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月测试化学卷(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月测试化学卷(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 月测试综合理科卷-初中化学
1.(2024九上·贵阳月考)新九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安排的下列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修剪盆栽 B.制作木雕 C.烧制瓷器 D.修理电风扇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修剪盆栽、制作木雕、修理电风扇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制瓷器过程中,涉及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2024九上·贵阳月考)化学实验中下列药品取用的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试剂 B.倾倒液体
C.量9.5mL液体 D.液体加热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取量筒量程时,应选取略大于所接近所需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则应选取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容器上方来解答;
B、根据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来解答;
C、根据量取液体时应选择接近所量液体体积规格的量筒来解答;
D、根据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来解答。
3.(2024九上·贵阳月考)维生素()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属于氧化物
B.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维生素由20个原子构成
D.维生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维生素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20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中占比最多的质量分数最高分析。
4.(2024九上·贵阳月考)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中有3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3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 A、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乙、丁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改变,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5.(2024九上·贵阳月考)“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 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压强增大,气体分子变小
D 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形成新物质,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隔变小,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氧气和臭氧的分子结构不同,其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有质量且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来解答。
6.(2024九上·贵阳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
B.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将水通电解一段时间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速率不同,生成氧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放出热量,燃烧时放热使装置内增大压强大于消耗氧气装置内减少压强,装置内压强先增加后减小,最终小于原始值,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不符合题意;
D、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剩余固体质量因氧气生成而减小,生成物中锰酸钾、二氧化锰仍是固体,不会减少为0,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
B、根据磷燃烧消耗氧气且放热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分收入
D、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固体分析。
7.(2024九上·贵阳月考)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将一定质量碳粉在密闭容器中引燃(如图1),一段时间后碳粉消失,恢复到室温。实验中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压强增大说明容器中碳粉已开始燃烧
B.CD段生成的气体中不一定含有CO
C.DE段所得气体中可能含有氧气
D.若E处得到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其中一种气体的质量分数一定为56%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A、由图像可知,AB段压强稍增大,CD段压强明显增大,则AB段为电热丝放热,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但炭粉还没有燃烧,不符合题意;
B、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分子数成正比,由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可知, , ,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 ,气体体积不变;生成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氧分子和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 2,若完全转化为一氧化碳,气体分子个数变为原来的2倍,压强也变为原来的2倍,由图示可知,反应时压强为原来的1.4倍,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生成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氧气不充足,DE段气体中不可能含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D、若E处得到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 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36%=64%,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6%:64%=9:16,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x:y=14:11,则一氧化碳的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电热丝放热,当温度达到碳的着火点时碳燃烧,碳燃烧放出大量热,再结合图示中压强的变化确定压强增加的原因,由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结合方程式中分子个数变化及图像中压强变化比确定生成物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再由所经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比分析。
8.(2024九上·贵阳月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1)空气中的   可供给人类呼吸。
(2)厨房中,食醋是常用的调味品,一般含有的醋酸(),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   ;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   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请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   ;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实验室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有望在未来缓解粮食危机。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   (填“放出”或“吸收”)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世界领先,将可燃冰进行二次能源开发意义重大。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氧气
(2)分子在不断运动;吸附;不活泼;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
(3)放出
(4)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
(2)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微观角度说明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
(2)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活性炭的吸附性,碳常温化学性质稳定、碳原子结构及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淀粉在人体转化时放出能量分析;
(4)根据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结合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1)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
(2)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微观角度说明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
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2024九上·贵阳月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的土壤中、茶叶有效成分主要为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咖啡碱(化学式为)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
泡茶前一般要洗茶,可以唤醒茶叶的活性,泡茶时水的温度不同,影响着茶水中茶多酚的浓度。温度过高,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其滋味淡薄。而且,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除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外,多次浸泡也可提高茶多酚的溶解率。以龙井茶(绿茶)为例进行研究。
如图为水温及浸泡时间对茶多酚溶解率的影响。
(1)茶树适宜生长在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土壤。
(2)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   。
(3)咖啡碱中含有   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结合如图,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左右
B.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
C.生活中,各种茶都要用的水冲泡
