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
一、判断题(共8题,每题1分,共8分。正确写T,错误写F)
1.(2024八上·婺城期中)1858年,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2.(2024八上·婺城期中)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上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
3.(2024八上·婺城期中)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
4.(2024八上·婺城期中)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
5.(2024八上·婺城期中)1884年,法国军舰突袭福建马尾军港,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
6.(2024八上·婺城期中)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
7.(2024八上·婺城期中)当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8.(2024八上·婺城期中)我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9.(2024八上·婺城期中)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10.(2024八上·婺城期中)《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这表明(  )
A.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失去了抵抗能力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11.(2024八上·婺城期中)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1840年后 B.1858年后 C.1895年后 D.1912年后
12.(2024八上·婺城期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须弥座上刻有10幅汉白玉浮雕,其中为纪念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而雕刻的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13.(2024八上·婺城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4.(2024八上·婺城期中)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同习近平主席举行会谈时表示,不久前我亲自去友谊关种植“友谊树”,旧称镇南关,回望中国近代史,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整个中法战争战局的老将是(  )
A.刘铭传 B.冯子材 C.关天培 D.沈葆桢
15.(2024八上·婺城期中)从过去浑然一体的东西到“揖日追俄”再到“揖美追欧”,他们在一个继承一个的同时又一个否定一个,如层浪相逐,交错地出现,由此而显示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近代中国社会的进化。这里“揖日追俄”的表现是(  )
A.更新器物师夷长技 B.改良制度君主立宪
C.扶清灭洋抵抗侵略 D.举行起义建立政权
16.(2024八上·婺城期中)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7.(2024八上·婺城期中)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视频《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变法史研究》、图片《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以及地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B.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18.(2024八上·婺城期中)“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19.(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面是某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共产党的组织,必须坚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以解除内外压迫; ▲分析了国共两党的社会地位及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A.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0.(2024八上·婺城期中)如图所示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侵略日益严重 B.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C.湘赣边秋收起义取得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21.(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图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有磨损)。据如图判断,该货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
A.1923年 B.1933年 C.1943年 D.1953年
(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下图朝鲜半岛区域图,回答下题。
22.甲、乙两地所在海域分别是(  )
A.黄海大西洋 B.渤海大西洋 C.黄海太平洋 D.渤海太平洋
23.关于图中各地区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韩国隔着黄海与中国相望
B.朝鲜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之一
C.朝鲜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雨热同期
D.济南主要农作物水稻,喜食大米
24.(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图为我国某省地理环境资料图。对该省地理环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北方地区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
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④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5.(2024八上·婺城期中)隆冬时节,我国各地穿衣打扮差异很大:你在东北穿着貂,我在海南露着腰,产生这种穿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同 B.纬度跨度广
C.地形地势 D.地球的公转运动
(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我国东西向(沿36°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甲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7.对图所示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西高东低 B.众多大河东流,便利东西航运
C.夏季风难以深入内陆 D.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28.(2024八上·婺城期中)万里长江, 壮丽富饶; 黄河惊涛, 滚滚东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江曲折东流, 注入渤海, 是我国第一大河
②黄河下游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
③长江、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水电站集中, 如长江三峡、龙羊峡等
④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 ”之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综合题(共5题,共52分)
29.(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1)呼和浩特位于我国   (写出地形区域),该区域是牧民的“天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写出省级行政区名称),位于   (写出地理区域),该地人口分布特点是   。
(2)据图分析,从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降水具有什么特点?影响其降水特点的因素是什么?
(3)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0.(2024八上·婺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沪昆高铁纵观湖南,对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湖南自古种植业发达,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其中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图1沪昆高铁线路图图2湖南省地形水系简图图3长沙市气温降水量图
(1)阅读图1,写出沪昆高铁途经高原....省份的简称。
(2)阅读图2图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地形和长沙市气候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是什么耕地类型?主要种植什么粮食作物?并推断湘江的流向和南岭的走向。
31.(2024八上·婺城期中)图说历史。不同的历史地图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
(1)【地图中国】
根据图1、图2的信息,分析两幅图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示意图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示意图
从右侧示意图可见1901年掉落谷底,1921年之后社会发展趋势呈快速上升趋势,这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请作简要说明。
(3)【图片中国】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五四运动
综合上述材料,请用简要语言概括中国近代史。
32.(2024八上·婺城期中)近代化,也被称为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材料一: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四:《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如何把这“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上述人员属于哪一社会阶级?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知识分子”的救国主张。他们“第一次政治演出”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33.(2024八上·婺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心—边缘”建构下的治边模式已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疆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年,____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
——摘编自邓旭《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材料二: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应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自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三: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在材料一划线部分填空。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2)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中共二大是如何联系国情解决“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的”?
