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高考化学二轮复习抓技法 固双基类型1 12个必背结论1 常见物质的氧化、还原产物2 电化学装置中离子迁移方向 阳离子移向原电池正极或电解池阴极,阴离子移向原电池负极或电解池阳极;离子从“生成区”移向“消耗区”,从“原料区”移向“产物区”,从“浓→稀”的溶液区移出,移向“稀→浓”的溶液区3 离子迁移数目 离子迁移数目=电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4 电极规律 规律:电势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势低的电极称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称为阴极5 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Kh(HX-)>Ka(HX-)时,NaHX溶液显碱性,Kh(HX-)6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中的三点一不变 温度不变时,以浓度的负对数为横轴和纵轴的沉淀溶解平衡图像中,“三点”:曲线上的点——平衡点,改变一种离子的浓度,平衡点在曲线上移动,不会离开曲线;曲线上方的点——不饱和点,加入难溶物可达到平衡;曲线下方的点——过饱和点,不稳定,易析出难溶物。“一不变”指温度不变,溶度积常数不变7 根据曲线判断反应吸放热 对于含量(转化率)-温度图像,若曲线成“V形”或“倒V形”,则前半部分对应反应尚未达到平衡,后半部分对应反应达到平衡,反应为放热反应8 平衡常数 方程式相加减,焓变相加减,平衡常数相乘除;方程式乘以系数x,焓变也需乘以x,平衡常数变为原来的x次方9 温度对平衡常数K的影响 K只受温度影响,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温度升高,吸热反应的K增大,放热反应的K减小;温度降低,吸热反应的K减小,放热反应的K增大10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升高温度,反应速率的增大程度就越大11 投料比 投料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时,各反应物的转化率相等,平衡时,生成物的含量最大12 苯环上连有取代基的同分异构情况 苯环上连有2个取代基时有3种结构;连有3个取代基时,“3同3,2同6,3异10”,即3个取代基相同时,有连、偏、均3种结构,2个取代基相同时,有6种结构,3个取代基均不相同时,有10种结构类型2 7个速解公式、关系式1 电离常数与水解常数的关系 Kh(HA-)=,Kh(A2-)=2 Ka、Ksp与pH的关系 对于HnA,;对于M(OH)n,c(OH-)=3 反应热与活化能的关系 ΔH=Ea(正)-Ea(逆)4 反应速率关系式 对于反应“mA(g)+nB(g)===pC(g)+qD(g)”,有v(A)∶v(B)∶v(C)∶v(D)=m∶n∶p∶q5 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常数的关系式 K=,解题时直接利用该公式,省略推断过程,节约时间 【推断过程】对于基元反应aA(g)+bB(g)cC(g)+dD(g),v正=k正ca(A)·cb(B),v逆=k逆cc(C)·cd(D),平衡常数K=,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故K=6 晶胞计算公式 对于立方晶胞:ρ=(其中M表示晶体的摩尔质量,a表示晶胞参数,N表示1个晶胞中所含微粒的个数,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ρ表示晶体密度)。其中单位转化是关键:1 pm=10-10 cm,1 nm=10-7 cm,1 μm=10-4 cm7 不饱和度计算公式 含C、H、O、N、X(Cl、Br、I)的有机物中,Ω=N(C)+1-,N(C)为碳原子数,N(H)为氢原子数,N(N)为氮原子数,N(X)为X(Cl、Br、I)原子数类型3 4个巧技妙法1 凑常数法 对于微粒浓度比的分式,可将分子、分母同乘以某种粒子的浓度,将其转化为与Ka或KW相关的分式,再进行求解【示例】NaOH溶液滴定二元弱酸H2A溶液的过程中,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技法应用】,温度不变,电离常数不变,则始终不变2 特殊点法 寻找图像中曲线交点或对数为0的点,得出微粒浓度的等量关系,根据pH计算电离常数【示例】以NaOH溶液滴定三元酸H3A为例:3 原子守恒法 无需列三段式,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与数目均相同计算出反应后各物质的量【示例】在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CO2和5 mol H2,体系中发生的反应有①CO2(g)+3H2(g)CH3OH(g)+H2O(g);②CO2(g)+H2(g)CO(g)+H2O(g)。10 min后体系达到平衡,此时CO2的转化率为20%,CH3OH的选择性为50%。已知:CH3OH的选择性=×100%。 则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 (写出计算式即可)。 【技法应用】 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体系中存在 ⅰ.碳原子守恒:n(CO2)+n(CH3OH)+n(CO)=n起始(CO2)=1 mol; ⅱ.氧原子守恒:2n(CO2)+n(CH3OH)+n(H2O)+n(CO)=2n起始(CO2)=2 mol; ⅲ.氢原子守恒:2n(H2)+4n(CH3OH)+2n(H2O)=2n起始(H2)=10 mol。 根据CH3OH的选择性为50%可知,转化为CH3OH的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20%×50%=0.1 mol、转化为CO的CO2也为0.1 mol,则平衡时CH3OH、CO的物质的量均为0.1 mol。根据ⅱ,平衡时n(H2O)=2n起始(CO2)-2n(CO2)-n(CO)-n(CH3OH)=2×1 mol-2×1 mol×80%-0.1 mol-0.1 mol=0.2 mol;根据ⅲ,平衡时n(H2)=[2n起始(H2)-4n(CH3OH)-2n(H2O)]=×(2×5 mol-4×0.1 mol-2×0.2 mol)=4.6 mol。