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月有阴晴圆缺 课件(22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月有阴晴圆缺 课件(22张PPT)+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大象版 四年级下册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 5.月有阴晴圆缺 教学设计
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课题 5.月有阴晴圆缺 课时 1
核心 概念 9.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内容及要求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6年级④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说明月相的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知道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 知道月相是按照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的规律变化的。 科学思维: 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具备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记录农历一个月或多个月的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态度责任: 能感受到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1.知道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的关系。 2.知道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是农历的一个月。 3.知道月相是按照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的规律变化的。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记录农历一个月或多个月的月相,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 准备 教师:有关月相变化的视频资源
学生:圆形纸片、剪刀、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一、导入新课(预设5分钟) 任务一:做一做 1.导入语: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是一颗围绕着地球运动的球体,它不发光,但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在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月相。所谓“月相”,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知道,就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月相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候是个弯弯的月牙,有时候像个半圆,还有时候像个明亮的圆盘。这是由于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不同的部分形成的。 2.学生按照回忆将圆形纸片剪出不同月相的形状,并按照出现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 3.师对学生剪的月相形状及排序进行评价。 在回顾以往知识的同时,通过做一做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相的热情。
二、搜集证据(预设15分钟) 任务二:初识月相变化规律 1.播放视频《月相变化规律》,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通过观看视频,你收获了什么? 3.师总结: ①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 ②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③我国农历以朔望月为月的计量单位。 ④月相有蛾眉月、上弦月、满月……(学生不一定都说出来) ⑤不同月相出现的时间不同。 ⑥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备注:虽然有的内容学生能说出来,但不一定理解。 小贴士: ③——要按照农历日期进行月相的观察。 ⑤——月亮升落的时间每天会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 任务三: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1.出示图片,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你能说出图片中月相的名称吗?生尝试。 2.以时间为顺序,认识月相 新月: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蛾眉月:新月过后两天,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蛾眉,因此这时的月相叫蛾眉月。这种蛾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上弦月: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经移到太阳以东90度。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落入地平线之下。 凸月: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这时的月相叫凸月,上半月的凸月也叫盈凸月。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地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度,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满月或望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凸月: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的大半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下半月的凸月也叫亏凸月。 下弦月:到了农历二十三左右,我们只能看到月亮东边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了,这时的月相叫下弦月。下弦月只能在后半夜看到。 3.月相的对应关系 新月和满月对应,蛾眉月和和残月对应,盈凸月和亏凸月对应,上半月的月相“脸”朝西,一般在上半夜西边天空,下半月的月相“脸”朝东,一般出现在后半夜东边的天空。 4.再次出示刚才的图片,学生说出其名称。 5.出示图片,学生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给月相排序。 思考:在排序过程中,你发现了月相变化的什么规律? 由新月到满月,月相逐渐变大,满月时月相最大,满月过后月相逐渐变小。 理解并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分两步进行,先通过视频对月相的变化规律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讲解,深入了解并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最后再通过排序活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表达交流(预设5分钟) 任务四: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1.出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图,学生观察总结月相变化规律。 2.总结: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新月。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并与同组同学一块分享。 通过总结,学生能将上一环节中关于月相变化的碎片式知识进行整理,从而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夯实。
四、拓展延伸(预设7分钟) 任务五:古诗词中的月相 1.月相有盈有亏,有圆有缺,总是让人联想到团圆和分离;月相的变化和季节的交替一样,总是伴随着岁月的流逝。所以,月相的变化和物候的更替一样总是能引起诗人的无限思绪和感伤,古诗词中自然就有了许多对月相的观察和描写。 2.运用掌握的月相知识来判断诗句中描写的是哪种月相。 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蛾眉月、初月) ②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蛾眉月、初月) ③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满月以后逐渐变小)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蛾眉月、残月) ⑤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蛾眉月、残月) 3.思考:初月与残月有什么区别? 师总结:初月出现在是农历每月的前几天,太阳刚落下去,月牙挂在西边的天空。残月出现在农历每月的后几天的凌晨,月牙刚刚从东边的天空升起,太阳还没升起,所以残月也叫晓月。 通过了解并辨别古诗词中的月相,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月相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力。
