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观察一种动物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将进一步缩小观察对象,对一种小动物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本课的标题是“观察一种动物”,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观察的动物,例如可以观察螺蛳、蚂蚁、螳螂、青蛙、甲虫等。教科书选定的是容易得到、行动缓慢、便于观察、学生喜欢的蜗牛。选择蜗牛同时也便于第3课的教学,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围绕“蜗牛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这个主题,设计三个探究活动:一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部分,为后续观察交流提供方便。二是观察蜗牛的反应,包括外界碰撞刺激反应和食物刺激反应,知道蜗牛是有生命的,能对外界的触碰和食物产生反应。三是观察蜗牛的运动,旨在启发学生发现,不管粗糙的树枝还是光滑的玻璃,蜗牛都能运动自如,这跟蜗牛的腹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经历了蜗牛运动、反应、进食等方面的观察和描述,就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识。2.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提供科学词汇,并提示观察顺序,先观察蜗牛的形态和反应,再观察蜗牛的运动。教材内容简洁易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蜗牛身体结构包括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对外界触碰能产生反应,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缓慢爬行。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蜗牛身体结构与刺激反应、运动方式的关系。 探究实践:观察蜗牛外形特点、刺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态度责任:对蜗牛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细致地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应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等。 难点:通过对蜗牛的观察和描述,认识其身体结构所适应的功能。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蜗牛身体能说出蜗牛的身体结构,并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能基本能不能观察蜗牛反应能体会蜗牛对外界触碰和食物产生反应能基本能不能观察蜗牛运动能观察到蜗牛的运动与腹足有密切关系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1. 我们周围有许多小动物。猜一猜,这是哪一种动物? 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 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2. 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 我们常常在哪找到蜗牛? 3. 蜗牛经常在草丛间活动,它们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4. 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通过观察验证自己的观点。 材料:蜗牛、棉签、放大镜、树枝、玻璃、菜叶等。学生活动1 蜗牛 树枝上、岩石上、菜叶上…… 回答 认识并领取实验材料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猜谜语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充分展示他们对蜗牛的原有认知。环节二:观察蜗牛身体教师活动2 1. 提醒学生: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肉眼观察蜗牛身体都有哪些结构 放大镜观察细节,如触角上有什么?蜗牛的口在哪?等等。放大镜不要碰到蜗牛。 引导学生回顾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 播放视频《正确使用放大镜》 2. 指导学生怎样画蜗牛。 (1)画蜗牛的壳 (2)画蜗牛的身体 (3)画蜗牛的触角和眼睛 3. 组织学生小组内观察蜗牛的身体。可以参照教材蜗牛身体结构图去认识蜗牛身体。 教师补充:眼睛长在两个较长的触角顶端。在放大镜下,我们还能观察到蜗牛的腹足。 4. 小结:蜗牛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2 镜动或物动。 看老师画蜗牛步骤 学生组内先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整理在班级记录单上。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蜗牛的身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部分,为后续观察交流提供方便。环节三:观察蜗牛反应教师活动3 1. 蜗牛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吗?在蜗牛的一边击掌,击掌声音由小到大,多试几次,观察蜗牛有什么反应? 教师:蜗牛对声音没有反应,它没长耳朵。 2. 用棉签触碰蜗牛身体不同部位,观察蜗牛有什么反应? 提示:先碰贝壳,再碰腹足,再碰触角。 3. 将菜叶放在蜗牛的前面,观察它有什么反应? (1)蜗牛是怎么找到食物的? (2)蜗牛是怎么吃东西的?(播放视频)学生活动3 组内两人击掌,其他人观察蜗牛反应:没有反应 学生按顺序刺激蜗牛,发现触角反应最快。 蜗牛向菜叶爬去,吃菜叶。 蜗牛头上有两对触角,眼睛长在较长的那对触角顶端,用来寻找食物。鼻子是较短的那对触角,能闻到远距离的食物。 观看视频交流:用嘴吃食物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关注蜗牛对外界触碰刺激和食物会产生反应,它们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它们。