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1.5阳光里的色彩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1.5阳光里的色彩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5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阳光里的色彩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阳光里的色彩》是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重要课时,专注于引导学生探索太阳光中包含的不同颜色光的现象 。教师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彩虹为引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彩虹产生条件的好奇心和猜想。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亲手制造彩虹,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兴趣。然而,对于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学生若缺乏相关知识储备,往往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为此,教材巧妙地设计了查阅资料的环节,通过介绍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一知识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学认知,更为他们解释彩虹的成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虽然对阳光和彩虹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比如知道在阳光下物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也见过彩虹这一自然现象,但他们对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了解甚少。特别是关于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一知识点,以及三棱镜如何通过色散作用分解阳光形成彩虹的原理,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认知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难点:一是难以将生活中的彩虹现象与光的色散原理相联系;二是对三棱镜色散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缺乏经验,难以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来验证光的色散现象。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彩虹现象形成原理。 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不同方法研究阳光分解,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探究实践: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态度责任: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知道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难点:能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通过观察雨后的彩虹,初步感受彩虹形成的原因知道雨后空气中有雾气,阳光照在雾气中形成彩虹。能基本能不能制造人工彩虹能自己完成制造人工彩虹的过程。能基本能不能三棱镜色散实验能明白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的原理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猜想假设教师活动1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虹吗? 课件出示图片 师问: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彩虹吗 师:是的,探探他们四个好朋友也在雨后发现了彩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 妙妙看到彩虹说:“真美呀” 究究问道“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呢?” 探探解释说“因为雨后空气中有雾气,阳光照在雾气中就能形成彩虹……” 奇奇“真是这样的吗?我们自己也试试制造彩虹吧。” 师问:那你们觉得呢?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呢?你可以大胆作出自己的猜想。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主题:阳光里的色彩学生活动1 生答:见过 生答:雨后 生对美丽的彩虹提出猜想活动意图说明:从雨后出彩虹的情境引入话题,猜想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环节二: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教师活动2 制定计划 师过渡:我们对彩虹的形成都有了自己的猜想,那我们的猜想正确吗?下面我们先来通过一个动画短片,了解一下吧 播放视频《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彩虹》 师:大家想不想制造人工彩虹? 师:怎样才能制造出人工彩虹呢?我们都知道彩虹常在雨后出现,所以我们要先制造能够产生彩虹的环境,那就请大家制订一个制造人工彩虹的计划吧,比如会用到什么材料,怎么操作等。 师提示:我们的观察角度也很重要! 2.实验:制造人工彩虹 师:我们要到户外阳光下去真实地感受。 那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探探和究究发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师:是的,探探看到了彩虹,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彩虹可以变换位置继续观察,直到看到彩虹为止。 究究发现彩虹是多种颜色的,于是他很疑惑“阳光明明是没有颜色的,这么多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问:你有没有和究究一样的问题呢? 课件出示问题 “为什么没有颜色的阳光经过水雾后会出现很多颜色呢?”学生活动2 观看动画短片,先感受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生答:想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汇报 生1:我们可以用喷雾器制造水雾。 生2:我们还需要阳光,这个可以到户外完成。 生回答:探探发现真的出现了彩虹,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制造人工彩虹来观察和研究,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过彩虹,根据彩虹出现的环境,讨论推想制造彩虹所要准备的器材,然后制订计划。环节三:搜集证据、进行实验教师活动3 师过渡:刚才我们制造了一道彩虹,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 课件出示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彩虹里的彩色光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吧 课件出示 师: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现阳光被分解成了几种颜色的光。 师问:三棱镜真的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吗?下面我们就来模仿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看看结果如何吧。 课件出示 三棱镜是光学上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透明体。它是由透明材料做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学仪器,属于色散棱镜的一种,能够使复色光在通过棱镜时发生色散。 师:我们请窗户旁边的同学拉上窗帘,只留移到缝隙让阳光从缝隙中照进来。将三棱镜放到阳光的光束里,调整位置,再将白纸屏立在三棱镜附近,适当调整位置,观察一下,你能看到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 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通过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课件出示 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雨后会看到彩虹了吧。 