(7)保存茶叶时需要注意防潮,茶叶包装中常放入一小袋干燥剂,其成分为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答案】(1)酸性
(2)过滤
(3)四
(4)48:5:28:16
(5)0.99g
(6)A;B
(7)
【知识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根据短文内容可知,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2)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3)根据咖啡碱的化学式可知,咖啡碱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14×4):(16×2)=48:5:28:16;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100%≈0.99g;
(6)据图可知, 50℃水温浸泡茶多酚溶解率最低,所以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 50℃左右,故A正确;据图可知,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茶多酚的溶解率越大。所以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故B正确;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故C不正确;
(7)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所给信息确定茶树适宜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3)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5)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6)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7)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分析。
(1)根据短文内容可知,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2)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3)根据咖啡碱的化学式可知,咖啡碱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14×4):(16×2)=48:5:28:16;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100%≈0.99g;
(6)A、据图可知, 50℃水温浸泡茶多酚溶解率最低,所以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 50℃左右,故A正确;
B、据图可知,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茶多酚的溶解率越大。所以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故B正确;
C、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故C不正确;
故选:AB;
(7)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10.(2024九上·贵阳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小禄同学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3)小钱同学选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制取较纯净氢气,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序号)。他若选用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端通入(选填管口字母“”或“”)。
(4)小于同学利用改进装置,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如下,回答相关问题:
①打开、关闭时,可利用装置、制取一瓶。此时,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关闭时,可利用装置、体现   的化学性质。
③将装置、与图3连接,中盛放浓硫酸,可证明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可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   。
【答案】(1)试管
(2);A
(3)F;b
(4);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先变红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所示,该仪器为试管;
(2)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②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
(3)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依据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排空气法纯净,且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故选:F;若选用G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应从短管b端通入;
(4)①打开K1、关闭K2时,可利用装置A、B制取一瓶CO2。此时,装置A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K2、关闭K1时,观察到C中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③将装置A、B与图3连接,B中盛放浓硫酸,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图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若观察到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则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进入下面管中,可观察到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石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则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锌与硫酸反应制氢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排水法收集的氢气较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得纯净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制取原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该仪器为试管;
(2)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
(3)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依据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排空气法纯净,且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故选:F;若选用G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应从短管b端通入;
(4)①打开K1、关闭K2时,可利用装置A、B制取一瓶CO2。此时,装置A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K2、关闭K1时,观察到C中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③将装置A、B与图3连接,B中盛放浓硫酸,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图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若观察到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则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进入下面管中,可观察到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石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则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11.(2024九上·贵阳月考)某学习小组准备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1)实验,铜粉充分加热,反应后电子秤示数不变。气球的作用是   。
(2)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天平平衡。由以上两组实验可推导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说明守恒原因:   。
(3)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称量镁条的质量为,反应结束后称量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分析讨论】
(4)实验中,若等于是否能用该证据证明该反应质量守恒,请说明理由:   ;若小于,原因是   ;若大于,原因是   。
(5)由三组实验可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是   。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答案】形成密封装置,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生成物氧化镁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或扩散)到空气中;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实验,铜粉充分加热,反应后电子秤示数不变,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封装置,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2)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天平平衡。由以上两组实验可推导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微观角度说明守恒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实验,镁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中,若等于,不能用该证据证明该反应质量守恒,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若小于,原因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若大于,原因是生成物氧化镁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或扩散)到空气中;
(5)由三组实验可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在密闭容器中尽显;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分析】(1)根据实验时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2)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反应实质分析;
(3)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生成氧化镁固体分析;
(4)根据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分析;
(5)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12.(2024九上·贵阳月考)在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时,完成了如图1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束后,应   (选填“”或“”或“”),并说明理由   。
a.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
