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太阳下的影子 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太阳下的影子 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大象版 四年级下册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 2.太阳下的影子 教学设计
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题 2.太阳下的影子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3~4年级②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态度责任: 能在探究过程中描述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 2.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探究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教学 准备 教师:铅笔(或墨囊、短柱)、直尺、橡皮泥、板夹、记录纸、指南针。
学生:铅笔(或墨囊、短柱)、直尺、橡皮泥、板夹、记录纸、指南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 任务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回顾影子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1)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2)影子形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3)如何让影子发生变化? 2.太阳作为一颗恒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光源。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会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通过回顾影子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测并说出猜测理由。
二、实验——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预设20分钟) 任务二: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实验器材 铅笔(或墨囊、短柱)、直尺、橡皮泥、板夹、记录纸、指南针。 2.实验方法 (1)制作影子观察仪 ①把记录纸夹在板夹上固定好。 ②把铅笔(或短柱、墨囊)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观测记录纸的中心位置。 (2)如何使用影子观察仪? ①把影子观察仪放在校园或小区里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②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③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 ④用直尺测量物体影子的长度。 ⑤记录测量数据。 (3)注意事项: ①选择充当阻挡物的物体长度要适中。即当物体的影子最长时,影子都能完全落在观测纸上,不能超出观测纸。 ②测量时间:从太阳升起时开始直到太阳落山为止。 ③可以在小区或操场测量(每节下课去操场测量一次,中午12点测量一次) 。 ④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及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记录下来。 (4)学生利用制作好的影子观察仪去操场上尝试观察、记录。(此时只得到一组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影子观察仪器,观察记录物体影子的变化过程。 此环节教师需重点关注小组合作制作影子观察仪并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在去操场实际测量时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只测得一组数据。
三、处理信息(预设8分钟) 任务三:整理观察数据 1.持之以恒地观察影子的变化情况,注意长短和方向变化。 2.将测得的数据认真填写在表格中。 一天中的影子变化记录表 观察时间太阳方向和高低影子长度(厘米)影子方向
3.研究其他班级小组的观察数据。 ①通过这个数据表,你能说出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吗? ②为了能更直观地看出影子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柱状图是整理信息的方法之一,能直观反映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借助Excel制作柱状图进行数据分析。 制作柱状图时,注意时间坐标是以整点为标记的,要对记录的数据进行选择。 4.总结: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始终相反。影子的长度变化是:早晚长,中午短。 补充:当地中午12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因此物体的影子也可能不是最短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我国地域广阔,全国采用的都是北京时间——东八区中央经线120度的时间。当东经120度的正午时间12:00时,许多地方就不一定是正午时间(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比如北京地区在东经116.46度,与东经120度仍有14.1分钟的误差(每相差1度就相差4分钟)。北京地区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最高、影子最短的时间应该是在中午12:14分的时候。 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出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 此环节处理的数据,教师应告知学生由于时间原因本节课无法测量出全部的数据,所以使用的是其他班级测量的数据。
四、表达交流(预设4分钟) 任务五:总结交流 1.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概括和总结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全班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与影子相关的知识? 通过总结知识,强化本节课的重点。
五、练一练(预设5分钟) 一、判断题 1.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位置不变。( ) 2.中午,阳光下的影子最长。( ) 3.物体的影子总是出现在背光的一面。( ) 4.影子越短,表示太阳的位置越高。( ) 5.柱状图可以更直观反映事物的变化规律。( ) 6.中午12点,各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 ) 二、选择题 1.早上八点太阳的方向是东偏南,那么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应该是( )。 A.东偏北 B.西偏北 C西偏南 2.下列关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偏高,物体的影子长 B、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低,物体影子长 C、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低,物体影子短 3.从14点到16点,阳光下旗杆的影子会( )。 A.变长 B.消失,C.变短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1.B 2.B 3.A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太阳下的影子 太阳:东偏南——南——西偏北 低——高——低 影子:西偏北——北——东偏南 长——短——长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影子的长度变化是:早晚长,中午短。(共13张PPT)
太阳下的影子
大象版春季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回顾旧知
2.影子形成的三要素是什么?
1.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3.如何让影子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会不断变化。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制作影子观察仪
1.稍短的铅笔
(或短柱、墨囊)
2.直尺
3.橡皮泥
4.板夹
5.记录纸
6.指南针
实验材料
1.把记录纸夹在板夹上固定好。
2.把铅笔(或短柱、墨囊)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观测记录纸的中心位置。
制作步骤
如何使用影子观察仪?
1.把影子观察仪放在校园或小区里始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
3.在白纸上用笔描下铅笔的影子。
4.用直尺测量物体影子的长度。
5.记录测量数据。
操作步骤
如何使用影子观察仪?
1.选择充当阻挡物的物体长度要适中。即当物体的影子最长时,影子都能完全落在观测纸上,不能超出观测纸。
2.测量时间:从太阳升起时开始直到太阳落山为止。
3.可以在小区或操场测量(每节下课去操场测量一次,中午12点测量一次) 。
4.把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及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
记录实验数据
观察时间 太阳方向和高低 影子长度 (厘米) 影子方向
处理信息——整理数据
观察时间 太阳方向和高低 影子长度 (厘米) 影子方向
8点 东偏南、低 20 西偏北
10点 东偏南、低 17.2 西偏北
12点 南方、高 12.8 正北方
14点 西偏北、低 15.2 东偏南
16点 西偏北、低 17.8 东偏南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
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始终相反。
处理信息——整理数据
影子的长度变化是:早晚长,中午短。
表达交流
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方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影子的长度是早晚长,中午短。
练一练
一、判断题
1.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位置不变。( )
2.中午,阳光下的影子最长。( )
3.物体的影子总是出现在背光的一面。( )
4.影子越短,表示太阳的位置越高。( )
5.柱状图可以更直观反映事物的变化规律。( )
6.中午12点,各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最短。( )
×
×



×
练一练
二、选择题
1.早上八点太阳的方向是东偏南,那么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应该是( )。
A.东偏北 B.西偏北 C西偏南
2.下列关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偏高,物体的影子长
B、太阳在天空中位置低,物体影子长
C、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低,物体影子短
3.从14点到16点,阳光下旗杆的影子会( )。
A.变长 B.消失,C.变短
B
B
A
让科学流行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