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一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综合训练)——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下列诗句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A.已是悬崖百丈冰 B.白玉为堂金作马C.沉舟侧畔千帆过 D.山寺桃花始盛开2.四季更迭,万物循生。大自然的变化瑰丽神奇、令人陶醉。下列自然现象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花开花谢 B.云卷云舒 C.潮涨潮落 D.月圆月缺3.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下列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黏土烧制陶瓷 B.火药爆炸 C.用粮食酿醋 D.活字印刷4.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水沸腾 C.食物变质 D.菠萝榨汁6.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炼钢 B.稀有气体用于制作电光源C.氮气用作保护气 D.二氧化碳用于植物光合作用7.下列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煤焦油等C.活性炭吸附异味 D.风力发电8.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②白玉为床,金作马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④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⑤9.“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云南建水人早在3500多年前就掌握了制陶技术。下列陶瓷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镇浆制泥 B.拉坯造型C.高温烧制 D.磨光上釉10.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属于包含关系;②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③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④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A.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③④11.《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已有相当丰富的酿酒经验和完整的酿酒技术规程。下列酿酒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12.王安石在《梅花》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数枝梅”的“暗香”指的是梅花的物理性质B.梅花盛开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作者判断是梅而不是雪的依据是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D.“暗香来”是分子运动的结果13.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14.下列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能量、间隔、相互作用均不变B.水的天然循环只发生物理变化C.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是由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决定的D.研究化学变化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化15.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体积减小 B.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放出大量的热 D.灯芯处的石蜡不断融化二、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40分)16.阅读分析,解决问题:打铁花“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焰火表演艺术,其原理主要涉及生铁的熔化、氧化还原反应以及铁水的抛射过程。首先,将生铁加热至熔化。将生铁碎片投入火炉内的熔铁罐中,熔铁罐是用上等胶泥制作而成的。为提高加热效率,需要使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约半个时辰,熔铁罐里便会泛起铁水,其温度高达1600℃。打铁花表演者通过特定的技巧将高温铁水抛向空中,铁水液滴表面和内部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液滴表面在高温下被强烈氧化,形成一层固态外壳。液滴中的碳在高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液滴表面的固体外壳在内部气体的压力作用下爆裂,形成四处飞溅的铁花。综上所述,打铁花现象的产生是重力、热能、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古老的工艺中,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匠人的技艺,也体现了自然力的美妙作用。(1)生铁熔化为铁水属于_________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变化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2)使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可提高加热效率,其原理是 。(3)熔铁罐用的胶泥具有的性质是 (写一点)。(4)表演者通过特定的技巧将高温铁水抛向空中后,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1个)。(5)打铁花时形成四处飞溅的铁花与生铁中含有的_________有关。17.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氢气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根据制备技术和流程主要可分为“灰氢”、“蓝氢”、“紫氢”和“绿氢”等。其中,制“灰氢”的主要原料是化石能源,制备过程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灰氢”制法结合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所得的氢气称为“蓝氢”。用核能发电制得的氢气称为“紫氢”,而“绿氢”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造氢气,制备过程基本不产生二氧化碳。储氢是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重要环节,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前者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吸附等储存方式,后者将氢气转化为其他化合物进行储存。“液氨储氢”的原理是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液氨,进行储存。(1)制“灰氢”需用到化石能源,化石能源除了煤、石油外,还有________等。(2)下列方法所制得的氢气属于“绿氢”的是_______(填字母)。A.煤燃烧发电制氢B.光催化分解水制氢C.核能发电制氢(3)“液氨储氢”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储氢。18.阅读科技短文,回答问题。纳米海绵是一种新型环保清洁产品,具有网状多孔的结构,是很好的清洁茶垢、油垢和吸油材料,可用于解决海上石油泄漏造成的污染。科学家测定了纳米海绵对不同油品的吸收能力,吸油能力的差异性取决于油品自身的密度。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现有纳米海绵和细菌纤维素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如图所示。(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属于_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多选,填字母)。a.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垢、油垢等b.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弱c.纳米海绵可重复使用(3)由图得到的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 。