师解释:雨过天晴,天空中很多小水珠也能把太阳光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这样就形成了彩虹。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 播放视频《彩虹的原理》学生活动3 生:1:我发现彩虹与水雾有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彩虹的颜色是各式各样的。 生2:不是阳光没有颜色吗?怎么照射出来就这么多颜色呢? 生3:我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但是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 学生了解什么是三棱镜 根据老师的步骤,做三棱镜实验 生1:我看到了一束彩色的光。 生:2:颜色是赤、橙、黄、绿、蓝、靛、紫 生3:我发现这些颜色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分开的。 …… 师生共同总结 活动意图说明:指引学生带着实验后提出的新问题作出进一步猜想或查阅资料来寻求答案。由此引出牛顿的色散实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彩虹成因明确研究方向。环节四:拓展活动,制作七彩陀螺教师活动4 1.制作七彩陀螺 师过渡: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很明白了,看上去是白色的太阳光,其实里面包含着多种颜色的光,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太阳光里的其中颜色混合起来,会怎样? 师:下面我们就做一个赤、橙、黄、绿、蓝、靛、紫的七彩陀螺,快速旋转陀螺后,观察它的颜色变化,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 课件出示材料超市 师安全提示:使用剪刀要小心。 小组合作制作七彩陀螺 老师巡视指导 师问:你转转七彩陀螺,会发现什么? 师解释:这个实验演示了“七彩光”混合后会变成接近白色的光,虽然太阳光中包含了很多种颜色,但是其中的赤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可以混合成接近白色的光,这进一步证明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活动4 生举手回答 生1:会不会又变成了白色 生2:会形成一种新的颜色 …… 小组合作,制作七彩陀螺 生举手回答:真的出现了白色 学生总结设计意图:制作七彩陀螺,这个实验演示了“七彩光”混合后会变成白光,进一步验证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7.板书设计 阳光里的色彩 制造人工彩虹 三棱镜色散实验 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 七彩陀螺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通过下面( )的方法能够制造彩虹。 A.阳光下倒水 B.阳光下放一盆水 C.阳光下用喷壶喷雾 2.牛顿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利用的是( )。 A.三棱镜 B.凸透镜 C.平面镜 3.关于白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 白光只能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C. 太阳光不是白光 二、判断题 1.快速旋转涂有黄、蓝、红三种颜色的彩色轮,会看到彩色轮变成白色。( ) 2.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折射出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 3.几种颜色的光叠加后是可以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的。( ) 4.生活中大多数物体发出的光都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 5.科学家伽利略最先发现了阳光能被分解成几种颜色的光。()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二、1. 2.√ 3.√ 4.√ 5.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下可以做一个“彩色陀螺”,看看五种或是更多种颜色,旋转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探寻光的路线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二、学习内容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④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⑤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⑥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⑦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三、学业要求 1.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 2.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3.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4.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5.关注光污染、噪声的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探寻光的路线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 以光的传播特性为核心,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光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挖掘光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 2.本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小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光学部分的重要起始内容。通过一系列观察与实验,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光的基本传播规律,这些知识不仅为后续深入学习光学知识奠定基础,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众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影子形成、潜望镜原理等。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科学实践活动,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2)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4.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5.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五课组成:《光从哪里来》《光的传播路线》《光的反射》《光线与视觉》《阳光里的色彩》。前四课按递进关系设计,是对“光”的生成、传播、遇到不同物质时行进方向改变等光现象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初步建立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的概念;了解光源、光的传播、人眼看到物体的条件和光的反射现象;辨识哪些光来自光源,哪些光来自物体反射;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遇到物体时行进方向会发生改变。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取光现象的信息,了解可以借助能够反光的物体来发现光的现象、感知光的传播规律,打破光这一能量表现形式的神秘感。能量表现形式的探究活动不仅在本单元出现,还在整套教材持续进行,且不断地深入。在学生对光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后,第五课将关注点放在了光本体的性质上,以太阳光为载体,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作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种类及层次性,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光谱的初步认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光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题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对光现象有一定生活经验,但对其背后科学原理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已具备初步观察和简单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方面仍有待提升。