五、课堂小结(预设5分钟) 任务六: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利用课下时间持续观察月相,并进行记录。 3.出示小贴士,提醒学生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①要按照农历日期进行观察记录。 ②选择安全地点,要有大人陪同。 ③观察月相时,不仅要注意形状,还要注意是左边亮还是右边亮。 ④月亮升落时间每天会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到农历二十时要等到22点左右才升起。农历二十以后可以选择早上观察。 本节课知识将知识性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实地进行观察,所以在课堂的最后要求学生坚持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看到的现象进行融会贯通。
六、练一练(预设3分钟) 一、判断题 1.我们只有在晚上能看到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 2.观察月相变化时,应该按照农历日期进行观察记录。( ) 3.月相的变化与太阳没有任何关系。( ) 4.每天月出的时间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 二、选择题 1.端午节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3.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探探同学在守岁的过程中( )看到月亮。 A.不能 B.能 C.有时能,有时不能 2.关于月相的成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相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B.月相的变化是月球本身形状变化引起的 C.月相的变化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参考答案: 1.× 2.√ 3.× 4.× 1.A 2.A 3.B
七、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八、板书设计 月有阴晴圆缺 1.观察月相——农历日期 2.新月 蛾眉月 上弦月 凸月 (
上半月
右边亮
) 满月 凸月 下弦月 蛾眉月 (
下半月
左边亮
) 由缺到圆,再到缺。(共23张PPT)
月有阴晴圆缺
大象版春季
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做一做
将圆形纸片剪出不同月相的形状,并按照出现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
初识月相变化规律
通过观看视频,你收获了什么?
①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
②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③我国农历以朔望月为月的计量单位。
④月相有蛾眉月、上弦月、满月……
⑤不同月相出现的时间不同。
⑥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月相的变化规律
初识月相变化规律
①月球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
②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称为“朔望月”。
③我国农历以朔望月为月的计量单位。
④月相有蛾眉月、上弦月、满月……
⑤不同月相出现的时间不同。
⑥上上西西,下下东东。
月相的变化规律
要按照农历日期进行月相的观察。
月亮升落的时间每天会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1
2
3
4
5
6
7
8
通过观看刚才的视频,你能说出图片中月相的名称吗?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新月: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蛾眉月:新月过后两天,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蛾眉,因此这时的月相叫蛾眉月。这种蛾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上弦月: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经移到太阳以东90度。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落入地平线之下。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凸月: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球圆面上绝大部分是明亮的,这时的月相叫凸月,上半月的凸月也叫盈凸月。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满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地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度,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满月或望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凸月:满月过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日渐“消瘦”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的大半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下半月的凸月也叫亏凸月。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下弦月:到了农历二十三左右,我们只能看到月亮东边被太阳光照亮的半面了,这时的月相叫下弦月。下弦月只能在后半夜看到。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蛾眉月:下弦月过后,月亮逐渐靠近太阳,我们只能看到月亮被太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蛾眉,这时的月相叫蛾眉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残月过后月亮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新月和满月对应,蛾眉月和和残月对应,盈凸月和亏凸月对应,上半月的月相“脸”朝西,一般在上半夜西边天空,下半月的月相“脸”朝东,一般出现在后半夜东边的天空。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1
2
3
4
5
6
7
8
现在你能说出图片中月相的名称吗?
深入探索月相变化规律
给图中的月相排排序,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
2
3
4
5
6
7
8
4——3——6——5——8——1——7——2——4
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至满月。
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至新月。
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吧!
古诗词中的月相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蛾眉月、初月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宵边。
蛾眉月、初月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满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蛾眉月、残月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蛾眉月、残月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要按照农历日期进行观察记录。
②选择安全地点,要有大人陪同。
③观察月相时,不仅要注意形状,还要注意是左边亮还是右边亮。
④月亮升落时间每天会比前一天晚约50分钟,到农历二十时要等到22点左右才升起。农历二十以后可以选择早上观察。
小贴士
练一练
一、判断题
1.我们只有在晚上能看到月亮,在白天是看不到月亮的。( )
2.观察月相变化时,应该按照农历日期进行观察记录。( )
3.月相的变化与太阳没有任何关系。( )
4.每天月出的时间基本是固定不变的。( )
×

×
×
练一练
二、选择题
1.端午节的月相是( )。
A.蛾眉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3.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探探同学在守岁的过程中( )看到月亮。
A.不能 B.能 C.有时能,有时不能
2.关于月相的成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月相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B.月相的变化是月球本身形状变化引起的
C.月相的变化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有关
A
A
B
让科学流行起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