增大,说明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正在进行中,则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因此100 s时溶液的pH>7,说法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200 s前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达到最大且不再变化,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由于加入的稀盐酸是过量的,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氢,说法错误,D项符合题意。
11.(1)H2O、CO2 (2)混合物 (3)氮气(合理即可) (4)CO2+2NaOHNa2CO3+H2O (5)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
解析:(1)文中提到的氧化物有水、二氧化碳。(2)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3)航天员呼出的气体中除CO2外,还含有氮气、氧气、水蒸气等。(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5)观察图像可知,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吸收剂吸收CO2的最大质量不同,选用LiOH作吸收剂的原因是相同条件下,吸收剂的质量相同时,氢氧化锂吸收的二氧化碳多。
12.(1)2H2O22H2O+O2↑ 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2)Ca(OH)2 CaCO3+2HClCaCl2+H2O+CO2↑(合理即可)
解析:(1)已知甲、乙组成元素相同,丙在空气中含量居第二位,可推出丙为氧气,甲能转化为乙、丙,可推出甲为过氧化氢,乙为水,代入验证,符合题意。甲转化为乙的反应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甲、乙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2)已知三种物质都含钙元素,甲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甲为氢氧化钙,乙难溶于水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推出乙为碳酸钙,甲能转化为乙、丙,乙、丙能相互转化,可推出丙可为氯化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由分析可知,甲为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乙转化为丙的反应可为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13.(1)纯碱或苏打
(2)Na2CO3+2HCl2NaCl+CO2↑+H2O
(3)强
(4)反应时造成胃液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
(5)未模拟体温37 ℃作对比实验
(6)与胃酸反应产生气体,可能造成胃胀
解析:(1)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
(2)碳酸钠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3)当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根据“依次测量等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结果分别为11和9”可知,浓度相同时,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碳酸氢钠溶液的pH,即碳酸钠溶液的碱性比碳酸氢钠溶液的碱性强。
(4)由图可知,Na2CO3反应时,造成胃液pH>5的持续时间过长,会导致胃部不适。
(5)由【查阅资料】②可知,人体胃液(含盐酸)通常约100 mL,pH约1.5,体温约37 ℃,“实验探究2”未模拟体温37 ℃作对比实验,所以不够严谨。
(6)碳酸氢钠会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产生气体会造成胃胀。
14.(1)80
(2)解:设10 g碱石灰中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O+H2O+Na2CO3CaCO3↓+2NaOH
56 100
x 10 g
 x=5.6 g
碱石灰中CaO的质量分数=×100%=56%。
答:碱石灰中CaO的质量分数为56%。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10 g碱石灰加入80 g Na2CO3溶液中,生成10 g碳酸钙沉淀,则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 g+80 g-10 g=80 g。
(2)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