环节四:观察蜗牛运动教师活动4 1. 蜗牛为什么在树枝上爬行自如,掉不下来? 引导学生做个实验: 将蜗牛放在玻璃上爬行,观察它爬过的痕迹。将玻璃竖起来观察,蜗牛靠什么爬行? 2. 蜗牛遇到危险的时候有什么反应?它有哪些本领?学生活动4 回答 蜗牛用腹足爬行,腹足有黏液,可以将它粘在物体的表面上。 蜗牛遇到危险时,它的头和足会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观察蜗牛运动,旨在启发学生发现,不管粗糙的树枝还是光滑的玻璃,蜗牛都能运动自如,这跟蜗牛的腹足有着密切的联系。7.板书设计 观察一种动物 身体特点 蜗牛 刺激反应 运动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蜗牛能牢牢地抓住小棒爬行,是因为( ) A.身体柔软,有黏液 B.身体轻 C.背上有壳 2.下列动物中, ( )是靠腹足运动的。 3. 一般不能在( )找到蜗牛。 4. 蜗牛的眼睛长在( )上。 A.长触角 B.短触角 C.腹足 5. 观察蜗牛的口时会用到( ) 6. 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 ) A.爬走 B.缩进壳里 C.没反应 7. 和蜗牛相似的动物是( ) 8. 把蜗牛的身体器官及分泌物和作用连一连。 腹足· ·吃食物 口· ·运动 黏液· ·感受外界环境 触角· ·保护身体,帮助运动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B 6.B 7.B 8. 腹足· ·吃食物 口· ·运动 黏液· ·感受外界环境 触角· ·保护身体,帮助运动 作业布置: 观察和蜗牛一样身体很软的动物。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常见的动物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六)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十)地球系统 二、学习内容 5.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①举例说明动物是生物。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②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会运动)。 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 ②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 10.3岩石和土壤 ③知道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 三、学业要求 1.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和植物,并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能结合动物和植物的外部特征,比较动物和植物的异同;能概括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身边常见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需要外界环境的帮助;能分析不同植物生存和生长的条件,能比较不同动物感知环境的器官。 3.认识到土壤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场所。单元课时设计 6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常见的动物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进入春季,我们放眼四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蜜蜂,地面上匆匆爬行的蚂蚁,水中嬉戏的小鱼,都在邀请我们再次研究生机盎然的生命世界。 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们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简单特征后,引导他们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奇妙的动物世界。春夏季节是动物活动频繁的时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记录和描述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6课,体现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围绕“认识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个主要内容,构建学习内容,渗透生物的概念;对动物个体的观察,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观察、记录、交流能力为重点,观念形成与思维发展协调;融合态度责任的培养,体会珍爱生命的重要性。第1课《我们周围的动物》,寻找校园里的小动物,描述它们生活的环境,选择一种动物说说它的特点。旨在从总体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知道它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了解自然界动物的多样性的同时,渗透动物的类别,激发研究动物的兴趣。第2课《观察一种动物》和第3课《给蜗牛建个“家”》是分说,观察陆生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第2课,引导学生整体认识校园常见动物后,选择一种动物进行观察,具有示范意义。第3课,学生将通过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的进食,了解动物在栖息地的生活情况,并借此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第4课《水中的动物》是分说,观察水生动物的特征和运动、呼吸的特征。第5课《它们吃什么》,是第2课到第4课内容的延续,引导学生关注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寻找食物、搬运食物的有趣行为。