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课题名称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时 1课时教学内容 本框题共设三目: 第一目是: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第二目是: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第三目是: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能够区分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从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精神,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本框主要阐述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能够区分不同的逻辑错误,懂得用什么样的思维才合乎逻辑。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对逻辑的了解比较模糊,不能良好的掌握逻辑含义,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学习,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可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当今时政和当下热点,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素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运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含义和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过程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一)准备阶段——导入新知,引入课程 【播放课件】亲,算命吗? 总议题:破解“算命”套路 探究逻辑规律 【教师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逻辑,什么是思维。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我们要想拥有正确的思维,就得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与规则。 大家算过命吗?或者有没有看过身边的人算命?那你信吗?你相信命运吗?今天我们就来破解一下算命先生们的套路。 (二)感知和理解阶段——学习新知,探讨练习 环节一 子议题一:不可游移不定,保持思维确定性 【资料展示】 从前,有三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三人决定共同去算一卦。算命先生摇头晃脑、故弄玄虚一阵子,最后伸出一个指头,什么也没说。秀才问是什么意思,算命先生说:“此乃天机,不可泄露,到时候自然应验。”结果,三人只考中一个。三人暗暗称奇,老先生的卦真准。【议学活动1】算命先生的“伸出一个手指头”可以做四种不同的解释: 若考中一个,就是“只有一人考中” 若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人没考中“ 若考中三个,就是“一个也不剩” 若三人都没考中,“就是一个也没考中” 这违反了什么规律?【知识归纳】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内容公式 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资料展示】区别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 偷换概念:结合书本P10的示例评析 买茶人:你这有好茶吗? 卖茶人: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引发学生思考两句话中的“好茶”有何区别? 偷换论题:PPT展示 顾客和服务员的对话: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展示两段材料: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学生思考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引导得出要注意的地方。注意: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算命先生的案例引发思维必须要具有确定性的要求,明确同一律的内容公式和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地保持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论题)的确定性。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提升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和知识分析能力。 环节二 子议题二:不可自相矛盾,保持思维一致性 【资料展示】河南商丘两位算命先生因为摆摊位置而产生冲突 【议学活动2】算命先生一边说自己可以预测未来、帮助他人算准命运,另一边却连自己的地盘被抢都算不准,这说明算命本身违背了什么规律呢? 【知识归纳】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内容公式:通常用公式“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合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自相矛盾”。 【资料展示】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注意: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两位算命先生产生矛盾的案例得出思想行为应该保持一致性的特点,明确矛盾律的内容公式和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问题,并区分自相矛盾与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的区别。 环节三 子议题三:不可骑墙居中,保持思维明确性 【资料展示】古时候,一位孝子为父母算寿命。算命先生只给了一句话:“父在母先亡。” 算命先生没有给个明确的说法,怎样都可以自圆其说。 若母亲先亡,他就解释为:“父在,母先亡。” 若父亲先亡,他又解释为:“父在母先,亡。” 【议学活动3】这位算命先生玩弄了模棱两可的诡辩,或父先亡或母先亡,只有一真,另一个一定是假的,违反了什么规律? 【资料展示】传说,一位农夫曾被恶人诬告,被判了死罪。按当地的习俗,即将被处死的人可以用抓阄儿来碰碰运气。抓到“死”阄儿,必死无疑;抓到“生”阄儿,可以赦免。恶人不想让农夫活下来,买通制阄儿的人,把两个阄儿都制成了“死”阄儿。农夫的一个朋友得知消息后,悄悄告诉了农夫。 请大家想想办法,农夫怎样才能活下来呢? 【知识归纳】 (三)排中律: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1.内容公式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要求 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 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教师总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很多自以为充满“辩证智慧”的话,其实都是“墙头草”,这样不对,不这样也不对。当你开始相信算命先生的话,他就会通过这样的歧义句应对绝大多数人的情况,怎么算都是对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算命先生的话术套路,了解思维应该保持明确性,明确排中律的内容公式和具体要求,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说话,又能学会理性思考带有歧义的语句。 【知识总结】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它们不是逻辑学家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哪个权威规定的。 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习题巩固】 1.有个小伙子上了火车之后,发现没有空座了,于是就厚着脸皮硬往一位老大爷身边挤座儿。老大爷不高兴了,说:“小伙子,别硬坐了,座位已经满了。”小伙子嬉皮笑脸地说:“老大爷,没办法,我买的就是‘硬座’票。”材料中小伙子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地一家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盗窃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如果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则以下哪项断定为( )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案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丁 B.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C.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就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运用智慧课堂,播放课件,展示图片、材料情境 。 播放视频,使用屏幕推送功能,让学生通过平板就可以观看视频。 使用智慧课堂中的全班作答、抢答等功能,通过数据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实现以学定教的目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使用智慧课堂的多项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平台里的数据统计,能及时清楚的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习题讲解,真正做到以学定教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讲解过程中,更多的是由教师在举例子。学生通过例子能理解知识,但是对个别知识点的理解并不深入。 改进措施:在课堂上可以多放手让学生去举例子,通过学生的例子,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感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课堂小结部分可以留给学生画思维导图,并拍照上传,更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