(3)材料二中1934年“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
(4)综合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给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错误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天津条约》无关。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2.【答案】错误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上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与太平天国无关。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义和团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3.【答案】正确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898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戊戌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4.【答案】错误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是封建制度。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5.【答案】正确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84年,法国军舰突袭福建马尾军港,福建水师仓促应战,被动挨打,全军覆没。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尾海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
6.【答案】错误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由引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7.【答案】错误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截止到2024年3月24日,印度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 14.286亿 人,这一数据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当前中国并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人口。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8.【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分布格局。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838上,道光派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把禁烟运动推行顶点,故选C项。
缉拿烟贩仅是禁烟的具体行动之一,影响最大的是虎门销烟,排除A项。
没收鸦片仅是禁烟的具体行动之一,影响最大的是虎门销烟,排除B项。
对英作战不属于禁烟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虎门销烟,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A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以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选A项。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未体现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895年,《马关条约》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了中国内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结合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列强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由此得出,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1858年后,故选B项。
1840年后,列强可以在沿海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排除A项。
1895年后,外国商船和军舰可知深入内地,排除C项。
1912年后,中华民国成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津条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天津条约》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题干“为纪念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而雕刻的浮雕”,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北京天安门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纪念太平天国运动,在须弥座上雕刻金田起义浮雕,故选B项。
“虎门销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与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不符合,排除A项。
“武昌起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民族抗争,排除C项。
“南昌起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反映的是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增开天津为商埠,故选C项。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商埠,排除A项。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征订、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京条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4.【答案】B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近代史,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整个中法战争战局的老将”,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国侵略者,故选B项。
刘铭传,中法战争时期,任台湾巡抚,打击法国对台湾的侵略,排除A项。
关天培,鸦片战争时期,率军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国侵略军,排除C项。
沈葆桢,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时,受命办理海防,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镇南关大捷,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揖日追俄”,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主张效法俄国日本进行改革变法,因此“揖日追俄”的表现是改良制度、君主立宪,故选B项。
“更新器物、师夷长技”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
“扶清灭洋、抵抗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
“举行起义、建立政权”是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变法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6.【答案】D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在中国获得投资设厂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表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得不出洋务运动是否取得成效,排除A项。
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表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考查列强的资本输出,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7.【答案】D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戊戌变法史研究》”“《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反映了民族危难之际,维新派、革命派奋起抗争,掀起救亡图存。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主题是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故选D项。
《戊戌变法史研究》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相符,但解读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A项。
《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体现了列强侵略,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体现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近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题干“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打开了进步闸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故选C项。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未涉及群众基础极其薄弱,排除B项。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促进民主政治、民族振兴,未提及民国成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9.【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共产党的组织”“分析了国共两党的社会地位及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所学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故选A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C项。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中国湖南、湖北农会组织情况”“1926年”“1927年”,结合所学可知,1926-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发起了北伐战争,战场主要在湖南、湖北两省,北伐军胜利进军,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因而促进湖南、湖北农会不断发展,会员数量迅速增多,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期,两湖农会组织的发展,与西方列强侵略无关,排除A项。
1927年,毛泽东组织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遭受挫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创立的农村根革命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国民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红四方面军”,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937年,中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开展土地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上红四方面军,由此得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最有可能发行于1933年,故选B项。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43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八路军”“新四军”,排除C项。
1953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革命的相关史实。
【答案】22.C
23.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中国在陆地方面相邻有14个邻国,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此外在海洋方面,中国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六个邻国,而越南与朝鲜则在海陆两方面与中国互为邻国。