这样,学生对动物的特征、运动、呼吸、进食等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便于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第6课《动物联欢会》,通过游戏,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是对本单元的总结和提升。主题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从儿童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吸引他们关注的对象。在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方面,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令人欣喜的认识。虽然不能清晰地说明理由,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会将玩具熊、石块等非生物看作是“有生命”的。在经历了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学习后,学生在“画一种有‘生命’的东西”的调查中,画“植物”和“动物”的人数各占一半左右,说明虽然未经历正式学习,但学生对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认识已经很丰富。不少学生能将动物的生命与空气、食物、水、阳光等因素联系起来,甚至还有少量学生能将“生命”和“胎儿”等与繁殖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也说明,一年级学生的“生命”概念开始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儿童对动物的理解很多是以自己(人体)具有的特征作为参照的,会将动物的形态特征与自身进行比较,这种参照与比较对儿童观察和认识动物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儿童在动物身体形态、生存需求、运动应激,甚至繁殖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信息。正因如此,相对于其他领域,儿童在动物领域的认知发展更快。同时对动物与人的比较,还会引发儿童将动物与动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形成关于动物共同特征的朦胧认识。但由于受形象思维的影响,一年级学生多以拟人的方式描述和解释事物,在动物领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他们认为动物行为都具有明确的主观愿望,具有明显的意图和目的。比如,学生会将蜗牛吃菜叶解释为蜗牛喜欢吃菜叶,会将公鸡打鸣解释为公鸡在叫人起床。 教学前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认知特点与差异,对目标确定、材料选择、教法设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周边常见的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行为;知道动物的生存条件。 科学思维:(1)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动物的外在特征;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2)比较动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根据动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动物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责任态度: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动物表现出直觉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图片呈现大到自然界,小到身边的动物,首先认识它们,然后说说它们生活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提示,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动物的认识,从名称到特点再到生存环境,充分展示他们对动物的原有认知。任务2 名称:寻找校园里的动物 组织学生到校园进行实地观察,切身体验动物的生存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实地观察、课堂交流、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校园动物及其特点,初步关注动物生存与环境关系,体会动物的多样性。任务3 名称: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动物 利用教材动物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更多校园里见不到的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进一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猜有关蜗牛谜语,询问蜗牛生活的地方和身体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等方式,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充分展示他们对蜗牛的原有认知。任务5 名称:观察蜗牛身体 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对照教材蜗牛结构图进行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蜗牛的身体,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蜗牛身体的部分,为后续观察交流提供方便。任务6 名称:观察蜗牛反应 通过击掌、触碰、喂食,观察蜗牛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关注蜗牛对外界触碰刺激和食物会产生反应,它们是有生命的,要爱护它们。任务7 名称:观察蜗牛运动 把蜗牛放在树枝、玻璃上,观察蜗牛爬行特点,分析爬行时不掉落下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蜗牛运动,旨在启发学生发现,不管粗糙的树枝还是光滑的玻璃,蜗牛都能运动自如,这跟蜗牛的腹足有着密切的联系。