19.制盐。“布灰种盐”的场景如图所示。(1)“先日撒灰”。古人在预计晴天有雾的前天,在海边沙地上撒上草木灰(主要成分为)。属于______(填物质类别)。(2)“日中扫盐”。布灰后,海盐水渗入草木灰,经过日晒的草木灰中出现海盐颗粒。海盐析出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布灰种盐”获得海盐。食盐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20.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它的出现对人类文化传承、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竹麻为原料制作纸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1)切麻是将竹麻切碎,此过程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2)浸灰水是向煅烧大理石后的固体中加水,与竹子一同浸泡来溶解竹子中的木质素。“灰水液”温度较高,原因是 。(3)蒸煮时,古代常用木柴(主要成分可看成是碳)作燃料,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打浆时,需要将蒸煮好的植物纤维碾磨捣碎,把纤维打散、切断,其目的是。(5)抄纸是将纸浆在竹帘中均匀铺开,水从竹帘缝隙流出,纸浆留在竹帘上。竹帘相当于实验操作中________(填实验用品)的作用。21.火锅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老少皆宜。如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铜火锅,里面用木炭加热。关于铜火锅的使用,请结合物质的相关性质,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木炭常作燃料,是因为其具有______________。(2)铜火锅不会因为加热熔化,是因为铜的_______。用铜火锅煮熟食物主要是利用铜的_____________。(3)长时间使用后,铜火锅烟囱部分会变黑,擦拭无法完全除去黑色物质,请用化学知识解释原因 。2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有关问题。为抑制病毒传播,“含氯消毒剂”被广泛使用,其中包含一种新型灭菌消毒剂——。常温下,是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其熔点-59℃,沸点11℃。受热或者见光易分解,具有强氧化性和很强的腐蚀性。含有和的水溶液无色、无臭、无腐蚀性,常温下稳定,不易分解。该溶液用于杀菌、消毒的同时,还有除臭、防霉、保鲜等作用,是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我国从2000年起就逐渐用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1)“含氯消毒剂”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取代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属于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A.0℃时为黄绿色气体B.用棕色试剂瓶盛装并置于阴冷暗处保存C.的浓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安全性越高23.选择下列适当的物质填空(选填序号)。A.氮气 B.金刚石 C.氧气 D.食盐 E.氢气 F.活性炭 G.石墨 H.干冰(1)常用于切割玻璃的是_________;(2)常用作电池电极的是_________;(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4)常用作火箭助燃剂的是_________。24.阅读下面短文。除夕的夜晚,烟花在空中绽放,绚丽无比。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主要用于典礼或表演中。烟花和爆竹的组成类似,其中都包含黑火药。黑火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粉混合而成,一定条件下引燃会发生剧烈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由二氧化碳、氮气等组成的混合气,同时释放大量热。由于气体体积急剧膨胀,压力猛烈增大,于是发生爆炸。在军事上,黑火药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等。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它们使烟花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发色剂是一些金属化合物,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在火焰上灼烧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等物质在火焰上灼烧时会发出黄色光芒;含钙化合物会发出砖红色光芒;含铜化合物会发出绿色光芒。因此,人们常通过燃放烟花来烘托节日气氛,但由于黑火药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黑火药属于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燃放烟花发生了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3)写出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为减少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答一点即可)。25.用下列变化或性质前对应的序号填空。①物理变化 ②物理性质 ③化学变化 ④化学性质(1)冰雪融化 ;(2)高粱酿酒 ;(3)铜丝易弯曲 ;(4)食物在夏天易变质 ;(5)镁是银白色固体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已是悬崖百丈冰的过程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山寺桃花始盛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2.答案:A解析:A、花开花谢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B、云卷云舒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C、潮涨潮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月圆月缺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3.答案:D解析:A、用黏土烧制陶瓷,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黑火药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C、用粮食酿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活字印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4.答案:C解析:A.“糖化”: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发酵”: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C.“蒸馏”:根据沸点不同分离得到白酒,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D.“窖藏”:封存白酒产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生成的了酯类,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5.答案:C6.答案:B解析:A、氧气用于炼钢,利用的是氧气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B、稀有气体用于制作电光源,是因为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该性质不需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利用的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用于植物光合作用,发生了化学变化,利用的是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B。7.答案:B解析:A、汽油挥发,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B、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煤焦油等,由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D、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B。8.