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期末综合训练3(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期末综合训练3(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期末综合训练三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4·湖北中考)2024年我国环境日主题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B.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
C.推广使用煤炭燃料 D.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2.(2024·江苏盐城中考)下列化学方程式反映的物质性质与后面所述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C+2CuO2Cu+CO2↑ 木炭可用于吸附色素
B.CaO+H2OCa(OH)2 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NaHCO3+HClNaCl+H2O+CO2↑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C2H5OH+3O22CO2+3H2O 酒精可用作火锅燃料
3.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与劳动项目相关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解释
A 在燃气灶上用铁锅炒菜 利用铁的导电性
B 用食醋洗涤热水瓶内的水垢 食醋具有酸性
C 给校园中的花草施用氯化钾 氯化钾属于钾肥
D 用干布擦净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 防止铁生锈
4.工业上冶炼铁的反应原理为3CO+Fe2O32Fe+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B.CO体现出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C.冶炼铁使用的原料Fe2O3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
D.工业冶炼铁所产生的尾气可直接排放
5.为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小红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实验①②③能验证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
B.实验③中溶液的质量变大
C.X可能为锌,Y可能为硫酸亚铁
D.只做实验③和④,一定不能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6.(2024·山东威海中考)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时,将60 g硝酸钾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00 g
B.t2 ℃时,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钾
C.将t1 ℃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相同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7.向含有9.5 g MgCl2和3.65 g 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向A点对应溶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AB段与BC段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
C.D点对应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为10.65 g
D.BC段的反应为MgCl2+2NaOHMg(OH)2↓+2NaCl
二、填空题
8.古谚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古代渔网是用麻纤维织成的,麻纤维吸水膨胀,潮湿时易腐烂。
(1)用渔网打鱼的过程,其原理与实验操作中的      (填操作名称)相似。
(2)鉴别麻纤维和羊毛纤维的方法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渔网使用的尼龙材质属于   (填“天然”或“合成”)材料。
(3)天气炎热时,鱼塘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原因是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受     影响。
(4)鱼肉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物质是       。烤鱼的香气在空气中扩散是              (从微观角度解释)的结果。
(5)生火烤鱼,需要用燃烧的纸引燃木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         。
(6)渔民用     腌渍鱼,不仅风味独特,还可以延长保存时间。
9.(2024·云南中考)铜是重要的金属资源,它对于改善人类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1)铜的认识:生活中常用铜作导线,体现了铜的延展性和      性。
(2)铜的冶炼:黄铜矿的主要成分是CuFeS2,根据其主要成分的组成元素,推断用黄铜矿炼铜过程中产生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   (填化学式)。
(3)铜的加工: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其主要成分是铜和锡。表中的A和B分别表示铜和青铜中的一种。《吕氏春秋》中记载:“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据此判断A是      。
物质 A B
硬度 2.5~3 5~6.6
注: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1表示很软,10表示很硬。
(4)铜的锈蚀:铜在潮湿的空气中锈蚀的反应为2Cu+O2+H2O+XCu2(OH)2CO3,X的化学式为         。
(5)铜的回收:某工厂的废水经预处理后得到含FeSO4和CuSO4的溶液。为了减少污染并促进废物利用,工厂设计以下流程回收Cu和FeSO4。
①步骤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溶液C中的溶质是        。
三、实验及探究题
10.《天工开物》中记载古法造纸术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兴趣小组根据记载,利用回收的废纸进行“制造再生纸”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蒸煮时加入了氢氧化钠。造纸后,为处理剩余的废液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BaCl2+Na2CO3BaCO3↓+2NaCl;②BaCl2溶液呈中性;③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任务一】废液成分分析。
【提出猜想】推测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实验设计与实施】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 废液中有Na2CO3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废液中有NaOH
【任务二】废液中碳酸钠含量测定。
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取100 g废液样品放入装置A的锥形瓶中,先通入一会儿N2,然后称量装置C、D的质量,再向锥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继续通一会儿N2后,测得装置C、D分别增重2.1 g和0.1 g。
(2)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N2,其原因是          。
(3)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保留到0.1%)。
(5)如果缺少装置B,会使测定的碳酸钠含量    (填“偏大”或“偏小”)。
【任务三】废液的处理。
(6)为使废液中的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循环利用,需根据废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加入一定量的某种物质,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四、分析计算题
11.(2024·四川成都中考改编)配制溶液的仪器如图。
(1)配制质量分数为7.08%的硝酸钾溶液200 g,需要硝酸钾   (精确到0.1 g) g。
(2)将质量分数为7.08%的硝酸钾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4.04%的硝酸钾溶液,需选择图中的烧杯和      (填序号)。
(3)磷酸二氢铵与熟石灰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其原理是3Ca(OH)2+2NH4H2PO4Ca3(PO4)2+2NH3↑+6H2O,产生3.4 g氨消耗熟石灰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的过程)
答案:
1.C 解析: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A项正确;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净化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B项正确;推广使用煤炭燃料,会造成环境污染,C项错误;使用可降解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D项正确。
2.A 解析:木炭可用于吸附色素,是利用了木炭的吸附性,属于木炭的物理性质,C还原CuO是C的化学性质,不具有对应关系,A项符合题意;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具有对应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胃液中含盐酸,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是因为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具有对应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酒精可用作火锅燃料,是因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对应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在燃气灶上用铁锅炒菜,利用的是铁的导热性而不是导电性,A项错误;用食醋洗涤热水瓶内的水垢,因为食醋能与水垢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B项正确;氯化钾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C项正确;用干布将自行车擦干,可将铁与水隔绝从而防止铁生锈,D项正确。
4.B 解析:置换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而该反应的反应物中没有单质,故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在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元素,将其还原成了单质铁,表现出了能还原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性质,B项正确;冶炼铁使用的原料Fe2O3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项错误;工业冶炼铁所产生的尾气中含有未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不可直接排放,D项错误。