第3课时 任务8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通过动物巢穴图片导入如何建蜗牛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对动物巢穴的回顾,认识到不同动物的家建在不同的环境中,初步建立动物生存与环境的联系。任务9 名称:讨论蜗牛的家 引导联系自己的家推测动物的家,由在哪容易找到蜗牛推测蜗牛栖息地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帮助学生了解更多蜗牛生存所需要的条件。任务10 名称:给蜗牛建个家 引导学生像工程师那样先画设计图,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蜗牛的家。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搭建蜗牛的“家”,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任务11 名称:蜗牛放进新家 把蜗牛放入盒子里,饲养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饲养蜗牛,培养学生坚持观察蜗牛在栖息地生活情况,发现更多有趣现象,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第4课时 任务12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看图片,给动物分类,聚焦水中动物。 设计意图:从动物分类入手,唤醒学生对各种动物类型的认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聚焦问题。任务13 名称:观察鱼的身体 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鲫鱼的身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鱼的外形并把它画下来,旨在帮助学生重点把握鱼的主要特征。任务14 名称:观察鱼的运动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鱼水中是靠鳍运动的。任务15 名称:观察鱼的呼吸 观察、讲解鱼鳃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鱼是怎么呼吸的,知道鳃是鱼的呼吸器官任务16 名称:拓展——它们也是鱼 展示一些特殊的鱼类:鲨鱼、飞羽、泥鳅、带鱼、海马等。分析它们为什么是鱼。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水中鱼类的多样性。第5课时 任务17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和人类相比较,动物也需要吃东西,自然过渡到本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也是对学生前经验的调查。任务18 名称:回顾蜗牛和小虾的吃食 先回顾蜗牛喜欢吃什么,怎样吃的;再回顾小鱼喜欢吃什么?怎样吃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对蜗牛和小鱼捕食的回顾,是对前几课学习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道动物不仅要有适应生存的身体、呼吸和运动,还有对食物的需求。任务19 名称:观察蚂蚁寻找食物 通过图片或实物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通过实验观察蚂蚁触角对食物气味的反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发现蚂蚁触角有非常灵敏的嗅觉,能对食物的气味产生反应。任务20 名称:观察蚂蚁搬运食物 通过亲自观察或视频观察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上一个内容的补充和延续,知道蚂蚁的触角还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任务21 名称:拓展——观察其他动物吃什么 列举一些动物,结合教材拓展内容,说出其他动物的食物。 设计意图:通过例举,旨在帮助学生体会动物的多样性。第6课时 任务22 名称: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由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和联欢会图片导入聚焦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动物特点的掌握情况,为创作课本剧做铺垫,激发学习兴趣和氛围。任务23 名称:课本剧表演 先布置任务,然后制作动物头饰,最后创作节目并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剧表演,进一步认识动物,能意识到动物、植物和我们自己,即生物的共同特征。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1课时:我们周围的动物 1.到校园实地观察,认识了校园动物,了解它们特征 2.阅读图片,认识校园内见不到的动物 第2课时:观察一种动物 1.观察蜗牛的身体 2.观察蜗牛的反应 3.观察蜗牛的运动 第3课时:给蜗牛建个“家” 1.讨论蜗牛的家 2.给蜗牛建个家 3.蜗牛放进新家 第4课时:水中的动物 1.观察鱼的身体 2.观察鱼的运动 3.观察鱼的呼吸 第5课时:它们吃什么 1.回顾和蚂蚁的吃食 2.观察蚂蚁寻找食物 3.观察蚂蚁搬运食物 第6课时:动物联欢会 表演课本剧评价指标 第1课时:我们周围的动物 1.校园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它们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科学观念) 2.通过实地观察比较,认识校园中常见动物名称及其特征。(科学思维) 3.在“寻找动物”的体验活动中,能用简图记录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并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说说动物的特点。(探索实践) 4.通过观察、记录周围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树立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责任态度) 第2课时:观察一种动物 1.知道蜗牛身体结构包括壳、腹足、触角、眼睛、口等,对外界触碰能产生反应,能利用腹足在不同的物体表面缓慢爬行。(科学观念) 2.通过观察分析蜗牛身体结构与刺激反应、运动方式的关系。