c.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
(3)通过阅读材料,发现当木炭较多、温度较高时,该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已知: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
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   。
Ⅱ、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   。
Ⅲ、中玻璃管内固体为,中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装置产物中确有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Ⅳ、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   。
(4)查阅资料发现:还原生成的红色固体除了铜以外还可能含有氧化亚铜()。
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   ;定量   (实验操作)。
【答案】(1)
(2);a;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
(3)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实验结束后,应先a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不能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玻璃管内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使胶塞弹出;
(3)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Ⅱ、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Ⅳ、一氧化碳有毒,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定量: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分析】(1)根据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试管加热时要防止发生倒吸分析;
(3)根据装置内空气对实验有干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对空气有污染分析;
(4)根据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1)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应先a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不能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玻璃管内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使胶塞弹出;
(3)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Ⅱ、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Ⅳ、一氧化碳有毒,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
定量: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13.(2024九上·贵阳月考)空间站利用电解水制取氧气来保障航天员的正常活动,假设一名航天员每天会消耗氧气,求每天消耗多少质量的水来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
【答案】解:设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每天消耗水的质量为x,
x=1.08kg
答:每天消耗1.08kg质量的水来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生成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
1 / 1贵州省贵阳市第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12 月测试综合理科卷-初中化学
1.(2024九上·贵阳月考)新九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安排的下列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修剪盆栽 B.制作木雕 C.烧制瓷器 D.修理电风扇
2.(2024九上·贵阳月考)化学实验中下列药品取用的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试剂 B.倾倒液体
C.量9.5mL液体 D.液体加热
3.(2024九上·贵阳月考)维生素()可以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维生素属于氧化物
B.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维生素由20个原子构成
D.维生素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4.(2024九上·贵阳月考)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中有3种氧化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5:3
5.(2024九上·贵阳月考)“宏微结合”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C 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压强增大,气体分子变小
D 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结构不同
A.A B.B C.C D.D
6.(2024九上·贵阳月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
B.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将水通电解一段时间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7.(2024九上·贵阳月考)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称为阿伏加德罗定律。将一定质量碳粉在密闭容器中引燃(如图1),一段时间后碳粉消失,恢复到室温。实验中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压强增大说明容器中碳粉已开始燃烧
B.CD段生成的气体中不一定含有CO
C.DE段所得气体中可能含有氧气
D.若E处得到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其中一种气体的质量分数一定为56%
8.(2024九上·贵阳月考)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1)空气中的   可供给人类呼吸。
(2)厨房中,食醋是常用的调味品,一般含有的醋酸(),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   ;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   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请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   ;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实验室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有望在未来缓解粮食危机。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   (填“放出”或“吸收”)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世界领先,将可燃冰进行二次能源开发意义重大。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2024九上·贵阳月考)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的土壤中、茶叶有效成分主要为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咖啡碱(化学式为)能使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兴奋。
泡茶前一般要洗茶,可以唤醒茶叶的活性,泡茶时水的温度不同,影响着茶水中茶多酚的浓度。温度过高,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其滋味淡薄。而且,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除了控制水温和浸泡时间外,多次浸泡也可提高茶多酚的溶解率。以龙井茶(绿茶)为例进行研究。
如图为水温及浸泡时间对茶多酚溶解率的影响。
(1)茶树适宜生长在   (填“酸性”“碱性”或“中性”)土壤。
(2)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   。
(3)咖啡碱中含有   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   。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结合如图,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左右
B.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
C.生活中,各种茶都要用的水冲泡
(7)保存茶叶时需要注意防潮,茶叶包装中常放入一小袋干燥剂,其成分为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请写出化学方程式   。
10.(2024九上·贵阳月考)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2)小禄同学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3)小钱同学选用锌粒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制取较纯净氢气,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序号)。他若选用收集氢气,氢气应从   端通入(选填管口字母“”或“”)。
(4)小于同学利用改进装置,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如下,回答相关问题:
①打开、关闭时,可利用装置、制取一瓶。此时,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关闭时,可利用装置、体现   的化学性质。
③将装置、与图3连接,中盛放浓硫酸,可证明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可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的现象是   。
11.(2024九上·贵阳月考)某学习小组准备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1)实验,铜粉充分加热,反应后电子秤示数不变。气球的作用是   。
(2)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天平平衡。由以上两组实验可推导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请从微观角度说明守恒原因:   。
(3)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前称量镁条的质量为,反应结束后称量残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分析讨论】
(4)实验中,若等于是否能用该证据证明该反应质量守恒,请说明理由:   ;若小于,原因是   ;若大于,原因是   。
(5)由三组实验可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的是   。
【实验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12.(2024九上·贵阳月考)在探究木炭与氧化铜反应时,完成了如图1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结束后,应   (选填“”或“”或“”),并说明理由   。
a.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b.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出导管