则反应①的平衡常数K=4 关系式法 定量计算时,可根据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等,建立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最终根据已知物质的量求解所求物质的量【示例】实验室用Cl2与熔融的锡反应制备的SnCl4产品中含少量SnCl2杂质,SnCl2的含量可通过如下方法测定:先准确称取a g产品于锥形瓶中,再加过量的Fe2(SO4)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n2++2Fe3+===Sn4++2Fe2+,用c mol·L-1 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Fe2+,还原产物为Cr3+,若消耗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为V mL,则产品中SnCl2的质量分数为 。 【技法应用】根据方程式知Sn2+~2Fe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得6Fe2+→6Fe3+~6e-~Cr2→2Cr3+,总关系式为3Sn2+~6Fe2+~Cr2,则SnCl2的物质的量n(SnCl2)=3cV×10-3 mol,质量分数为%类型4 5个万能模型1 新型原电 池模型2 电解装 置模型3 溶液中微 粒浓度关 系判断模 型4 新情境下 的氧化还 原反应方 程式书写 模型5 工艺流程 分析模型类型5 6个实验操作1 滴定操作 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2 赶走滴定管中气泡的操作 酸式滴定管:右手拿滴定管上部无刻度处,并使滴定管倾斜30°,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管口,带走气泡碱式滴定管:将碱式滴定管垂直夹在滴定管架上,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珠部位,使胶管向上弯曲翘起,并挤捏胶管,使溶液从管口喷出,即可排出气泡3 容量瓶 向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按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置,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容量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用上述方法把容量瓶倒置,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则容量瓶不漏液4 焰色试验 先用铂丝(或铁丝)蘸取盐酸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色,然后再用铂丝(或铁丝)蘸取待测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若火焰呈黄色,则说明待测液中含Na+;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紫色,则说明待测液中含K+5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向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FeCl3溶液,当液体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6 萃取与分液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萃取剂,塞上玻璃塞,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塞子,左手握住活塞,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将漏斗内气体放出。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口部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打开,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慢慢沿烧杯内壁流下,然后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类型6 17个答题模板1 用乙醇洗涤沉淀的目的 (1)减小固体的溶解损失; (2)除去固体表面吸附的杂质; (3)乙醇挥发带走水分,使固体快速干燥2 冷凝回流的作用及目的 防止××蒸气逸出而脱离反应体系,提高××物质的转化率3 控制溶液pH的目的 防止××离子水解;防止××离子沉淀;确保××离子沉淀完全;防止××物质溶解等4 温度不高于××℃的原因 防止温度过高××物质(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分解或××物质(如浓硝酸、浓盐酸)挥发或××物质(如Na2SO3等)氧化或××物质(如AlCl3等)水解5 在××气体氛围中蒸发、反应的原因 抑制××离子的水解(如加热蒸发AlCl3溶液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加热MgCl2·6H2O得到MgCl2时需在HCl气流中进行等)6 配制某溶液前先煮沸的原因 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防止××物质被氧化7 反应容器中和大气相通的玻璃管的作用 指示反应容器中压强大小,避免反应容器中压强过大;平衡压强8 制备气体的装置中恒压滴液漏斗上的支管的作用 保证反应容器(一般为圆底烧瓶)内压强与恒压滴液漏斗内压强相等(平衡压强),使恒压滴液漏斗内的液体顺利滴下9 减压蒸馏(减压蒸发)的原因 减小压强,使液体沸点降低,防止××物质(如H2O2、浓硝酸、NH4HCO3等)受热分解10 加热的目的 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便于控制反应温度,使受热均匀增大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方向(一般是有利于生成目标产物的方向)移动11 反应前(后)通入××气体的目的 反应前通入××气体,排出空气,避免对反应造成干扰或发生副反应反应后通入××气体,将产生的气体全部吹出,被后续装置完全吸收12 证明沉淀完全的操作 静置,取沉淀后的上层清液,加入××试剂(沉淀剂),若没有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完全13 