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化学期末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正确的是A. N2的结构式:N≡NB. 顺-2-丁烯的球棍模型:C. CO2的空间填充模型:D. 基态N原子的轨道表达式:2. 化合物M是保险粉的替代产品,由5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其结构如图所示。其中X和Z位于同一主族,且后者核电荷数是前者的两倍。Q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W和Y能形成一种常见的碱性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简单离子半径:Z>X>WB. 最简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W>QC. Z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一定能钝化铁单质D. W在自然界中仅以游离态形式存在3. 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使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A. 根据较强酸可以制取较弱酸的规律,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lOB. 根据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推出卤族元素最高正价都是+7C. 根据F、Cl、Br、I非金属性依次减弱,推出HF、HCl、HBr、HI的酸性依次减弱D. 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可推出原子序数:R>M4. 下列有关金属冶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金属冶炼的实质是金属阳离子被还原成单质B. 用炭粉或铝粉还原铁矿石可以获取金属C. 通过电解溶液的方法可以获取金属D. 冶炼铜的常用方法有火法炼铜和湿法炼铜5.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 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能量多B. 由可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C. 可用pH试纸测得某氯水的pH为4D. 强电解质溶液中不存在电离平衡6. 现有三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1s22s22p63s23p4;②1s22s22p63s23p3;③1s22s22p3。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A. 第一电离能:③>②>①B. 原子半径:③>②>①C. 电负性:③>②>①D. 最高正化合价:③=②>①7. 可逆反应2A(g)+B(g)2C(g) ΔH<0,图像表达正确的为A. B.C. D.8. 下列图示中的实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Ⅰ Ⅱ Ⅲ ⅣA. 装置Ⅰ:2NO2N2O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 装置Ⅱ:证明铁钉发生了析氢腐蚀C. 装置Ⅲ:测定酸碱中和反应的中和热D. 装置Ⅳ:测定反应Zn+2H+=Zn2++H2↑的平均反应速率9. 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是A. 氢氧化铜溶于稀硝酸:OH-+H+=H2OB. 稀盐酸和碳酸氢钙溶液反应:CO32-+2H+=CO2↑+H2OC. 铁棒插入氯化铜溶液中:2Fe+3Cu2+=2Fe3++3CuD. 大理石溶于醋酸: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10. 25℃时,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lgX=lg或l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曲线m表示pH与lg的变化关系B. 当溶液呈中性时,c(Na+)=2c(CO)+c(HCO)C. Ka1(H2CO3)的数量级为10-6D. 25℃时,CO+H2OHCO+OH-的平衡常数为11. HA为一元弱酸,其电离是吸热过程,平衡体系中各成分的分布分数为,(其中X为HA或)。常温条件下,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为HA的分布曲线 B.C. pH=5时,溶液中 D. 若升高温度,a点向右移动12. 利用阳离子交换膜和过滤膜制备高纯度Cu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电极A是粗铜,电极B是纯铜B. 电路中通过1 mol电子,溶解32 g粗铜C. 溶液中向电极A迁移D. 膜A是过滤膜,阻止阳极泥及杂质进入阴极区13. 汽车排气系统中的三元催化剂能将尾气中的NO与CO转化为无污染气体,反应为。T℃,向2 L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 mol NO和2 mol CO,一定条件下测得N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表所示:t/min0 0.35 0.7 0.8 0.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 若,则0~5 min内C. 该温度下的化学平衡常数D. 若改为恒压密闭容器,达到化学平衡时,14. 催化剂I和II均能催化反应。反应历程(下图)中,M为中间产物。其它条件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使用催化剂I或II,反应历程都分2步进行B. 使用催化剂II时,反应过程中M所能达到的最高浓度更大C. 反应达平衡时,升高温度,R的浓度增大D. 使用催化剂II时,反应体系更快达到平衡15. “火星上‘找’到水的影子”被《科学》杂志评为10大科技突破之一。某温度下,重水(D2O)的离子积,可以用pH一样的定义来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重水是极弱的电解质,将金属Na加入重水中,重水的电离程度增大B. 该温度下,纯重水的C. 该温度下,1 L含0.01 mol DCl的重水溶液,其pD=2D. 