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综合测试(含答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九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 综合测试(含答案)——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资源简介

专题九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综合测试)——中考化学一轮复习备考合集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K-39 Cl-35.5 Cu-6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中科院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类似金刚石结构的物质——“T-碳”(化学式为C)。有关“T-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单质 B.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由原子直接构成 D.物理性质与石墨相似
2.镭主要存在于多种矿石和矿泉中,但含量极其稀少。已知镭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8,相对原子质量为226,则镭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
A.31 B.88 C.138 D.226
3.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少年近视很可能与体内缺少微量元素铬有关。如图为铬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 B.铬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
C.x的值为18 D.铬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4.从分子、原子角度对下面一些现象和变化的解释,合理的是( )
A.桂花飘香——分子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B.热胀冷缩——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大小发生变化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分子间隔变小、停止运动
5.2024年7月26日,巴黎奥运会主火炬采用了轻质、高效、安全的生物丙烷燃料。生物丙烷来自可再生原料,有助于减少碳排放,体现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图是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丙、丁都属于空气成分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变
D.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6.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相等
C.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7.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公园里花香四溢 B.春天里柳絮飞扬
C.海面上浪花飞溅 D.天空中乌云翻滚
8.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有些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D.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9.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表示同种元素
B.①②③都是原子失电子后形成的稳定结构
C.②易与③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D.①②表示的粒子性质一定相同
10.“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D.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11.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12.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55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静止不动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分子体积变大
D.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
13.如图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模型表示一种碳原子
B.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该原子的原子核占的体积较大
D.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14.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D.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氧化物
15.如图所示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⑤对应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16.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E所示粒子中属于阳离子的是_________(填序号),若D为离子,其化学符号为_________。
(2)C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
(3)A、B、C、E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_________(填序号)。
(4)由E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E粒子的符号是_________。
17.请用化学用语回答:
(1)2个氖原子_________;
(2)4个硫酸根离子_________;
(3)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
(4)由和构成的氢氧化铁_________;
(5)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____。
18.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而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2和图3所示)。请根据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图1中与氟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图2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写出一种直接由①粒子构成的物质________(填物质的化学式)。
(3)图3中A、C不属于同种元素,其原因是______不同(填序号)。
A.中子数 B.核外电子数 C.质子数 D.电子层数
(4)若图3中D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则它对应的元素与A对应的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根据模型图填空:
①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生成物的质量比_________(填写最简比)。
19.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铝离子________;
(2)7个钾原子________;
(3)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____;
(4)钠元素________;
(5)1个氧气分子________;
(6)2个氢原子________;
(7)3个镁离子__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2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下分别是三个兴趣小组开展的实验。
(一)某实验小组设计如图实验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1)对比实验_________,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对比实验甲和丙,探究___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3)对比实验甲、丁,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上述实验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二)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利用如图装置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
实验二:换一根润湿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
(4)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_________。
(5)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_。
(6)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那么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变红。
21.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如图所示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请结合现象分析:
(1)实验中,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
(2)如果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少数α粒子就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________。
(3)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下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
(4)下图是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所学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_________(填序号)。
(4)下图是几位代表性的科学家及他们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所学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________(填序号)。
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2.亚硝酸钠()具有毒性,应用于食品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为求证“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的真伪,学习小组以煮沸50次的桶装水为水样,利用反应测定其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以计),结果表明,500mL水样反应时产生了的。
(1)亚硝酸钠是由和一种阴离子构成,该阴离子的符号为_______。
(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用最简比表示)。
(3)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22)》可知:每升合格饮用水中的含量应低于。请通过计算分析“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是否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T-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该选项正确。B、“T-碳”与金刚石结构类似,因此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该选项正确。C、“T-碳”由碳原子构成,该选项正确。D、“T-碳”与金刚石结构类似,因此物理性质与金刚石类似,而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不相似,因此“T-碳”物理性质与石墨不同,该选项不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镭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8,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镭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88。故选:B。
3.答案:C
解析:A、根据图像,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A选项正确;B、铬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B选项正确;C、原子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根据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24=2+8+x+1,解得x=13,C选项错误;D、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且没有排满,容易失去电子,D选项正确。故选:C。
4.答案:C
解析:A、“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变化,分子或原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故B错误;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C正确;D、“滴水成冰”温度降低后分子仍然会不断运动,故D错误;故选:C。
5.答案:A
解析: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因此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故A说法错误;B、丙是二氧化碳,丁是水,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B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没变,故C说法正确;D、丙烷是由丙烷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D说法正确。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但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如氢原子中不含中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例如碳-12、碳-13、碳-14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则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7.答案:A
