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它们去哪里了(教案+课件16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它们去哪里了(教案+课件16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教科版 一年级下册《我们身边的物体》单元
7.它们去哪里了
我的好朋友红糖突然不见了!你们快帮我找找它!
放进水里
hóng táng
红 糖
shí zǐ
石 子
案发现场还原
研究:红糖去哪儿了?
×
步骤一:用眼睛观察三种物体
探索:食盐也想来帮忙,猜一猜食盐会怎么样?
温馨提醒:不允许用嘴巴尝哦!
步骤二:将三种物体分别倒入 中,静置观察
不搅拌
探索:食盐也想来帮忙,猜一猜食盐会怎么样?
步骤三:用 进行搅拌,观察现象
bù zhòu sān yòng jìn xíng jiǎo bàn guān chá xiàn xiàng
不允许再放红糖和食盐,搅拌时搅拌棒沿着一个方向,不触碰杯子底和杯子侧壁。
探索:食盐也想来帮忙,猜一猜食盐会怎么样?
探索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对应位置
有放大镜的小组也可以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红糖、石子的颗粒,把它画下来
交流
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
像红糖这样,放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溶解
研讨
把食盐、红糖、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石子没有变化、食盐和红糖先沉在底部,搅拌后溶解了。
像红糖这样,放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叫做溶解
交流
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研讨
食盐和红糖真的“消失”了吗?——盐场晒盐
弄清楚了案发经过,下一步就是要营救消失的红糖了。小侦探们,你们知道怎么做吗?
拓展 居家实验:食用油和水
在一杯水中加入几滴食用油,观察有什么特别的现象?用筷子搅拌呢?
将水滴入食用油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体》的末节课程。在本节课中,学生需了解部分物质可溶于水,例如食盐、红糖等;而像小石子、油等物质则难以溶解于水。学生需依据一定标准,对常见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分类。凭借生活经验,学生知晓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逐渐“化”去,但小石子放入水中却不会“化”。本节课通过将水与不同物质混合,探究水的特性。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进一步认识水的特征,即有些物质能溶于水,有些则不能。
在课程内容上,先从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入手,提出“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初步探索学生对“溶解”这一生活经验的认知;在探索环节,以观察为起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并描述其特征;随后将三种物体放入水中,在未搅拌时观察并记录物体在水中的特征,搅拌后记录物体在水中“消失”的现象;引导学生操作简单实验,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最后在研讨环节,引导学生客观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溶解现象的探究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能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本课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产生的认识都指向“溶解”这一概念,本节课将为学生以后学习和建立“溶解”的概念奠定基础。考虑到“溶解”一词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科学思维:
在教师指导下,比较物体之间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会使用分类的方法,将能溶于水的物质和不溶于水的物质归类
探究实践:
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比较,并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初步的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
1.认识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有些物体能溶解,有些物体则很难溶解
难点:观察和描述溶解前、中、后物体和水的变化。
【材料准备】
学生:分别装有水的3个透明杯子、3个小透明塑料盘、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红糖去哪了?
1.通过动画导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接到一起报警,发现红糖和石子一起去游泳,红糖消失了,猜测红糖可能去哪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猜测。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探查,引出探究主题:它们去哪里了?。
二、观察比较红糖、食盐、小石子的溶解现象。
探究活动1,这部分让学生用已学过的观察方法,用感官观察三种物体的特征。学生通过对食盐、红糖、小石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等特征的描述进一步巩固复习已学习的知识技能,并对这三种物体有了初步的认识,便于在第二部分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它们放入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探究活动2,在教科书中,该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实验步骤和方法。教师在准备实验时要注意,杯中的水量要能够将一勺食盐或红糖充分溶解。为了减少学生观察溶解现象时的干扰,建议教师在实验中使用较为纯净的红糖和淘洗干净的石子。指导学生要用小勺来取等量的3种物体,并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体进入水中的情况,与物体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同时将观察到的刚放入水中三种物体的状态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便于与搅拌后观察到的现象做对比
设计意图:教师需引导学生先认真观察并描述三种物体的特征,在进行实验,这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前物质的特征与实验后物质在水中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水中的变化,从而了解“溶解”的现象。
三、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问题。问题1旨在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 讨论。盐、红糖在放入水中前都是小颗粒状的,放入水中后这种小颗粒会慢慢减少,并逐渐消失在水中。在充分混合后,食盐水是透明的,盐的颗粒不能被看见;红糖水也是透明的、有颜色的, 红糖颗粒也不能被看见。与盐和红糖相比,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情况有明显的区别。它不会减少,且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小石子沉在杯底,而水仍然像原来那样。要注意 的是,如果红糖中有杂质,杯底就会有少量的沉淀,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这些杂质不是红糖。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将红糖、盐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向学生指出“红糖和盐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分类思想,将食盐、红糖放入水中后溶解的现象归为一类,将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归为一类。
问题2,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问题对一年级学生来 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它们的解释能 力。不同的学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观点和理由,不必急于纠正 他们的想法。比如,有的学生会认为食盐和红糖没有消失,红糖水的颜色变成红色,可以尝到甜味,这就说明原来的红糖仍然存在于水中,只是变得不能被我们看见。而有些学生并不相信物体仍然存在于水中。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研究,寻找能够被人信服的证据。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以及观察和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拓展:盐场晒盐及食用油是否可以溶解
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载体,用盐场晒盐用作启发,让学生思考怎样“营救”消失的红糖并思考食用油是否可以溶解
【板书设计(生成)】
它们去哪里了
【学生记录单设计】:同学生活动手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