c.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
(3)通过阅读材料,发现当木炭较多、温度较高时,该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可能含有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已知: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
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   。
Ⅱ、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   。
Ⅲ、中玻璃管内固体为,中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装置产物中确有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
Ⅳ、请指出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   。
(4)查阅资料发现:还原生成的红色固体除了铜以外还可能含有氧化亚铜()。
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   ;定量   (实验操作)。
13.(2024九上·贵阳月考)空间站利用电解水制取氧气来保障航天员的正常活动,假设一名航天员每天会消耗氧气,求每天消耗多少质量的水来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修剪盆栽、制作木雕、修理电风扇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制瓷器过程中,涉及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C。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试管倾斜,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选取量筒量程时,应选取略大于所接近所需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则应选取10mL量筒量取9.5mL液体, 该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该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容器上方来解答;
B、根据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来解答;
C、根据量取液体时应选择接近所量液体体积规格的量筒来解答;
D、根据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来解答。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符合题意;
C、维生素由维生素C分子构成,一个维生素C分子是由20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维生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8):(16×6)=9:1:12,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C、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比中占比最多的质量分数最高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 A、由微观图示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乙、丁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改变,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分子个数比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汽油置于敞口容器中逐渐减少,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分子,形成新物质,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气体压缩储存于钢瓶中,因为压强增大,气体分子间隔变小,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氧气和臭氧的分子结构不同,其化学性质不同,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有分子在运动,分子间有间隔,分子有质量且很小,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来解答。
6.【答案】B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只速率不同,生成氧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B、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同时放出热量,燃烧时放热使装置内增大压强大于消耗氧气装置内减少压强,装置内压强先增加后减小,最终小于原始值,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不符合题意;
D、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剩余固体质量因氧气生成而减小,生成物中锰酸钾、二氧化锰仍是固体,不会减少为0,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
B、根据磷燃烧消耗氧气且放热分析;
C、根据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2分收入
D、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为固体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物质组成的综合计算;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 A、由图像可知,AB段压强稍增大,CD段压强明显增大,则AB段为电热丝放热,使得装置内压强增大,但炭粉还没有燃烧,不符合题意;
B、一定温度和体积下气体的压强与分子数成正比,由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可知, , ,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中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 ,气体体积不变;生成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氧分子和一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 2,若完全转化为一氧化碳,气体分子个数变为原来的2倍,压强也变为原来的2倍,由图示可知,反应时压强为原来的1.4倍,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生成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氧气不充足,DE段气体中不可能含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D、若E处得到的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 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36%=64%,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6%:64%=9:16,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质的量分别为x和y,则,x:y=14:11,则一氧化碳的质量分数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温度升高装置内压强增大,电热丝放热,当温度达到碳的着火点时碳燃烧,碳燃烧放出大量热,再结合图示中压强的变化确定压强增加的原因,由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结合方程式中分子个数变化及图像中压强变化比确定生成物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再由所经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出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质量比分析。
8.【答案】(1)氧气
(2)分子在不断运动;吸附;不活泼;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
(3)放出
(4)
【知识点】氧气的用途;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
(2)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微观角度说明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
(2)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活性炭的吸附性,碳常温化学性质稳定、碳原子结构及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淀粉在人体转化时放出能量分析;
(4)根据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结合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1)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
(2)打开装食醋的瓶盖,会闻到酸味,从微观角度解释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冰箱里放活性炭除异味主要利用其吸附性;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微观角度说明是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既不易得到电子,也不易失去电子;
而在高温下,碳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3)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4)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答案】(1)酸性
(2)过滤
(3)四
(4)48:5:28:16
(5)0.99g
(6)A;B
(7)
【知识点】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1)根据短文内容可知,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2)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3)根据咖啡碱的化学式可知,咖啡碱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14×4):(16×2)=48:5:28:16;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100%≈0.99g;
(6)据图可知, 50℃水温浸泡茶多酚溶解率最低,所以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 50℃左右,故A正确;据图可知,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茶多酚的溶解率越大。所以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故B正确;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故C不正确;
(7)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所给信息确定茶树适宜生长的土壤酸碱性分析;
(2)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3)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5)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6)根据图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分析;
(7)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分析。
(1)根据短文内容可知,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中;
(2)过滤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所以把茶叶和茶水分离的操作是过滤;