洗涤沉淀的操作 沿玻璃棒向漏斗(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静置使其全部滤出,重复操作2~3次14 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操作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试剂(根据沉淀可能吸附的杂质离子,选择合适的检验试剂),若没有××(特征现象)出现,证明沉淀已洗涤干净15 滴定终点溶液颜色变化的判断 滴加最后半滴溶液后,溶液由××色变为××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不复原)16 检验某物质的操作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色沉淀、××色××味气体或溶液由××色变为××色,说明溶液中含××离子或××物质17 实验现象描述 溶液中:颜色由××变成××;液面上升(或下降);溶液变浑浊;生成××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等。 固体:固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逐渐溶解;颜色由××变成××等。 气体:生成××色××味气体;气体由××色变成××色等类型7 12个易错点易错点1 实验操作的8个易错点(1)从溶液中获得固态溶质 从溶液中获取含结晶水、受热易分解的固态溶质时,应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取性质稳定的固态溶质时,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取易水解的固态溶质时,应在相应的气体氛围中蒸发结晶烧杯、坩埚均不能用于蒸发结晶,蒸发结晶要用蒸发皿。蒸发结晶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2)蒸馏、分馏 烧瓶、锥形瓶在加热时均要垫上陶土网;盛放液体反应物时,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其容积的温度计不能当搅拌棒使用;不同实验要注意温度计液泡的位置;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液泡全部位于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部或容器壁;蒸馏实验时,温度计液泡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在蒸馏或分馏实验中若尾接管未带支管,则锥形瓶作接收器时瓶口不能加橡胶塞通过蒸馏获取受热易分解或受热易发生副反应的物质,常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3)试剂的添加 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不能将胶头滴管尖嘴伸入容器内,但制取Fe(OH)2时需要将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尖嘴伸入FeSO4溶液液面下,并缓慢挤出碱液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4)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使用前需要“检漏”做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净的滴定管要先用待装液润洗再装待装液,否则测定结果存在误差KMnO4、K2Cr2O7等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的溶液用酸式滴定管盛装;Na2CO3、Na2SiO3等水解显碱性的物质的溶液用碱式滴定管盛装(5)直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 蒸馏或分馏时使用直形冷凝管,其作用为冷凝、导气。回流时使用球形冷凝管,其作用为冷凝回流、导气。通入冷凝水时都是“低进高出”(6)尾气处理 尾气吸收装置要注意是否需要防倒吸可燃性气体可以点燃处理,但应先验纯后点燃,若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7)容量瓶、量筒 容量瓶、量筒等定量容器不能用作反应器,也不能用于溶解、稀释或贮存液体(8)仪器、装置接口遵循的一般原则 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量气装置应“短进长出”;球形干燥管应“粗进细出”易错点2 常见物质分类的误区(1)合金、高分子化合物均属于混合物。胆矾(CuSO4·5H2O)、明矾[KAl(SO4)2·12H2O]等结晶水合物均是纯净物。(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2)。易错点3 氧化还原反应的常见易错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较多,因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透,外延掌握不全面,很容易发生错误判断。应注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从而加深理解其规律。(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同一反应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不同产物,也可以是同一产物。(3)由于有些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或还原剂并没有全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在求氧化剂或还原剂的质量或两者的比例时易发生错误。易错点4 氯水的组成及性质应用中的常见误区(1)久置氯水成分与性质分析: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久置氯水中因HClO见光分解,随着HClO的消耗,最后成为盐酸,久置氯水酸性增强,无漂白性。(2)氯水的保存: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在阴暗处。(3)氯水能导电,但氯水是混合物。