(科学思维) 3.观察蜗牛外形特点、刺激反应和运动方式,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探索实践) 4.对蜗牛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蜗牛的发现,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责任态度) 第3课时:给蜗牛建个“家” 1.知道蜗牛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在该生活环境蜗牛能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科学观念) 2.根据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蜗牛需要的生存条件,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论证。(科学思维) 3.根据蜗牛的习性选择合适的材料,通过讨论制作,能给牛建一个“家。(探究实践) 4.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和分享有关动物的信息,具有认识和研究动物的兴趣,以及珍爱生命、爱护身边动物的情感。(责任态度) 第4课时:水中的动物 1.知道水中生活着很多动物;知道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科学观念) 2.观察分析鱼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科学思维) 3.观察鱼,能用简图记录鱼主要身体特征;观察鱼是怎么运动和呼吸的。(探究实践) 4.发展学生研究水中动物的兴趣,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责任态度) 第5课时:它们吃什么 1.通过观察蜗牛、小鱼和蚂蚁的吃食,知道动物需要食物;通过观察蚂蚁的吃食,了解动物使用感觉器官感知环境。(科学观念) 2.观察并推理蚂蚁为什么用触角触碰食物和搬运食物。(科学思维) 3.观察蚂蚁寻找食物、搬运食物等行为,并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对事物的反应。(探索实践) 4.在观察活动中,乐于表达、分享自己的发现,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增进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责任态度) 第6课时:动物联欢会 1.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在比较植物、动物和人的相同点中,发展生物的概念。(科学观念) 2.在科普剧创演中,体会动物的多样性和相互联系,发展归纳、比较等思维力。(科学思维) 3.熟悉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特点,扮演一种动物。(探索实践) 4.在交流、制作、表演等活动中,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进一步探究动物的兴趣。(责任态度)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我会选 1. 科科和笑笑来到池塘边,他们能在池塘中发现以下哪种动物 ( ) 2. 笑笑观察动物后发现,动物都具有的特征是( ) A.有尾巴 B.需要营养 C.会跑步 3.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把蜗牛放进河里 B.把手伸进树洞中寻找小动物 C.观察时轻轻靠近小动物 4. 熊属于动物,而玩具熊不属于动物,判断依据是玩具熊( ) A.有眼睛 B.不会呼吸 C.表面毛茸茸的 5. 朵朵家养了几条小鱼,通过观察朵朵发现:小鱼在游动的时候,( )来回摆动。 A.鱼鳞 B.鱼鳍 C.鱼鳃 6. 金鱼、蚂蚁、蚯蚓、蜗牛是常见的小动物。对于它们,说法正确的有( ) A.金鱼、蜗牛需要呼吸空气,蚂蚁、蚯蚓不需要 B.它们生活都需要水、空气等合适的环境 C.金鱼、蚯蚓能生活在水中,蚂蚁、蜗牛不能 7. 在实验室观察完蜗牛的活动后,要怎么做( ) A.把蜗牛埋掉 B.送蜗牛回家 C.放在实验室不管 8. 人是用肺呼吸的,金鱼是用( )来呼吸的。 A.鱼鳃 B.鱼骨 C.鱼鳞 9. 金鱼在水里不停地张嘴,是因为( ) A.金鱼在和同伴说话 B.金鱼在水中呼吸 C.金鱼在不停地喝水 10. 下列不是鱼类的是( ) 二、我会判断 11.只要是鱼就一定用鳃呼吸。( ) 12.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帮助和爱护动物。( ) 13.鱼在水中用鳍呼吸,用鳃游泳。( ) 14.所有动物捕食都依靠眼睛和鼻子。( ) 15.观察一种动物时,只需要用眼睛看就可以了。( ) 16.鱼没有腿,靠鳍运动。( ) 17.蜗牛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叶。( ) 18.校园里的动物不但有老虎、大象、狮子,还有蜗牛和蜜蜂等。( ) 19.小明把蜗牛的“家”放到了阳光充足的阳台。 ( ) 20.金鱼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 ) 三、我会连 21.把下面动物的运动方式和遇到危险时做出的反应连起来。 用鳍游泳 蜗牛 迅速游走 身体伸缩爬行 蚯蚓 逃跑 用腹足爬行 蚂蚁 缩进壳内 用足爬行 金鱼 身体收缩 四、简答题 22.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一只蜗牛 23. 蜗牛的“家”应该是怎么样的 五、请将动物对应结构名称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触角 ②眼 ③壳 ④腹足 ⑤鳍 ⑥鳞 ⑦鳃 参考答案 一、ABCB BBBA BB 二、√√ √ √ 三、 四、22. (1)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 (2)观察蜗牛的反应。 (3)观察蜗牛的运动。 23. 能让蜗牛四处爬;有吃的东西;要保持潮湿;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五、六、单元教学结构图常见的动物 观察蜗牛 形态 陆生动物 行为 需要水 周围的动物 给蜗牛建个家 反应 需要空气 水生动物:鲫鱼 食物 需要环境 语言 会生长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教学】2.2《观察一种动物》课时教案.docx 【大单元教学】第二单元《常见的动物》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