(3)根据咖啡碱的化学式可知,咖啡碱中含有碳、氢、氮、氧四种元素;
(4)咖啡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10):(14×4):(16×2)=48:5:28:16;
(5)干茶叶中咖啡碱含量在左右,那100克茶叶中咖啡碱的碳元素的质量为100g×2%××100%≈0.99g;
(6)A、据图可知, 50℃水温浸泡茶多酚溶解率最低,所以为减少茶多酚流失,洗龙井茶时水的温度适宜在 50℃左右,故A正确;
B、据图可知,水温越高、浸泡时间越长茶多酚的溶解率越大。所以冲泡龙井茶时,水温、浸泡时间影响茶多酚的溶解率大小,故B正确;
C、不同种类的茶需要不同温度的水冲泡,才能达到茶的最佳保健效果,故C不正确;
故选:AB;
(7)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
10.【答案】(1)试管
(2);A
(3)F;b
(4);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先变红
【知识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所示,该仪器为试管;
(2)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②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
(3)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依据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排空气法纯净,且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故选:F;若选用G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应从短管b端通入;
(4)①打开K1、关闭K2时,可利用装置A、B制取一瓶CO2。此时,装置A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K2、关闭K1时,观察到C中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③将装置A、B与图3连接,B中盛放浓硫酸,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图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若观察到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则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进入下面管中,可观察到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石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则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原理及装置特点分析;
(3)根据锌与硫酸反应制氢气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排水法收集的氢气较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得纯净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制取原理,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的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分析。
(1)根据图中所示,该仪器为试管;
(2)①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反应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可选择:A;
(3)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较纯净氢气,依据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排空气法纯净,且氢气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故选:F;若选用G收集氢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应从短管b端通入;
(4)①打开K1、关闭K2时,可利用装置A、B制取一瓶CO2。此时,装置A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连接图2装置,检验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K2、关闭K1时,观察到C中燃着的蜡烛熄灭,说明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③将装置A、B与图3连接,B中盛放浓硫酸,干燥的二氧化碳通入图3,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变红色,若观察到2处干燥紫色石蕊纸花不变色,1处和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色,则可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先进入下面管中,可观察到3处湿润紫色石蕊纸花比1处石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先变红色,则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11.【答案】形成密封装置,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生成物氧化镁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或扩散)到空气中;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1)实验,铜粉充分加热,反应后电子秤示数不变,气球的作用是形成密封装置,平衡装置内外压强,防止瓶塞飞出;
(2)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后天平平衡。由以上两组实验可推导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微观角度说明守恒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3)实验,镁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中,若等于,不能用该证据证明该反应质量守恒,因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若小于,原因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若大于,原因是生成物氧化镁部分以白烟的形式逸散(或扩散)到空气中;
(5)由三组实验可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注意在密闭容器中尽显;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分析】(1)根据实验时装置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2)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反应实质分析;
(3)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现象,生成氧化镁固体分析;
(4)根据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等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分析;
(5)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分析。
12.【答案】(1)
(2);a;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
(3)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知识点】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解析】【解答】(1)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实验结束后,应先a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不能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玻璃管内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使胶塞弹出;
(3)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Ⅱ、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Ⅳ、一氧化碳有毒,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定量: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分析】(1)根据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试管加热时要防止发生倒吸分析;
(3)根据装置内空气对实验有干扰,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对空气有污染分析;
(4)根据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1)碳和氧化铜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时,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结束后,应先a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以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不能先撤出导管,在橡胶管处夹好止水夹,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玻璃管内气体增多,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使胶塞弹出;
(3)Ⅰ、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点燃酒精灯前,先打开,通入一段时间,其作用为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Ⅱ、碱石灰是和的混合物,可以吸收和水,图2中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防止对一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
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中玻璃管盛装的试剂为CuO,E中盛装的试剂为澄清的石灰水。若A装置产物中确有CO,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有D中黑色固体变红,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Ⅳ、一氧化碳有毒,上述实验中的一项缺陷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4)已知:稀硫酸不能与铜发生反应,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溶液为蓝色。请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和足量木炭反应后所得的红色固体中是否有,定性:取适量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
定量:称取一定质量(ag)的红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如果无明显现象,说明固体中不含有氧化亚铜;如果固体部分溶解,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固体中含有氧化亚铜,反应完全后,将剩余固体干燥、称量质量为bg,通过红色固体减少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氧化亚铜的质量。
13.【答案】解:设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每天消耗水的质量为x,
x=1.08kg
答:每天消耗1.08kg质量的水来保障航一名天员的生命活动。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生成氧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水的质量分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