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能区分光源和非光源,了解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光是一种能量形式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理解看到光源或物体的原理;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光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作出初步假设,培养科学探究的起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观察现象,并学会分析实验结果,以验证或修正自己的假设。运用光的传播规律(如直线传播、反射定律)进行逻辑推理,解释光现象的能力。 探究实践: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光的传播现象,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规律 ;通过制造人工彩虹、模仿牛顿的方法做三棱镜色散实验,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态度责任:始终保持对光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热情,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在实验探究中,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敢于质疑和修正错误观点。乐于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分享探究成果与经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寻找“发光”的物体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现象,寻找生活中能够“发光”的物体。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加以讨论,激发探究欲望。同时由浅入深地理解光源内涵,为下一步辨别光源做铺垫。
任务2 名称:处理信息和搜集证据 问题:“发光”的物体中哪些是能够自己发光的?哪些不是?对它们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教师介绍人造光源发展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引出人类采光与照明技术的发展史等内容,渗透科技史教育。
任务3 名称:得出结论和拓展活动 利用表格总结光源都是怎样发光的?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教师介绍灯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编写一份关于人类照明技术发展史的手抄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各种各样的光源的发光方式和能量来源来理解光是一种能量形式,了解其他能量形式与光能的转化方式。
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猜想假设 通过问题“光是怎样传播的?”联系生活中看到的光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诸如影子与光源的位置、烟雾中的光线等生活中的光学现象来提出猜想。
任务5 名称:制定计划并进行实验 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设。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光的传播路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
任务6 名称:得出结论和拓展活动 问题:实验证明了光的传播具有怎样的特性?能用它来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吗? 拓展:介绍“小孔成像”现象,提问:小孔真的能够成像吗?请设计实验观察小孔成像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
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制定计划 通过观察玻璃上阳光的反射现象,产生问题“光的反射是怎么回事?”请设计实验研究一下吧。 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的讨论以及实验的设计,初步感受玻璃可以反射光,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任务8 名称: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 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光滑的物体比如平面镜的反射现象,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如不同粗糙程度的纸)的漫反射现象,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第4课时 任务9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见物体? 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研究并理解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中光的传播。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行引入,可激发学生进行“连环思考”,逐步修正自己的前认知,从而对人眼看见物体的光学过程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任务10 名称:设计实验并画出示意图 设计实验,并解释自己的观点,画出从光源到物体,再从物体到人眼的光线示意图,解释人眼看到物体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事实证据”和“处理信息”两个环节,引导学生验证、演示和解释自己刚刚建立的新观点,并用图示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任务11 名称:制作潜望镜 做一个潜望镜模型,说一说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潜望镜的制作,让学生明白我们是如何借助平面镜看到被遮挡的物体的。
第5课时 任务12 名称:猜想假设 问题:为什么雨后会出现彩虹?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制造彩虹。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的彩虹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彩虹提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再造彩虹。
任务13 名称: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问题:怎样才能制造出人工彩虹呢? 小组商议,设计人工彩虹实验,制造人工彩虹。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任务14 名称:搜集证据、进行实验 问题:为什么没有颜色的阳光经过水雾后会出现很多颜色呢? 查阅资料,搜寻需要的答案,模仿牛顿的方法做三棱镜色散实验。 设计意图:对于解释为什么会形成彩虹这个问题,学生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的,所以这里涉及了查阅资料的环节,引出牛顿的三棱镜色散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构成的。