2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所在的海域是黄海,乙地所在海域是太平洋。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韩国隔着黄海与中国相望 。朝鲜与我国接壤,不是隔海相望。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济南位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喜食米饭。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4.【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省是我国的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处一、二阶梯的交界处;地势特点看不出来,该省南部,西南部有山脉,地势相对较高;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可知,该省的降水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中国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和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大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部等部分。
25.【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你在东北穿着貂,我在海南露着腰,产生这种穿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纬度低,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南方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热少,气温低。所以,当黑龙江(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南方)已春耕生产。
【答案】26.B
27.C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我国东西向(沿36°N)地形剖面图, 排除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纬度比较大,也排除。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地势西高东低,众多大河东流,便利东西航运,正确。夏季风难以深入内陆,错误,不受地形阻挡,可以深入内陆。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答案】D
【知识点】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江曲折东流, 注入渤海, 是我国第一大河,错误,注入东海。②黄河下游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错误,应该是中游地区。③长江、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水电站集中, 如长江三峡、龙羊峡等,正确。④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 ”之称,正确。 ③④ ,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
29.【答案】(1)内蒙古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地区,人口稀疏
(2)降水特点:年降水量几乎都在400mm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
影响因素: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呼和浩特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写出地形区域),该区域是牧民的“天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写出省级行政区名称),位于西北地区(写出地理区域),该地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稀疏
(2)、据图分析,从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降水特点是:年降水量几乎都在400mm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影响其降水特点的因素是海陆分布。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点评】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0.【答案】(1)云或贵
(2)地形特征:①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以水田为主水稻自西南向东北(或自南向北)流东西走向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 (1)、阅读图1, 根据题意, 沪昆高铁途经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途经的雪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途经云(云南省)、黔(贵州省)、湘(湖南省)、赣(江西省)、浙(浙江省)、沪(上海市)等省市 。
(2)、阅读图2图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地形特征:①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长沙市的气候特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湘江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南岭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点评】 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形成的自然条件:地形: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水源: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31.【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2)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
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据材料【地图中国】“衅1鸦片战争形势图”“图2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从战争本质、参战国家、侵略势力渗透范围等方面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2)据材料【示意图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故1901年掉落谷底,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据材料【图片中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共和时代;据“《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思想意识上唤醒国民,促进了民众的觉悟;据“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综上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故答案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2)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与中共诞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辛丑条约》与中共诞生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32.【答案】(1)掀起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2)变法维新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结合所学可知,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
(2)据材料二“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形势下,为救亡图存,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3)据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故答案为:(1)掀起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2)变法维新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变法维新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变法维新运动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3.【答案】(1)左宗棠
措施:在新疆建立行省。
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
(4)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立足国情;④勇于创新。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1877年,____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7年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甭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映了中共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的”
(3)据材料三“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由于“左”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长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党内纠纷,标志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懂得“自己想问题”。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立足国情;勇于创新。
故答案为:(1)左宗棠。措施:在新疆建立行省。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4)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立足国情;④勇于创新。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二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二大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长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 / 1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期中联考试卷
一、判断题(共8题,每题1分,共8分。正确写T,错误写F)
1.(2024八上·婺城期中)1858年,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被迫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与《天津条约》无关。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2.(2024八上·婺城期中)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上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他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上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与太平天国无关。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义和团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
3.(2024八上·婺城期中)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之后在维新派推动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  )
【答案】正确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898年6月,在维新派推动下,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戊戌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4.(2024八上·婺城期中)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宣告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不是封建制度。据此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5.(2024八上·婺城期中)1884年,法国军舰突袭福建马尾军港,导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  )