解析:公园里花香四溢是具有花香的分子不停地运动导致的,A符合题意;春天里柳絮飞扬,海面上浪花飞溅,天空中乌云翻滚,都是宏观物质的运动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C、D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A.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例如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故A正确;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故B错误;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所以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故C正确;D.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气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D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A、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微粒结构示意图左侧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根据图像,①的质子数为8,②的质子数为11,则①②表示不同种元素,A选项错误;B、①②③的核外电子数分别是10、10、18,而质子数分别是8、11、17,说明②是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稳定结构,①③是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的稳定结构,B选项错误;C、根据图像,②是11号元素,且核外电子数为10,则②是钠离子;③是17号元素,且核外电子数为18,则③是氯离子,②易与③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氯化钠),C选项正确;D、①②表示的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化学性质相似,但不能说明性质一定相同,D选项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钠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A正确;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钠离子,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正确、C错误;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则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则钠在形成化合物时呈+1价,因此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D正确。
11.答案:D
解析:原子核内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外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结合题图可知,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B、C错误,D正确;He-3的质子数为2,属于氨元素,不是一种元素,A错误。
12.答案:D
解析: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说法错误。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氧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D、氢气与氧气反应的本质是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分解成了氢原子、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实质是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3.答案:D
解析:A、由原子模型图,内圈为原子核,核外有2个电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为2,则该模型表示的是氮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由原子模型图,内圈为原子核,核外有2个电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为2,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故选项说法错误。C、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该原子的原子核占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原子模型图,内圈为原子核,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4.答案:D
解析:A、根据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A说法正确;B、由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B说法正确;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C说法正确;D、生成物氢气是一种单质,而不是氧化物,故D说法错误。故选:D。
15.答案:C
解析: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上述五种微粒中③④属于同一种元素,故涉及四种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当最外层是8电子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①②④属于原子,⑤属于阴离子,③属于阳离子;①⑤对应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化学性质相似。
16.答案:(1)B;
(2)失去
(3)AB
(4)
解析:(1)A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B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C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E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属于阳离子的是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则D粒子对应的为硫元素,则硫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2)C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3个电子;
(3)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微粒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如果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微粒也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是AB;
(4)E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则E粒子表示氯元素,故E粒子的名称是氯原子,符号为。
17.答案:(1)
(2)
(3)
(4)
(5)
解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氖原子可表示为:;
(2)离子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省略不写,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该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硫酸根离子表示为:;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4)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化合价数值约到最简交叉写在元素右下角,则氢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5)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18.答案:(1)Al;Cl
(2)Fe(或He,C等答对即可)
(3)C
(4)
(5)①
②22:7或7:22
解析:(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氟和氯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故图1中与氟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是Cl;
(2)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可构成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可形成离子,故①表示的是原子,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铁等,化学式是:Fe;
(3)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图3中A、B不属于同种元素,其原因是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故选C;
(4)若图3中D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结构示意图,D表示钙离子,则钙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钙,氯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则氯化钙的化学式为:;
(5)①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②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氮气的质量比(44×2):28=22:7。
19.答案:(1)
(2)7K
(3)
(4)Na
(5)
(6)2H
(7)
解析:(1)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2个铝离子表示为;
(2)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7个钾原子表示为7K;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标出数字和正负,正负在前,数字在后;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4)钠元素符号为:Na;
(5)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1个氧分子的符号写为;
(6)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
(7)离子符号前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故3个镁离子表示为。
20.答案:(1)甲、乙
(2)温度
(3)不能
(4)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5)小
(6)会
解析:(1)由图可知,实验甲、乙中其他条件相同,变量为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则对比实验甲、乙,能探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由图可知,实验甲、丙中其他条件相同,变量为是否加热,则对比实验甲和丙,能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发生变化,对比实验甲、丁,能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程度,但不能证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发生变化,所以上述实验不能得出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4)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气球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则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5)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气球条先变红,能说明分子向上的运动速度更快,还能说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6)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率减慢,因此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那么用酚酞溶液润湿的滤纸条也会变红,只是会比较慢。
21.答案:(1)原子核很小,原子内有(相对)很大的空间
(2)不会;原子核 (3)C (4)③②①
解析:(1)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可以穿过。
(2)如果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由于α粒子也带正电荷,则大多数α粒子会发生大角度散射,极少数α粒子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则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卢瑟福所说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3)由于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内部有较大空间,少数带正电荷α粒子的方向发生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而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中间有一个较小的、带正电荷且质量较大的原子核。
(4)首先是汤姆孙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布丁模型,然后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了原子核,提出了核式模型,最后是波尔提出电子分层排布模型。
22.答案:(1) (2)7:16
(3)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不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解析:
(1)亚硝酸钠是由和一种阴离子(亚硝酸根离子)构成,该阴离子的符号为;
(2)亚硝酸钠()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2)=7:16;
(3)解:设500mL该水样中的质量为x,
1L水样中的质量,1L煮沸50次的桶装水含有的质量为,小于合格饮用水中的最高含量,所以煮沸50次的桶装水也符合合格饮用水的标准,而实际生活中很难同一份水煮沸50次,所以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不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答:喝反复烧开的饮用水不会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