5.C 解析:通过实验①②验证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H)>Cu,实验③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所以通过实验①②③不能验证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A项不符合题意;实验③中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Fe+CuSO4Cu+FeSO4
56 160 64 152
由此知,每56份质量的铁与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铜和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变小,B项不符合题意;实验④中,要证明Zn>Fe,则X可能为锌,Y可能为硫酸亚铁,锌置换出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可以说明锌比铁活泼,C项符合题意;实验③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Fe>Cu,若实验④中X为锌,Y为硫酸亚铁,则证明Zn>Fe,所以通过实验③和④,可以验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Fe>Cu,D项不符合题意。
6.B 解析: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即在50 g水中最多溶解55 g硝酸钾,所以将60 g硝酸钾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05 g,A项错误;因为从t2 ℃降温到t1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钾的溶解度减小得多,所以将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 ℃降温至t1 ℃,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钾,B项正确;将t1 ℃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 ℃,虽然溶解度增大,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没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项错误;在t1 ℃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D项错误。
7.B 解析:由图可知,向含有Mg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氯化氢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因此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氯化氢的反应;氯化氢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此时溶液呈中性,pH等于7,因此BC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的反应;CD段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过量。由图可知,A点时溶液pH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还未开始,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氯化镁和氯化氢,向A点对应溶液滴加AgNO3溶液,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因此能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A项正确;由分析可知,AB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HCl + NaOHH2O+NaCl
36.5 40
3.65 g x
 x=4 g
BC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设消耗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MgCl2+2NaOHMg(OH)2↓+2NaCl
95 80
9.5 g y
 y=8 g
设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m,则AB段与BC段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2,B项错误;由图可知,D点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则D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质量不变,则D点对应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为氯化镁、氯化氢中氯元素的质量总和,即9.5 g××100%+3.65 g××100%=10.65 g,C项正确;由分析可知,BC段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D项正确。
8.(1)过滤
(2)灼烧闻气味 合成
(3)温度
(4)蛋白质 粒子在不断运动
(5)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氯化钠(或NaCl)
解析:(1)用渔网打鱼时,水会从渔网的缝隙中通过,鱼会被留在渔网中,这个过程与过滤操作相似。
(2)麻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通过灼烧闻气味的方法来鉴别麻纤维和羊毛纤维;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
(3)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天气炎热时,水中的氧气溶解度减小,鱼在水中缺氧,所以会接近水面游动。
(4)鱼肉中富含蛋白质。烤鱼的香气在空气中扩散,是因为烤鱼中的香气粒子在不断运动,使香气在空气中扩散。
(5)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燃烧的纸引燃木炭,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木炭低,纸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可以使木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引燃木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食盐具有防腐作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渔民用食盐腌渍鱼,可以延长鱼的保存时间。
9.(1)导电(或良好的导电)
(2)SO2
(3)铜(或Cu)
(4)CO2
(5)①Fe+CuSO4FeSO4+Cu ②硫酸、硫酸亚铁
解析:(1)生活中常用铜作导线,体现了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黄铜矿中含硫元素,则用黄铜矿炼铜过程中产生形成酸雨的空气污染物是SO2。
(3)“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其组成金属的硬度大,A的硬度小,故A是铜。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Cu、O、H、C原子的个数分别是2、3、2、0,生成物中含Cu、O、H、C原子的个数分别是2、5、2、1,故反应物中还应含2个O原子、1个C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O2。
(5)①该流程的目的是回收铜和硫酸亚铁,故M应是铁,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故步骤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固体A中含反应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要想除去铁,得到铜,则加入的N应是硫酸,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过量,则溶液C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硫酸。
10.(1)产生白色沉淀 加入适量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2)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
(3)CO2+2NaOHNa2CO3+H2O
(4)5.3%
(5)偏大
(6)Ca(OH)2+Na2CO3CaCO3↓+2NaOH
解析:(1)步骤1: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废液中含碳酸钠,且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能将碳酸钠除尽;步骤2: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取少量步骤1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废液中含氢氧化钠。
(2)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体后,需要继续通一会儿氮气,原因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吸收,防止部分气体残留在装置中,影响实验结果。
(3)装置C中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装置C、D中增加的质量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1 g+0.1 g=2.2 g。
设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100 g×x 2.2 g
 x=5.3%
即废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5.3%。
(5)如果缺少装置B,气体从装置A中携带出的水蒸气会被装置D吸收,导致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则计算出的碳酸钠的含量偏大。
(6)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故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将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循环利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11.(1)14.2
(2)③④⑤
(3)解:设产生3.4 g氨消耗熟石灰的质量是x。
3Ca(OH)2+2NH4H2PO4Ca3(PO4)2+2NH3↑+6H2O
222 34
x 3.4 g
x=22.2 g
答:产生3.4 g氨消耗熟石灰的质量是22.2 g。
解析:(1)配制质量分数为7.08%的硝酸钾溶液200 g,需要硝酸钾:200 g×7.08%≈14.2 g。
(2)将质量分数为7.08%的硝酸钾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4.04%的硝酸钾溶液,需选择图中的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和量筒,需选择③④⑤。
(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