【答案】正确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84年,法国军舰突袭福建马尾军港,福建水师仓促应战,被动挨打,全军覆没。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马尾海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法战争的相关史实。
6.(2024八上·婺城期中)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大会上,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由引可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相关史实。
7.(2024八上·婺城期中)当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答案】错误
【知识点】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截止到2024年3月24日,印度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 14.286亿 人,这一数据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当前中国并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界人口。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8.(2024八上·婺城期中)我国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  )
【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格局。据此可知,本题叙述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分布格局。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二、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9.(2024八上·婺城期中)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缉拿烟贩 B.没收鸦片 C.虎门销烟 D.对英作战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838上,道光派遣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把禁烟运动推行顶点,故选C项。
缉拿烟贩仅是禁烟的具体行动之一,影响最大的是虎门销烟,排除A项。
没收鸦片仅是禁烟的具体行动之一,影响最大的是虎门销烟,排除B项。
对英作战不属于禁烟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虎门销烟,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0.(2024八上·婺城期中)《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这表明(  )
A.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失去了抵抗能力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内地
【答案】A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与原料产地,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以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故选A项。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已经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未体现自然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895年,《马关条约》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了中国内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鸦片战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1.(2024八上·婺城期中)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
A.1840年后 B.1858年后 C.1895年后 D.1912年后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结合所学可知,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列强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由此得出,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1858年后,故选B项。
1840年后,列强可以在沿海通商口岸巡查贸易,排除A项。
1895年后,外国商船和军舰可知深入内地,排除C项。
1912年后,中华民国成立,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天津条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天津条约》的相关史实。
12.(2024八上·婺城期中)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须弥座上刻有10幅汉白玉浮雕,其中为纪念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而雕刻的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B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分析】据题干“为纪念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而雕刻的浮雕”,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北京天安门修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纪念太平天国运动,在须弥座上雕刻金田起义浮雕,故选B项。
“虎门销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与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不符合,排除A项。
“武昌起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进行的民族抗争,排除C项。
“南昌起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10幅汉白玉浮雕之一,反映的是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民族抗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13.(2024八上·婺城期中)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C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增开天津为商埠,故选C项。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商埠,排除A项。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排除B项。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沙市、征订、苏州、杭州为商埠,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点是《北京条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14.(2024八上·婺城期中)202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在同习近平主席举行会谈时表示,不久前我亲自去友谊关种植“友谊树”,旧称镇南关,回望中国近代史,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整个中法战争战局的老将是(  )
A.刘铭传 B.冯子材 C.关天培 D.沈葆桢
【答案】B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近代史,乘胜收复越南谅山等地,扭转整个中法战争战局的老将”,结合所学可知,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大败法国侵略者,故选B项。
刘铭传,中法战争时期,任台湾巡抚,打击法国对台湾的侵略,排除A项。
关天培,鸦片战争时期,率军在虎门炮台抗击英国侵略军,排除C项。
沈葆桢,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时,受命办理海防,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镇南关大捷,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5.(2024八上·婺城期中)从过去浑然一体的东西到“揖日追俄”再到“揖美追欧”,他们在一个继承一个的同时又一个否定一个,如层浪相逐,交错地出现,由此而显示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和近代中国社会的进化。这里“揖日追俄”的表现是(  )
A.更新器物师夷长技 B.改良制度君主立宪
C.扶清灭洋抵抗侵略 D.举行起义建立政权
【答案】B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揖日追俄”,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主张效法俄国日本进行改革变法,因此“揖日追俄”的表现是改良制度、君主立宪,故选B项。
“更新器物、师夷长技”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
“扶清灭洋、抵抗侵略”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
“举行起义、建立政权”是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变法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6.(2024八上·婺城期中)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在中国获得投资设厂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表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得不出洋务运动是否取得成效,排除A项。
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表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
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考查列强的资本输出,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7.(2024八上·婺城期中)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了视频《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变法史研究》、图片《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以及地图《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由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 B.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
C.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答案】D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
【解析】【分析】据材料“《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深;据材料“《戊戌变法史研究》”“《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反映了民族危难之际,维新派、革命派奋起抗争,掀起救亡图存。由此可知,材料体现的主题是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故选D项。
《戊戌变法史研究》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制相符,但解读材料信息不全面,排除A项。
《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在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体现了列强侵略,解读不全面,排除B项。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体现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信息解读不全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近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相关史实。
18.(2024八上·婺城期中)“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它并非只是打落了一顶皇冠,而是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材料旨在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B.依靠群众基础极其薄弱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D.促成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题干“辛亥革命创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条件和良好契机”“开辟了中华民族振兴有为的希望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打开了进步闸门,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故选C项。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未涉及群众基础极其薄弱,排除B项。
