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时训练(二十二) 三态变化 基础过关1.(2023湖州)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镜片变得模糊,一段时间后,镜片又变得清晰。这一现象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凝固、汽化 D.凝固、液化2.(2018衢州)用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煤油液面慢慢升高。“煤油液面慢慢升高”是因为煤油的 ( )A.体积变大 B.重力变小 C.质量变大 D.密度变大3.(2023杭州校级二模)某物质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K22-1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K22-1A.凝固过程一共经历了12 min B.该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大C.BC段物质的内能不变 D.该物质的熔点为80 ℃4.如图K22-2甲所示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水沸腾时温度计的读数,图丙中的a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K22-2A.由图乙可知,当地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B.图乙温度计的示数是98 ℃C.只增加水的质量,则图线应该是图丙中的dD.水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不变5.(2022杭州西湖模拟)所有的气体都可以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体积,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 ℃,酒精是234 ℃,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是-119 ℃,氢是-240 ℃,所以我们平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由以上知识可知:(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还要 。 (2)将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时,首先液化的将是 。 (3)氧的沸点是-183 ℃,氮的沸点是-196 ℃,氦的沸点是-268.9 ℃。利用液化的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沸腾,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氦气 D.同时分离出来6.(2021湖州)如图K22-3所示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图K22-3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刚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刚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时间/min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 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18 min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 ℃上升到94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 min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 ℃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 ℃)呢 请分析其原因: 。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外,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如图K22-4所示的改进方案中, 更合理。 图K22-4走进重高7.(2023宁波模拟)小宁关于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解释或做法,正确的是 ( )A.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最终消失,这是一种汽化现象B.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瓶内的饮料扩散导致的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且光照充足的地方有利于加快水分蒸发D.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应当从室外擦玻璃才能擦干“水汽”8.(2024浙江二模)用如图K22-5所示方式给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加热,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错误的是 ( )图K22-5A.试管中的冰会熔化,烧杯中的水会汽化B.试管中的冰水混合物在冰熔化过程中内能增加C.烧杯中的水在沸腾前会不断以蒸发的形式汽化D.试管中的水因达不到沸点而不能沸腾9.(2023宁波镇海模拟)冬季雪后,为尽快清除积雪,人们会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撒大量的“融雪盐”。小金同学猜想:含盐浓度不同的冰熔化特点与纯冰可能不同。为此,小金用质量均为1 kg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制得对应的纯冰(①)、淡盐冰(②)、浓盐冰(③)。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画出三条图线,如图K22-6所示。请根据图像回答:图K22-6(1)含盐浓度越高的冰,能在 (选填“更高”“更低”或“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熔化,其比热容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2)观察图线①上AB段的情况,纯冰在熔化过程中A点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时的内能。 【参考答案】1.A [解析]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走到温暖的房间内,房间内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因此镜片变得模糊。进入室内后,水珠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2.A 3.D 4.C [解析]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8 ℃,即此时水的沸点为98 ℃,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 ℃,说明此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的沸点不会改变,水的质量增大则加热时间会加长,故应为图线c;水沸腾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5.(1)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2)氧气 (3)C6.(1)小红 (2)大于(3)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与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相等,不能使小烧杯中的水温度再升高(4)方案27.C [解析]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最终消失,属于升华现象;饮料瓶外有“流汗”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温度高、空气流动快能加快水的蒸发;寒冬的玻璃窗户上常常会有一层水汽,水汽出现在室内一侧。8.D 9.(1)更低 越小 (2)小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