该温度下,在100 mL的DCl重水溶液中,加入100 mL NaOD的重水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的pD=13(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16 乙炔()、丙烯腈()、乙烯酮()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工业上曾用和反应制取乙炔,用乙炔和氢氰酸(HCN)在氯化亚铜等催化作用下生产丙烯腈,乙炔与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酮。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基态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Cu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2)乙炔分子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分子的VSEPR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3)丙烯腈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____。(4)乙烯酮在室温下可聚合成二聚乙烯酮(结构简式为),二聚乙烯酮分子中含有的键与键的数目之比为________。17.X、Y、Z、W、R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中X、Y、Z、W为短周期元素。已知:元素 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X 基态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未成对电子Y 原子核外s能级上的电子总数与p能级上的电子总数相等,但第一电离能低于同周期相邻元素Z 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W 基态原子核外只有一个不成对电子R 基态原子的M能层全充满,N能层没有成对电子,只有一个未成对电子回答下列问题:(1)R的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2)基态Z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____,在该能层中Z原子的电子占据的能量最高的电子云在空间有________种伸展方向。(3)X、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________(填化学式)。(4)前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与最小的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___;X的简单氢化物的空间结构为________。(5)R的单质能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发生反应,若反应过程中转移0.3mol电子,则需要消耗R单质的质量是________。18. 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下表为制取Cu2O的两种方法:方法a 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方法b 电解法,反应为2Cu+H2OCu2O+H2↑(1)工业上常用方法b制取Cu2O而很少用方法a,其原因是反应条件不易控制,若控温不当易生成__________而使Cu2O产率降低。(2)已知:①2Cu(s)+ O2(g)=Cu2O(s) ΔH1=-169 kJ·mol-1②C(s)+ O2(g)=CO(g) ΔH2=-110.5 kJ·mol-1③Cu(s)+ O2(g)=CuO(s) ΔH3=-157 kJ·mol-1则方法a中发生的反应:2CuO(s)+C(s)=Cu2O(s)+CO(g);△H=________。(3)方法b是用肼燃料电池为电源,通过离子交换膜电解法控制电解液中OH-的浓度来制备纳米Cu2O,装置如图所示:①上述装置中B电极应连_________电极(填“C”或“D”)。②该离子交换膜为____离子交换膜(填“阴”或“阳”),该电解池的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③原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19.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接触法制硫酸生产中的氧化工序为:,回答下列问题:(1)若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SO2(g)和O2(g)通入恒温恒容反应器,下列能判断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___。A. SO2(g)和O2(g)的转化率为2:1时B.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C.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D. 生成2mol SO3(g)的同时消耗1mol O2(g)(2)据图(a),请写出VOSO4(s)和V2O4(s)反应生成V2O5(s)与SO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若当SO2、O2、N2(不参与反应)起始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10%、15%和75%时,在0.5MPa、2.5MPa和5.0MPa压强下,SO2平衡转化率α随温度的变化如图(b)所示。反应在0.5MPa、550℃时的α=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下列因素中能影响α的因素有_______。A.压强B.反应物的组成 C.催化剂D.温度(4)若将物质的量之比为2:1的SO2(g)和O2(g)通入反应器,在恒温t、恒压p条件下进行反应。平衡时,若SO2转化率为α,则SO3压强为___________,平衡常数Kp=___________(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答案1-15 ABACB AABDD DBBCD16(1)或{} 第四周期I B族 (2)直线形 四面体形(3)、 (4)17.(1) (2)M 3 (3)(4) 三角锥形 (5)9.6g18 ①. Cu ②. +34.5kJ·mol-1 ③. D ④. 阴 ⑤. 2Cu-2e-+2OH-=Cu2O+H2O ⑥. N2H4-4e-+4OH-=N2↑+4H2O19(1)BC (2)(3) ①. 0.925 ②. 该反应正向分子数减少,减小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降低,p3为0.5MPa ③. ABD(4) ①. 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