材料表明辛亥革命促进民主政治、民族振兴,未提及民国成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19.(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面是某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共产党的组织,必须坚持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指出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以解除内外压迫; ▲分析了国共两党的社会地位及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A.推动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B.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D.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A
【知识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强调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共产党的组织”“分析了国共两党的社会地位及国共实行党内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所学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决议,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故选A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项。
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使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排除C项。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相关史实。
20.(2024八上·婺城期中)如图所示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
A.西方列强侵略日益严重 B.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C.湘赣边秋收起义取得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答案】B
【知识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中国湖南、湖北农会组织情况”“1926年”“1927年”,结合所学可知,1926-1927年,广州国民政府发起了北伐战争,战场主要在湖南、湖北两省,北伐军胜利进军,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因而促进湖南、湖北农会不断发展,会员数量迅速增多,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北伐战争时期,两湖农会组织的发展,与西方列强侵略无关,排除A项。
1927年,毛泽东组织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遭受挫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0世纪30年代初,共产党创立的农村根革命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国民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21.(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图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有磨损)。据如图判断,该货币最有可能发行于(  )
A.1923年 B.1933年 C.1943年 D.1953年
【答案】B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据题干“红四方面军”,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1937年,中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红军,开展土地革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上红四方面军,由此得出,红四方面军战士杨世才长征前留给母亲的布币最有可能发行于1933年,故选B项。
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确立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43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八路军”“新四军”,排除C项。
1953年,我国开始了“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革命。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革命的相关史实。
(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下图朝鲜半岛区域图,回答下题。
22.甲、乙两地所在海域分别是(  )
A.黄海大西洋 B.渤海大西洋 C.黄海太平洋 D.渤海太平洋
23.关于图中各地区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韩国隔着黄海与中国相望
B.朝鲜是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之一
C.朝鲜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雨热同期
D.济南主要农作物水稻,喜食大米
【答案】22.C
23.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中国在陆地方面相邻有14个邻国,分别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此外在海洋方面,中国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六个邻国,而越南与朝鲜则在海陆两方面与中国互为邻国。
2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所在的海域是黄海,乙地所在海域是太平洋。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韩国隔着黄海与中国相望 。朝鲜与我国接壤,不是隔海相望。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济南位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喜食米饭。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24.(2024八上·婺城期中)下图为我国某省地理环境资料图。对该省地理环境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北方地区
②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
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④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省是我国的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处一、二阶梯的交界处;地势特点看不出来,该省南部,西南部有山脉,地势相对较高;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可知,该省的降水 从东南向西北递减,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中国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和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大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甘肃省中西部等部分。
25.(2024八上·婺城期中)隆冬时节,我国各地穿衣打扮差异很大:你在东北穿着貂,我在海南露着腰,产生这种穿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近不同 B.纬度跨度广
C.地形地势 D.地球的公转运动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你在东北穿着貂,我在海南露着腰,产生这种穿衣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纬度低,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南方的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光热多,气温高;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光热少,气温低。所以,当黑龙江(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南方)已春耕生产。
(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我国东西向(沿36°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图中甲地形区是(  )
A.四川盆地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7.对图所示内容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地势西高东低 B.众多大河东流,便利东西航运
C.夏季风难以深入内陆 D.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
【答案】26.B
27.C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
【解析】【点评】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第一级阶梯包括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阶梯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江南丘陵,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6.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地形区是黄土高原。 我国东西向(沿36°N)地形剖面图, 排除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纬度比较大,也排除。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27.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地势西高东低,众多大河东流,便利东西航运,正确。夏季风难以深入内陆,错误,不受地形阻挡,可以深入内陆。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8.(2024八上·婺城期中)万里长江, 壮丽富饶; 黄河惊涛, 滚滚东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江曲折东流, 注入渤海, 是我国第一大河
②黄河下游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
③长江、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水电站集中, 如长江三峡、龙羊峡等
④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 ”之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知识点】长江、黄河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长江曲折东流, 注入渤海, 是我国第一大河,错误,注入东海。②黄河下游含沙量大, 水土流失严重,错误,应该是中游地区。③长江、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水电站集中, 如长江三峡、龙羊峡等,正确。④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 ”之称,正确。 ③④ ,正确。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线分别是:宜昌、湖口;长江上游奔流于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落差大,江流湍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城市分别是河口和桃花峪。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增,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
三、综合题(共5题,共52分)
29.(2024八上·婺城期中)读图回答问题。
(1)呼和浩特位于我国   (写出地形区域),该区域是牧民的“天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写出省级行政区名称),位于   (写出地理区域),该地人口分布特点是   。
(2)据图分析,从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降水具有什么特点?影响其降水特点的因素是什么?