液氯是单质,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4)离子共存问题:ClO-与Fe2+、I-、S2-、HS-、S等在水中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易错点5 氯气的制取及性质实验中易出现的错误(1)反应物的选择:必须用浓盐酸,稀盐酸与MnO2不反应,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变为稀盐酸时,反应停止,故盐酸中的HCl不可能全部参加反应。(2)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以减少HCl挥发。(3)尾气吸收:Cl2有毒,必须有尾气吸收装置,常用吸收剂为NaOH溶液或碱石灰,不用澄清石灰水,因澄清石灰水中Ca(OH)2浓度小,吸收慢且吸收不完全。易错点6 Fe2+、Fe3+性质的常见误区(1)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Fe3+水解能力强,实际上pH>3.7时,Fe3+几乎完全水解生成Fe(OH)3沉淀。欲除去某溶液中含有的Fe2+杂质,一般先向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如H2O2),Fe2+被氧化为Fe3+,然后加碱或盐调节pH,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2)Fe3+既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又易水解,当遇到还原性离子(如I-、S2-、S)时,优先考虑氧化还原反应。(3)Fe2+主要表现为还原性,Fe2+与N可共存,但有H+存在时不共存。易错点7 硅及其化合物的常见误区(1)不要混淆硅和二氧化硅的用途: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晶体硅而不是SiO2,用于制作光导纤维的是SiO2而不是硅。(2)不要混淆常见含硅物质的成分①计算机芯片的成分是晶体硅而不是SiO2。②水晶、石英、玛瑙等的主要成分是SiO2,而不是硅酸盐。③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易错点8 电极反应式书写的常见误区(1)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首先根据题干要求及信息大胆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根据“阴得阳失”加上得失电子数目,最后根据电解质溶液酸碱性补上H+、OH-或H2O,依据电荷守恒配平。(2)注意运用H+、OH-、H2O进行配平;酸性溶液中一定不能存在OH-,同理在碱性溶液中一定不能存在H+。(3)电极附近溶液pH变化,可以通过一般经验进行判断:不论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如果pH发生变化,一般失电子的电极pH减小,得电子的电极pH增大;含膜电池还需考虑离子迁移。易错点9 比较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常见易错点(1)在列电荷守恒式时,注意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是各离子浓度的相加,如书写NaHCO3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式时2c(C)的化学计量数“2”不可漏掉。(2)等式考虑守恒原理,不等式考虑平衡原理。①等式一般与电荷守恒、元素守恒相联系,如果给定的等式不是两个守恒式,可以把两个守恒式变化形式后相互作差,加以推导即可。②如果给定的是不等式,要先考虑等式,对等式的一边加入或减少某离子,即可变成不等式。易错点10 实验方案设计中几个易忽视的问题(1)净化、吸收气体及熄灭酒精灯时要防止液体倒吸。(2)进行某些易燃、易爆实验时,要防止爆炸。如H2还原CuO实验中应先通入H2,气体点燃前要先验纯。(3)防止氧化。如H2还原CuO要“先灭灯再停氢”,白磷切割要在水中进行等。(4)防止吸水。如实验、取用、制取易吸水、潮解、水解的物质要采取必要措施,以保证达到实验目的。(5)易挥发液体产物(导出时可为蒸气)的及时冷却。易错点11 利用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解决问题时的常见易错点(1)利用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解决问题时的注意事项: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原因是核电荷数增多,而电子层数不变,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增大;由于第一电离能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关,所以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注意第一电离能的总体变化趋势与个别元素的反常现象。(2)利用“电负性与1.8的关系”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只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如Bi、Pb等元素。利用电负性的差值判断化学键类型也不是绝对的。易错点12 有关晶体的常见误区(1)离子晶体中不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是离子晶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AlCl3是分子晶体;含有金属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离子。(2)含阴离子的晶体中一定含有阳离子,但含阳离子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阴离子,如金属晶体。(3)易误认为金属晶体的熔点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其实不一定,如Na的熔点为97 ℃,尿素的熔点为132.7 ℃。(4)石墨属于混合型晶体,虽然质地很软,但其熔点比金刚石还高,其结构中的碳碳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还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