答案:A解析: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物理变化;②白玉为床,金作马也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物理变化;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程中隐含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隐含化学变化;④爆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过程中隐含爆竹爆炸,有新物质生成,隐含化学变化;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过程中隐含落叶腐烂,有新物质生成,隐含化学变化,因此,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③④⑤,故选A。9.答案:C10.答案:A解析:①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两者属于并列关系,错误;②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两者属于并列关系,正确;③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两者属于并列关系,错误;④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有的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如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化合反应不是氧化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两者属于交叉关系,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④。故选A。11.答案:C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糖化”过程中有葡萄糖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发酵”过程中有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蒸馏”过程中根据物质沸点不同,从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该过程中未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符合题意;“窖藏”过程中有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A15.答案:B解析:A.蜡烛体积减小可能是由于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等物理变化导致的,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B.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是不同于蜡烛的新物质,这表明蜡烛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故B正确;C.放出大量的热,在很多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热量的变化,比如水凝固成冰会放出热量,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D.灯芯处的石蜡不断融化,只是石蜡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故D错误;故选:B。16.答案:(1)物理;铁原子间的间隙变大(2)氧气充足时,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3)耐高温(合理即可)(4)(或)(5)碳解析:(1)生铁熔化为铁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从微观角度分析,该变化的微观实质是铁原子间的间隙变大;(2)使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可提高加热效率,其原理是氧气充足时,焦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3)为提高加热效率,需要使用鼓风机不断向燃着的焦炭中鼓入空气。约半个时辰,熔铁罐里便会泛起铁水,其温度高达1600℃,说明熔铁罐用的胶泥需要耐高温;(4)表演者通过特定的技巧将高温铁水抛向空中后,铁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碳和氧气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打铁花时形成四处飞溅的铁花与生铁中含有的碳有关。17.答案:(1)天然气(2)B(3)化学解析:(1)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2)由题干信息可知,“绿氢”主要通过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氢,故选B。(3)由题干信息可知,“液氨储氢”的原理是氢气与氮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液氨,属于化学储氢。18.答案:(1)物理(2)ac(3)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越弱解析:(1)纳米海绵的清洁过程中可以吸附物体表面的污渍,该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2)a、由材料可知,纳米海绵可用于清洁茶垢、油垢等,故a正确;b、由材料可知,油品密度越大,纳米海绵的吸油能力越强,故b错误;c、由材料可知,纳米海绵还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通过挤压,可将纳米海绵吸附的油品挤出,经洗涤干燥后再次使用,故c正确;(3)由图两种吸油材料对泵油的循环吸收测试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随循环使用次数的增加,纳米海绵吸油能力变化不明显,细菌纤维素的吸油能力变差。19.答案:盐;物理;20.答案:(1)物理变化(2)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3)(4)使纤维更细、更短,形成均匀的纸浆(5)漏斗21.答案:(1)可燃性(2)熔点高;导热性(3)铜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固体附着在烟囱上解析:(1)木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充分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生活中木炭常作燃料,是因为其具有可燃性。(2)铜的熔点较高,因此铜火锅不会因为加热而熔化。同时,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所以用铜火锅煮熟食物主要是利用铜的导热性。(3)长时间使用后,铜火锅烟囱部分会变黑,擦拭无法完全除去黑色物质,这是因为加热的条件下,铜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氧化铜覆盖在铜的表面,因此擦拭无法完全除去黑色物质。22.答案:(1)混合物(2)化学(3)B23.答案:(1)B(2)G(3)H(4)C解析:(1)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硬度大的物质可以用于切割其他硬度相对较小的物质,所以常用于切割玻璃的是金刚石;故答案为:B。(2)石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在电池中,电极需要能够传导电流,所以常用作电池电极的是石墨;故答案为:G。(3)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干;故答案为:H。(4)氧气具有助燃性,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燃料燃烧需要氧气来助燃,从而使火箭获得足够的动力,所以常用作火箭助燃剂的是氧气;故答案为:C。24.答案:(1)混合物(2)化学(3)(4)禁止或少放烟花爆竹(合理即可)解析:(1)黑火药中含有硝酸钾、木炭和硫粉,属于混合物。(2)烟花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3)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为了防止空气污染,应禁止或少放烟花爆竹。25.答案:(1)①(2)③(3)②(4)④(5)②解析:(1)冰雪融化的过程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①;(2)高粱酿酒过程中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③;(3)铜丝易弯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②;(4)食物在夏天易变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④;(5)镁是银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