(3)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内蒙古高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地区,人口稀疏
(2)降水特点:年降水量几乎都在400mm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
影响因素: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知识点】中国的地形、气候;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呼和浩特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写出地形区域),该区域是牧民的“天堂”。乌鲁木齐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写出省级行政区名称),位于西北地区(写出地理区域),该地人口分布特点是人口稀疏
(2)、据图分析,从呼和浩特到乌鲁木齐降水特点是:年降水量几乎都在400mm以下,降水自东向西减少。影响其降水特点的因素是海陆分布。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受海洋影响逐渐减小。
(3)、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点评】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小,干旱也就逐渐加重。从降水的时间分配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0.(2024八上·婺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沪昆高铁纵观湖南,对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湖南自古种植业发达,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美称,其中洞庭湖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图1沪昆高铁线路图图2湖南省地形水系简图图3长沙市气温降水量图
(1)阅读图1,写出沪昆高铁途经高原....省份的简称。
(2)阅读图2图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地形和长沙市气候的主要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是什么耕地类型?主要种植什么粮食作物?并推断湘江的流向和南岭的走向。
【答案】(1)云或贵
(2)地形特征:①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以水田为主水稻自西南向东北(或自南向北)流东西走向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 (1)、阅读图1, 根据题意, 沪昆高铁途经云贵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途经的雪峰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途经云(云南省)、黔(贵州省)、湘(湖南省)、赣(江西省)、浙(浙江省)、沪(上海市)等省市 。
(2)、阅读图2图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湖南省地形特征:①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长沙市的气候特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是水田,主要种植水稻。湘江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流,南岭的走向是东西走向。
【点评】 洞庭湖平原这个“商品粮基地”形成的自然条件:地形: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水源: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31.(2024八上·婺城期中)图说历史。不同的历史地图是认识历史的重要工具。
(1)【地图中国】
根据图1、图2的信息,分析两幅图所代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示意图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示意图
从右侧示意图可见1901年掉落谷底,1921年之后社会发展趋势呈快速上升趋势,这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请作简要说明。
(3)【图片中国】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五四运动
综合上述材料,请用简要语言概括中国近代史。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2)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
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主要侵略活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据材料【地图中国】“衅1鸦片战争形势图”“图2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从战争本质、参战国家、侵略势力渗透范围等方面可以看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2)据材料【示意图中国】“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趋势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故1901年掉落谷底,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据材料【图片中国】“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举会合影”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共和时代;据“《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思想意识上唤醒国民,促进了民众的觉悟;据“五四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促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综上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故答案为:(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2)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192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与中共诞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辛丑条约》与中共诞生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32.(2024八上·婺城期中)近代化,也被称为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材料一: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材料四:《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如何把这“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付诸实践?上述人员属于哪一社会阶级?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知识分子”的救国主张。他们“第一次政治演出”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答案】(1)掀起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2)变法维新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看到了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经世派”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主张付诸实践”,结合所学可知,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发起了洋务运动。
(2)据材料二“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就是他们的第一次政治演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新式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形势下,为救亡图存,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3)据材料三“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故答案为:(1)掀起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2)变法维新 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步伐。(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4)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特征。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变法维新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变法维新运动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3.(2024八上·婺城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心—边缘”建构下的治边模式已难以有效整合动员各类社会资源,清王朝在边疆问题上陷入治理无力与阐释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边疆由模糊暧昧的天朝疆域转向清晰严肃的国家领土势在必行。1877年,____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
——摘编自邓旭《中国边疆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初探》
材料二:显然,中共一大会议在讨论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只简单说明并规定作为"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却没有一处具体谈到,作为中国的"共产党",在中国应该怎么做。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
——摘编自杨奎松《关于早期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材料三: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由先生把着手学写字,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之后,我们就懂得要自己想问题。”——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在材料一划线部分填空。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2)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中共二大是如何联系国情解决“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的”?
(3)材料二中1934年“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的原因是什么?“自己想问题”开始于哪一事件?
(4)综合材料,中国共产党的探索给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答案】(1)左宗棠
措施:在新疆建立行省。
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
(4)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立足国情;④勇于创新。
【知识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1877年,____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7年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甭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2)据材料二“具体到中国的国情、实际的阶级状况和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及其政策策略等重要决策,都只能由中共二大来解决了”,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映了中共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目标的”
(3)据材料三“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是吃了先生的亏……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到了很大的损失”,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由于“左”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长征。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的错误,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党内纠纷,标志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懂得“自己想问题”。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立足国情;勇于创新。
故答案为:(1)左宗棠。措施:在新疆建立行省。意义: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4)①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③立足国情;④勇于创新。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二大,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共二大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红军长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