任务15 名称:拓展活动,制作七彩陀螺 锁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陀螺。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七彩陀螺,观察它的颜色变化,从而更有力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颜色的变化。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光从哪里来 1.通过寻找发光的物体,理解光源的概念,明白光源的分类。 2.通过观察各种发光现象,能区别光源与反光物体。 3.通过了解人造光源发展史,了解光源都是怎样发光的。 第2课时:光的传播路线 1.通过观察生活中看到的光现象,感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通过验证实验,能感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通过做“小孔成像”实验,能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过程与应用。 第3课时:光的反射 1.通过观察阳光从玻璃幕墙射入的现象,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材料表面反光的效果,知道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从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通过阅读漫反射,明白漫反射的工作原理。 第4课时:光线与视觉 1.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感受在哪些情况下才能看见物体。 2.通过设计实验,能解释自己的观点,理解眼睛是感觉光的器官。 3.通过制作潜望镜,体验人们如何利用光的反射现象。 第5课时:阳光里的色彩 1.通过观察雨后的彩虹,能够提出探究的问题。 2.通过制造“彩虹”的活动,知道太阳光是由不同的色光组成的。 3.通过动手制作三棱镜色散实验,能体会光的色散现象及应用。
评价指标 第1课时:光从哪里来 科学观念:知道自己能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思维:观察各种发光的物体,能指出哪些物体是光源。 探究实践: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态度责任: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意识到光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第2课时:光的传播路线 科学观念:了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对光的传播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第3课时:光的反射 科学观念: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科学思维:能根据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探究实践:能根据探究学习需要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态度责任:通过对光在镜子表面反射现象的发现与运用,激发对科学实践活动的好奇心,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第4课时:光线与视觉 科学观念:光源发出的光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思维: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探究实践:能描述潜望镜中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行进路线;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态度责任:乐于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与同学合作进行科学实践和交流;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愿意合作交流。 第5课时:阳光里的色彩 科学观念:了解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了解彩虹现象形成原理。 科学思维:初步学会用不同方法研究阳光分解,能描述太阳光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 探究实践:用三种方法制造彩虹,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彩虹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态度责任: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下列物体中,都属于光源的是( ) A.萤火虫、彩虹 B.镜子、打开的手电筒 C.点燃的火柴、太阳 2.清朝诗人查慎行在《舟夜书所见》中写道:“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中的光源是( ) A.月亮 B.满河星 C.渔灯 3.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10米气步枪个人决赛中,中国运动员盛李豪夺得了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那么,射击时光的传播路径是( ) A.眼睛→准星→靶心 B.眼睛→准星←靶心 C.眼睛←准星←靶心 4.漆黑的晚上,在你面前放一个苹果,然后关上门,并把灯都关上,制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那么你( )这个苹果。 A.不能看到 B.开始不能看到,但适应后能看到 C.能看到 5.背对太阳喷水雾制造彩虹和用三棱镜制造彩虹,两种彩虹颜色 ( ) A.相同 B.不同 C.难以判断 6.下面的三种情况,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水中的筷子“变折” B.路灯下的影子 C.从汽车后视镜看到后面的车 7.下列有“影”的词语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形“影”不离 B.立竿见“影” C.杯弓蛇“影” 8.成语“坐井观天”中包含的光学原理是( )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9.潜望镜至少需要( ) A.2片平面镜 B.2片凹面镜 C.2片凸面镜 10.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许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下面这些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眼睛的瞳孔会缩小。( ) 2.反光效果好的物体表面一般都比较光滑。( ) 3.光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 4.夜晚我们能在灯光下读书和写字,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 5.闪电、萤火虫、篝火都是自然光源。( ) 6.生活中雨后见的彩虹”,实际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 7.我们教室的黑板是不能反射光的。( ) 8.汽车驾驶员可以通过反光镜观察到车后面的情况,是因为反光镜有汇聚光线的作用。( ) 9.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九种颜色的光。( ) 10.夜晚,小刚朝前走并经过一个路灯,他影子长度的变化将会是先变短后变长。( ) 三、连一连,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凿壁偷光 镜花水月 一叶障目 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形成彩虹 光的色散 小孔成像 四、阅读与分析 我们平时能看到不同颜色的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只反射或透射了某些颜色的光。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例如,白光透过红色玻璃时,只留下了红光,这是因为红色玻璃只能让红光透过.其他颜 色的光都被吸收了。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例如,白光照在红色物体上,红色物体反射红光,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呈现红色。当绿光照在红色物体上时,物体只反射红光,而吸收绿光,所以此时物体显示为黑色。 1.教室里的墙壁都是白色或接近白色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白色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使教室内更明亮 B.与反光没关系,仅仅是为了好看 C.与黑板形成对比,与教室的亮度没有关系 2.在阳光下,我们看到有一些物体是黑色的,这是因为() A.黑色物体只反射了黑色的光 B.黑色物体吸收了各种颜色的光 C.黑色物体反射了各种颜色的光 3.在白纸上用红色笔画一幅画,然后在黑暗的房间中,用绿光灯照射这张纸,我们会看到纸的颜色是()的,画的颜色是()的。 4.在手电筒的灯头上覆盖一张黄色透明的塑料纸,那么打开手电筒后,照射出来的光是()的。 【参考答案】 一、选一选,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 1.C 2.C 3.C 4.A 5.A 6.C 7.C 8.A 9.A 10.C
二、辨一辨,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2.√3.√4.√5. 6.√7. 8. 9. 10.√ 三、连一连,将光的现象与原理用线连接起来。 凿壁偷光 镜花水月 一叶障目 光的直线传播 杯弓蛇影 光的反射 形成彩虹 光的色散 小孔成像 四、阅读与分析 1. A 2.B 3.绿色 黑色 4.黄色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